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 d,加重4 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4 d前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加重,左眼视力丧失,于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初压为51 cm H 2O(1 cm H 2O=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见异常。诊断为"颅内压增高"。予以甘露醇及甲强龙等治疗,患者头痛及左眼视力无缓解,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入院查体:体重指数32.5 kg/m 2。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左眼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双眼外眼及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其余神经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重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外层结构欠佳,视盘水肿,边界欠情。眼眶+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视神经鞘扩张、双侧眼球后壁扁平、部分空泡蝶鞍、小脑扁桃体稍下移(图2A~2C),提示颅内高压;TIWI增强示双侧视盘增强信号(图2D)。头颅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右侧横窦管径较左侧细,左侧横窦为优势侧,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图2E)。2021年9月10日,腰椎穿刺测得脑脊液初压为50 cm H 2O,末压为36 cm H 2O。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胞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生物化学、感染系列、凝血系列、结核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风湿系列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及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诊断:(1)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FIIH);(2)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髓鞘水成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髓鞘能够保护神经、快速传导神经冲动并支持神经元代谢,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髓鞘损伤出现在正常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导致认知、感觉、运动等多方面功能障碍。髓鞘水成像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关键手段,能够显示白质髓鞘微观结构并量化髓鞘损伤和髓鞘再生。该文旨在对髓鞘水成像的MRI机制、优势性、局限性及髓鞘水成像在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4例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特点及基因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例AADCD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均在婴儿早期起病,首发症状为喂养困难,分别于2~4月龄余出现伴眼动危象的阵发性运动障碍,并出现运动倒退,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如上睑下垂、出汗过多、鼻塞等。4例患儿为来自2个家庭的兄妹,他们的父母均身体健康。例1、例2的二羟基苯丙氨酸脱羧酶( DDC)基因突变分别来自母亲的错义突变c.1040G>A(p.Arg347Gln)和来自父亲的11和12号外显子的全部缺失。例3的 DDC基因突变分别来自母亲的突变c.419G>A(p.G140E)和来自父亲的突变c.1375C>T(p.H459Y);例4未进行基因检测。对3例患儿进行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分析,均未见特异性异常;对例3用血干滤纸片筛查3-O-甲基多巴,结果明显增高;脑脊液神经递质检测结果示3-甲氧基4-羟基苯二醇、高香草酸和5-羟基吲哚乙酸浓度明显降低,5-羟色氨酸和3-O-甲基多巴水平升高;血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AADC)活性明显降低。对例1、例3、例4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检查,其中例1头颅MRI正常,例3、例4头颅MRI提示髓鞘化稍落后,3例患儿脑电图检查均正常。例1、例2在1岁10个月时因肺炎、呼吸衰竭死亡。例3在4月龄确诊后口服氯硝西泮、盐酸苯海索片、维生素B6片,后加用盐酸司来吉兰片、盐酸普拉克索片治疗,1岁6月龄随访时眼动危象、运动障碍的发作频率减少,睡眠改善,自主神经症状减轻,但发育迟缓无改善。例4诊断脑瘫和癫痫,多种抗癫痫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无效,于10岁时因心脏衰竭、肾脏衰竭夭折。 结论:AADCD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对早发性肌张力低下、发育落后、眼动危象、运动障碍的婴儿应尽早进行干滤纸片筛查3-O-甲基多巴水平,对可疑病例进行脑脊液神经递质检测、血浆AADC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确诊AADCD患儿及基因变异携带者,可指导治疗及提供遗传咨询,降低后代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13例临床及CBS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CBS基因变异情况,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13例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CBS基因变异特点、诊断及治疗等资料。结果:13例患儿中男6例,女7例,确诊年龄为10日龄至14岁。3例为新生儿筛查检出,无症状时开始治疗,余10例于1~6岁发病,5~14岁时确诊,主要表现为马凡综合征样体型、晶状体脱位和(或)近视、发育落后、骨质疏松及心脑血管疾病。4例脑磁共振成像示不对称梗死灶,1例示髓鞘形成低下。13例患儿血清蛋氨酸、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及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均增高,尿液甲基丙二酸正常,符合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13例患儿CBS基因共检出18种变异,其中10种为新变异、8种为已知变异。仅1例为维生素B 6部分反应型,12例为维生素B 6无反应型,均以低蛋氨酸饮食及甜菜碱治疗为主,3例疗效不良患儿分别于3、8、8岁进行了肝移植治疗,术后1周内血液蛋氨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恢复正常。1例患儿死亡。1例患儿母亲再孕时进行产前诊断,羊水细胞CBS基因存在与患儿相同的致病变异。 结论: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氨基酸、血清及尿液总同型半胱氨酸和基因分析是诊断的关键。检出10种CBS基因新变异,扩展了CBS基因变异谱。肝移植为有效的治疗办法。产前诊断是防控经典型同型半胱氨酸尿症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眼底病变为首发症状的Revesz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男,1个月8天。因外院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1 d,于2019年12月14日到济南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患儿为35 +6周早产儿,第三胎第三产。母亲因羊水少、胎儿宫内发育受限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患儿出生后有短暂吸氧史(约30 min),出生体重1 750 g,矫正胎龄41 +2周。其父母及两个姐姐均身体健康。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双眼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颜色淡红、边界清楚,后极部视网膜动脉无明显纡曲;周边视网膜360°可见视网膜白色条带状渗出,且双眼颞侧渗出明显增宽,并可见无血管区。右眼颞上和颞下视网膜静脉扩张明显,9点时钟位黄斑区颞侧可见纤维增生和点片状视网膜出血,纤维增生深入玻璃体腔,局部牵拉视网膜浅脱离;左眼9点和3点时钟位可见大片视网膜出血( 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测得红细胞2.60×10 12个/L(正常值4.30~5.80× 10 12个/L),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正常;血凝五项及生物化学检测结果正常。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额颞叶部分髓质呈较长T2信号;髓鞘化不足1月龄。诊断:双眼RO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为首发症状的烟雾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见4 h"于2022年8月10日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工作性质长期熬夜。眼科检查示: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无光感;双眼眼压均为23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示:右眼无异常;左眼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房水清,瞳孔圆,直径5 mm,对光反应消失,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轻度混浊,左眼眼底视盘界清色淡,动脉血管纤细,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黄斑区可见"樱桃红"改变(图1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左眼视网膜内层弥漫性水肿,呈高反射信号(图2)。诊断: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方案:左眼球后注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行"左眼筛板按摩+前房穿刺手术"(图1B),术中切除视轴区玻璃体,反复按摩筛板,未见栓子,动脉血管再充盈。术后葛根素注射液静滴、肌苷注射液静滴、低流量给氧、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术后第1 d,眼科检查示:左眼视力无光感,左眼眼压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示:左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动脉血管纤细,血液充盈较前略好转,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黄斑区"樱桃红"较前无改变(图1C)。球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眼眼动脉峰值流速41 cm/s(30~40 cm/s),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57,睫状后短动脉峰值流速13 cm/s(15~25 cm/s),RI 0.67,视网膜中央动脉峰值流速15 cm/s(10~15 cm/s),RI 0.56;左眼眼动脉峰值流速39 cm/s,RI 0.72,睫状后短动脉峰值流速13 cm/s,RI 0.59,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未见显示,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迂曲,较对侧眼纤细(图3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颈动脉分叉处可见低回声斑块,范围约4.6 mm×1.6 mm,后方声影不明显(图3B)。颅脑磁共振平扫检查示:右侧放射冠区软化灶,左侧额顶叶少许脱髓鞘病灶(图4A)。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略纤细,双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显影不良,周围可见侧支血管形成,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局限性明显狭窄(图4B)。诊断:烟雾病。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行颅内血运重建手术,患者因疫情原因未行该手术。随访4个月,视力仍为无光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脱髓鞘病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磁共振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与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病变分布、形态学特征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经临床及血清抗体检测确诊的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患者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25,43)岁]和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36例[男性3例,女性33例,年龄42(29,54)岁],分别纳入MOG组和AQP4阳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头颅MRI扫描,并记录颅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及数量。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不同类型的病灶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病灶对于两种疾病的提示意义。结果:在22种不同类型的病灶中,共有7种类型的病灶数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 OR=21.91,95% CI 3.09~61.69, P<0.05)和幕下周围型白质病变( OR=10.48,95% CI 2.00~18.89, P<0.05)是鉴别MOG组和NMOSD组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在MOG组中的发生率为51.4%(18/35),显著高于AQP4阳性组(2.8%,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02, P<0.01)。幕下周围型白质病变在MOG组中的发生率为31.4%(11/35),显著高于AQP4阳性组(5.6%,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1,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周围型病变(包括幕上软脑膜炎、皮质脑炎、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幕下软脑膜炎、幕下软脑膜下脱髓鞘、幕下周围型病变6类病灶)对于提示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颅内病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3]较仅依据皮质及皮髓质交界病变(AUC=0.75)或中央型病变(幕上脑室旁白质病变、间脑、幕下脑室旁等3类病变,AUC=0.64)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结论: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较AQP4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颅内病灶的发生率更高,且两组疾病的颅内MRI病灶在分布及形态上有特征性表现。识别周围型病灶(沿软脑膜分布)和中央型病灶(沿室管膜分布)分布模式对于鉴别两组疾病有一定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视神经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患者39例的资料,男25例,女14例,年龄15~80(40±16)岁,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 n=12)与非复发组( n=27),对其临床表现、复发相关因素、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共累及眼别63只眼,其中视神经周围炎(OPN)30只,占47.6% (30/63);发作次数1~9次,其中12例发作≥2次。发病时重度视力损害(SVL)有37只眼[58.7%(37/63)],最终随访视力SVL有7只眼[11.1%(7/63)]。视盘水肿48只眼[76.2% (48/63)];视神经MRI长节段病变47只眼[74.6%(47/63)]。1例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复发组比非复发组年龄小[(28.5±9.8)岁比(43.3±16.4)岁, P=0.001 ];两组的性别、是否双侧发病、最初视力、最终视力、视盘是否水肿、头和脊髓是否有病灶以及是否加免疫抑制剂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的患者急性发作期均予甲泼尼龙(MP)冲击治疗,16例加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缓解。 结论:MOG抗体阳性视神经炎多双眼同时发病,常表现为OPN,多伴视盘水肿,病初视力损害重,但大多视力恢复较好。可能合并脑膜炎和脑炎。视神经MRI显示病变常表现为长节段病变。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疼痛和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误诊为视神经炎的视盘倾斜综合征合并视盘周围强反射卵圆形肿块样结构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1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不清1月余,右眼为著,无眼球转动及眼眶疼痛,无色觉改变,无复视,于2020年11月9日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家族疾病史,无外伤史。患者1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炎";并给予双眼球后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 mg治疗,1次/d,连续3 d。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眼部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盘单线扫描模式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欠清(图1A),左眼无异常。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右眼视盘水肿"收入院。入院查体:双眼裸眼视力减退(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1、0.8),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5.00DS→1.0、-1.50DS/-0.50DC×70°→1.0;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15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眼底、眼B型超声、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无异常。右眼视盘向鼻侧倾斜,边界欠清,鼻下方血管反向及视盘旁弧形斑;视盘呈现出"C"形光晕(图1B)。眼B型超声检查,右眼球后壁视神经头前隆起强回声结构(图1C)。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右眼P100波峰时分别在1°和15′空间频率中均较左眼延迟(以15′空间频率明显),振幅值在15′空间频率中较左眼降低明显(图2)。双眼眼底自身荧光及视野检查结果正常。双眼眼眶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压力、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正常。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白细胞计数3个/cm 3;血清及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抗体、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阴性;血清和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阴性。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生物化学、结核抗体、风湿免疫及感染系列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复查OCT(行加密精细扫描模式,向视盘鼻侧扩大扫描范围),右眼视盘周围强反射卵圆形肿块样结构(PHOMS)(图3);左眼未见异常。修正诊断:(1)视盘倾斜综合征(TDS);(2)PHOMS ;(3)屈光不正。予以验光配镜,门诊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阳性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双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并为其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血清抗MOG抗体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阳性的18例患者(双抗体阳性组),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血清抗MOG抗体单阳性的20例患者(抗MOG组)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单阳性的20例患者(抗NMDAR组)进行组间比较。收集并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查结果及预后差异。结果:3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双抗体阳性组患者的症状通过聚类分析分为两类症状群,分别与抗MOG组和抗NMDAR组聚类分析后得到的症状群相对应,通过对应分析再次验证亦然。双抗体阳性组与抗MOG组相比,癫痫发作(8/18比3/20, P=0.016)、精神行为异常(8/18比0/20, P=0.001)、视力障碍(8/18比17/20, P=0.016)、构音障碍/吞咽障碍(8/18比1/20, P=0.007)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抗体阳性组与抗NMDAR组相比,精神行为异常(8/18比19/20, P=0.001)、共济失调(12/18比1/20, P<0.001)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合并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合并率、抗核抗体合并率、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氯化物、葡萄糖水平、寡克隆区带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17;应用Bonferroni校正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以 P<0.01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抗体阳性组与抗NMDAR组相比,头颅磁共振成像有无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8比8/20, P<0.001)。双抗体阳性组、抗MOG组和抗NMDAR组患者治疗前初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72±0.96)分、(2.75±0.97)分和(3.95±0.76)分, F=10.004, P<0.001],治疗后6个月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2±1.44)分、(0.40±0.75)分和(1.20±1.24)分, F=3.153, P=0.051];疾病复发率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8、14/20和5/20, P=0.017)。 结论:抗MOG抗体和抗NMDAR抗体可以同时存在,出现临床表型的重叠,为一种新的综合征——MOG抗体病合并抗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MNOS)。MNOS患者病情多重于MO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者,但MNOS、MOGAD、抗NMDAR脑炎患者均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建议对MNOS和MOGAD患者早期应用二线免疫治疗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