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症患者脆性骨折危险因素分析及骨折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索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骨折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纳入91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骨折组595例,无骨折组317例.通过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和骨质疏松患者数据管理平台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获得临床特征、骨密度、实验指标和生活方式等38 个变量.对比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脆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模型、绘制模型校准曲线及列线图.结果 与无骨折组比较,骨折组的年龄更大、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更高,有跌倒史和有父母髋部骨折史的发生率更高,运动和日照时间更少,腰椎、股骨颈、全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50,95%CI:1.023~1.078)、过去一年跌倒史(OR=5.738,95%CI:3.119~10.558)、父母髋部骨折史(OR=2.521,95%CI:1.021~6.224)、ALP(OR=1.010,95%CI:1.003~1.017)是发生脆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腰椎BMD(OR=0.061,95%CI:0.009~0.396)是保护性因素.利用年龄、过去一年跌倒史、父母髋部骨折史、ALP等4个脆性骨折影响因素建立评估模型,C指数为 0.785,拟合优度检验结果P>0.05,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与区分度.结论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年龄、过去一年跌倒史、父母髋部骨折史、ALP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腰椎BMD是保护因素.研究建立的模型中包含的4个变量均是简单、易获得的指标,无需进行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即可判断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脆性骨折风险,在各级别医疗机构都有一定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LACE风险模型干预计划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外再入院风险模型(LACE)干预计划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93例AMI合并CS患者,根据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分为LACE干预组(46例)和常规干预组(47例)。常规干预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电话随访;LACE干预组则先对患者进行LACE风险评估,然后根据LACE指数评分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包括强化风险认知、生活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自我照护能力、健康恢复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两组干预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心功能变化,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个月后,两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LACE干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0.533±0.076比0.492±0.072, P<0.05),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明显小于常规干预组(mm:47.09±7.01比53.23±7.15, P<0.01),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亦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分:66.32±6.19比55.79±7.26, P<0.01)。LACE干预组干预后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中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不良嗜好(分):17.37±3.24比14.21±2.73,症状(分):14.82±3.11比10.56±2.65,情绪认知(分):16.17±2.83比12.95±2.41,急救(分):11.85±1.94比10.62±1.56,疾病知识(分):15.58±2.73比12.68±2.61,日常生活(分):17.80±2.61比14.33±2.36,治疗依从性(分):11.47±1.84比8.56±1.23,均 P<0.01〕,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10.87%比29.79%,4.35%比17.02%,均 P<0.05)。 结论:基于LACE风险模型的干预计划可有效促进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康复,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血栓栓塞领域年度进展2021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以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主要临床类型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领域近20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VTE相关的风险评估与抗凝预防、PTE相关的诊断策略与模型探索、新药研发与疾病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针对FXI抑制剂预防VTE、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凝血功能改变及抗凝干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就2021年1月至12月VTE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期待对VTE的诊治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COVID-19患者进行VTE及出血风险评估,并按照风险级别实施规范的预防措施可显著改善COVID-19患者血栓相关不良预后。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及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预防方式、抗凝方案、剂量和疗程,动态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COVID-19合并VTE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基于此,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经过多学科专家研讨和德尔菲专家论证,工作组牵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针对COVID-19引起的血栓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的抗凝管理、血栓诊治、特殊人群的抗凝管理、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与抗凝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调整策略、出院后随访等诸多方面的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明确对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合理预防和抗凝管理策略,为我国COVID-19患者VTE防治提供推荐意见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小板计数与流感样疾病住院儿童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流感样疾病住院儿童中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500×10 9/L)的临床意义。 方法:该研究是一项数据库分析,研究对象为2009年至2013年期间在该医疗中心接受评估的流感样疾病患者。纳入儿科患者,并使用多变量调整的回归模型研究血小板计数、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入院结果(住院时间和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之间的关联。结果:共有5 171例儿童纳入研究队列(中位年龄0.8岁,四分位数间距0.2~1.8;58%为男童)。年龄较小且非病毒感染类型的流感样疾病患者与血小板计数升高呈显著相关性( P<0.001)。血小板计数升高与住院时间延长的风险增加( OR=1.2,95% CI:1.1~1.4, P=0.003)以及与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风险增加相关( OR=1.5;95% CI:1.1~2.0, P=0.002)。 结论:在因流感样疾病而住院的儿童中,高血小板计数是入院的独立预测因素。血小板计数可用于改善患儿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在膀胱癌根治手术患者VTE预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在膀胱癌根治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12月选取膀胱癌根治手术患者92例,根据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实施时间分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46例)及观察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46例)。对照组行外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实施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2005年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疼痛评分(VAS)、VTE上报及时率、VTE发生率、护患纠纷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干预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观察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TE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VTE上报及时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能有效降低膀胱癌根治手术术后VTE发生风险,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3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美国心律学会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3年11月30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了《2023年ACC/AHA/ACCP/HRS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对2014年和2019年的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将对新指南更新的以下10个方面内容进行解读:心房颤动分期建议,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修正与预防,灵活运用包括CHA 2DS 2-VASc评分在内的卒中风险评估模型,卒中危险因素的管理,早期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可作为特定心房颤动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对合并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为1类推荐,心房高频事件(AHRE)患者的建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推荐升级,急症或手术时确诊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风险沟通在心血管病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血管病是国内外导致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病因,促进居民对疾病风险的认知与了解、加强风险沟通与管理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风险沟通立足于风险评估模型的估算结果,通过短期或长期、定量或定性、常规护理或个性化沟通、积极回应或间接沟通等形式和策略,帮助风险筛查者更准确地理解风险信息,引导筛查者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决策,促使他们及时改善生活行为方式或使用药物干预,从而达到预防心血管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鉴于风险沟通在临床实践与人群防治中的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对心血管病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某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护理管理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疫情下北京某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护理管理面临的风险,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方法:2020年2月,北京医院开展基于Kaiser模型的灾害脆弱性分析,组建领导小组、文献检索、头脑风暴,结合医院护理管理实际,制定风险事件指标评价体系。选取北京医院参与疫情防控的360名护理人员进行COVID -19防控护理风险评估问卷调查。 结果:北京医院发热门诊排名前5位的护理风险指标和风险值依次为:院内防护物资不足44.05%、伤医/护事件44.05%、同病区医辅人员被感染(非发热门诊)40.81%、医辅人员被感染(发热门诊)39.95%、感染暴发39.74%。结论:COVID -19疫情下,防护物资与消毒用品的后勤保障、院内重点人群/部门/环节的护理感染防控、伤医/护事件的风险值较高,护理管理者要加强部门协作完善后勤保障,重视院内全人群全风险周期的感染防护,改善服务稳定医疗秩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来自全国14家医院的CKD 3~5期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随机均衡抽样分为模型训练集和模型验证集,在模型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影响因素并赋分。在模型验证集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验证模型的评估效果。结果:共有847例CKD患者的临床数据被纳入分析,年龄(57.2±15.6)岁,男555例,女292例。其中训练集675例,验证集17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了年龄、CKD分期、心力衰竭史、血钾≥5.0 mmol/L史、糖尿病、酸中毒及使用升高血钾的药物,并根据这些因素建立评估模型。在验证集中,评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当cut-off值为4分时,对于高血钾事件预测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57.0%。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评估模型,可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师对于CKD患者的血钾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