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CT及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残留及病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增强CT(CECT)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PHC患者,共92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TACE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此外,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并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和CECT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结果 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明显高于CECT(P<0.05). MRI检出的残留和新发病灶数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MSCT)(P<0.05),不同类型碘油沉积的PHC患者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ECT(P<0.05).术后MRI诊断的肿瘤包膜数明显高于CECT(P<0.05).两种诊断方法对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征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种诊断方法对门静脉癌栓诊断及术后病变的血供来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存和新发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均高于CECT.然而,这两种诊断方法在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病变的血供来源以及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的评分上是相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MRI、CT表现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IMT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讨论并总结肝IM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20例镜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11例位于肝右叶,9例位于肝左叶,其中13例位于肝边缘或包膜下.16例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T1WI 13例呈低或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T2WI 14例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4例中央可见小结节状异常信号,相对于病灶主体在T1WI上呈更低信号,T2WI上呈更高信号,11例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2例DWI上呈等信号.三期增强扫描:20例均表现为延迟性强化,15例呈环状强化;3例呈分隔样强化,3例呈全瘤样强化,4例可见"厚壁圆环中心点"征,4例见门静脉漂浮征.结论 肝IMT多发生于肝包膜下或肝边缘,增强扫描多呈延迟性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环状强化、门静脉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肝IM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影像表现(附三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检查,均诊断为肾脏肿瘤性病变,接受肾脏切除术.结果 病灶在CT上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突向皮质外或肾窦,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早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静脉期不均匀延迟强化,中央或周围有不强化区域.MRI扫描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正反相位图像区别不大,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同CT相似.病理切片肿块呈灰褐色,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查CD31(+)CD34(+),KI-64呈低增值,符合肾脏血管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12月内无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少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较典型血管瘤相比,容易误诊为肾脏富血供良恶性肿瘤.最终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态影像及血清学特征对Ⅱ型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及 CA125 等血清学特征在Ⅱ型上皮性卵巢癌(EO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术前临床、影像学资料,按术后病理诊断将患者 96 例分为两种类型,Ⅰ型 41 例,Ⅱ型 5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盆腔CT增强检查及MRI检查,分别测量记录病灶实性成分平均ADC值、CT值(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计算CT值差、CT强化率,记录肿瘤标志物CA125、HE4,将ADC值、CT值、CT值差、CT强化率、CA125及HE4 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并绘制ROC曲线用于评价Ⅱ型上皮性卵巢癌诊断性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CA125、HE4、年龄、静脉期CT强化率、延迟期CT值差、ADC值)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得出ADC值(OR:1.49,95%CI 0.99~2.00),CA125(OR:1.10,95%CI 1.00~1.15)及HE4(OR:1.20,95%CI 0.99~1.26)是Ⅱ型EOC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CA125、HE4、ADC及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2、0.75、0.85、0.88;ADC截断值为 1.005×10-3mm2/s,CA125 截断值为 381 U/ml,HE4 截断值 196 Pmol/l时,诊断Ⅱ型上皮性卵巢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85.7%、74.9%、78.6%,61.5%,66.7%、82.6%,三者联合诊断Ⅱ型上皮性卵巢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为 81.5%、83.1%.结论 基于ADC值联合CA125、HE4 肿瘤标志物建立的Logistic模型能有效地诊断Ⅱ型上皮性卵巢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声辐射力弹性成像对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患者放射治疗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放射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南京江北医院行放射治疗的不可切除HCC伴PVTT患者共73例。所有患者放射治疗前一周、结束后一个月均行常规超声、ARFI及增强CT检查。以PVTT分型降型率将患者分为降型组和非降型组。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ARFI特征与降型率的相关性。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得到与患者生存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放射治疗后PVTT降型率为35.62%(26/73),升型率为4.11%(3/73),稳定率为60.27%(44/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PF)水平、肝硬化程度、HCC分化程度、放射治疗前后剪切波速度(SWV)以及SWV变化率在降型组与非降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程度(重度OR值:9.671,95%CI:1.420~65.887,P=0.020)、HCC分化程度(中分化OR值:0.158,95%CI:0.026~0.950,P=0.044;低/未分化OR值:3.216,95%CI:0.541~19.115,P=0.045)、放射治疗后AFP水平>14?ng/ml(OR值:11.890,95%CI:2.274~62.169,P=0.003)以及SWV变化率≤20%(OR值:15.675,95%CI:2.008~122.353,P=0.009)均与患者是否降型独立相关。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放射治疗后AFP水平>14?ng/ml(OR值:2.133,95%CI:1.188~3.830,P=0.011)、HCC分化程度(低/未分化OR值:4.041,95%CI:1.823~8.959,P=0.001)以及SWV变化率≤20%(OR值:2.649,95%CI:1.450~4.842,P=0.002)均与患者生存预后独立相关。结论:放射治疗后APF水平、HCC分化程度以及SWV变化率与不可切除HCC伴PVTT患者放射治疗后是否降型及生存率显著相关,是评价其疗效的重要指标。VTQ是评价HCC合并PVTT放射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脏占位病变能谱CT成像中不同期相虚拟平扫替代真实平扫的效能及方案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肝脏病变,探讨Revolution CT不同期相虚拟平扫(VNC)与真实平扫(TNC)的等效性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4月行肝脏平扫及动脉(A)、静脉(V)及延迟(D)三期能谱增强的62例患者,测量直径≥5 mm的肝脏病灶,按TNC的CT值分为1组(≤20 Hu)及2组(>20 Hu),按强化程度分为a组(三期增强强化程度均≤20 Hu)和b组(三期增强中至少有一期强化程度>20 Hu),分别比较TNC和三期VNC组病灶的CT值、最大径及病灶检出率,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VNC与TNC CT值差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组病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F=14.712、18.603、7.334,P均<0.01),仅1a组病灶VNCV和VNCD与TN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病灶与TNC相比,a类病灶VNC偏低,b类病灶VNC偏高(P均<0.05).各组病灶VNCA和VNCV与TNC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呈极强相关(P 均>0.05;r 均>0.8,P 均<0.001).4 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0,P<0.001),VNCV高于VNCA及VNCD(P均<0.05).VNC与TNC的CT值差值与增强CT值呈正相关(r2修正=0.209、0.142、0.062,P均<0.001).结论 对于肝脏病变,Revolution CT静脉期VNC是替代TNC的最佳期相,并能通过静脉期CT值行一定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急性氯气中毒危重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探讨有效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一起突发群体性氯气中毒事件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6例危重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随访结果(截至出院后1年6个月)。结果:6例危重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4~12岁。事发时均处于距氯气源5 m以内,均以严重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中毒后3.5~7.0 h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情最严重的1例患儿距氯气源最近(仅1.5 m),撤离时间最长(约5 min),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缺氧并出现严重休克,于中毒后10 h开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6例患儿全部存活。随访6例患儿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除1例因既往有可疑哮喘存在小气道阻力增高外,余5例未见异常;肺部CT、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异常。结论:重度氯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常在中毒后数小时内需机械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ECMO治疗可挽救生命,救治及时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检查以及全身肺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6例。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24只眼中,男性1例2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29.00±5.17)岁。出现流感症状并确诊COVID-19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时间为1~2 d。急性期(COVID-19后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时的病程1~5 d)、进展期(病程>5 d)分别为5例10只眼和7例14只眼。患眼BCVA 0.02~0.9。肺部CT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患眼黄斑区均可见片状深红色病灶;IR表现为黄斑区弱反射灶;OCTA表现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降低16只眼。OCT检查,急性期可见外核层(ONL)和(或)外丛状层(OPL)强反射带伴其下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弱反射;进展期部分ONL变薄,EZ、IZ连续性中断。横断面(en-face)OCT检查,急性期ONL/EZ可见边界清晰的强反射区域;进展期ONL/EZ无强反射区域,仅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随访期间,急性期5例患者均主诉视力提高、暗点缩小;进展期7例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不明显。急性期10只眼,OCT B扫描1周内ONL、OPL强反射带逐渐消失;en-face OCT可见ONL/EZ强反射灶在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始终可见EZ/IZ大小形态基本不变的弱反射区。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OCT急性期ONL、OPL强反射带,进展期EZ、IZ连续性中断;en-face OCT急性期ONL/EZ可见强反射区域,并可观察到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任何时期均可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在心脏4种介入瓣膜手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使用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指导完成15例各类介入瓣膜手术,包括心脏主动脉瓣手术6例、二尖瓣3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2例,介入瓣膜手术入路涵盖股动脉途径、心尖途径、股静脉途径和右心房等常见入路途径。术前常规使用门控全心动周期心脏三维CT扫描获取心脏三维的解剖信息,使用Valve-ASSIST软件包对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术中将三维CT数据正确地投射到二维荧光成像上。对重建后的三维图像使用专用工作站的图像融合软件进行2D实时透视图像与3D进行叠加,并进行实时校对,完成2D-3D影像实时融合。然后在虚拟影像融合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术中全部成功完成术前三维CT扫描影像和术中透视二维影像融合重建,虚拟影像随着术中透视角度和手术介入导管床的移动而自动移动,实时指导介入瓣膜手术的进行,置入成功率100%。术中无介入瓣膜移位,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全部顺利出院。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可以方便术中心脏解剖定位,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提高介入瓣膜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三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例1为56岁女性,病程1个月,亚急性起病,逐渐加重,表现为乏力、嗜睡、恶心、呕吐、小便失禁,无法坐稳;例2为53岁男性,病程1个月,急性起病,逐渐进展,表现为意识障碍、行走困难、高级皮质功能减退;例3为68岁男性,病程8 d,急性起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3例患者颅脑CT均可见双侧丘脑低密度影,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丘脑肿胀,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均可见与动脉关系密切的静脉或静脉窦显影。例1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双侧枕动脉-直窦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4个月意识清楚,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5分。例2行DSA示右侧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症状缓解。术后1年未复发,mRS评分2分。例3行DSA示枕部窦汇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1年多,患者意识清楚,mRS评分5分。结论:DAVF引起的双侧丘脑病变是比较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当颅脑CT/MRI示双侧丘脑病变,MRA/CTA出现静脉血管影或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减退时要考虑DAVF。DSA是确诊DAVF的“金标准”,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切除治疗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