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影响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1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重型、危重型患儿作为观察组(24例),轻型、中型患儿作为对照组(158例)。收集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资料及入院8 h内的相关临床检验结果,以入院28 d死亡为主要结局,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观察两组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后,根据ROC曲线判断不同结局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肺水肿、肾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134 ± 21)s比(164 ± 34)s]、D-二聚体[(6.31 ± 3.20)mg/L比(12.43 ± 5.67)mg/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352 ± 45)μg/L比(465 ± 103)μg/L]、血小板(platelets,PLT)[(87 ± 35)×10 9/L比(45 ± 24)×10 9/L]、乳酸(lactate,Lac)[(2.6 ± 1.1)mmol/L比(6.0±2.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淋巴细胞特征分析指标淋巴细胞[(2 749 ± 686)×10 6/L比(2 374 ± 851)×10 6/L]、CD3 +[(1 821 ± 487)×10 6/L比(1 065 ± 539)×10 6/L]、CD4 +/CD8 + (1.65 ± 0.73)比(1.00 ± 0.25)、CD19 +[(559 ± 105)×10 6/L比(487 ± 133)×10 6/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炎症反应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2 ± 15)ng/L比(56 ± 2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比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对纳入指标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死亡为主要结局,发现Lac、CD8 +、D-二聚体、vWF、PCT升高与患儿死亡率相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PLT、CD4 +/CD8 +为保护性因素;以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为次要结局,发现CD8 +、D-二聚体、Lac、PCT是引起次要结局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行ROC曲线分析,主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77.91%、特异度为81.22%、AUC 0.769;次要结局变量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7.61%、特异度为77.59%、AUC 0.891。 结论:CD8 +、D-二聚体、Lac、PCT、vWF等指标联合对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不良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一项全国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的临床实践现状。方法: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向中国81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麻醉科发出电子调查问卷进行全国调查性研究,分析小潮气量(V T)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及肺复张手法(ARM)的应用情况和"肺保护性通气(LPV)策略"的理论认识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全国57家调查中心参与调查,调查中心回复率为70%,回收有效问卷1 089份。92.7%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使用小V T通气。77.1%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设置PEEP,1~5 cmH 2O(1 cmH 2O=0.098 kPa)是最常采用的PEEP水平。84.6%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实施ARM。绝大多数麻醉医师(97.9%)认为"LPV策略"是指联合使用"小V T、PEEP及ARM"。64.8%的麻醉医师术中常规联合使用小V T、PEEP及ARM。 结论:中国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麻醉医师在成年人非心胸手术中通气管理中的临床实践现状存在异质性,LPV策略的临床实践与理论认识存在一定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与压力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mode, PLV)与压力通气模式(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拟于我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计144例,按随机序列号分为PLV组和PCV组,每组72例。PLV组潮气量6 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6次/min,呼气末正压5 cmH 2O (1 cmH 2O=0.098 kPa);PCV组设定通气压力维持潮气量8 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2~16次/min。分别于气管插管后5 min (T1)、气腹后10 min(T2)、气腹后20 min(T3)、撤除气腹后10 min(T4)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 Ppeak)、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 Pmean ),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 Cdyn)。于T3、T4时点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PaCO 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i-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aDO 2 ),并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 结果:PLV组T3时点Ppeak、Pmean显著高于PCV组,但Cdyn低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LV组T4时点Ppeak显著高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T2、T3时点Ppeak、Pmean较T1时点显著升高,而Cdyn显著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LV组T3时点Ppeak、Pmean显著高于T2时点,Cdyn显著低于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LV组T3时点PaO 2、OI显著高于PCV组,而PaCO 2、A-aDO 2显著低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T4时点PaO 2、OI较T3时点显著升高,而PaCO 2、A-aDO 2较T3时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T4时点PaO 2、PaCO 2、A-aDO 2、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而言,PCV有助于维持患者呼吸动力学稳定,而小潮气量PLV有助于维持患者术中氧合功能,二者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肺内氧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术后肺内氧合的影响。方法:104例拟行择期腹部手术(预计手术时间≥2 h)的老年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肺保护通气组(52例,2例术后撤回同意书)和传统通气组(52例)。全身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保护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呼气终末正压5 cmH 2O(1 cmH 2O=0.098 kPa),每30 min进行1次肺复张,采用压控持续膨肺,膨肺压力30 cmH 2O,持续30 s;传统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记录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和术中出入量、基础值和术后第3天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及用力肺活量、1 s量、1 s率。记录术后第1天的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结果:保护通气组术后第3天氧合指数高于传统通气组患者,(351.1±57.3比324.5±55.0, F=0.364, P<0.05);呼气终末正压低于传统通气组[(25.7±10.9)mmHg(1 mmHg=0.133 kPa)比(31.4±11.9)mmHg, F=0.026, P<0.05];保护通气组和传统通气组术后第1天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3分为13.6%(6/44)比32.7%(1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249, P<0.05)。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基础值、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肺保护性通气改善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腹部大手术后肺换气功能,改善肺内氧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近年来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ECCO 2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救治危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但在儿童应用非常少。我院PICU采用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平台开展ECCO 2R,为1例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成功提供部分呼吸支持,为儿童ARDS采用ECCO 2R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我院PICU收治的1例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患儿,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后出现高碳酸血症,采用CRRT平台开展ECCO 2R进行部分呼吸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结果:患儿,男,1岁4个月,因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行机械通气和静脉-动脉ECMO治疗,ECMO治疗25 d,撤离ECMO后出现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在CRRT平台上,采用血液净化系统体外循环串联膜肺,开展二氧化碳清除治疗。治疗1 h后,pH值升高11.2%(从7.222升至7.303),PCO 2下降29.1%(从72.6 mmHg降至51.5 mmHg,1 mmHg=0.133 kPa);治疗6 h,高频震荡通气模式下平均气道压下降5 cmH 2O(从20 cmH 2O降至15 cmH 2O,1 cmH 2O=0.098 kPa)。ECCO 2R系统CO 2清除率为29.1 mL/min。ECCO 2R治疗72 h因膜肺血栓形成停止治疗。撤离ECCO 2R后监测血气无CO 2升高。患儿有创机械通气39 d,无创通气5 d,成功撤离呼吸机,PICU住院54 d,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2年,生长发育良好,运动耐力仍差。 结论:ECCO 2R治疗儿童ARDS高碳酸血症,可有效降低PCO 2,维持正常pH值,同时降低呼吸机条件,有助于实施超保护性肺通气,为ECMO撤机提供过渡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通气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肺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械通气是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ABI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的比例不足50%;同时ABI机械通气的临床实践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围绕机械通气的基本参数、通气目标、气道管理决策和拯救治疗,就ABI患者机械通气的肺保护和脑保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有利于规范化实施ABI患者的机械通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气末正压滴定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目前公认的方案,其中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的设定是肺保护性通气中的重要一环,PEEP滴定技术多样,但最佳PEEP的选择仍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吸肌锻炼联合保护性肺通气对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肺不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肺不张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科择期行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45例,年龄65~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联合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肺保护组)及传统通气策略的对照组,各15例。3组患者分别于进入手术室后建立有创动脉即刻、气管插管后10 min、屈氏体位后1 h、气管拔管后30 min、术后24 h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氧饱和度并采集动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于气管插管后10 min、屈氏体位后1 h及气管拔管后30 min记录肺顺应性值、气道峰压及呼气末二氧化碳。术后1 h(满足麻醉苏醒steward评分≥5分)进行单层胸部CT扫描,计算肺不张面积百分比。结果:联合组、肺保护组和对照组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分别为11、4、12、3、11、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7, P>0.05)。与肺保护组患者比较,联合组术后24 h时氧合指数较高,(337.0±13.4)mmHg比(351.1±11.2)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87, P<0.05)。气管拔管后30 min时,联合组、肺保护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T评估肺不张面积较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92(0.77)%、2.09(1.13)%比3.0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值分别为26.036、12.313,均 P<0.05);气管拔管后30 min时,联合组较肺保护组患者肺不张面积小( Z=6.240, P<0.05)。 结论:术前呼吸肌锻炼联合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更好地达到肺保护的效果,降低老年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肺不张程度,改善氧合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功率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来维持其呼吸功能。然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为了有效防止VILI的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联盟推荐使用小潮气量和限制气道平台压的保护性通气策略,但是从呼吸机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VILI实际上是潮气量、气道压力和呼吸频率等呼吸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机械功率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参数的共同作用,正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机械能与机械功率的定义,并对不同呼吸模式下机械功率的计算方法进行系统地综述,同时总结回顾了机械功率与VILI有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机械功率的安全阈值可望为未来临床制定个性化机械通气策略,有效预防VILI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影响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症肺炎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宝鸡市人民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61例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ICU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ICU治疗期间,61例患者中34例存活,29例死亡。死亡组中年龄≥70岁、男性、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26分和有创通气患者的比例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4.416、7.050、14.722、10.938, P值均<0.05);存活组患者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比例高于死亡组患者( χ2=5.482,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70岁( HR=1.214,95% CI:1.067~1.463, P<0.05)、男性( HR=1.565,95% CI:1.042~2.383, P<0.05)、有创通气( HR=1.448,95% CI:1.154~1.974, P<0.05)、APACHE Ⅱ评分≥26分( HR=2.879,95% CI:1.348~3.018, P<0.05)是影响重症肺炎患者ICU观察期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改善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HR=0.532,95% CI:0.335~0.763, P<0.05)。 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是改善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