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专家观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代谢综合征诊疗专家共识(2022)》,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MS)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构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OSA合并MS患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医疗负担沉重。为了增强OSA合并MS的防治水平并改善预后,推出本文,以期为OSA合并MS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论著《平坦型突发性聋再分型》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全国33家医院收治的1 024例单侧突聋患者资料,认为可对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和平坦一致型。其中平坦上升型痊愈率与低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好;平坦下降型痊愈率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差;平坦一致型痊愈率高于全聋型突聋,平均纯音听阈在平坦一致型和全聋型突聋的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论著《850例耳聋基因筛查 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的基因型及合并第二突变位点者表型分析》一文,分析850例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结果为 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个体,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的概率为2.12%,均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均确诊为中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研究结果可为 SLC26A4突变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得出合并 KCNJ10基因突变者,在婴幼儿期均未出现听力损失,提示需进一步随访。论著《基于鼻孔暴露度鼻翼退缩分型的外鼻整形术》认为,基于正面观鼻孔暴露度的鼻翼退缩分型方式可全面评估患者鼻翼退缩的严重程度,并将治疗方案系统化、全面化,患者满意度较高。论著《儿童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总结24例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认为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对于并发视力下降、出现颅内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应及时进行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及眼眶脓肿引流术。论著《声带截短术用于跨性别女性音调提升的疗效分析》得出声带截短术能够显著提高跨性别女性的嗓音基频、共振峰频率及嗓音女性化程度,对发音能力及嗓音质量无明显不利影响,是嗓音女性化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论著《无充气颏下全腔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临床分析》一文,采用无充气颏下入路腔镜术式成功切除了13例甲状舌管囊肿病例,认为该入路术后瘢痕隐蔽,可带来较好的美容效果。继续教育园地《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评估与分级研究进展》对腺样体的内镜分级和影像学分级这2类方法的发展演进及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对比了两者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了各种评估体系对于疾病转归及干预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治疗仪InMode System改善下面部及颏颈部轮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射频治疗仪InMode System在下面部及颏颈部轮廓塑形方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整形美容科对要求改善下面部及颏颈部脂肪堆积伴下面部松垂患者47例,男1例、女46例;年龄18~69(45.5±10.5)岁。用射频治疗仪InMode System对47例患者进行3次射频减脂和紧肤治疗,随访1~6个月调查患者满意率,并由第三方医师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47例患者进行3次治疗后,经第三方医师评估,治疗后6个月有效43例,占91.49%;满意44例,占93.62%。除术后1~3 d有轻度红肿或瘀斑外,尚未发生烫伤、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塑形效果较满意。结论:射频治疗仪InMode System在下面部及颏颈部减脂、塑形等方面的效果较满意,是一种有效的减脂紧肤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颏部W形截骨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颏舌肌神经肌肉活性特点以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肌肉因素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颏舌肌作为最大的上气道扩张肌,目前已被广泛作为上气道的主要代表性肌肉进行研究。然而,目前对于OSA患者的颏舌肌功能是否异常尚有争议。产生上气道反复塌陷的原因可能并不是颏舌肌本身功能异常,也可能是颏舌肌活性不足以抵消其他病理生理缺陷所致。且有研究显示,颏舌肌在对抗气道阻力负荷时的活性变化存在个体差异,提示OSA患者的颏舌肌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的临床表型。本文总结归纳了OSA患者颏舌肌神经肌肉活性特点的研究进展以及颏舌肌功能表型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骨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采用下颌骨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骨折复位的2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5岁;左侧髁突骨折11例,右侧13例,双侧4例。术中于下颌骨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长度为2~3 cm,平行于面神经走行钝性分离,直接穿过腮腺及咬肌,不必刻意解剖面神经,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以2块4孔钛板复位固定骨折断端。于术后3 d及3~6个月期间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血肿、术后感染、神经损伤、涎瘘、最大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瘢痕情况等。结果:28例患者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无神经损伤,涎瘘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取出钛板。所有患者出院时张口度为1.5~3.8 cm,平均3.1 cm,较手术前(0.5~2.0 cm,平均1.2 cm)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者开口时颏部稍偏向患侧,术后配合颌间弹性牵引3~5 d,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其余患者张口口形均基本正常。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所有患者于术后3~6个月拍摄术后CT及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结论: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对于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方法简单、高效、快捷,不需要解剖面神经,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损伤面神经的可能性,而且术后瘢痕也较隐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组胺能神经系统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以上气道塌陷及微觉醒为重要特征的疾病,颏舌肌为主的上呼吸道肌群紧张性调控下降导致了上气道塌陷,患者夜间的睡眠结构紊乱引起白天嗜睡,进一步增加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执行能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同时增加了抑郁症的患病风险。脑内组胺是重要的促觉醒神经递质,组胺能神经元可以通过兴奋组胺H1受体激活舌下运动神经元,提高颏舌肌肌张力,同时组胺对认知功能和抑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组胺与OSA相关的研究较少,将组胺能神经系统作为OSA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靶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3DP)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48例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颌面部三维重建,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智能化地模拟颅颌面多发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并打印3D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复位治疗方法:如设计手术切口,置入固定钛板的长度、定位及数目等,完成内固定置入手术。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分别测量:额结节至鼻根部点直线距离(双侧Fr-N),下颌角点至髁突点直线距离(双侧Co-Go),双侧额结节点直线距离(Fr-Fr′),鼻根部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N-Me),下颌角点至颏下点直线距离(双侧Go-Me),鼻根部点至眶下点直线距离(双侧N-Or)。对比分析患者术前、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和术后左右两侧Go-Me/Co-Go、Fr-N/N-Or、Fr-Fr′/N-Me及Or-Or′/N-Me,采用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 结果: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对称,颞颌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与术前设计吻合度较高,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咬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12、0.00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左右侧Go-Me/Co-G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31、0.167, 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右两侧Fr-N/N-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50、0.044, P<0.05),术前左右两侧3D模拟复位模型Fr-N/N-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55、0.003, P>0.05);患者术前、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65,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Fr-F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19, P>0.05);术前及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76, P<0.05),术前3D模拟复位模型与术后Or-Or′/N-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79, P>0.05)。 结论:3D打印技术在颅颌面多发性骨折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术中切口定位的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感染、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收治的60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颏肌上记录FNMEP,并计算缝合硬脑膜时的FNMEP波幅下降率。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简称H-B分级)评价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并将其分为面神经功能良好组(H-B分级≤Ⅱ级)和面神经功能不良组(H-B分级>Ⅱ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 P<0.2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的临界值及其预测效能。 结果:60例患者中,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颏肌的FNMEP引出率分别为40.0%(24/60)、91.7%(55/60)和98.3%(59/60)。术中达到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共48例(80.0%)。术后1周、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分别占26.7%(16/60)、68.3%(41/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周,两组患者间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FNMEP波幅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间肿瘤最大直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颏肌的FNMEP波幅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MEP在口轮匝肌的波幅下降率为术后1周( OR=1.03,95% CI:1.01~1.06, P=0.015)、术后6个月( OR=1.05,95% CI:1.02~1.08, P=0.001)患者面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33.2%、48.7%(AUC分别为0.736、0.829,均 P<0.05)。 结论:术中FNMEP监测可以有效反映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结局,尤其是其在口轮匝肌上的记录结果,推荐以波幅下降率>50%为术中预警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婴儿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行神经内镜颅缝条状切除术后辅助矫形头盔治疗婴儿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患儿月龄为(4.1±0.8)个月(3~5个月)。其中,矢状缝早闭5例,冠状缝早闭2例,多发颅缝早闭1例。8例患儿均于神经内镜下行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要求佩戴矫形头盔治疗9~12个月,每日佩戴时间≥22 h。佩戴矫形头盔后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头颅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复查头颅形态并测量头围、头颅横径、头颅前后径、头颅指数(CI)、头颅不对称指数(CVAI)、头顶-鼻根-颏下点(V-N-G)夹角,同时留取手术前、后的头面部照片,以评估矫正效果。术前发育商评估异常的患儿术后复查发育商,以评估手术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改善作用。结果:8例患儿中,2例行冠状缝条状切除术,5例行矢状缝条状切除术,1例行多发颅缝条状切除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8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7.5±1.5)个月(6~1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2例单侧冠状缝早闭患儿的CVAI分别由3.062、3.341降至0.232、0.312,V-N-G角分别由167°和169°矫正为180°和178°,前斜头畸形及特征性颌面部畸形的矫正效果满意。5例矢状缝早闭患儿中,3例正确佩戴头盔的患儿头颅宽度增加、狭窄的双顶径增宽、CI恢复至0.80~0.89,矫正达到满意水平;2例矫正效果不满意,CI均<0.75。1例多发颅缝早闭患儿,头围由400.5 mm增至432.5 mm,三角形头颅逐渐膨隆圆润恢复正常外观,矫正效果满意。术前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1例多发颅缝早闭患儿,术后6个月复查发育商正常。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患儿,早期行神经内镜下颅缝条状切除、术后辅助矫形头盔治疗既可矫正头颅畸形、颌面部畸形,也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系统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学习辅助的通过三维面相判别骨性畸形分类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尝试通过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对三维面相进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判别,对比其准确性并筛选面部软组织判别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292例正畸治疗前拍摄三维面相和头颅侧位X线片的成年患者。应用三维可变模型对三维面相数据进行面部软组织特征点标定并获得坐标,将特征点的常见几何特征和人口学特征作为待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算法、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对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进行判别,并以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师使用头影测量软件获得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准确性比较,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计算曲线下面积对各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各特征的基尼重要性,筛选出最有意义的面部软组织特征。结果:对于矢状向骨型分类,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曲线下面积最大(骨性Ⅱ类0.92,骨性Ⅲ类0.97);对于垂直向骨型分类,随机森林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低角0.84,高角0.88)。三种算法对矢状向骨性畸形的判别精度(骨性Ⅱ类:随机森林90.0%,自适应提升算法85.7%,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5.0%;骨性Ⅲ类:随机森林84.6%,自适应提升算法92.3%,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3.3%)均优于对垂直向骨性畸形的判别精度(低角:随机森林68.2%,自适应提升算法72.0%,多层人工神经网络76.9%;高角:随机森林76.2%,自适应提升算法77.8%,多层人工神经网络69.6%)。特征筛选结果发现"眉间点-颏前点-鼻中隔下点的角度"、"双侧太阳穴点连线中点-双侧口角点连线中点-颏前点的角度"对骨性Ⅱ类及高角的判别而言较有意义。结论: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三维面相进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的判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