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DCE-TIC联合DWI-AD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DCE-TIC)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DWI-AD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筛选女性乳腺癌患者147例,根据新辅助化疗(NAC)后是否发生显著病理反应性将患者分为病理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n=51)和非显著反应(NMHR)(n=96).比较2组TIC曲线类型和ADC值,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C后发生MHR的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与ADC对乳腺癌NAC后发生MHR的评估效能.结果 NAC后,MHR组TIC曲线类型降低的患者占比及△ ADC%值均大于NMHR组(P<0.05).MHR组ER阴性、PR阴性及分子亚型三阴型的患者占比大于NMHR组,分子亚型LuminalB型占比则小于NMH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ER与PR阴性、三阴型分子亚型、TIC类型降低和高△ ADC%是NAC后发生MHR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IC类型降低、ΔADC%及二者联合诊断NAC后发生MHR的AUC分别为0.735、0.885、0.951,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TIC类型降低及高△ ADC%是乳腺癌NAC后发生MHR的影响因素,并且二者均对NAC后发生MHR有一定的评估效能,二者联合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成MRI联合常规MRI鉴别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合成MRI(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yMRI)联合常规MRI鉴别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非TNBC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167例乳腺癌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TNBC 30例,非TNBC 13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yMRI检查,测量评估以下参数:纤维腺体组织、实质背景强化、病灶形态、边缘、直径、T2WI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yMRI参数(T1pre、T2pre、PDpre、T1Gd、T2Gd、PDGd).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比较TNBC组与非TNBC组参数,并建立三种预测模型,syMRI模型、常规MRI模型、联合模型(syMRI+常规MRI),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各预测模型鉴别TNBC与非TNBC的效能,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结果 TNBC组与非TNBC组间的T2WI信号、ADC值、边缘强化、T1pre、T2pre、T1Gd、T2Gd、ΔT2、ΔPD、rT2、ΔT2%、Δ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边缘强化、T2pre、T1Gd、T2Gd是TNBC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联合模型的诊断性能最高,AUC为0.932.结论 基于syMRI、常规MRI建立的预测模型有助于鉴别TNBC和非TNB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BRCA1/2及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多基因胚系突变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及高风险个体胚系基因突变,分析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通路基因突变状态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补充中国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数据库。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自愿接受基因检测的350例乳腺癌患者和49例乳腺癌高风险个体的全血样本。应用NGS检测32个乳腺癌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统计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家族史、单/双侧肿瘤、Luminal分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大小、肿瘤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HR通路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350例乳腺癌患者中,64例(18.3%)携带基因致病突变(包括致病和疑似致病两类突变),包括47例(13.4%)BRCA1/2突变,16例(4.6%)非BRCA1/2基因突变,1例(0.3%)BRCA2和FANCL突变。在49例乳腺癌高风险个体中,7例(14.3%)携带基因致病突变,包括6例(12.3%)BRCA1/2突变,1例(2%)ATM突变。BRCA1/2致病突变与乳腺癌发病年龄相关(18%,8.7%,χ2=6.346, P=0.012),发病年龄≤45岁的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较高。HR通路基因突变(包括致病、疑似致病和临床意义不明确的三类突变)与单/双侧肿瘤(49.5%,68.4%,χ2=4.841, P=0.028)和Luminal分型(45.7%,62.2%,32%,60%,χ2=12.004, P=0.007)具有相关性,双侧乳腺癌、Luminal B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较高。 结论:乳腺癌高风险个体BRCA1/2致病突变频率与乳腺癌患者相近,对高风险个体进行BRCA1/2检测有利于指导乳腺癌的筛查和预防。早发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Luminal B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HR通路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应及早进行HR通路基因检测,为乳腺癌的诊疗预后和风险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合并肺结核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就诊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甲乳外科1例难治性晚期乳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27岁女性,发现右乳肿物半月余入院。结合肿瘤病理、免疫组化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右侧浸润性乳腺癌伴骨转移(T 2N 2M 1,Luminal B),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给予经典抗结核治疗2周后,完成4周期挽救化疗,效果不佳;使用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抗体后出现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结论:Luminal B型乳腺癌(ER、PR低表达)分子特征、预后与三阴型乳腺癌类似,免疫治疗可用于PD-L1阳性表达的该类型患者。免疫治疗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导致患者死亡实属罕见,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小肿瘤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小肿瘤(≤1.0 cm)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首诊60例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小肿瘤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研究组),同期纳入非小肿瘤且淋巴结阴性(对照组A)、非小肿瘤且淋巴结阳性(对照组B)、小肿瘤且淋巴结阴性(对照组C)作为对照组。选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四项指标对比分析在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灶间的区别,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四项指标在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均存在不一致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er-2的表达对照组B、研究组、对照组C、对照组A呈现递减趋势;研究组腋窝淋巴结转移>3枚组共19例,Her-2阳性率为11/19,淋巴结转移≤3枚组共37例,Her-2阳性率为21.6%(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PR和Ki67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B中腋窝淋巴结转移>3枚组和≤3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合随访资料,研究组中淋巴结转移>3枚组中以后发生远处转移者4例,Ki67的表达率为4/4,未发生远处转移者13例,Ki67的表达率为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乳腺癌包括小肿瘤乳腺癌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间ER、PR、Her-2和Ki67表达一致性较好,多数情况可以用原发病在生物学指标评价整体病情,但部分患者确实存在不一致现象,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用以全面评估病情;Her-2阳性表达似乎在整体中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尤其在小肿瘤乳腺癌≤1.0 cm中表现出更优相关性;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且原发病灶≤1.0 cm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的高表达似乎提示更远期更易发生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RNA00461与原癌基因c-Myc结合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00461(LINC00461)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RT-qPCR检测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与TNBC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中LINC00461的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FISH检测LINC00461在细胞中定位。RNA pulldown和RIP检测LINC00461与c-Myc的交互作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LINC00461对TNBC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与MCF-10A相比,MDA-MB-231和MDA-MB-468细胞中的LINC00461表达显著升高。干扰LINC00461显著降低LINC00461表达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LINC00461显著降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LINC00461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5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ISH结果显示LINC0046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RNA pulldown结果显示LINC00461与c-Myc存在交互作用。RIP结果显示c-Myc组的LINC00461富集程度超过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过表达c-Myc可降低敲减LINC00461对细胞凋亡率30%~50%的促进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过表达LINC00461显著提高的肿瘤体积(50%~80%)和肿瘤重量(30%~50%)。 结论:LINC00461调控TNBC细胞的凋亡水平,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是LINC00461与c-Myc蛋白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调控TNBC细胞凋亡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不同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根据生物学功能的不同,乳腺癌可分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前者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更强、转移更快,其免疫组织指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2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均为阴性。外科手术和放射疗法是TNBC的传统疗法,但这些疗法副作用多且预后性差。为更好地预防TNBC的扩散和治疗,研究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研究得知多种信号通路、lncRNA、miRNA都影响着TNBC的生长过程。本文综述国内外对TNBC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中相关调节机制的研究,旨在阐明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途径的重要性,为TNBC靶向性治疗的药品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2靶向作用于微小RNA-27a-3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轴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2(SNHG22)靶向作用于微小RNA(miR)-27a-3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30例三阴性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癌及癌旁组织中SNHG22和miR-27a-3p的表达变化;将SNHG22过表达质粒和miR-27a-3p模拟物(mimics)分别转染至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利用细胞侵袭实验观察两者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SNHG22和miR-27a-3p的关系及miR-27a-3p的下游靶基因。将miR-27a-3p mimics、miRNA阴性对照(miR-NC)分别与SNHG22共转染后,观察上调miR-27a-3p表达对过表达SNHG22的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SNHG22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184±1.8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295±0.659, t=5.395, P<0.05);miR-27a-3p的表达水平(0.547±0.41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521±0.845, t=5.623, P<0.05);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SNHG22组侵袭细胞数(406.500±9.492)明显高于对照组(172.000±14.142, t=67.000, P<0.05),而转染miR-27a-3p mimics转染组侵袭细胞数(139.000±19.789)明显低于对照组(391.000±21.213, t=252.000, 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miR-27a-3p可与SNHG22结合降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415±0.054比1.014±0.106, t=16.360, P<0.05),而miR-27a-3p可与IGF-1的3’端非编码区(3’UTR)结合降低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0.367±0.049比1.015±0.021, t=12.860, P<0.05);挽救实验结果表明SNHG22+miR-27a-3p mimics组侵袭细胞数(186.500±14.849)明显低于SNHG22+miR-NC组细胞(345.000±24.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80, P<0.05)。 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22可通过靶向作用于miR-27a-3p/IGF-1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国早发性(发病年龄≤35岁)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发病年龄≤35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BRCA2定位协作基因(PALB2)、肿瘤蛋白53(TP53)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EK2)基因的胚系突变。根据遗传变异的分类标准与指南对突变进行解读,分为致病、可能致病、意义未明、可能良性和良性。根据有无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 n=18)和非突变组( n=132),采用 χ2检验分析组间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50例早发性乳腺癌中检测到18例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总突变率为12.0%。其中,8例(5.3%)BRCA2突变,7例(4.7%)BRCA1突变,1例(0.7%)PALB2突变,2例(1.3%)TP53突变,ATM和CHEK2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突变类型以移码突变(9/18,50.0%)为主,其次是无义突变(7/18,38.9%),错义突变(1/18,5.6%)和剪接受体突变(1/18,5.6%)。18例突变携带者分子分型中,9例Luminal B,6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2例Luminal A,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扩增仅1例。其中,8例BRCA2突变携带者均为Luminal分型,7例BRCA1突变携带者中6例是TNBC分型。突变组和非突变组乳腺癌患者家族史( P=0.343)、雌激素受体(ER)状态( χ2=0.16, P=0.688)、HER-2状态( χ2=2.89, P=0.089)、分子分型( χ2=1.99, P=0.575)、初诊TNM分期( χ2=2.49, 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发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胚系突变率,建议早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多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RNA PCNAP1通过调控微小RNA-29a-3p/MCL1轴降低三阴性乳腺癌对紫杉醇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CNAP1(Lnc PCNAP1)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nc PCNAP1和微小RNA(miR)-29a-3p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乳腺癌细胞紫杉醇半数抑制率(IC 50)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用于确定Lnc PCNAP1和miR-29a-3p调控关系。组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 结果:RT-PCR分析结果显示Lnc PCNAP1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BT549、T47D和BT474)较乳腺正常细胞系(MCF-10A)高表达(3.273±0.335、2.963±0.930、4.683±0.347、3.003±0.672比1.157±0.229, t=7.382, 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高于癌旁组织(5.115±1.549比3.053±1.427, t=5.47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调Lnc PCNAP1的表达,紫杉醇的细胞抑制率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4 h紫杉醇细胞IC 50值明显低于对照组(MDA-MB-231,12.904 nmol/L比31.160 nmol/L;BT549,22.987 nmol/L比52.284 nmol/L)。在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显示,miR-29a-3p可以明显抑制Lnc PCNAP1-wt的荧光素酶活性(0.383±0.062比1.000±0.147, t=5.455, P<0.01)。miR-29a-3p抑制MCL1 wt-3’端非编码区(3’UTR)的荧光素酶活性(0.350±0.051比1.000±0.102, t=7.03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后在共转染si-PCNAP1+si-miR-29a-3p/MCL1后,乳腺癌细胞的IC 50值明显高于si-PCNAP1组。 结论:Lnc PCNAP1通过miR-29a-3p/MCL1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