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病因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收集245例患者,161例最终纳入分析[年龄69(60,76)岁,男性92例(57.1%)],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36例,心源性栓塞(CE)型76例,其他病因卒中49例。71例(44.1%)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预后良好患者(71例)比预后不良患者(90例)具有更高的术后mTICI 3级者比例[54/71(76.1%)比41/90(45.6%),χ 2=15.26, P<0.001]和更低的rTTP 31[即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3-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1;0.33(0.23,0.54)s比0.47(0.31,0.65)s, Z=-2.71, P=0.007]。根据mTICI分级和rTTP 31分别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TICI 3级(校正 OR=5.97,95% CI 2.49~14.27, P<0.001)与rTTP 31(校正 OR=0.24,95% CI 0.06~0.99, P=0.048)都和患者良好的功能预后显著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0)。亚组分析显示,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OR=0,95% CI 0~0.25, P=0.014),而mTICI分级与CE型( OR=3.91,95% CI 1.40~10.91, P=0.009)和其他原因卒中患者( OR=7.35,95% CI 1.92~28.14, P=0.004)预后相关。 结论: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术后mTICI分级和rTTP 31对患者术后3个月良好神经功能预后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在不同病因的卒中患者中,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而mTICI分级与CE型和其他原因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4, 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68, 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03, 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66, P=0.01;χ 2=6.566, 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125,9.661,均 P<0.01)。 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烟雾病遗传易患基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特征性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段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并伴有颅底代偿性增生的异常血管网形成。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报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由于其具有种族易感性、家族聚集性特征,认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该文主要从烟雾病遗传相关基因进行综述,旨在通过详细及全面的了解其遗传相关基因在烟雾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更早、更准确的作出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改善患儿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烟雾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该疾病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进行性闭塞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由于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上形似"烟雾",故称为"烟雾病"。烟雾病在东亚国家高发,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近年来,烟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诊断和治疗上仍存在诸多争议。2017年,由全国20多家临床医学中心的专家共同制定了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1]。本次专家共识结合了近年烟雾病诊治的新进展,对前一版共识内容进行增补及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技术治疗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闭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ASTER2试验(Effect of Thrombectomy With Combined Contact Aspiration and Stent Retriever vs Stent Retriever Alone on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Large Vessel Occlusion)的一项亚组分析对接触抽吸+支架取栓联合技术(combined technique, CoT)与支架取栓作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末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M1段闭塞以及孤立性MCA M1段闭塞的一线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雾病相关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31岁。因无明显诱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2 d,无眼红、眼痛、头痛和头晕等不适,于2020年2月5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2 d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并行溶栓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遂于我院就诊寻求进一步治疗。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指数/20 cm,左眼矫正视力0.8。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右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左眼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眼底动脉血管纤细,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可见大量棉绒斑,黄斑呈樱桃红(图1A)。眼底自身荧光检查,右眼视网膜动脉充盈迟缓(图1B,1C)。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内层反射信号增强(图1D)。眼部彩色超声检查,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粗糙(图1E),右侧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图1F)。左眼眼部各项检查均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42.2 μmol/L,其余全身化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根据患者神经影像检查结果,请神经外科会诊,会诊意见为:烟雾病。遂最终诊断:(1)烟雾病;(2)右眼CRAO;(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右侧颈内动脉全程管腔纤细;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纤细,右侧大脑中动脉C2-C3段管腔中-重度狭窄(图2A~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右侧颈内动脉末端烟雾血管形成及瘤样扩张(图2E),大脑中动脉处烟雾血管形成及瘤样扩张(图2F)。鉴于患者颅内血管情况尚可,暂无手术指征,遂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雾病潜在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以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闭塞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主要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为阐明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实现烟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希望。笔者现从与烟雾病相关的编码基因、非编码RNA及蛋白角度出发,阐述其参与烟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深入阐明其作为烟雾病生物标记物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直接与桥接血管内血栓切除治疗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接血管内血栓切除与桥接血栓切除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治疗的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直接EVT(direct EVT, DEVT)组和桥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发生率以及临床转归。在卒中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0~2分)。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74例颈内动脉终末段闭塞患者,其中直接血栓切除组40例,桥接血栓切除组34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VT组发病至接受影像学检查时间显著长于桥接组( P=0.005),但股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成功血管再通率、sICH发生率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和病死率与桥接组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6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7~1.118; P=0.027)、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 OR 1.160,95% CI 1.049~1.283; P=0.004)以及sICH( OR 13.032,95% CI 1.387~122.457; P=0.025)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结论:对于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EV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桥接治疗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雾病脑血运重建术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脑血管病,影像学特征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大分支血管进行性狭窄闭塞和代偿性毛细血管侧支循环。脑血运重建术是目前烟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其目标是通过改善脑血流和提供侧支通路恢复脑血管储备来降低卒中发生率、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文章对烟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症状和治疗、麻醉管理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同时着重介绍了在脑血运重建期间需遵循安全平衡的麻醉原则,保证充足的脑灌注和正常的颅内压,优化脑氧供需平衡以防止脑缺血。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策略直接影响烟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远期神经系统结局,对麻醉医师极具挑战,仍需不断研究和深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及Willis环变异在机械取栓治疗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六院、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且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闭塞位置将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为Ia、Ib、L及T型4型。通过治疗90 d后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58例中预后良好组患者58例,预后不良组患者100例。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明显偏低,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偏低,房颤比例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颈动脉闭塞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预后良好组中Ia型患者比例最高,T型最低,分别为75.9%和3.4%。2组患者Wills环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为T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OR=0.342, 95%CI:0.127~0.919, P=0.033; OR=0.066, 95%CI:0.005~0.803, P=0.033)。 结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为T型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