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1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 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 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 OR=8.308, 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 P=0.235)。 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升高,目前指南认为所有此类患者都应终生接受抗凝治疗。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应用的数据有限,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针对现有证据对此问题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I-CAD)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结局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分为MINOCA组和MI-CAD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住院期间心电图、心肌桥、住院天数、出院带药及院内结局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INOCA的相关因素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结局的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 048例,年龄62(54,69)岁,女性741例(24.3%),其中MINOCA组165例(5.4%),MI-CAD组2 883例(94.6%)。与MI-CAD患者相比,MINOCA患者较年轻,女性占比较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和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心肌梗死史的比例较低,炎性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MHR)较低,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敏肌钙蛋白I、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水平较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心肌桥、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钙离子拮抗剂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应用率较高( P均<0.05);住院天数及院内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更易发生MINOCA( P均<0.05);MINOCA与发生院内死亡无关( P>0.05),冠心病史、慢性肾衰竭病史、空腹血糖、NLR、D-二聚体较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死亡( P均<0.05)。 结论:与MI-CAD相比,MINOCA患者呈现低龄、女性、无吸烟史或冠心病史、MHR较低的特征,MINOCA常伴发心肌桥及心房颤动。MINCOA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率与MI-CAD患者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老年心房颤动优化抗凝管理注册研究一年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优化抗凝管理策略。方法:中国老年房颤患者优化抗栓管理注册研究(ChiOTE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全国44家中心招募老年房颤患者,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全因死亡发生情况。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抗凝治疗对血栓、出血及全因死亡复合临床事件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招募7 073例房颤患者,其中6 148例完成1年随访,年龄(74.3±10.5)岁,年龄范围65~92岁,其中女患者占39.4%(2 422/6 148)。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3.5%(1 444/6 148)、21.1%(1 300/6 148)和41.0%(2 521/6 148)。48.6%(2 988/6 148)患者同时存在CHA 2DS 2-VASc和HAS-BLED评分高危,49.6%(3 052/6 148)患者HAS-BLED评分≥3。42.3%(2 601/6 148)患者有跌倒风险,34.2%(2 102/6 148)患者合并心力衰竭,17.3%(1 064/6 148)患者年龄≥85岁,14.3%(878/6 148)合并慢性肾脏病/肝病,9.0%(555/6 148)合并恶性肿瘤。校正基线特征后,房颤合并CHA 2DS 2-VASc和HAS-BLED高危、HAS-BLED≥3、跌倒风险、慢性肾脏病/肝病、年龄≥85岁等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治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均 P<0.05)。 结论:权衡血栓及出血风险后,老年高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降低临床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抗凝药Asundexian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栓栓塞性疾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口服抗凝药是防治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尽管NOAC相对维生素K拮抗剂更加安全,但临床实践中仍发现其伴有一定程度的出血风险。Asundexian(BAY 2433334)是以Ⅺa因子为靶点开发的全新的口服抗凝药,现正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在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的同时几乎不增加出血风险,表现出较好的上市潜力。本文综述了Asundexian的药理作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拟为该药后期可能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在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同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抗凝策略指南推荐有所不同,2017年欧洲心脏节律协会(EHR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瓣膜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抗栓治疗专家共识提出根据不同瓣膜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的抗凝策略不同,分为EHRAⅠ型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EHRA Ⅱ型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发表和相关指南的持续更新,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有了更多样化的抗凝治疗选择。本文总结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策略的相关文献,重点探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在瓣膜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房颤动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服用NO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来自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CAFR研究从31家医院入选住院和门诊房颤患者。选取CAFR研究中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的房颤合并HCM患者。将患者分为NOAC组和华法林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接受治疗情况。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有效性终点事件(血栓栓塞)和安全性终点事件(大出血)。计算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服用NOAC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93例患者,年龄(60.5±11.8)岁,男性252例(64.1%),NOAC组133例(34.0%),华法林组260例(66.0%)。与华法林组比较,NOAC组阵发性房颤、接受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比例高,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低,心率较慢,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NDH-CCB)比例低( P均<0.05)。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随访时间42(24,60)个月,NOAC组与华法林组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3/100人年与2.10/100人年、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66/100人年与1.03/100人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OAC组与华法林组的无终点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血栓栓塞生存率比较 P=0.476,无大出血生存率比较 P=0.8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OAC组与华法林组的血栓栓塞风险( HR=1.21,95% CI:0.42~3.50, P=0.720)、大出血风险( HR=1.50,95% CI:0.27~8.41, P=0.6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房颤合并HCM患者应用NOAC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多沙班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艾多沙班作为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口服吸收快、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依从性等优势.尽管上市时间较晚,但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艾多沙班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Beers标准评价住院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潜在不适当用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背景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逐渐替代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持续关注.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心内科住院老年心房颤动患者DOACs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促进临床DOACs的合理使用.方法 整合Beers标准、DOACs药品说明书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相关指南,制订DOACs的PIM评价标准,包括DOACs用于心房颤动的适应证标准、DOACs剂量与肾功能水平匹配PIM评价标准、DOACs在不同肝功能水平患者中使用标准、DOACs药物相互作用PIM评价标准、年龄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体质量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出血风险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回顾性收集 2022 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HIS系统中在心血管内科住院且接受DOACs(包括利伐沙班片、艾多沙班片和达比加群酯胶囊)抗凝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目标人群并按照PIM评价标准逐一展开评价.结果 共纳入89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年龄为(77.9±8.1)岁,PIM发生率为56.18%(50/89).3 种DOACs共计发生PIM 58 例次,其中利伐沙班治疗者 47 例次(81.03%),艾多沙班治疗者 6 例次(10.35%),达比加群酯治疗者 5 例次(8.62%).各类型PIM情况为:肾功能相关PIM 44 例次(75.86%),药物相互作用相关PIM 9 例次(15.52%),肝功能相关PIM 4 例次(6.90%),体质量相关PIM 1 例次(1.72%).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DOACs抗凝治疗存在不可忽视的PIM:利伐沙班治疗者PIM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艾多沙班者,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相关的PIM,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的PIM以及肝功能相关的PIM.因此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需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从而减少DOACs临床使用的PI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慢性肾脏病患者抗凝个体化策略与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与管理策略,及在抗凝个体化与精准治疗中的药学服务重点.临床药师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及治疗指南,通过综合评估出血风险及栓塞风险,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遴选、剂量调整、围术期的抗凝管理、长期预防性抗栓策略及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等均是开展个体化药学服务的出发点与关注点,从而协助医生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精准的药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