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观模拟模型在流行病学筛查成本效果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观模拟模型通过使用个体水平的数据估计状态转换概率,模拟人群中个体的疾病发展过程。这种方法可以处理人群异质性或疾病史等个体特征的影响,从而解决流行病学中复杂疾病筛查的成本效果问题。本文介绍了微观模拟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步骤、分析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结合在美国人群中开展的一项慢性肾脏病微量蛋白尿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的研究实例,从模型构建、模型分析和结果解读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微观模拟模型在筛查成本效果分析中应用的要点。微观模拟模型通过估计广泛的个体特征,并考虑复杂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越来越多地用于解决马尔科夫模型假设受限的复杂问题。为了更好地支持公共卫生领域的循证决策,后续研究应注意决策模型参数的准确性和研究结果的透明度,并且需要按照相应的报告规范开展流行病学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种药物对急性高山病的预防效果: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和预测乙酰唑胺等药物对急性高山病(AMS)的预防效果。方法:遵循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PRISMA声明的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符合药物预防AMS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分析研究资料。使用R等统计软件在贝叶斯框架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另外使用节点分离法对闭环研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25项研究)对比了4种药物对AMS的预防效果,按照药物分组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和红景天组中AMS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在不同药物的相互比较中,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和红景天组AMS发生率低于银杏叶提取物组;而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红景天组之间AMS发生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8项研究报道了2种药物对进入目标海拔人群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的影响,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目标海拔,红景天组的SpO 2高于乙酰唑胺组和安慰剂组,乙酰唑胺组与安慰剂组的SpO 2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预防AMS效果概率排序显示:乙酰唑胺组、地塞米松组、银杏叶提取物组、红景天组和安慰剂组发生AMS排名第5的概率分别为45.72%、48.80%、0、5.48%和0。提高目标海拔人群SpO 2概率排序显示:乙酰唑胺组、红景天组和安慰剂组在目标海拔提高SpO 2效果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2.27%、97.66%和0.07%;直接比较结果和贝叶斯预测模型间接比较结果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可有效预防AMS发生,应作为今后相关补充研究的首选药物。红景天在提升进入高海拔人群的SpO 2同时也可降低AMS的发生率,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银杏叶提取物预防AMS效果不如上述3种药物,临床中应视情况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四川省泸州市2010-2021年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疾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疾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四川省泸州市2010-2021年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将疾病状态划分为CD4 +T淋巴细胞(CD4)计数>500、350~、200~、≤199个/μl和死亡(S1~S5依次表示),构建连续时间离散状态的可逆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疾病进展规律。 结果:共纳入7 542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年龄 M( Q1, Q3)为53.4(41.2,64.5)岁。感染者S3→S2的转移强度较大。随访期间,感染者S4→S5的转移概率逐渐升高。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5~24岁者相比,≥45岁者S2→S1、S3→S2和S4→S3的转移强度较低,S3→S4的转移强度较高;与单身者相比,已婚者S3→S2和S4→S3的转移强度较高,S3→S4和S4→S5的转移强度较低;基线CD4计数≤500个/μl者S1→S2的转移强度高于>500个/μl者;2011-2015年被诊断者S3→S4的转移强度低于2010年及以前被诊断者。 结论: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倾向于向上一疾病状态转移,提示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重建;较大年龄(≥45岁)、已婚、基线CD4计数较低和2010年及以前被诊断均是其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深圳市6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流感疫苗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深圳市≥60岁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的成本效果。方法:以深圳市≥60岁常住人群为研究对象,构建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从社会的角度来评估与不接种疫苗相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的成本效果。模型以周为周期,研究时限5年,模拟流感发病的季节性变化。采用5%的年贴现率对模型中的成本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进行贴现并计算净货币效益(NMB),以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70 892元)作为支付意愿阈值进行评价。单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估参数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与不接种疫苗相比,人均节约总成本35元并且多获得0.007个QALYs,人均获得的NMB为529元。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流感发病率和流感疫苗保护效果是影响基线结果的主要因素。在1 000次的蒙特卡罗模拟中,接种流感疫苗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为100%。结论:与不接种疫苗相比,深圳市≥60岁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一项成本节约的疾病预防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估计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累积数量的转移概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探讨不同慢性并发症累积数量状态间的转移规律,估计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和转移强度,并探索影响状态改变的可能因素。方法:对33 575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基线情况和随访观察期间累积慢性并发症的数量将状态划分为单纯T2DM、合并1、2、3、≥4类并发症共5个状态,分别用S0、S1、S2、S3和S4表示。采用时间连续、状态离散的多状态不可逆马尔科夫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3 575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岁,随访时间 M=8年,32 653例患者基线无并发症。随访期间,S0→S1、S1→S2、S2→S3和S3→S4的转移概率分别为16.4%、32.4%、45.6%和25.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HR=0.919)、<60岁( HR=0.929)、FPG升高( HR=1.601)、HDL-C降低( HR=1.087)、TC升高( HR=1.090)、每周运动( HR=0.897)、素食为主饮食( HR=0.852)和重口味饮食( HR=1.887)为S0→S1转移的危险因素。女性( HR=0.768)、<60岁( HR=0.859)和HDL-C降低( HR=1.160)是S1→S2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T2DM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高,其中S2→S3的转移强度最大,其次为 S1→S2的转移,故我们需要兼顾患病初期和长期的指标监测和病情防范工作。从患病初期(合并2~3类并发症之前)即重点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工作,适当运动,均衡饮食。尤其要加强对FPG、TC和HDL-C等指标的监测,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1992-2019年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及母婴阻断策略的成本效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我国1992-2019年来实施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免疫及母婴阻断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我国乙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对1992-2019年中国出生的新生儿队列进行分析。模型参数主要来自于文献、年鉴、中国CDC。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1992-2019年国家共投入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约374.30亿元和476.10亿元;有效保护了约5 000万人免于成为慢性HBV感染者,减少了1 250万人因HBV感染相关疾病而发生的早死;节约乙肝相关疾病治疗的直接医疗负担和社会医疗负担分别约2.89万亿元和6.92万亿元,实现直接净效益2.85万亿元和社会净效益6.87万亿元。1992-2019年我国实施HepB免疫及母婴阻断策略的直接效益成本比为77.21,社会效益成本比为145.29。结论:1992-2019年我国实施的HepB免疫及母婴阻断策略具有成本-效益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动态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双向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长期动态变化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潜在的方向性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南体检人群队列研究中2017年至2020年连续4次进行健康体检的6 864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分析ALT水平与MAFLD状态分组转移风险的相关性,运用带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探索ALT水平与MAFLD间的双向关系。结果: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显示,ALT Q2、 Q3、 Q4组相对于 Q1组,由正常进展为MAFLD状态的转移风险逐渐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MAFLD状态组相对于正常状态组对ALT水平正常向异常状态转移风险逐渐升高。调整混杂因素后,带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显示,MAFLD和ALT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的双向关系,MAFLD→ALT水平的交叉滞后效应为0.083(95% CI 0.078~0.087),ALT→MAFLD的交叉滞后效应为0.044(95% CI 0.039~0.050),且随着时间周期的延长,交叉滞后效应逐渐减小。 结论:长期动态变化的ALT水平与MAFLD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关系,MAFLD的发生更容易增加ALT水平升高的风险,应加强对MAFLD的早期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道内支架引流与单纯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胆道内支架引流(BDS)与单纯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Choledocholithiasis" 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CBDS" OR "ex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 ) AND (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OR "LCBDE" ) AND ( "primary duct closure" or "PDC" ) AND ( "T-tube drainage" or "TTD" or "T-tube" ) AND ( "biliary drainage stenting or BDS) AND ( "clinical trials"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引流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纳入评价LCBDE后胆总管缝合行BDS、单纯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BDS组为LCBDE后行BDS,一期缝合组为LCBDE后行单纯一期缝合,T管引流组为LCBDE后行T管引流。结局指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在Rstudio环境下应用GeMTC软件进行Meta分析。在贝叶斯框架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执行。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Brooks-Gelman-Rubin作图法、迹图法和密度图法对模型收敛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同时绘制各结局指标不同胆总管缝合方式的等级概率矩阵图。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2篇。12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982例,其中BDS组190例,一期缝合组296例、T管引流组496例。(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21,0.48,95%可信区间为0.06~0.52,0.24~0.87, 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43,95%可信区间为0.12~1.30, P>0.05)。②BDS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18,95%可信区间为0.02~0.86, 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70,95%可信区间为0.27~1.70, 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25,95%可信区间为0.03~1.60, P>0.05)。③BDS组和一期缝合组分别与T管引流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58,1.40,95%可信区间为0.13~2.40,0.41~5.50, 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39,95%可信区间为0.05~2.70, P>0.05)。(3)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级排名: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0.08%、0.98%、98.9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57%、92.38%、1.05%,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3.36%、6.64%、0.01%,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25%、18.93%、79.82%,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11%、74.01%、19.88%,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2.64%、7.06%、0.30%,3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0.89%、67.37%、21.7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16.09%、21.09%、62.82%,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73.02%、11.55%、15.44%,3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序: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BDS组。 结论:具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后优先采用BDS,可降低胆总管缝合相关并发症。本研究在http://www.crd.york.ac.uk/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1913734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人群肝癌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TAAb)在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CHB肝硬化)人群中筛查肝癌的成本效果。方法:构建40岁CHB肝硬化患者模拟队列,样本量为10 000例。以单独TAAb筛查或TAAb与甲胎蛋白(AFP)并联筛查(TAAb+AFP)为研究策略,以肝脏超声与AFP并联筛查(肝脏超声+AFP)为对照策略,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并对模型效度进行评价。以6个月为周期,通过TreeAge Pro 2020软件实现模拟运转,计算成本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进行策略间的比较,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建立的马尔科夫模型共有11个转归状态,其中7个为自然转归,4个为临床干预转归,拟合优度为0.969。采用TAAb+AFP策略进行肝癌筛查的终生筛查成本为249 612元/例,人均获得的QALY为7.704年,与肝脏超声检查+AFP策略(247 805元/例)相比,总卫生费用增加1 807元/例,多获得的QALY为 0.014,ICER为127 635元/QALY。当TAAb筛查费高于889.552元,或贴现率高于0.068,或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低于45.1%时,ICER>212 676元/QALY。单次TAAb筛查费为400~600元时,TAAb+AFP策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当支付意愿为70 892、141 784和212 676元/QALY时,TAAb+AFP策略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分别为70.6%、75.3%和77.8%。结论:对中国CHB肝硬化人群采用TAAb+AFP策略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消除丙型肝炎的普通人群HC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消除丙型肝炎(丙肝)的普通人群HC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明确最佳成本效果的HCV检测年龄。方法:运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以1年为周期,模拟10万名20~59岁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和治疗结果,以全社会角度分析策略间比较的成本效果和效益。效果指标为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效益指标为净货币效益(NMB),以我国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 698元)为意愿支付阈值。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可靠性。结果:在20~59岁人群HCV检测有成本效果,在40~49岁年龄组进行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20~59岁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增量成本为161.24元/人,增量效用为0.003 6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人,ICER为45 197.26元/QALY,ICER小于意愿支付阈值,具有成本效果。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ICER为42 055.06~53 249.43元/QALY,NMB为96.52~169.86元/人,其中40~49岁年龄组的ICER最低,NMB最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贴现率、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成本、人群抗-HCV阳性率和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成本对经济学评价影响较大,但改变参数取值,结论不变。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分析结果稳定。结论:医疗机构探索动员20~59岁普通人群进行HCV检测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以40~49岁年龄组人群的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实施HCV检测的“愿检尽检”策略,能降低人群丙肝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