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神经鞘脉搏动力学变形指数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神经鞘脉搏动力学变形指数(DI)的大小及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32例NTG患者和35例高眼压型POAG患者的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BMI)、平均动脉血压(MAP)、24 h眼压及诊断需要的眼科专科检查结果。对全部受试者行经眶超声检查,获取15 s连续超声图像,经动态后处理技术计算并分析NTG与高眼压型POAG患者视神经鞘的DI差异及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NTG组DI为0.51(0.48,0.54),明显大于高眼压型POAG组的0.23(0.20,0.25),2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01, P<0.01)。NTG组BMI均值为(21.29±4.64)kg/m 2,MAP均值为(91.44±14.30)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高眼压型POAG组的(23.53±3.40)kg/m 2和(104.05±13.96)mmHg,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 P<0.05; t=-3.65, P<0.01)。2个组DI与该组内患者年龄、MAP、BMI、平均眼压及最高眼压间均无统计学关联(均 P>0.05)。 结论:NTG患者的视神经鞘DI高于高眼压型POAG患者,表明其视神经鞘蛛网膜下腔压力及视神经鞘刚度均较低,该指数可作为眼科临床无创颅内压及跨筛板压力差检测的潜在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治疗中的青光眼患者自我监测24小时眼压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自我监测24 h眼压在药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行药物治疗且随访眼压控制良好的POAG患者42例(73眼),根据基线眼压分为A组:眼压为(12.86±1.40)mmHg(1 mmHg=0.133 kPa);B组:眼压为(17.82±1.40)mmHg。入组患者通过iCare HOME回弹式眼压计使用培训认证后于家中自行测量24 h眼压,自7∶30起每隔2 h测量1次,夜间23∶30-5∶30测量苏醒后即刻的坐位眼压。比较组间各时间段眼压均值、峰值及波动值,并统计眼压峰值时间点和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 t检验以及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入组患者随访、门诊时间以及24 h的平均眼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14, P=0.271)。入组患者24 h眼压峰值高于门诊时间的眼压峰值、随访眼压峰值( H=-40.979、-51.363,均 P<0.001)。83.6%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非门诊时间(A组86.5%、B组80.6%),尤其是发生在夜间睡眠时间,其比例高达67.1%(A组64.9%、B组69.4%)。入组患者以及A、B亚组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值均高于其门诊时间眼压波动值( t=11.166、8.110、7.929,均 P<0.001),其中63.0%的患者24 h眼压波动值≥8 mmHg(A组51.4%、B组75.0%)。根据自我监测24 h的眼压结果,49.3%的患者更改治疗方案,且B组患者更改比例(63.9%)高于A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35, P=0.014)。 结论::药物治疗中的POAG患者自行监测24 h眼压,能发现临床常规随访中无法监测到的眼压峰值和波动值,可作为医师评价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巨大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2岁。因颜面部及四肢水肿5个月,双眼视物模糊3 d到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既往糖尿病史12年,胰岛素治疗,随机血糖12.8 mmol/L;糖尿病肾病半年;高血压史5年,血压控制差,波动在170~180/100~ 110 mm Hg (1 mm Hg=0.133 kPa)之间;低蛋白血症半年。肝功能检测,总蛋白38.9 mmol/L,白蛋白19.0 mmol/L。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尿糖(++)。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尿蛋白4.54 g/L,24 h尿蛋白7.72 g/24 h。眼部检查:右眼视力眼前数指,左眼视力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8.0、16.2 mm 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晶状体略微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清晰,上方视网膜轻度隆起,下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呈波浪状;黄斑颞侧可见细长弧形不规则灰白色病灶,旁边有一个边界清晰的巨大长方形灰白色病灶,二者之间为橘红色视网膜隆起病灶(图1A);左眼视盘边界清晰,血管弓上方可见两处边界清晰的视网膜橘红色圆形隆起,颞侧视网膜轻度隆起(图1B )。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右眼长方形和弧形病灶处呈全黑色弱荧光,病灶边缘可见强荧光,下方视网膜脱离区为黑色弱荧光(图2A);左眼颞侧视网膜隆起处边缘呈弱自发荧光带(图2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撕裂、缺失、卷缩,大面积Bruch膜和脉络膜裸露(图3A,3B);左眼黄斑神经上皮脱离,颞侧RPE脱离(图3C,3D)。B型超声检查,右眼视网膜脱离(图4A);左眼颞侧球壁欠光滑(图4B)。诊断:右眼巨大RPE撕裂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双眼RPE脱离、糖尿病肾病Ⅴ期并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的视网膜下注射治疗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的视网膜下注射(SRI)治疗Bietti结晶样视网膜营养不良(BCD)的安全性。方法:探索性临床研究。2023年2~ 5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并接受SRI腺相关病毒载体转基因药物治疗的BCD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34 ~60岁。患眼均行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SRI腺相关病毒载体转基因药物治疗。25G玻璃体切割管件做2个巩膜切口,分别用于置入光纤和38G SRI针。进入玻璃体前,先行前房穿刺引流房水降低眼压。硅油注入模式下,38G注射套管穿透视网膜到达视网膜下腔,玻璃体切割机脚踏控制注射速度,缓慢注入基因治疗药物,形成视网膜下泡状脱离区。注射完毕时手指触诊进行眼压评估,若偏高通过按压角膜切口行房水引流直至眼压正常。SRI后随访时间9~ 12个月。随访时采用SRI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结果:6例患者6只眼眼底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萎缩,伴或不伴视网膜黄白色细小颗粒样结晶沉积;临床分期均为Ⅲ期。SRI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长9~ 14 min。手术中未见玻璃体脱出、视网膜出血或视网膜裂孔。套管针头无阻塞,拔出时无玻璃体脱出。SRI后24 h,所有患眼视网膜隆起泡完全吸收,视网膜复位;SRI后9个月时,患眼均无角膜后沉着,未见前房、玻璃体细胞等炎症反应,无高眼压、白内障、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切口无玻璃体切除SRI治疗BCD安全,且可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脉络膜血管指数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进行PPV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IERM患者24例(24只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在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对脉络膜和视网膜结构进行随访观察。分析术后CVI、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厚度、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BCVA为0.31±0.16,相比术前BCVA(0.6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6, P<0.001)。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0, P=0.022);术后1周、1个月眼压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039)。术前CVI为(60.21±1.86)%,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CVI依次为(61.88±1.77)%,(62.23±1.62)%及(62.37±2.18)%,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56, P=0.001);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CVI,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和中心凹周围区,术前和术后平均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04、18.61、10.71, P<0.001、 P<0.001、 P=0.001)。中心凹的平均脉络膜厚度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依次为(180.5±68.6)、(198.5±62.3)、(185.0±56.5)μm,旁中心凹脉络膜厚度依次为(175.9±64.2)、(191.0±56.6)、(177.2±49.1)μm;中心凹周围区依次为(164.0±63.8)、(172.2±51.3)、(157.1±41.7)μm,均较术前增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术前术后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27.90、57.75、36.01;均 P<0.001);在中心凹区,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P=0.001、 P<0.001);在旁中心凹区,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中心凹周围区术后3个月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PPV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IERM患者视力显著提高,CVI和脉络膜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乙酰-5-羟色胺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0只)、RIRI组(40只)、NAS组(4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RIRI组、NAS组大鼠采用前房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NAS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30 min腹腔注射10 mg/kg NAS。建模后6、12、24、72 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 )、血红素氧合酶-1 (HO-1)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法分析NAS干预后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与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建模后6、12、24 h,RIRI组大鼠视网膜水肿;NAS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45、477.150、2.432, P<0.01)。建模后6、12、24、72 h,NAS组大鼠视网膜RGC计数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25、12.848、117.655、306.394, P<0.0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6 h,RIRI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12 h达较高水平,24、72 h下降,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F=105.893、1 356.076、434.026、337.351, P<0.01;Western blot: F=92.906、534.948、327.600、385.324, P<0.01 );建模后不同时间点,NAS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RIRI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F=15.408、570.482、21.070、13.767, P<0.05;Western blot: F=12.618、115.735、13.176、111.108, 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F=40.709、151.032、156.321、216.035, P<0.01;Western blot: F=33.943、79.729、74.057、64.488,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建模后12 h,NAS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F=51.122, P<0.05;Western blot: F=33.972, P<0.05 )、H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F=30.750, P<0.05;Western blot: F=18.283, P<0.0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RI组、NAS组大鼠视网膜TNF-α +细胞数差值与Nrf2 +、HO-1 +细胞数差值均呈负相关( r2=0.923、0.936, P<0.01)。 结论:NAS可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表达,减轻RIRI,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神经蛛网膜下隙面积差异以及与相关因素间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神经蛛网膜下隙面积(ONSSA)的差异以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广东省高州市中医院确诊的53例NTG患者(A组)、46例POAG患者(B组),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C组),检测各组的体质量指数、血压、24 h眼压、视野缺损、视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等指标,同时进行眼部二维超声扫描并分析各组球后3 ~ 7 mm的ONSSA差异,并分析ONSSA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联性。结果:A组ONSSA明显小于B组、C组[(5.07 ± 0.83)mm 2比(6.19 ± 0.90)、(6.57 ± 1.43)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19、6.107, P<0.05)。A组的ONSSA与24 h眼压平均值、最高值均呈正相关( r=0.658、0.479, P<0.05);而B、C组ONSSA与24 h眼压平均值、最高值均无相关性( P>0.05)。三组的ONSSA与年龄、体质量指数、平均动脉压、中央角膜厚度、视野缺损以及视轴长度等因素均无相关性( P>0.05)。 结论:NTG患者的ONSSA较POAG患者及健康人群均降低,且NTG患者的ONSSA与24 h眼压的平均值及最高值均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雷珠单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对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0眼资料纳入研究。经Retcam眼底照相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1型阈值前期ROP 39例70眼、阈值期ROP 18例30眼。于确诊后24~36 h玻璃体腔注射0.25 mg/0.025 ml雷珠单抗。术后1 d观察有无眼压升高、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症反应,术后1周用Retcam眼底照相检查眼底病灶是否消退,每间隔2~4周复查1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化,观察有无全身及眼部并发症。比较单次IVR治疗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治愈率、视网膜血管化发生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单次IVR治疗后ROP治愈率为86%(86/100),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1型阈值前期组、阈值期组ROP治愈率分别为85.71%(60/70)和86.67%(26/30),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 P=0.65)。1型阈值前期组和阈值期组视网膜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1.86±8.60)周和(14.45±10.01)周,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8, P=0.22)。ROP复发10眼,其中1型阈值前期组复发率为5.71%(4/70),明显低于阈值期组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 P=0.03)。10眼ROP复发,其中6眼再次行1次IVR治疗,4眼行1次激光光凝治疗。单次IVR治疗后5眼出现视网膜前出血,未行干预,出血自行吸收。 结论: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型阈值前期及阈值期ROP均安全、有效,阈值期组ROP复发率高于1型阈值前期组,经再次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lport综合征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23岁,2018年10月14日因双眼视物模糊3年于外院就诊,双眼裸眼视力0.5,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25 DS/-0.50 DC×5=0.6,左眼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考虑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示右眼正常,左眼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少许脑缺血灶,双眼眼眶未见异常。未检测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3个原发突变位点mtDNA11778、mtDNA14484和mtDNA3460,初步排除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压迫性视神经病变。2019年6月29日患者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眼前节照相示双眼晶状体前圆锥样改变(图1A,B);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证实双眼晶状体前圆锥(图1C,D)。角膜地形图检查示双眼角膜偏薄,右眼瞳孔中心、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分别为471、470和466 μm,左眼分别为471、471和466 μm,最薄点均在颞下方,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较规则,两子午线曲率差异在正常范围(图1E,F)。右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2 683.7个/mm 2和61%,左眼分别为2 552.7个/mm 2和70%。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双眼黄斑周围点状色素改变(图2A,B);OCT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示双眼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不规则;右眼黄斑旁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51.5%、46.3%、46.0%和44.1%,左眼分别为53.9%、51.3%、51.2%和50.6%;右眼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黄斑旁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242、275和253 μm,左眼分别为291、238、268和247 μm。双眼黄斑颞侧视网膜明显变薄,主要累及内层(图2C,D)。听力检测:右耳音平均听阈54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2 dB,左耳音平均听阈56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4 dB,提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结合患者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初步考虑为Alport综合征。2019年7月11日尿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148个/μl、血尿(++)、蛋白尿(+);尿渗透压+尿位相结果示尿红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为49 500个/ml;尿蛋白定量为0.8 g/24 h。2019年7月25日于肾内科行右侧肾脏穿刺活检术,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特殊染色三项(PAS、PASM和Masson染色)显示部分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增生伴局灶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略增厚,毛细血管襻基底膜染色不均一,少数肾小球球囊周纤维化,其内毛细血管襻缺血皱缩,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多灶状及片状萎缩,肾间质可见较多泡沫样细胞,多灶状及片状炎症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刚果红、氧化刚果红、油红O染色均呈阴性(图3A~D);免疫荧光未见免疫复合物沉积;α1阳性对照正常;α3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α5肾小球包曼氏囊表达节段性缺失,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图3E~G);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示,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一,基底膜致密层增厚,部分呈撕裂状和蛛网状,足突弥漫融合,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图3H~J)。明确诊断:Alport综合征。患者尿蛋白/肌酐比明显上升,尿白蛋白增加,经过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每天1片)和护肾治疗(复方α-酮酸片,每次4片和尿毒清颗粒,每次5 g,均为每天3次)后尿蛋白/肌酐比和尿白蛋白均有下降。目前继续控制血压和护肾治疗,定期门诊复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植入后患眼短期眼压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Ozurdex)植入后患眼短期眼压变化,间接了解22G植入装置巩膜穿刺口的密闭性。方法:前瞻、队列设计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医院眼科行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治疗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2例52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年龄14~79岁。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43例43只眼,葡萄膜炎伴或不伴黄斑水肿29例29只眼,糖尿病黄斑水肿18例18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标准巩膜隧道式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治疗。植入前10 min(基线)及植入后10、30 min和2、24 h采用非接触气动式眼压计行眼压测量。比较植入后不同时间点眼压与基线时的差异。基线与植入后不同时间眼压比较采用 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患眼基线平均眼压为14.85[四分位间距(IQR):11.60,17.63 ]mmHg (1 mmHg=0.133 kPa )。植入后10、30 min和2、24 h平均眼压分别为11.90 (IQR:8.95,16.30)、13.75 (IQR:9.95,16.80)、13.60 (IQR:10.95,17.20)、14.65 (IQR:12.20,17.50)mmHg。与基线时眼压比较,植入后10、30 min眼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P=0.002 );植入后2、24 h,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40、0.280 )。 结论: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后10、30 min眼压降低较基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预装式植入装置22G巩膜穿刺口不能立即完全闭合,应适当加强植入后短期眼压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