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2021年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馆藏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 5.8. R1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0年1月1日—2021年6月5日发表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国家/机构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合作、参考文献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共纳入文献2 537篇,发文量年度分布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2020年的发文量最多(271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发文量最多且影响力较大的机构是圣保罗大学; Lancet是共被引频次最多的期刊,其次是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工作满意度、教育/培训、压力、死亡率、满意度、挑战、态度、患者安全、领导力、干预。 结论:本研究较为直观地呈现了国外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概况,对研究热点形成了大致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陕西省1个新记录属和4种新记录植物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野外调查,探明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为陕西省植物区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陕西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馆藏标本比对明确陕西省1个新记录属和4种新记录植物.[结果]确定陕西省维管植物小二仙草科1个新记录属——小二仙草属(Gonocarpus Thun-berg)及其新记录种小二仙草(Gonocarpus micranthus Thunberg);此外还发现3种新记录植物,分别是荚蒾科(Viburnaceae)的蓝黑果荚蒾(Viburnum atrocyaneum C.B.Clarke)、菊科(Asteraceae)的小花金挖耳(Carpesium minus Hemsley)、卫矛科(Celastraceae)的垂丝卫矛(Euonymus oxyphyllus Miquel).[结论]此次报道对完善陕西维管植物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WUK).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成果转化背景下医院图书馆在概念验证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意义 探究医院图书馆在概念验证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为图书馆服务概念验证、提升概念验证效能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阐述概念验证的影响因素、流程步骤、潜在问题和对成果转化的影响,遵循"前因后果"的逻辑构建概念验证模型,结合资源和服务要素论述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和衍生作用,在衍生作用中挖掘对应的图书馆职能并阐明图书馆在概念验证中的实现路径.结果/结论 概念验证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医院图书馆在概念验证中主要发挥激活驱动因素等4种作用,可围绕馆藏建设、文化建设、协同管理等6种职能促进概念验证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山东省木材腐朽真菌多样性和资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了解山东省木腐菌物种多样性并挖掘潜在资源.以 2019-2021 年在山东省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等地采集的标本 1 178 份和借阅馆藏标本 218 份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 227 种.按照最新的真菌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归属,并使用最新的物种科学名称系统排列,隶属于2门、6纲、15目、54科、131属.经济价值类型包括食用菌25种、药用菌 91 种、潜在工业价值 29 种,分别占总种数的 11.01%、39.57%和 12.78%;功能未知 103 种,占总种数的 45.37%;可用于食用、药用的木腐菌有 116 种,占总种数的 51.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药博物馆数字化与科普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2/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的普遍应用,馆藏文物及标本的保护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中药馆藏及展陈标本数字化成果应用到中医药科普实践中,激发了大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普及.该研究以重庆市中药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开展中药科普为例,阐述了中药博物馆如何利用数字化创新中药科普工作,探讨了中药博物馆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向和数字化建设成果的科普应用方式以及中医药科普的后续方向,对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扩大中药文化的普及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认为只有不断应用科技手段,逐步推动中药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让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网络共享,才能促使中药博物馆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科普阵地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高校新型植物标本馆的建立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高校标本馆作为重要的科普和教学实践基地,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桥梁,在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和加快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标本馆普遍存在经费少和缺乏管理等问题.如何立足高校现状,有效解决标本采集和标本数字化过程中耗时耗力的难题,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植物标本馆,是高校标本馆建设关注的焦点之一.该文以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新馆建设为例,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标本馆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或野外实习积极参与新型植物标本馆的建设,基本实现了标本采集、制作、鉴定和数字化的同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效锻炼了学生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植物形态的认识,发挥了植物标本馆在教学、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中的积极作用,又极大地丰富了标本馆馆藏量,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新型植物标本馆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广西景天科景天属植物小志
编辑人员丨2024/2/3
该文基于文献考证、馆藏标本鉴定及野外调查,对广西景天属(Sedum L.)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景天属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概述,确定目前分布有 17 种,其中有 6 个新记录种.该文概述了广西景天属植物物种多样性,订正了藓状景天(S.polytrichoides Hemsl.),简述了 6 个新记录种,即钝萼景天(S.leblancae Hamet.)、黎平景天(S.lipingense R.B.Zhang,D.Tan&R.X.Wei)、龙泉景天(S.lungtsuanense S.H.Fu)、圆叶景天(S.makinoi Maxim.)、细小景天(S.subtile Miq.)、土佐景天(S.tosaense Makino),并提供其形态特征集要与彩色照片.该文还对广西景天属植物的多样性以及资源潜在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并附有分种检索表和各个分类群在广西的分布情况,为该属后续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本底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中国高等植物数字化标本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传统上馆藏标本,主要用于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的研究.数字标本的出现将标本的使用拓展到从研究生物多样性时间空间分布到生态学和进化学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和人类健康等广泛领域.截至目前,从互联网上获取的采自中国的植物标本数量已有1 200多万份.该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以了解中国植物标本的数字化精度、采集时间和采集地区规律以及采集空缺等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标本采集形成了 4 个高峰,即 20 世纪 30 年代、60 年代、80 年代和 21 世纪初,中国植物标本采集和研究工作主要在 20 世纪50 年代后由中国学者完成.标本采集地区覆盖度在省级较好,县级标本采集则很不平衡;标本采集类群在科属层面覆盖率高,但近五分之一的物种采集不足;标本的采集量既与植物分布幅度相关,也与采集地区的知名度、所获科研项目及采集者偏好有关.未来中国植物标本数字化方向应该在继续挖掘馆藏标本的同时,一方面开展对现有数字化标本信息再审核及补充,并加强与欧美大馆的信息共享以获取早期历史标本信息;另一方面应用数字化标本信息分析结果,指导境内标本的精准采集,包括采集薄弱/空白地区、采集薄弱/空白属种的采集,以进一步增强实体标本馆能力,提高数字化标本质量,为进一步完善植物标本数字化和精准化采集提供依据,更好地服务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馆藏标本的元宝槭资源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元宝槭(Acer truncatum)是无患子科槭属的落叶乔木,又名华北五角枫、元宝槭.因其翅果的形状像中国古代的金元宝故而得此名,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为了系统研究元宝槭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和资源特点,该文通过调研国内外主要数字化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和已有文献,分析了元宝槭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主要分布区的资源特点.结果表明:基于对收集的1 913 份元宝槭标本的分析,元宝槭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 27 个省/区/市,分布区域广、海拔差异大;不同地区元宝槭叶片、果实形态大小存在差异,陕西省采集标本的平均果实直径明显大于其他地区;部分元宝槭标本的采集地、采集时间等信息不全,少量标本由于采集或管理不当导致标本不完整.该文为利用数字化标本资源研究特色油料植物的资源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建设当代植物标本馆体系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2/3
21 世纪已进入第三个十年,世界范围内的维管植物系统发育研究工作的大框架已基本完成,属级、种级和群体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正在深入.但是,自地球进入人类世以来,大片原生森林遭到破坏,地表植被发生了深刻变化,多个植物种群萎缩甚至濒于灭绝,这使得野外第一手材料的采集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外,国内外对于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这虽有利于植物保育,但也给正常的科研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经过 4 个多世纪的发展与积累,全球标本馆馆藏标本已达 3.97 亿份,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迭代和完善的背景下,这些系统性收集与科学馆藏的标本正在成为开展属级、种级和群体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科研材料.因此,当下探讨当代植物标本馆体系建设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恰逢其时.该文通过回顾世界与中国植物标本馆概况,结合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建设的经验,提出 6 个方面的思考:(1)革新标本管理者的理念,转变"等人来"的被动式服务习惯,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业内外人士来访,提升标本馆的人气.(2)规范合理规划标本馆功能区域,为标本提供安全的馆藏环境,为来访者营造舒适的研究氛围.(3)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提升馆藏物数字化覆盖率,注重数据标准化,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替代重复性工作岗位,让标本馆工作更富成效和吸引力.(5)按照国家级平台要求不断提升馆藏物收藏多样性和馆藏环境,时刻为能在国家级或国际平台展示馆藏资源做好准备.(6)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求,让标本馆成为集信息咨询、资源服务、培训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机构,成为国家或地方的植物资源科技服务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