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中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应用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的血常规指标、骨髓指标表现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22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病房162例较高危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血常规指标、骨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62例较高危MDS患者应用补肾解毒化瘀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48.8%.当较高危MDS患者年龄<70岁、应用补肾解毒化瘀法联合化疗治疗时,更易获得疗效(P<0.05).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后,较高危MDS患者血小板(P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无效组的PLT水平提高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较高危MDS患者的骨髓粒系占比、巨核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含砷中药复方为主的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较高危MDS,能够提高患者的HGB含量、PLT水平,提高患者骨髓粒系占比、巨核细胞数及淋巴细胞比例,且对于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即去甲基化方面也发挥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00例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患者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预后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风险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连续的初治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中34种MDS疾病相关突变基因,分析该队列中不同基因的突变发生率及分布情况,探讨高频基因突变(突变率≥10%)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及转化为AML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MDS患者共检出32种基因突变,有84%患者出现至少1种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最多见于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DS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MLD)患者(39.3%);≥60岁老年患者中有82.8%(53/64)出现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中,ASXL1突变发生率最高(26.0%),其他突变率大于10%的基因(高频基因)还包括TET2、U2AF1、DNMT3A、RUNX1、TP53和SF3B1.ASXL1易与RUNX1共突变,与TP53突变共排斥.在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中,ASXL1突变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ASXL1未突变组;U2AF1突变组血小板计数少于U2AF1未突变组,老年患者中DNMT3A突变(85.7%)高于年轻患者(14.3%);RUNX1突变组白细胞计数高于RUNX1未突变组;TP53突变组中位国际预后评分系统-修订版(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Revised,IPSS-R)评分(6.0分)高于TP53未突变组(4.5分),P=0.016;TP53突变组中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数值(420 U/L)高于TP53未突变组(222 U/L)(P=0.002).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7.1个月,多因素分析表明,TP53突变是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间,15例(15%)患者发生AML转化,而DNMT3A基因突变是MDS患者发生AML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HR=3.73).结论:本研究中MDS患者的MDS相关基因突变率为84%,TP53突变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DNMT3A突变与患者易于发生AML转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老年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经细胞和(或)祖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MDS发病率为(4~5)/10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诊断年龄为73~76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1年诊断标准,在2004年至2007年对中国上海地区约390万人的调查中发现,MDS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其中约1/3的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53%的患者因血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出血或合并症而死亡.老年MDS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体质较弱,无论是治疗选择、疾病转归都有其特点.老年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稍高于年轻患者,而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年轻患者明显增高.此外,老年MDS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更多,平均每例患者可发生1.8个基因突变,其中以ASXL1、TET2、SF3B1、STAG2、SRSF2和TP53突变更多见;而年轻患者的突变数量为平均每例患者发生1.2个基因突变,且以U2AF1、ASXL1和RUNX1突变较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MDS唯一的根治疗法,年轻患者可行清髓性移植,但老年患者只能行减低剂量预处理(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RIC)的allo-HSCT治疗.老年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差异很大,由年龄(>70岁)、脆弱指数、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IPSS)分组等组成的MDS综合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MDS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和治疗不良反应.本共识根据国内外老年MDS研究的最新循证证据,经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后制定,旨在规范中国老年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U2AF1基因突变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U2AF1基因突变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2019年7月诊治的1例U2AF1基因突变MGUS合并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2014年5月确诊为MGUS伴有IGκ、TCRD基因重排,低危组,近5年的随访中病情一直稳定,未给予药物治疗。2019年7月因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检查确诊MDS,应用二代测序方法(NGS)检测出U2AF1基因突变,给予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口服液治疗,病情好转,至截稿前患者病情稳定。结论:MGUS合并MDS在临床中少见,贫血是最主要的首发临床表现,多种克隆性基因突变是否独立存在于该类疾病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S)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S)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新诊断的255例原发性MDS-RS患者资料。129例采用一代测序、126例采用包含112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NGS)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共193例(75.7%)检出SF3B1突变,其中SF3B1 K700E突变147例(76.2%)。非SF3B1基因突变较常见的有TET2(16.7%)、ASXL1(14.3%)、U2AF1(11.1%)、TP53(7.9%)、SETBP1(6.3%)和RUNX1(6.3%)。RS 5%~<15%患者SETBP1突变率显著高于RS≥15%患者(21.4%对4.5%, P=0.044),其余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114例NGS检出SF3B1突变的患者中,RS 5%~<15%患者SF3B1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与骨髓RS比例呈正相关( r=0.486, P=0.078);RS≥15%组SF3B1突变型患者骨髓RS比例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40.0%(15.0%~80.0%)对25.5%(15.0%~82.0%), P<0.001],且SF3B1 VAF与骨髓RS比例呈正相关( P=0.009, rs=0.261)。全部患者SF3B1突变型与野生型年龄、ANC、PLT、平均红细胞体积、RS比例、IPSS-R染色体核型及IPSS-R预后分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F3B1突变是影响总生存(OS)时间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 HR=0.265,95% CI 0.077~0.917, P=0.036),TP53突变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HR=6.272,95% CI 1.725~22.809, P=0.005)。根据SF3B1和TP53突变状态将MDS-RS患者分为四组:SF3B1和TP53均突变组、SF3B1和TP53均野生组、SF3B1野生伴TP53突变组及SF3B1突变伴TP53野生组,四组患者OS时间差异显著( 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SF3B1突变伴TP53野生组OS时间显著长于SF3B1野生伴TP53突变组、SF3B1和TP53野生组,而与SF3B1和TP53均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F3B1突变在MDS-RS中的发生率较高,几乎均是错义突变,以K700E突变最为常见。SF3B1突变是MDS-RS患者生存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TP53突变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二者联合可更精细地指导MDS-RS患者预后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JAK2 V617F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伴JAK2 V617F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1例伴有JAK2 V617F突变MDS合并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三系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1.14×10 9/L,血红蛋白38 g/L,血小板计数13×10 9/L。骨髓、外周血原始细胞分别占0.02、0.02,可见噬血细胞。早期骨髓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可见的髓系原始细胞约占3.1%。JAK2 V617F突变检测阳性,伴有ASXL1、JAK2、SH2B3、TET2、U2AF1基因突变。铁蛋白1 884 ng/ml,可溶性CD25 17 454 pg/ml,NK细胞活性12.49%。治疗上兼顾MDS和HPS两种疾病,病情稳定近2年,后期出现骨髓纤维化、骨髓衰竭表现。 结论:伴有JAK2 V617F突变MDS合并HPS患者易出现骨髓纤维化,早期联合使用芦可替尼治疗有效,总体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loop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约5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存在剪接因子突变,包括SF3B1、SRSF2、U2AF1等。不同剪接因子突变引起剪接异常的机制有所不同,但最终能导致相似的MDS表型,提示剪接因子突变可能导致不同于剪切异常的共同致病通路。近期研究发现,SF3B1、U2AF1、SRSF2突变能导致R-loop积累,引起DNA损伤及修复异常,并激活ATR-Chk1通路,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文章就R-loop在MDS中的发病机制及相关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并发恶性血液病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纵隔生殖细胞肿瘤(GCTs)并发恶性血液病(HM)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3例纵隔GCTs并发HM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截至2019年12月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3例患儿为12~16岁男童,以纵隔占位起病,GCTs病理类型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予手术和化疗治疗。3例在GCTs诊断的5个月、9个月、31个月时分别发生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予对症治疗,2例死亡,1例存活。共检索到英文报道病例135例,其中纵隔GCTs并发HM共127例(94.1%),其他部位GCTs并发HM共8例(5.9%)。文献报道的127例纵隔GCTs并发HM病例中,126例(99.2%)为男性,诊断GCTs的中位年龄为22岁(10~48岁);GCTs病理类型包括畸胎瘤53例(41.7%),含畸胎瘤和/或卵黄囊瘤成分的GCTs共94例(74.0%);HM类型中,AML共72例(56.7%),其中AML-M7共31例(24.4%);GCTs与HM间隔中位时间为3个月(0~122个月),46例(36.2%)患儿2种疾病同时发生,85例(66.9%)在GCTs诊断的12个月内发生HM;可知生存状态的病例107例,其中存活13例(12.1%),死亡94例(87.9%),诊断HM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0~48个月)。对于原发纵隔GCTs,尤其病理类型为卵黄囊瘤和/或畸胎瘤成分的青少年男性,需高度关注其HM倾向,此类患者预后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25例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VEN治疗的25例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15例(抢先治疗组),形态学复发患者10例(挽救治疗组)。两组VEN剂量均为400 mg/d,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时减量至100 mg/d。结果:①抢先治疗组男7例,女8例,中位年龄32(18~5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例;MRD阳性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2.5(0~12.5)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2(1~4)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1 945(688~5 383)μg/L。VEN治疗1疗程后8例患者MRD转为阴性(获得主要反应),4例MRD较治疗前下降50%,3例无效,总体反应率(ORR)为80%(12/15)。9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1 000 μg/L或>3 000 μg/L患者中3例(33.3%)MRD转阴,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5例(83.3%)MRD转阴。5例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无新发严重感染致死病例。②挽救治疗组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44(28~59)岁;AML 6例,ALL 2例,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MDS-RCMD)1例;复发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0(0~1)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1(1~2)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2 419(1 200~6 155)μg/L。VEN治疗1疗程后3例获得完全缓解(CR)(主要反应),3例获得部分缓解(PR),4例无效,ORR为60%(6/10)。4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3 000 μg/L患者中1例获得CR,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2例获得CR。10例患者均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3/4级血小板减少。1例患者因严重肺感染死亡。③中位随访4.5(1~8.5)个月,抢先治疗组、挽救治疗组总生存(OS)率分别为(70.2±12.7)%、(50.0±15.8)%( χ2=1.873, P=0.171)。1疗程VEN治疗获得主要反应、未获得主要反应患者的OS率分别为(90.9±8.7)%、(36.2±14.7)%( χ2=6.843, P=0.009)。3例存在TP53突变的患者在VEN治疗后均获得主要反应。 结论:应用VEN对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抢先/挽救治疗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良好,监测VEN血药浓度有望提高疗效。VEN抢先/挽救治疗1个疗程未获得主要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差,需尽早转换其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进展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进展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09年9月至2022年4月诊断为进展期MDS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查阅病历资料进行随访,随访至2023年5月1日,通过分析染色体核型检测、基因二代测序结果,总结进展期MDS患儿的临床特征;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进展期MDS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9例患儿,男49例,女20例,年龄[ M( Q1, Q3)]为8(5,10)岁。67例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42例(62.7%)患儿核型异常,其中7号染色体单体最为常见,有17例(25.4%);43例行二代测序检查,以SETBP1、NRAS、PTPN11、RUNX1基因突变较为常见,分别有12例(27.9%)、9例(20.9%)、8例(18.6%)、8例(18.6%)。随访时间[ M( Q1, Q3)]为26(13,56)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56%(95% CI:44.4%~70.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的5年总生存率高于未接受HSCT的患儿(73.9%比29.1%, P<0.001)。HSCT( HR=0.118,95% CI:0.037~0.372, P<0.001)是进展期MDS患儿总生存率的保护因素;诊断时铁蛋白水平(>356.3 μg/L)( HR=6.497,95% CI:2.068~20.415, P=0.001)以及脾脏中、重度肿大( HR=4.075,95% CI:1.174~14.141, P=0.027)是进展期MDS患儿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结论:进展期MDS患儿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和突变基因分别是7号染色单体和SETBP1基因。HSCT、铁蛋白增高和脾中、重度肿大是进展期MDS患儿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