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2DM、Obesity、NASH、PCOS共同致病因素相关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2DM、Obesity、NASH、PCOS共同致病基因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了GSE20966、GSE17470、GSE88837、GSE34526基因表达谱(DEGs),使用limma包分别进行差异分析,再对4组差异基因取交集,确定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CIBERSORT算法对不同患者RNA-seq数据进行分析,用来推断22种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对比例。采用GSVA算法对每个基因集合进行综合打分,评估不同样本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变化。结果:5个交集基因被确定,分别为PTPN3、GBP2、ARL1、NEDD4L、PTPN11。其中PTPN11、NEDD4L、GBP2与胰岛素相关通路相关。进一步通过GSVA验证3个核心基因涉及的具体信号通路,为高表达GBP2与P53 PATHWAY、KRAS SIGNALING、APOPTOSIS等信号通路相关;高表达NEDD4L与G2M CHECKPOINT、TGF BETA SIGNALING、ADIPOGENESIS等信号通路相关;高表达PTPN11与PROTEIN SECRETION、ADIPOGENESIS、FATTY ACID METABOLISM等信号通路相关。结论:新发现2型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共病基因及其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为其治疗及诊断提供了新靶点及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肥胖指标与老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肥胖指标BMI、腰围(WC)、脂质蓄积指数(LAP)、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身体圆度指数(BRI)与老年人糖尿病的关系,探讨各指标对老年人糖尿病的预测效果.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覆盖南京市江宁区辖区内 10 个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选取 2021 年参加体检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6 41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 2 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肥胖指标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糖尿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态、吸烟状况、饮酒状况、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BMI、WC、LAP、CVAI和BRI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WC、LAP、CVAI、BRI及 5 种指标联合应用对老年人糖尿病患病预测的AUC分别为 0.593、0.590、0.599、0.618、0.590、0.620.结论 BMI、WC、LAP、CVAI和BRI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5 种指标联合应用对糖尿病的预测价值高于单个指标,因此可以利用 5 种指标联合进行糖尿病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的住院AECOPD患者359例。根据排除和入选标准,最后纳入AECOPD患者267例,其中未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收集和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肺功能、血常规、感染指标、血气分析及肝肾功能等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共线性分析,然后对差异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Nomogram及相关曲线进行验证和可视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AECOPD未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较,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更大[68(62,74)岁比73(67,78)岁, Z=3.75, P<0.001],体质量指数更高[(21.93±3.17) kg/m 2比(23.12±3.16) kg/m 2, t=2.99, P=0.00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9.2%比30.8%, χ2=20.36, P<0.001)和2型糖尿病(8.6%比23.1%, χ2=10.92, P=0.001)发生率更高,血白细胞(WBC)[(8.04±3.12)×10 9/L比(8.86±3.38)×10 9/L, t=2.03, P=0.044]、血中性粒细胞(NS)[4.92(3.68,7.27)×10 9/L比6.00(4.26,8.06)×10 9/L, Z=2.43, P=0.015]、血肌酐(Cr)[71.00(58.00,87.70) μmol/L比77.60(65.92,96.00) μmol/L, Z=3.04, P=0.002]、降钙素原[(0.18±0.35) μg/L比(0.27±0.47)μg/L, t=1.65, P=0.099]及C反应蛋白(CRP)[(23.20±34.77) g/L比(31.62±42.78) g/L, t=1.76, P=0.079]水平均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发现WBC与NS存在显著共线性(特征根为0.005,条件指数为23.096)。因此,排除WBC保留NS后,共纳入8个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C指数为0.734),显示年龄( OR=1.04, P=0.023)、体质量指数( OR=1.12, P=0.012)、CAD( OR=3.21, P=0.002)、CRP( OR=1.01, P=0.059)及Cr( OR=1.01, P=0.066)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采用Nomogram对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和可视化,效应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24,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一致性和准确性。DCA曲线显示Nomogram的风险阈值在0.09~0.89时该模型的预测净获益>0,提示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结论:高龄、肥胖、合并CAD、更易合并肾功能不全及更严重的炎症反应是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因此,在对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应积极完善CAD、肾功能不全及感染等合并症的相关检查,并给予对应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MDT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肥胖及其相关的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代谢疾病密切关联,临床危害日趋严重。多学科诊疗(MDT)管理是提高NAFLD防治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具体实施路径仍有待探索。本文就NAFLD患者MDT管理的理论依据、实施路径、困境挑战等进行述评,以期为更好地开展NAFLD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鼠IL-6和B细胞活化因子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IL-6和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非肥胖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ouse,NOD)唾液腺、泪腺组织病理的影响,阐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NOD小鼠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构建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HO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免疫BALB/c小鼠,每2周1次,共3次,免疫结束后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效价。将21只NOD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肌肉注射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阴性对照组小鼠肌肉注射对照质粒,空白组不做处理,每周1次,6次免疫后处死NOD小鼠,心脏采血取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及细胞因子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水平;取脾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h17、Treg、Th1、Th2的比例;HE染色观察小鼠泪腺、唾液腺中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和病理改变。结果: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使BALB/c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水平升高( P<0.05)。治疗组NOD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含量升高( P<0.01);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 P<0.01);脾细胞中Treg、Th2细胞比例增高( P<0.05);泪腺及唾液腺中腺泡大小不一和形态不规则明显改善,导管扩张减轻,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减少。 结论: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可诱导NOD小鼠体内抗IL-6和抗BAFF抗体产生,进而减轻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逆转Th17/Treg、Th1/Th2的平衡,同时改善泪腺及唾液腺内不规则的腺泡结构及导管扩张,减少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本研究结果表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可以作为靶向T、B细胞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中国31个省份107家医院的26 592例AMI患者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MI类型、心脑血管病史、用药史、生活方式和AMI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或)肥胖、吸烟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资料,将具有完整危险因素信息的24 39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患者年龄为(62.2±13.8)岁,其中男性18 162例(74.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8 209例(74.6%)。男性患者年龄为(60.2±13.7)岁,低于女性[(68.2±12.3)岁];体质指数为(24.2±3.0)kg/m 2,高于女性[(23.8±3.4)kg/m 2];超重和(或)肥胖、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腻饮食和AMI病史比例分别为51.8%、55.2%、7.2%、3.8%、80.4%和7.7%,均高于女性(分别为45.9%、9.9%、5.8%、2.3%、65.0%和5.9%);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和卒中病史比例分别为46.5%、17.2%、77.8%和8.5%,均低于女性(分别为61.4%、24.8%、81.7%和11.1%);均 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外周血管病史的比例分别为0.6%和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别于对全部患者的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脂异常比例、青年和中年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老年组超重和(或)肥胖、缺乏运动比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中国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常见于女性患者,超重和(或)肥胖、肥腻饮食和吸烟等更常见于男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儿童和青少年(年龄≤21岁)、瘦人(体重指数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等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并发NAFLD也较常见。NAFLD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也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越来越常见的病因,并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增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AG6基因沉默和地西他滨对SKM-1细胞凋亡和PTEN甲基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PAG6基因沉默和地西他滨在体内外对SKM-1细胞凋亡和PTEN启动子甲基化的作用。方法:慢病毒载体转染SKM-1细胞沉默SPAG6基因的表达,地西他滨处理细胞后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TEN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情况,并构建非肥胖糖尿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异体移植瘤模型,TUNEL法观察肿瘤组织凋亡,免疫组化检测PTEN在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慢病毒转染后SPAG6干扰组SPAG6基因被成功沉默;CCK-8检测结果提示地西他滨处理能够降低SKM-1细胞的存活率,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地西他滨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17.35±3.37)%]高于未处理组[(5.09±2.06)%],且SPAG6基因沉默联合地西他滨处理组的凋亡率最高[(36.34±4.00)%];地西他滨处理后DNMT1的表达降低而PTEN表达升高,同时PTEN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降低,而经地西他滨处理后的SPAG6干扰组的PTEN去甲基化引起的蛋白表达升高效果最明显;NOD/SCID小鼠异体瘤移植模型中地西他滨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而地西他滨处理SPAG6干扰组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且经TUNEL检测发现其凋亡程度最高(阳性比值为3.57±0.48)。结论:SPAG6基因沉默在SKM-1细胞中能增强地西他滨诱导的凋亡和PTEN去甲基化作用,并且在NOD/SCID异体瘤移植模型小鼠中能够增强地西他滨的抗肿瘤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术治疗肥胖症合并糖尿病疗效的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手术能够治愈肥胖症2型糖尿病患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的高血糖情况,减重代谢手术也被纳入T2DM合并肥胖症的治疗指南当中。但是并非所有T2DM患者均能从减重代谢手术中获益,而且即便术后T2DM缓解也存在一定复发的可能,同时要承受术中、术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需要一个系统对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收益比进行评估。临床预测模型是一种基于临床变量,对某种相关结局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的工具,主要包括评分表、列线图模型、逻辑回归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等。目前研究及应用较多的T2DM预后预测模型主要包括:ABCD评分、DiaRem评分、Ad-DiaRem评分、DiaBetter评分表、IMS列线图模型,以及逻辑回归模型等。另外,随着外科治疗T2DM被普遍接受,仍不断有新的模型被陆续提出,并用于术后减重效果的预测,或者从新的角度对术后T2DM缓解情况进行预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算法预测的开发,可以进行更大量的计算,纳入更多的变量,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既可以开发客户端应用于临床,也可以用于对已有模型准确度的验证。本文对现有的T2DM合并肥胖症患者行减重代谢手术的预测模型进行综述,旨在为使用或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ADG)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LADG的患者189例,从中筛选符合术后胰瘘诊断标准的27例患者纳入胰瘘组,再随机选择同期的未发生胰瘘患者27例纳入非胰瘘组,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前特征和手术数据,包括体重指数、内脏脂肪面积、术前病史、肿瘤分期、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分析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高体重指数( t=3.956, P=0.003)、高内脏脂肪面积( t=6.161, P=0.038)、手术时间长( t=2.650, P=0.024)、出血量大( t=1.887, P=0.042)、淋巴结清扫范围广( t =2.092, P=0.001)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胰瘘,而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比值( χ2=1.334, P=0.324)、术前合并肺疾病( χ2=0.750, P=0.379)、冠心病( χ2=0.081, P=0.500)、高血压( χ2=0.667, P=0.239)、糖尿病( χ2=2.030, P=0.127)、慢性肾脏病( χ2=0.587, P=0.352)、肿瘤分期( χ2=1.388, P=0.500)等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肥胖患者及手术时间长的LADG患者发生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更大,综合性术前判断及谨慎的术中操作可能是避免术后胰瘘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