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管针治疗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通过对比艾管针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单纯西药对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的疗效,探讨艾管针治疗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试验组给予艾管针配合西药治疗,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中医症候积分、IMT、斑块面积和血脂等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中医症候积分、IMT、斑块面积、血脂和总有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幅度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个月后随访,试验组发生脑血管意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管针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慢性脑缺血患者较单纯西药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神经介入手术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机器人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而且还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等风险。目前,临床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的机器人包括CorPath GRX、Magellan、VIR、RobEnt、"鲁班"和VAS HERO等系统,已成功完成了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瘤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和动静脉瘘栓塞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加精准、平稳地完成神经介入手术,临床应用中在既往的泛血管介入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适应颅内血管的控制软件、导丝递送模块、触觉反馈系统等。但是,神经介入机器人仍处于不断改进、迭代发展的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在运动能力、精准控制、交互反馈及生物仿真等方面进步飞速,未来会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锐器致左侧颈部损伤伴疟疾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颈部锐器伤在临床中较常见,合并颈动脉破裂时病死率高,且生存者常因缺血性脑卒中致残,损伤累及颈部神经和胸导管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急诊手术修复受损组织、恢复脑血流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操作难度大,术后监护治疗要求高;当同时患有疟疾时,其非特异性症状与创伤术后并发症临床表现相似,可能漏诊引起不良后果。在缺乏专科药械和监护设备的条件下颈部锐器伤伴疟疾的诊治流程和预后未见文献报道。笔者报告援非期间1例刀斧砍伤左侧颈部及肩部致颈部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伴疟疾患者,探讨在简陋的医疗环境下颈部创伤伴疟疾的救治经验,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重构的超声特征及病理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技术探索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的血管重构特征,通过超声与病理特征对照,探讨UBM检测颈动脉损伤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ogarty(2F)球囊导管对22只10周龄SD大鼠(雄性、雌性各11只)建立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左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为损伤侧,右侧为对照侧。在损伤术前和术后7 d、14 d,对大鼠双侧CCA进行观察,UBM测量CCA内中膜厚度、内径、外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测量CCA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计算血管阻力指数、剪切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14 d处死动物取双侧CCA,横断面HE染色获取病理结构学数据。比较不同时间点大鼠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差异,比较损伤侧与对照侧动脉结构学差异。以Spearman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术后14 d超声与病理测值的相关性。结果:①与术前相比,手术后14 d超声显示大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加,内径变细,血管内剪切力增加(均 P<0.05)。HE染色显示,雄性大鼠的内中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大于雌性大鼠(均 P<0.001)。②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管腔面积减小,但CCA均发生了代偿性的正性重构,血管面积增大。③大鼠CCA内中膜厚度、内径、外径、血管面积的超声测值与病理测值相关性良好( rs=0.819、0.965、0.896、0.955,均 P<0.001),但血管面积的超声测值显著大于病理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结论:UBM成像能清晰显示雄性与雌性大鼠CCA,并准确测量血管结构学数据,与病理相关性好;同时可测量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损伤后血管重构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损害:机制和干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CS)与认知损害相关,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文章对ACS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机制以及干预进行了综述,旨在早期识别和尽早干预,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受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保留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病变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20例LVEF≥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STE)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评估亚临床左室收缩功能;脉冲组织多普勒超声测量计算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A峰)、E峰/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血流速度(E′峰)比值,评估左室舒张功能。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超声正常组( n=46)和CAS组( n=74)。比较2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血生化指标。利用二元 logistic回归模型、 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CAS病变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受损的关系。 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正常组相比,CAS组男性所占比例更高、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均 P<0.05)。LVEF、GLS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超声正常组比CAS组分别为(60.72±4.73)%对(60.07±4.28)%,(18.24±3.72)%对(17.81±3.47)%,均 P>0.05]。与颈动脉超声正常组相比,CAS组患者E/A比值显著降低,E/E′比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LS与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不相关( P>0.05),相比,E/E′比值与颈动脉斑块厚度、CIMT呈正相关(均 P<0.05)。二元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LS、E/E′比值与CAS病变发生不相关(均 P>0.05),E/A比值降低与CAS病变发生显著相关( OR=0.09,95% CI 0.01~0.67, P=0.018)。 结论:在无明显心衰症状且LVEF≥5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CAS的发生与GLS评估的亚临床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无关;与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显著相关,且独立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ABG术前颈动脉重度狭窄亚满意血管成形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分析CABG术前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亚满意球囊扩张和小直径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左主干或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合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患者,行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及小直径支架置入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和影像资料等。30例中冠心病左主干病变6例,三支病变24例。既往同侧颈动脉狭窄伴脑梗塞2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技术成功定义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前向血流mTICI3级,且残余狭窄<50%。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CABG术后30天内出现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全因性死亡。亚满意成形定义为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至靶血管管腔直径的80%。结果:全组手术成功29例(96.7%,29/30)。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术后随访30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各1例,无心脏相关并发症。结论:CABG术前接受亚满意球囊扩张和小直径支架置入术安全可行,可减少颈动脉狭窄介入术中迷走反射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良事件和CABG围手术期低灌注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大动脉炎颈动脉新生血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在评价大动脉炎(TA)患者颈动脉新生血管的价值以及经验总结。方法:应用SMI分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的23例TA患者,共计38条颈总动脉,检测增厚的血管管壁厚度,增厚的管壁中新生血管情况,并与超声造影(CEUS)结果相对比,比较两者诊断的一致性。结果:SMI可以清晰地显示TA患者颈动脉管壁增厚情况,并且可以显示极细小的血流通道。总计有34条血管经SMI可检测到新生血流信号,评分为1分的23条,SMI检查可见星点状低速血流,评分为2分的11条,SMI检查可见弥漫点状或条状低速血流。与之对应的,总计有34条血管经CEUS可检测到新生血流信号,22条血管CEUS评分为1分,12条血管CEUS评分为2分。30条血管SMI结果与CEUS结果相一致,两组间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663,P<0.01)。结论:SMI可作为TA患者增厚的颈动脉管壁新生血管的重要筛查手段之一。在TA患者诊断、治疗、随访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恢复灌注-球囊扩张-机械取栓-支架成形技术在颈动脉串联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恢复灌注-球囊扩张-机械取栓-支架成形(RE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不同开通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2b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等。结果:共纳入88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其中采用RETS技术治疗者48例,采用顺向开通40例。与顺向开通组[(98.88±26.09)min]相比,采用RETS技术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更短[(72.06±17.29)min, t=-5.56, P<0.001],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更高[35/48(73.0%)比21/40(52.5%),χ2=3.93 ,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患者临床预后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ETS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用以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