-
特发性高颅压临床特点和超声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特发性高颅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的临床特点,以及归纳梳理相关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7月—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神经内科住院的I1H患者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身高、BMI、颅内压)、临床表现、MRV或DSA及超声检查的各项参数(颈内静脉的内径及流量、视神经鞘直径、视盘高度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①本研究共入组32例患者,年龄(32.0±10.6)岁,男女比例9∶23,身高(162.0±8.3)cm,BMI 27.5(24.0~31.8)kg/m2,颅内压330.0(300.0~396.3)mmHg(1 mmHg=0.133 kPa).②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痛16例(50.0%)、视物模糊16例(50.0%)、恶心/呕吐12例(37.5%)、头晕6例(18.8%)、耳鸣/脑鸣6例(18.8%).③入组的32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16例(50.0%)、高脂血症13例(40.6%)、高血压7例(21.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例(12.5%)、自发性脑脊液漏2例(6.3%);入组的23例女性患者中,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5例(21.7%).④超声测量入组患者的视神经鞘直径4.92(4.90~5.09)mm,视盘高度0.83(0~1.28)mm.⑤MRV或DSA结果显示,颅内静脉窦狭窄共7例(21.9%),其中右侧颅内静脉窦狭窄5例(15.6%),左侧颅内静脉窦狭窄2例(6.3%).⑥颅内静脉窦非狭窄组中,右侧颈内静脉J2、J3段内径大于左侧颈内静脉J2、J3段内径[(6.48±1.69)mm vs.(5.63±1.10)mm,P=0.006;(4.62±1.44)mm vs.(3.42±0.88)mm,P<0.001],右侧颈内静脉J2、J3段流量大于左侧颈内静脉J2、J3段流量[(376.8±172.8)mL/min vs.(229.6±93.3)mL/min,(214.4±104.0)mL/min vs.(115.2±62.9)mL/min,均P<0.001];颅内静脉窦狭窄组中,狭窄侧颈内静脉J3段内径小于健侧内径[(3.23±1.05)mm vs.(3.99±1.25)mm,P=0.011],狭窄侧颈内静脉J3段流量小于健侧流量[(91.4±68.7)mL/min vs.(192.9±87.9)mL/min,P=0.004].结论 结果显示,IIH与肥胖密切相关,且伴较高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自发性脑脊液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颅内静脉窦狭窄发病率.同时,颅内静脉窦狭窄侧J3段颈内静脉内径及流量均小于健侧.IIH引起视神经鞘直径的增宽和视盘高度的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发性颅内高压症(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颅内高压为主要体征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头痛、搏动性耳鸣、视力及视野改变等临床表现。大量研究表明,脑静脉窦狭窄与IIH密切相关,超过90%的IIH患者伴有脑静脉窦狭窄。尽管二者的因果关系尚无定论,但在这类患者中正逐渐形成以静脉窦支架置入术为核心的外科综合治疗体系。文章对IIH合并脑静脉窦狭窄的支架置入术治疗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 d,加重4 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4 d前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加重,左眼视力丧失,于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初压为51 cm H 2O(1 cm H 2O=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见异常。诊断为"颅内压增高"。予以甘露醇及甲强龙等治疗,患者头痛及左眼视力无缓解,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入院查体:体重指数32.5 kg/m 2。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左眼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双眼外眼及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其余神经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重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外层结构欠佳,视盘水肿,边界欠情。眼眶+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视神经鞘扩张、双侧眼球后壁扁平、部分空泡蝶鞍、小脑扁桃体稍下移(图2A~2C),提示颅内高压;TIWI增强示双侧视盘增强信号(图2D)。头颅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右侧横窦管径较左侧细,左侧横窦为优势侧,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图2E)。2021年9月10日,腰椎穿刺测得脑脊液初压为50 cm H 2O,末压为36 cm H 2O。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胞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生物化学、感染系列、凝血系列、结核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风湿系列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及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诊断:(1)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FIIH);(2)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CT静脉成像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的CT静脉成像(CTV)分型特点及不同分型患者部分临床资料的差异。方法: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基于CTV确诊43例头颈部静脉狭窄患者,患者均以脑鸣为主要症状。根据CTV表现将头颈部静脉狭窄分为颅内静脉窦型、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同时存在颅内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狭窄),回顾性分析3种分型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部分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43例患者中,颅内静脉窦型14例(32.6%),其中10例狭窄位于横窦,为蛛网膜颗粒增生压迫所致;4例为窦汇与横窦移行部的线性狭窄。颈内静脉型16例(37.2%),狭窄均位于寰椎横突节段,其中6例为寰椎横突增生压迫狭窄,10例为颈内静脉走行于寰椎横突与茎突夹角之间,导致局部管腔受压狭窄。复合型13例(30.2%),狭窄位于横窦和寰椎横突节段,其中3例为窦汇与横窦移行部狭窄,10例为蛛网膜颗粒增生压迫横窦;有3例患者单侧颅内静脉窦及颈内静脉全程细小。颅内静脉窦型的女性患者占比高于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而病程短于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种分型患者的年龄和狭窄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CTV显示,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的3种分型构成比接近,其中蛛网膜颗粒压迫是颅内静脉窦型狭窄的常见原因;骨质增生压迫是颈内静脉型的常见原因;部分患者的静脉狭窄可能与先天发育因素有关。3种分型的头颈部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可能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联合多种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并发颈内静脉/颅内静脉窦反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8岁,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5年,左上肢肿胀伴透析时心悸、恶心、呕吐不适1周"就诊,为进一步诊治于2022年3月4日以"慢性肾衰竭维持透析,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并发肿胀手综合征"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 mmHg(1 mmHg=0.133 kPa),近期血压波动,间断高达170~180/100 mmHg。3年前曾患"脑出血",遗留右上肢肌力减弱后遗症,偶有癫痫发作。体格检查:意识清,精神可,言语迟钝,反应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上肢及颜面部肿胀发紫,左侧颈静脉怒张,左前胸壁静脉曲张;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处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右侧肢体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Ⅴ级。行影像学检查。①颈静脉及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扩张,IJV血流持续反向,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血流部分汇入头臂静脉,部分经IJV瓣膜口逆流达IJV远心段,SCV及IJV均呈动脉化血流频谱,IJV瓣口处峰流速120 cm/s;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口宽5.1 mm,肱动脉流量约3 500 ml/min,桡动脉远心端血流逆向汇入内瘘(图1);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增宽,左、右心房增大;③中心静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左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狭窄(图2);④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左侧外囊软化灶伴含铁血黄素沉积,左侧大脑脚华勒变性;时间飞跃法MRA(time of flight MRA,TOF-MRA)示左侧海绵窦、岩下窦、横窦、乙状窦显影,呈动静脉瘘样血流(图3)。诊断明确后分别予以左头臂静脉裸支架植入术及左SCV覆膜支架植入术,左前臂人造血管桡动脉-头静脉内瘘重建术(图4)。术后1周内患者上肢肿胀逐渐恢复正常,透析时头痛等不适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显示内瘘流量下降至1 500 ml/min左右,IJV反流停止,血流呈淤滞状态。术后半年超声复查,IJV反流又复发同术前,不伴明显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清醒和全身麻醉状态下颅内静脉压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在清醒和全身麻醉状态下静脉窦平均静脉压和跨狭窄压力梯度的变化。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的38例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比较术前清醒和术中全身麻醉状态下患者静脉窦平均静脉压和跨狭窄压力梯度的高低。结果:患者在清醒与全身麻醉状态下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的平均静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跨狭窄压力梯度[(22.784±7.606) mmHg]高于全身麻醉状态下[(18.388±8.99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跨狭窄压力梯度通常低于清醒状态,是否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应用清醒状态下测量的静脉窦跨狭窄压力梯度来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头颈静脉回流障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头颈静脉回流障碍相关疾病逐渐引起关注。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结合近年国内外进展,反复讨论,制定了《头颈静脉回流障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共识结合现有的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围绕脑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和颈内静脉狭窄这三类最常见的头颈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系统总结相应的病因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等临床问题并提出了71条指导性建议,为相关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行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后视乳头水肿及视力改善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行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后视乳头水肿及视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的8例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6例,男性2例,年龄(32.9±14.4)岁(范围:19~57岁)。手术前后行眼底、视力、视野检查,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测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行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术中先行静脉窦测压,若狭窄两端压力梯度≥10 mmHg(1 mmHg=0.133 kPa),则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测RNFL厚度,并行CT静脉造影观察静脉窦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行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术后狭窄两端压力梯度降至(2.6±2.0)mmHg,与术前(24±9.2)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 P<0.001)。颅内压由术前的(41.4±12.7)cmH 2O(1 cmH 2O=0.098 kPa)降至术后的(12.9±3.3)cmH 2O( t=7.08, P<0.01)。术后6个月随访时,RNFL厚度由术前的(275.3±68.3)μm降至(131.4±31.8)μm( t=5.80, P=0.001);视力基线值中位数由术前的[ M( Q R)]0.24(0.25)改善至0.65(0.23)( Z=-2.52, P=0.012)。6例患者视乳头水肿情况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CT静脉造影提示支架旁再狭窄。 结论: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可用于改善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的视乳头水肿和视力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引起的急性视力损伤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IH)引起的急性视力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的38例IIH患者的病例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共9例,短期视力暴发性下降,常规行视力视野及眼底检查,经磁共振静脉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静脉窦狭窄(CVSS),静脉窦测压狭窄两端的压力梯度≥10 mmHg(1 mmHg=0.133 kPa),均急诊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采集随访6个月资料进行对比,评价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结果:9例均成功行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后狭窄远端和近端的压力梯度降至(2.3±1.2)mmHg。治疗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视乳头水肿均明显好转或消失,水肿平均分级从术前的2.44±0.73降至0.56±0.53( t=6.314, P<0.001)。9例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均恢复至发病前水平或明显改善;术前视力基线值(logMAR)为0.12±0.11,术后6个月为0.74±0.13( t=-10.827, P<0.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症状无复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对于IIH引起的急性视力损伤患者,急诊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挽救视力,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有横窦狭窄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诊治策略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伴有横窦狭窄的静脉相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因静脉相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收入院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横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9年12月为末次随访时间,分析入组患者临床特点、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腰椎穿刺压力和脑脊液成分,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纯音听阈、眼底检查、颈动脉B超、骨密度、内分泌六项),耳鸣残疾量表评分,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随访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3例患者入组,其中女性74例(89.2%),男性9例(10.8%);右侧耳鸣54例(65.1%),左侧耳鸣26例(31.3%),双侧耳鸣3例(3.6%);静脉优势回流右侧56例(67.5%),左侧16例(19.3%),双侧均衡型11例(13.3%);双侧横窦狭窄46例(55.4%),单侧横窦狭窄37例(44.6%);体质量指数(BMI)超重及肥胖者41例(49.4%);耳鸣残疾量表评分3级及以上者66例(79.5%)。最终33例患者选择观察(39.8%),选择乙状窦相关手术、介入手术及导静脉封闭的患者分别为40例(48.2%),8例(9.6%)及2例(2.4%)。74例随访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6.2个月。对48例手术患者的分析显示,乙状窦相关手术后耳鸣消失又复发的患者,其静脉窦内压力差高的比例较大;介入手术若同期植入支架则治疗效果好;导静脉封闭患者术后效果不佳。对26位腰椎穿刺患者分析发现,正常颅压8例、颅高压18例,两组患者静脉窦内压力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而发病年龄、伴随症状、BMI、空蝶鞍及视乳头水肿比例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伴有横窦狭窄的静脉相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评估需要规范的流程,视乳头水肿不能作为早期颅高压患者的敏感检测指标,静脉窦内压力差可能是提示颅高压的指标之一。减轻体重可以作为观察期的保守治疗方法,静脉窦明显狭窄是乙状窦手术患者复发的风险因素,介入支架手术是治疗继发于横窦狭窄的耳鸣患者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