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听觉神经系统在人类言语发展中的功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言语的发展是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对输入信号进行感知、解码、表征和输出的过程。经典语音处理模型在皮层水平提出了由听觉系统引出的两条途径:腹侧流和背侧流。腹侧流涉及颞叶上部和中部的结构,参与言语的感知和理解(言语识别),背侧流涉及后额叶及颞叶和顶叶后背侧的大部分结构,具有听觉-运动整合功能,与言语生成密切相关。然而自前庭蜗神经到听觉皮层的中枢听觉神经系统(central auditory nervous system,CANS)的听处理过程对言语发展的重要性尚未阐明,本文旨在从认知神经科学范畴综述CANS在言语识别及生成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从而为听处理及言语发育临床监测、言语发展的远期预测以及临床言语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患者全麻诱导后大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患者全麻诱导后大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颅内胶质瘤切除术患者22例,分别于清醒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以非手术侧大脑123个感兴趣脑区为网络节点,以节点间功能连接(Pearson相关)为边构建脑功能网络,分析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局部效率、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全局效率、小世界属性值)和节点拓扑属性(节点度、节点效率、介数中心度)。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8例。与清醒状态相比,患者全麻诱导后健侧局部效率和集聚系数降低( P<0.05),最短路径长度和全局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世界属性值在整个密度范围内都大于1;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回/楔前叶、颞叶内侧、前扣带回及丘脑、杏仁核等内侧/中线附近节点的节点度、节点效率、介数中心度降低,除初级听觉和体感皮层上述指标降低外,外侧面多个脑区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全麻诱导后脑功能网络的功能分化受到广泛抑制,但仍保留功能整合能力;大脑内外侧脑区未出现全麻伴随的反相关抑制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每日能量摄入、大脑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与宫内妊娠期糖尿病暴露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过去40年,儿童肥胖率增加了3倍多且持续至成年的比率很高,显著增加代谢相关疾病风险。既往研究提示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有更高的肥胖倾向,但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知之甚少。因此,研究者设计了本研究,旨在探讨曾暴露于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与每日能量摄入(EI)、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之间的关系。共纳入159例7~11岁的儿童,24 h内两次访视计算每日EI。其中102例行MRI扫描探索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包括眼眶前部、额叶皮质(OFC)、脑岛、杏仁核、腹侧纹状体和背侧纹状体。应用BMI z评分、体脂百分比、腰高比(WtHR)和腰臀比(WHR)评估肥胖程度。本研究结果发现暴露于GDM显著增加每日EI及WHR,每日EI增加1 000卡路里与WHR增加0.028相关;26周前即暴露于GDM的儿童具有更高的OFC食物提示反应性(OFC有很强的对食物奖励的激励作用)。调整儿童的年龄/性别、母亲的教育程度和种族/民族、母亲孕前BMI和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后,差异仍然显著。最终提示暴露于GDM的儿童比未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多165卡路里,而早期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最多且WHR也更高,每日EI解释了儿童GDM暴露与WHR之间36%的关联。母亲肥胖与每日EI或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反应性无显著相关。但母亲孕前BMI与所有肥胖指标显著相关,在校正了上述重要因素后,BMI z分值、WtHR和WHR的结果仍然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神分裂症社会动机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社会动机损伤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从不同动机成分的角度探讨精神分裂症社会动机的损伤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奖赏学习、愉快体验和决策努力分配等多个成分的社会动机损伤,涉及社会交互神经环路的多个脑区功能异常,如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纹状体等。未来研究可考虑开发新型任务范式并结合多学科技术来深入探索精神分裂症社会动机异常的神经机制,为发展针对阴性症状的临床干预策略提供更多证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1年10月至2022年1月病理证实的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效果。结果: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患者32例,男女各16例,肿瘤位于下丘脑6例,下丘脑+视交叉/视神经6例,下丘脑+丘脑9例,下丘脑+三脑室11例。术前脑积水患者20例。5例行立体定向活检,27例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11例行分流手术。27例开颅手术患者中经胼胝体入路9例,经额叶皮层造瘘入路8例,翼点入路4例,额底外侧入路4例,前纵裂入路和内镜经蝶入路各1例;全切/近全切22例,部分切除5例。32例患者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高级别胶质瘤9例,其中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4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间变星形细胞瘤3例;低级别胶质瘤23例,其中毛细胞星形细胞瘤4例,毛黏液星形细胞瘤1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胶质神经元肿瘤1例,星形细胞瘤11例,脊索样胶质瘤3例。32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6例(18.8%),内分泌功能障碍8例,电解质紊乱7例,脑积水5例。随访0.7 ~ 110.0个月,5年总体无进展生存率为63.8%,5年总体生存率为53.9%;低级别胶质瘤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3.3%,5年总体生存率为72.8%。结论:下丘脑胶质瘤围手术期病死率高,下丘脑功能保护至关重要,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可长期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路易体痴呆脑磁共振成像特征的视觉评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特征视觉评分在路易体痴呆(DLB)诊断、DLB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了102例DLB患者和102例认知正常中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C)。全部研究对象均进行了MRI检查和神经心理学评估。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将入组的DLB患者分为轻度(CDR=1.0)、中度(CDR=2.0)和重度(CDR=3.0)3组。对MRI检查结果进行视觉评分,评定量表包括:内侧颞叶萎缩(MTA)、全脑皮质萎缩-额叶(GCA-F)、后部皮质萎缩(PCA)、脑白质损害(Fazekas)、脑微出血(CMBs)和埃文斯指数(EI)。分别比较上述指标在DLB组和NC组之间、不同严重程度的DLB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神经心理学方面DLB组[16.0(11.0,21.0)]分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明显低于NC组[29.0(28.0,30.0)]分( Z=-12.31, P<0.001),DLB组[9.5(6.0,15.0)]分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测试(MoCA)评分明显低于NC组[28.0(27.0,29.0)]分( Z=-12.40, P<0.001),DLB组[32.0(23.8,40.0)]分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NC组[20.0(20.0,20.0)]分( Z=-11.98, P<0.001)。DLB患者的所有MRI视觉评定量表的评分均高于NC组( P<0.001)。不同严重程度的DLB患者之间比较,MT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轻度组[1.0(1.0,2.0)]分的MTA低于中度组[2.0(1.0,2.0)]分( P1<0.001, P2<0.001);中度组[2.0(1.0,2.0)]分的MTA低于重度组[2.0(2.0,3.0)]分、( P1=0.003, P2=0.010)。 结论:评价了多种视觉评分在DLB诊断中的意义,并明确了MTA可用于协助诊断DLB及区分DLB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辅助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帕金森病伴淡漠患者静息态功能MRI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淡漠患者静息状态MRI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D患者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分析其临床及静息态功能MRI资料。根据Starkstein淡漠量表评分(SAS)将PD患者分为PD伴淡漠(PD-A)组及PD不伴淡漠(PD-NA)组。所有数据采用基于MATLAB的DPABI软件进行处理,先进行ALFF值计算得到标准ALFF(zALFF),再通过协方差分析和Post-Hoc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差异脑区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结果,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功能连接值与SA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PD患者75例,男50例、女25例,年龄44~88岁,其中PD-A组42例、PD-NA组33例;纳入HC组41名,男25名、女16名,年龄54~72岁。PD-A、PD-NA及HC组的zAL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Post-Hoc t检验显示,与HC组相比,PD-A组右侧额中回zALFF值增高( P<0.05),PD-NA组左侧楔前叶zALFF值减低;与PD-NA组相比,PD-A组的右侧额中回、左侧楔前叶zALFF值增高( P<0.05)。以zAL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全脑功能连接,与PD-NA组比较,PD-A组右侧额中回与双侧楔前叶、左侧额上回及其内侧、左侧额中回、左侧角回、左侧前扣带回、左侧后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降低(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右侧额中回与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上回及其内侧、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值与淡漠评分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31、?0.30、?0.34, P均<0.05)。 结论:PD-A与PD-NA患者存在着不同的脑功能活动和功能连接,主要体现在额顶叶、边缘系统等脑区,提示PD淡漠的发生可能与额顶叶联合皮层环路以及额叶-边缘系统-纹状体环路等神经环路的功能连接异常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多巴胺D 2受体结合力与功能连接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 11C-Raclopride PET/CT及rs-fMRI,探讨静息状态下首发抑郁症患者脑纹状体多巴胺D 2受体结合力(non-displaceable binding potential,BP ND)改变与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改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是否具有相关性。 方法:选择3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数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在入组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评分,入组后均在静息状态下接受脑 11C-雷氯必利( 11C-Raclopride)PET/CT和rs-fMRI检查。采用MIAKAT软件及DPARSF软件分别分析受试者脑纹状体多巴胺D 2受体BP ND及纹状体与全脑FC,应用SPSS 20.0软件及Rest 1.8软件进行配对样本 t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探讨抑郁症患者脑纹状体多巴胺D 2受体BP ND及纹状体与全脑FC改变,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两种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左右两侧纹状体(尾状核及壳核)D 2受体BP ND均减低(左侧尾状核:1.16±0.37,1.48±0.39;右侧尾状核:1.21±0.31,1.62±0.48;左侧壳核:1.73±0.47,2.21±0.66;右侧壳核:1.79±0.46,2.17±0.65; t=-3.66,-4.42,-3.68,-2.91,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左侧尾状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4.38±1.31,2.35±0.48)、左侧额中回(3.36±1.11,1.64±0.56)及左侧额上回(3.14±0.78,1.64±0.53)FC均增高( t=9.16,8.74,9.95,均 P<0.05);抑郁症组左侧壳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增高(4.10±1.42,2.42±0.64, t=6.82, P<0.05),左侧壳核与左侧前扣带回FC减低(1.60±0.55,2.68±0.84, t=-6.76, P<0.05);抑郁症组右侧尾状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增高(4.32±1.30,2.33±0.63, t=8.51, P<0.05),右侧尾状核与右侧杏仁核FC减低(1.67±0.57,3.46±0.64, t=-8.27, P<0.05);抑郁症组右侧壳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增高(3.77±1.25,2.31±0.63, t=6.49, P<0.05)。抑郁症组左侧尾状核BP ND同左侧尾状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 r=-0.66, P<0.001);抑郁症组左侧壳核BP ND同左侧壳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 r=-0.50, P=0.001);抑郁症组右侧尾状核BP ND同右侧尾状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 r=-0.67, P<0.001);抑郁症组右侧壳核BP ND同右侧壳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值间为负相关( r=-0.47, P=0.003)。抑郁症组左侧尾状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呈正相关( r=0.55,0.68,均 P<0.001);抑郁症组左侧壳核与左侧内侧前额叶FC同认知障碍、迟缓呈正相关( r=0.37,0.40, P=0.021,0.01);抑郁症组右侧尾状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呈正相关( r=0.52,0.67,均 P<0.001);抑郁症组右侧壳核与右侧内侧前额叶FC同认知障碍呈正相关( r=0.50, P=0.002)。 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纹状体区多巴胺D 2受体结合力异常与其多巴胺奖赏环路相关脑区神经元活动协同性异常存在相关性,且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相关,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视路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视路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并经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32例患儿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9例采用经纵裂入路,11例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例采用经翼点入路,1例采用经右额叶皮质造瘘入路。其中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结合术中神经导航辅助手术16例。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32例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中位就诊年龄为2岁(6个月至9岁6个月)。其中22例有眼科症状,16例有颅高压症状,6例出现极度消瘦。肿瘤近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例,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23例。术后1例行化疗辅助放疗,4例单纯行放疗,23例单纯行化疗,余4例患儿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4年(2个月至4年),其中6例患儿术后出现肿瘤进展,死亡2例。结论:儿童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表现以眼科症状为主,可伴有颅高压症状,部分患儿表现为极度消瘦;治疗应采取手术和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式;术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应注意保证患儿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