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激情在急诊科护士的心理资本和职业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激情在心理资本和职业幸福感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为提高急诊科护士职业幸福感,进而为稳定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于2023年8-9月选取上海市2家三级医院和2家二级医院的210名急诊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医务工作者职业幸福感量表》《护士心理资本量表》和《工作激情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再采用Process V3.3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7%.急诊科护士职业幸福感得分为(81.33±13.93)分,心理资本得分为(85.82±15.73)分,工作激情得分为(64.60±13.05)分.大学本科学历、自愿选择护理工作、身为独生子女、非规培护士的职业幸福感得分较高(均P<0.05).职业幸福感得分有随着护理工龄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激情、心理资本均呈正相关(r=0.751、0.685,均P<0.01),心理资本与工作激情呈正相关(r=0.601,P<0.01).心理资本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幸福感有直接影响,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1.85%;同时工作激情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15%.结论 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资本、调节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激情,提高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幸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生育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生育政策调整对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系统,其监测对象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宁波市奉化市居住≥1年的产妇。将资料分为"独生子女"(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单独二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和"全面二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3个时期,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时期产妇年龄分布的差异,分析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经产妇占比的变化趋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育政策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联。结果:"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产妇数分别为12 557、14 097和15 509名,后一时期分别较前一时期增长12.3%和10.0%;各时期产妇年龄 M( P25, P75)分别为27(25,30)、28(26,31)和28(26,32)岁;各时期经产妇占比分别为19.5%、35.7%和45.8%,呈上升趋势( P< 0.001)。"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分娩量分别为12 721、14 307和15 772名。"独生子女"时期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最低(8.7%),"全面二孩"时期最高(11.1%)。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与"独生子女"时期相比,"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早产[ OR (95% CI)分别为1.20(1.08~1.33)和1.08(1.02~1.13)]和出生缺陷[ OR(95% CI)分别为1.33(1.13~1.55)和1.29(1.20~1.39)]风险增加;巨大儿风险降低[ OR(95% CI)分别为0.87(0.80~0.96)和0.91(0.87~ 0.95)],围产儿死亡风险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OR(95% CI)分别为0.78(0.53~1.15)和0.84(0.69~1.02)]。 结论:随生育政策调整,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高龄、经产妇比例增加,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患病率及其在家庭社会经济特征中的分布,为其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6—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城市的20所幼儿园及10所小学3~10岁的儿童共1 887名,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儿童运动能力成套评估量表第2版对儿童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按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结构分组,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不同组间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结果:共纳入1 887名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1 110名(58.8%),学龄儿童(7~10岁)777名(41.2%);男982名(52.0%),女905名(48.0%)。确诊DCD者占5.5%(104例),疑似DCD患儿占10.4%(197例),运动发育正常儿童占84.1%(1 586名)。不同地区儿童的DCD确诊率、疑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342、4.877, P=0.137、0.560),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 F=2.759, P<0.05)和各维度能力(手部灵活性、定位与抓取、平衡性, F=9.276、5.277、3.706,均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龄前期儿童DCD确诊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χ2=11.891, P<0.01)。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总分、手部灵活性和平衡性均显著优于男童(均 P<0.01),男童的定位与抓取能力显著优于女童( P<0.01)。男童的DCD确诊率高于女童[7.1%(70/982)比3.8%(34/905),χ2=28.508, P<0.01]。超重(体质指数>18 kg/m2)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手灵巧度、平衡能力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体质指数≤18 kg/m2)儿童(均 P<0.01),DCD疑似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儿童(χ2=4.369, P<0.05)。不同家庭结构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和DCD确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非独生子女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均优于独生子女(均 P<0.05)。 结论:中国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较好,存在地域、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家庭结构间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意外伤害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意外伤害发生的临床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0 75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96例为意外伤害新生儿(为意外伤害组),其余20 656例为非意外伤害新生儿(为非意外伤害组)。对新生儿一般情况、父母及家庭状况、新生儿意外伤害发生的人次数、不同地区及各种类型伤害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对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6例意外伤害新生儿中,发生在家中的意外伤害占大多数,为75例(78.13%);96例新生儿意外伤害类型前三位分别为烫伤30例、中毒24例、呛奶窒息18例。大多数患儿临床治愈,21例烫伤患儿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呛奶窒息患儿中3例有运动和智力发育障碍后遗症,3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意外伤害组与意外伤害组相比,新生儿出生地、新生儿日龄、母亲文化程度、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以及家庭兄弟姐妹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婚姻状况和谐的新生儿较其他新生儿更不易发生意外伤害,其 OR值分别是0.496、0.550(均 P<0.05);出生地为农村的新生儿较易发生意外伤害,其 OR值是4.933( P<0.05)。 结论:新生儿意外伤害在临床并不罕见,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烫伤、中毒、呛奶窒息等;出生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以及父母婚姻状况不和谐的新生儿出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及新生儿监护人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院校学生学业拖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医学院校学生学业拖延的建议。方法:抽取黑龙江省三所医学院校的统招本科学生1 327名进行生活满意度、焦虑、学业拖延问卷调查。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医学院校学生学业拖延总分为(35.00±8.92)分;②成绩水平、性别、选择本专业原因、是否独生子女四个方面的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业拖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医学院校学生学业拖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医学院校学生拖延程度与其焦虑水平成正相关( r=0.102, P<0.01),与生活满意度成负相关( r=-0.117, P<0.01);④回归分析显示,成绩水平、性别、生活满意度、焦虑、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六个预测变量共可以有效解释医学院校学生学业拖延14.2%的变异量。 结论:医学院校学生学业拖延总体程度高于非医学院校学生拖延;医学院校学生的成绩水平、性别、生活满意度、焦虑、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是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及与共情能力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水平及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为开展教育培训课程和提高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在2019年4~6月抽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39名2018年新入职护士,通过对基本资料调查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 结果:新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总分(111.54±13.08)分,低于上海市护士的平均水平(118.36±16.75)分;新护士为独生子女的人文关怀品质总分(110.10±13.32)分,低于非独生子女新护士(113.72±12.49)分;共情能力各维度及总分与人文关怀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情能力量表的护士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及护士对患者的行为帮助两个维度是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预测因子,两者共同解释了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变异的30% 。结论:新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较低,应加强对新护士的人文关怀教育,并关注独生子女新护士的心理健康。在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同时,也应关注新护士的共情能力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亲子亲合对初中生内化问题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及同胞关系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根据家庭系统理论探讨亲子关系对初中生内化问题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同胞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2021年4—6月对565名非独生子女进行调查,采用同胞关系问卷、亲子亲合量表、自尊量表、内化问题问卷进行研究。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PROCESS宏程序进行中介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母子亲合与自尊和同胞亲密呈正相关( r=0.36,0.58;均 P<0.01),而与内化问题和同胞冲突呈负相关( r=-0.29,-0.25;均 P<0.01)。父子亲合与自尊和同胞亲密呈正相关( r=0.37,0.51;均 P<0.01),而与内化问题和同胞冲突呈负相关( r=-0.36,-0.21;均 P<0.01)。自尊在母子亲合-自尊-内化问题这一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β=-0.09, 95% CI=-0.14~-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13%;自尊在父子亲合-自尊-内化问题这一路径中也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β=-0.07, 95% CI=-0.11~-0.0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36%。同胞亲密关系能够增强母子亲合对自尊的积极影响( β=0.06,95% CI=0.01~0.11),而抵消较低的母子亲合水平对内化问题的消极作用( β=0.10, 95% CI=0.04~0.16);同胞冲突关系在母子亲合对自尊和内化问题的影响中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同胞亲密关系能够增强父子亲合对自尊的积极影响( β=0.05, 95% CI=0.01~0.09),而抵消较低的父子亲合水平对内化问题的消极作用( β=0.09,95% CI=0.03~0.15);但是同胞冲突关系能够减少父子亲合对自尊的积极作用( β=-0.05, 95% CI=-0.09~-0.01),而在父子亲合对内化问题的影响中没有显著作用。 结论:亲子亲合除了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内化问题外,还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内化问题。较高的亲子亲合水平和亲密的同胞关系,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化问题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养育环境与儿童早期发展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养育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早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在上海16个区抽取187所幼儿园共22 509名新入园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育儿环境指数(ICCE)评估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采用人类早期能力指数了解儿童早期发展情况。根据ICCE分数在人群中的分布将被调查儿童分为4组,家庭养育环境最差组(≤10分)、中下组(11分)、中上组(12分)、最好组(13分)。分别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养育环境的相关因素以及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结果:共22 067名儿童完成本次调查, 年龄(44±7)月龄, 男11 425名(51.8%),女10 642名(48.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孩、母亲教育程度高、家庭年收入高、独生子女、父母非离异及早期母乳喂养经历是新入园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保护因素[ β=0.064、0.238、0.119、0.096、0.113、0.032,95%可信区间( CI): 0.020~0.108、0.175~0.302、0.058~0.180、0.046~0.146、-0.012~0.242、-0.051~0.116,均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养育环境最好组,养育环境中上组、中下组和最差组早期发展高危风险均更高, OR值分别为1.543 (95% CI: 1.373~1.735, P<0.01),2.537 (95% CI: 2.254~2.856, P<0.01)和4.198 (95% CI: 3.757~4.690, P<0.01)。 结论:养育环境不仅与家庭结构及社会经济因素有关,且与早期母乳喂养经历显著相关。而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国三甲医院青年护士离职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全国三甲医院青年护士离职意愿现状,并从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层面探究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减少青年护士离职,稳定青年护士队伍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法抽取我国7个行政区内10家医院的青年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离职意愿调查表、一般资料问卷、护士职业成长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工作-家庭支持量表、中国职工组织承诺量表了解其离职意愿及组织因素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1 466份,最终共调查10 781名青年护士。结果:全国三甲医院10 781名青年护士中有离职意愿者3 612名(33.5%,3 612/10 781),其中413名(3.8%,413/10 781)离职意愿非常强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 OR=1.268)、独生子女( OR=1.177)、自我效能感高( OR=1.671)为离职意愿的危险因素( P<0.05),有孩子( OR=0.845)、曾更换工作单位( OR=0.788)、正式编制( OR=0.852)、对护理专业兴趣高( OR=2.161)、职业成长状况水平高( OR=0.517)、工作-家庭支持水平高( OR=0.523)、组织承诺水平高( OR=0.633)为离职意愿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全国三甲医院青年护士离职意愿处于较高水平,各医疗机构需重视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工作-家庭支持,提升护士组织承诺水平及专业兴趣,从而减少青年护士离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年学生性健康特征与教育需求调查的聚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聚类分析识别青年学生群组,探索不同群组的特征和需求差异,为预防艾滋病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教育部门组织的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性健康教育需求调研,对使用方便抽样法获得3 884份网络调查的有效数据进行两步聚类分析,结合专业领域认识判断确定纳入分析的变量和群组数,比较群组间的性健康、人口学特征、性教育内容与形式需求的差异。结果:经聚类分析确定聚类变量共6个,分别包括自慰行为认知和发生率、性行为发生率、性资讯获取频率、接纳性伴开放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根据以上性健康知信行特征、HIV感染风险将学生分为3个群组,其中高风险组1 810人(46.6%)、中风险组1 549人(39.9%)、低风险组525人(13.5%)。人口学特征,高风险组中位年龄19岁,男生(65.9%)、性取向为非异性恋(15.2%)、来自城镇(58.2%)、独生子女(30.8%)和在读本科(54.7%)的比例最高;中风险组中位年龄19岁,女生(82.7%)、在读高职(34.0%)的比例最高;低风险组中位年龄18岁,来自农村(52.4%)、非独生子女(80.6%)、在读高中(41.3%)、非寄宿(17.5%)、无实习/打工经验(43.2%)的比例最高。在教育内容需求方面,高风险组对自我认同、性安全、性决定、避孕流产和STD/AIDS防治的需求高,中风险组则更关注婚恋观、性侵害,低风险组更需要了解青春期生理知识。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对同伴教育、互联网/多媒体、匿名咨询等性教育形式需求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群组的青年学生自身特点、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和教育需求存在区别,应分类开发教材和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群组特点施教,增强学生的接受度和积极性,以提高教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