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叶癫痫伴双侧海马硬化与单侧海马硬化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伴双侧海马硬化(TLE-bHS)与颞叶癫痫伴单侧海马硬化(TLE-uHS)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8例明确诊断为TLE-bHS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TLE-bHS组),以及同期收治的101例明确诊断为TLE-uHS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TLE-uHS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发病年龄、病程、既往病史、癫痫发作频率、抗发作药物种类、视频脑电图结果、神经心理测试结果以及治疗结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TLE-uHS组相比,TLE-bHS组患者男性占比更高,发病年龄更晚,病程更短,癫痫发作频率更高,既往及现用抗发作药物种类更多,癫痫发作时自主神经先兆比例更低、无先兆比例更高,视频脑电图中后头部背景活动偏慢比例更高,记忆商数、言语记忆评分及非言语记忆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2组患者既往病史构成比、发作间期癫痫样异常分布区域构成比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TLE-bHS组既往常伴有颅内感染/脑炎史,双侧颞区癫痫样异常比例更高;而TLE-uHS组常伴有热性惊厥史,单侧颞区癫痫样异常比例更高。TLE-bHS组患者中仅10例(20.8%)接受了非药物治疗,包括前颞叶切除手术3例(术后随访2年均为Engel分级Ⅰ级)、神经调控治疗4例、生酮饮食治疗4例;TLE-uHS组患者中55例(54.5%)接受了前颞叶切除手术,术后随访2年时Engel分级Ⅰ级48例(87.3%)、Ⅱ级1例(1.8%)、Ⅲ级4例(7.3%)、Ⅳ级2例(3.6%)。 结论:TLE-bHS患者与TLE-uHS患者在性别、既往病史、发病年龄、病程、癫痫发作频率、抗发作药物种类、视频脑电图、神经心理测试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将两者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定位"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难定位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难定位"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特点,并探讨其较难定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侵袭性颅内脑电图(iEEG)监测后行致痫灶切除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难定位"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特点及病变脑叶,根据Engel分级评估患者预后,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皮质发育不良(MCD)相关"难定位"难治性癫痫的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8例中,MCD 47例[轻微皮质发育不良(mMCD)12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35例],其他11例;MCD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磁共振阳性、致痫灶完全切除的患者预后更佳( 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致痫灶完全切除是影响MCD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13,Wald χ 2=6.149,95 %CI 0.07~0.56);MCD中,18例为单脑叶病变,29例为多脑叶病变,两组在疗效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11)。 结论:MCD尤其是FCD是"难定位"难治性癫痫的主要病理类型;多脑叶病理改变尤其是多脑叶MCD是导致"难定位"难治性癫痫较难定位致痫灶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有效使用iEEG精确定位致痫灶及功能区可使多数该类患者在致痫灶切除术后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军事飞行人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10例及航空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军事飞行人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的诊疗及航空医学鉴定。方法: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2021年收治的诊断为CCM的飞行人员临床资料及航空医学鉴定结论,结合国内外相关鉴定案例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0例飞行人员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3岁。其中飞行员8例,空中战技勤人员2例。飞行时间110~4 000 h,平均飞行时间1 102.0 h。病灶大小3~12 mm,其中<5 mm 2例,5~10 mm 6例,>10 mm 2例。病灶位置包括枕叶(1例)、额叶(4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3例),均位于皮层下。10例飞行人员中,仅有1例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右侧小脑半球),予以手术治疗。3例飞行人员处于地面观察期,航空医学鉴定结论为暂时飞行不合格。其余7例飞行人员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复查MRI示病变均无改变、脑电图无异常,其中2例空中战技勤人员航空医学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1例直升机飞行员鉴定结论为飞行合格(限副驾驶),2例双座歼击机飞行员鉴定结论分别为飞行合格(限双座机)、飞行合格,2例单座歼击机飞行员鉴定结论为更改原机种后飞行合格(限轰炸机、运输机和直升机)。结论:对于CCM军事飞行人员应根据有无症状、病变部位和大小、失能可能性评估、治疗效果、地面观察随访结果以及飞行机种和职别做出航空医学鉴定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术在局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术(RFTC)在局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SEEG引导下RFTC治疗的18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1)18例患者分别植入电极4~11根,平均(6.56±2.15)根;其中单侧植入6例,双侧植入12例,均准确植入预期靶点。SEEG监测显示额叶癫痫7例,颞叶癫痫8例,额颞交界区癫痫2例,颞枕交界区癫痫1例。(2)18例患者分别热凝电极2~9根,平均(3.43±1.47)根;热凝触点数9~42个,平均(17.38±9.20)个。热凝过程中诱发癫痫发作1例,热凝后发生暂时性精神症状1例,伴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脑区弥漫性水肿1例,无症状区域性脑水肿1例。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22.2%(4/18),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发生。(3)11例患者在RFTC治疗后癫痫复发,其中在热凝后1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1~3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3~6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6~12个月内复发2例,复发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和频率均较RFTC前明显降低。7例患者在RFTC后进一步接受开颅致痫灶切除术。患者随访5~24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Engel分级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2例,无Ⅳ级患者。结论:SEEG引导下RFTC治疗可使局灶性癫痫患者获得不同时限的癫痫发作完全缓解期,部分患者可达到癫痫发作的长期缓解。对SEEG引导下RFTC治疗后癫痫复发者,进一步行开颅致痫灶切除术仍可获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临床发作在局灶性癫痫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亚临床发作(SCS)是一种发作性脑电图事件,不伴随明显的主观或客观的行为改变,在脑电监测中并不少见,其中颅内脑电图对SCS的检出率为50%~60%,明显高于头皮脑电图的检出率(约10%),且最常见于颞叶癫痫患者。在脑电特征上,SCS的发作演变常局限于致痫区,但亦可出现致痫区外的传播,其对致痫区的定位价值不亚于临床发作;此外,SCS与临床发作定位的一致性与手术预后良好相关,表明SCS对局灶性癫痫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国内外SCS的相关研究作系统性综述,旨在提高大家对SCS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脑炎血清抗体滴度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脑炎血清抗体滴度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31例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血清抗CASPR2抗体滴度将患者分为低滴度组(≤1∶32)及高滴度组(>1∶3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31例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男∶女=1∶1.4)中,低滴度组16例,高滴度组15例;高滴度组患者年龄为(33.9±17.9)岁,低于低滴度组患者[(52.9±17.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高滴度组伴前驱期感染诱因的比例(6/15)高于低滴度组(1/16, P=0.037)。两组患者的脑脊液相关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颅内异常病灶、异常脑电图、血清异常肿瘤标志物及血清异常风湿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住院期间,1例高滴度组患者死亡;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亡,3例复发,均为高滴度组。6例患者随访时mRS评分为3~5分(提示功能障碍),其中高滴度组4例,低滴度组2例。高滴度组患者预后不良比例(9/15)高于低滴度组(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血清抗CASPR2抗体高滴度脑炎患者的发病年龄偏低,易存在前驱感染诱因,较高的抗体滴度可能与疾病复发高风险相关,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预后不良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anti-NMDAR)脑炎预后不良和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抗NMDAR脑炎患者44例。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表明,预后不良组发病到免疫治疗间隔时间显著长于预后良好组( t=2.045, P=0.047),预后不良组的病程显著长于预后良好组( t=4.127, P=0.000 2),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的患者预后不良显著增多(Fisher精确检验: P=0.014),预后不良组脑MRI异常者显著多于预后良好组(Fisher精确检验: P=0.017),预后不良组脑电图慢波>50%者显著多于慢波<50%者(Fisher精确检验: P<0.001)。首次发病免疫治疗时间<3个月、病程长、颅内压高、脑脊液蛋白高的患者易复发。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患者有运动障碍、脑MRI异常、脑电图慢波大于50%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4.687、4.978和24.500, P值分别为0.018、0.016和0.000)。首次发病一线免疫治疗时间<3个月为复发的危险因素( OR值17.231, P=0.010)。综上,运动障碍、脑MRI异常和脑电图慢波大于50%可能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首次发病时免疫治疗时间短于3个月,可能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辅助SEEG电极植入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47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采用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局部麻醉组(简称局麻组,37例)和全身麻醉组(简称全麻组,10例)。两组患者术后6 h内均行头颅三维重建CT检查,观察是否发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并将CT数据通过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导入ROSA工作站,准确记录两组实际植入的每根电极与规划轨迹之间的横向误差。结果:局麻组37例患者共进行41例次电极植入手术(4次为补充电极),累计植入电极353根;全麻组10例患者共进行12例次电极植入手术(其中1次为补充电极,1次为射频热凝术后半年重新植入电极),累计植入电极90根。局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4±0.77)mm,靶点误差为(1.71±0.96)mm;全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0±0.67)mm,靶点误差为(1.64±0.8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局麻组有1例(2.7%)患者在拔除电极时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血肿自行吸收,无神经系统损伤;全麻组无一例颅内出血。两组均无感染和电极折断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局部麻醉下行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SEEG电极植入精准、安全,其电极入点误差和靶点误差与全身麻醉相比无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惊厥视频脑电图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患儿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脑电图表现分为轻、中、重度异常3组,比较各组VEEG特点、病因、临床发作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共纳入162例新生儿惊厥患儿,脑电图轻度异常组41例,中度异常组61例,重度异常组60例。脑电图重度异常组遗传性病因构成比高于非重度异常组(轻度+中度异常组)[38.3%(23/60)比21.6%(22/102)]、颅内出血/脑卒中比例低于非重度异常组[6.7%(4/60)比23.5%(24/102)]、每日均有发作的比例高于非重度异常组[76.7%(46/60)比32.4%(33/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异常组与非重度异常组患儿起病日龄≤3 d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脑电图重度异常组新生儿期后发展为癫痫、神经系统发育重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脑电图轻度、中度异常组( P均<0.05)。 结论:脑电图重度异常患儿遗传性病因比例高,惊厥发作更频繁,新生儿期后更易发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和(或)发展为癫痫,预后不良。对于脑电图重度异常且病因未明的新生儿惊厥患儿,需积极完善遗传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随着体外膜氧合在严重呼吸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使用显著增加,体外膜氧合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重视,而脑损伤是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影响体外膜氧合患者住院死亡率及远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镇痛、镇静及肌松药的应用干扰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使得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发生的脑损伤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因此床旁脑监测对于发现体外膜氧合患者脑损伤并提供早期干预指导具有重要价值。由此,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制订了《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以体外膜氧合患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基础,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血浆脑损伤生物标记物、颅脑影像、颅内压、脑血流、脑氧、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等脑监测技术应用现状为依据,结合体外膜氧合的特殊临床应用场景,整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形成可供重症医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呼吸与危重病学、急诊医学等专业人员参考的15条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专家共识推荐意见。鉴于重症患者的特殊性、复杂性及个体差异,本专家共识推荐意见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