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改善肠道代谢微环境稳态抑制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进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DSLNT)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内容物低分子量代谢谱的影响,探索其对新生儿肠道的保护作用方式。方法: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EC组和NEC+DSLNT组,大鼠均采用特殊配方奶人工喂养,NEC组和NEC+DSLNT组以3次/d的频率进行缺氧(950 mL/L氮气,10 min)/冷刺激(4 ℃,10 min)、连续3 d诱导新生大鼠NEC模型,NEC+DSLNT组在特殊配方奶中添加300 μmol/L DSLNT。造模72 h时处死所有存活大鼠,采集回结肠部位肠内容物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组合型四级杆Orbitrap质谱仪(UHPLC-QE-MS)的非靶向代谢组检测,末端回肠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代谢组数据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以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IP)值>1和 t检验中 P<0.05筛选两两比较的组间差异代谢物。 结果:DSLNT降低NEC发生率和NEC大鼠回肠组织病理学评分[3.0(2.0,3.0)分比1.0(1.0,2.0)分, P<0.01],并可有效抑制炎症浸润。基于UHPLC-QE-MS代谢组检测结果建立的OPLS-DA模型能较好地对NEC组和对照组、NEC+DSLNT组和NEC组实现分离。NEC组和对照组之间有64个差异代谢物(OPLS-DA模型的VIP值>1且 P<0.05),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288.0%, P=0.028)、黄嘌呤(+372.1%, P=0.007)、L-精氨酸(+233.1%, P=0.027)、L-亮氨酸(+232.7%, P=0.015)、N-乙酰神经氨酸(-41.6%, P=0.014)等,这些代谢物可映射到34条不同的代谢通路,其中精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6条代谢通路为NEC主要扰动的代谢通路。NEC+DSLNT组与NEC组之间存在15种差异代谢物,包括D-甘露糖(-73.5%, P=0.032)、黄嘌呤(-63.4%, P=0.008)、亚油酸(+137.9%, P=0.047)、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278.2%, P=0.005)等,这些差异代谢物可映射到7条代谢通路,其中亚油酸代谢为DSLNT主要影响的差异代谢通路。两种比对策略中重合的差异代谢物数量为8个,其在NEC中的变化趋势在DSLNT给药组中均出现显著逆转。 结论:DSLNT能显著缓解缺氧/冷刺激造成的新生大鼠NEC病理损伤,该保护作用与其改善NEC造成的肠内容物代谢谱偏移、调节亚油酸代谢通路有关。DSLNT的早期预防性补充对维护新生儿肠道稳态、预防NEC病理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抑制肺癌干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药可抑制肺癌干细胞(LCSCs)增殖、侵袭、迁移及耐药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延缓自我更新,还能通过干预其生态位、免疫微环境及有氧糖酵解等多途径发挥抗肿瘤效应,其中涉及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CD133、CD44、ALDH及ABCG2等,而相关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Hedgehog、Notch等。中医药干预LCSCs的研究总体偏少,多集中在基础研究,且选取的实验指标重复率高,涉及的细胞类型与信号通路较少;临床试验相对缺乏,欠缺与基础实验有机衔接。今后还需提高研究质量,并深入研究具有抗肺癌干细胞效应的中药,以推动肺癌的精准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周炎患者炎症因子表达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牙周炎及炎症因子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3至11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100例GDM孕妇和100名健康孕妇分别纳入病例组与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两组样本信息并对两组受试者牙周状况进行检查。同时,收集两组受试者龈沟液及静脉血,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IL-10和IL-33的表达情况。将组间差异表达的因素纳入多元回归模型,初步明确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对两组样本基本信息进行比较,病例组年龄[(33.4±5.1)岁]与对照组年龄[(30.5±4.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3, P<0.001)。病例组体重指数[(28.11±3.85)kg/m 2]显著高于对照组[(23.31±3.15)kg/m 2]( t=9.65, P<0.001)。GDM孕妇牙周状况较差,牙周炎患病率[47.0%(47/100)]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的牙周炎患病率[29.0%(29/100)](χ2=6.88, P=0.009)。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是影响GDM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OR=1.882, P<0.001)。此外,龈沟液(IL-8)及血清(TNF-α、IL-8和IL-10)中的炎症因子对GDM发生同样具有显著影响( P<0.05)。其中,血清中TNF-α和IL-8影响GDM发生的 OR值分别为2.077和2.060( P均<0.001)。 结论:牙周炎与GDM发病存在关联;牙周局部炎症微环境引起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升高可能在两种疾病关联中发挥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囊性肾病囊液周围免疫微环境的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囊性肾病(CKD)囊液中的炎症因子成分以及对周围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多囊肾或肾囊肿并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20例患者的囊壁组织作为实验组,同期体检的20例患者的囊壁组织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多因子检测实验组的囊液成分及对照组血清,细胞增殖检测实验(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囊液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增殖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可能的信号通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CD163)及纤维化标志物(α-SMA)在囊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巨噬细胞的迁移。结果:实验组的IL-2、IL-6、IL-10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 05)。CCK8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囊液刺激3 d后的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囊液刺激2周后的细胞克隆形成数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7)。细胞衰老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囊液刺激1周后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的衰老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囊液刺激后GSK-3β表达量增高,β-catenin表达量降低。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囊液能够明显趋化巨噬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05)。 结论:巨噬细胞参与CKD囊液形成、细胞老化、纤维化,为下一步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胰与胰腺癌:从肿瘤发生到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肥胖症、饮酒及代谢性疾病等可引起脂肪细胞在胰腺组织中堆积和浸润,导致脂肪胰的发生。脂肪胰临床关注较少,尚未引起广大临床医师重视,但前期研究结果证实其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手术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脂肪胰环境下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腺泡组织中聚集,加重胰腺组织局部炎症状态,刺激胰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促进胰腺癌发生。脂肪胰患者发生胰腺癌的概率明显增高,且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脂肪胰状态下胰腺质地变软、变脆,胰腺切除术后发生胰瘘及相关并发症风险明显增高。关于脂肪胰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方面,常采用腹部平扫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组织学检查方面,胰腺腺泡组织中见大量脂肪细胞浸润可明确诊断脂肪胰。外科医师应提高对脂肪胰的重视程度,熟悉其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并对其进行积极预防和早期干预,减少胰腺癌的发生。对于胰腺癌合并脂肪胰的患者,围手术期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术中注重手术细节,保证胰肠吻合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自身经验,深入分析脂肪胰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影响,探讨合并脂肪胰的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3G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抗PD-1/PD-L1免疫治疗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靶向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及其配体(PD-1 ligand,PD-L1)的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以及分析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下载来源于两个独立临床队列的55例接受抗PD-1/PD-L1免疫单药治疗的NSCL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和相关临床数据,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相关的基因。(2)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CICAMS)中接受抗PD-1/PD-L1免疫单药治疗前的NSCLC患者26例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验证筛选基因的预测价值。(3)利用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的NSCLC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疗效预测标志物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中PD-L1和浸润性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T细胞表面糖蛋白CD3γ链(CD3G)在GEO数据库的两个临床队列中均为NSCLC患者PFS的风险预测基因(GSE93157: P=0.049;GSE136961: P=0.034)。进一步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D3G高表达组,PFS显著延长( P=0.012)。CICAMS临床队列的生存分析结果也证明CD3G高表达的NSCLC患者在接受抗PD-1/PD-L1免疫单药治疗后,预后更好( 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显示CD3G是PFS的独立预测因子(单因素: P=0.002;多因素: P=0.001)。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结果显示CD3G不仅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肺腺癌: r=0.44, P < 0.001;肺鳞癌: r=0.37, P < 0.001),而且与CD8 + T细胞的浸润水平呈正相关(肺腺癌: r=0.13, P=0.002;肺鳞癌: r=0.70, P < 0.001)。CD3G也与CD8 + T细胞趋化因子CCL5、CXCL9、CXCL10和CXCL11的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CD3G高表达的NSCLC患者抗PD-1/PD-L1免疫单药治疗后,临床获益更高。CD3G具有作为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总管结石患者小肠动力障碍和局部微环境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小肠动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就诊的2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21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氢甲烷呼气试验检测SIBO发生率,采用钡餐检测小肠动力,采用16S rRNA检测粪便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每个样本的物种丰富度低于使用相同序列的对照组,观察组Shan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3.04±0.32 vs 3.41±0.25, P=0.008)。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种和进化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门水平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观察组厚壁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 P<0.05);属水平两组患者拟杆菌属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普氏菌属、另枝菌属、栖粪杆菌属、考拉杆菌属、真杆菌属丰度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毛螺菌属丰度高于对照组( P<0.05)。各个时间点观察组氢气浓度值和甲烷浓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SIBO阳性患者17例,阳性率80.95%;对照组SIBO阳性患者6例,阳性率28.57%,两组患者SIBO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χ 2=9.611, P=0.002)。观察组小肠运行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存在小肠动力障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变化,进一步深入研究肠动力和肠道菌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机制,对胆结石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干扰肿瘤微环境基础上调控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表达提高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髓系抑制细胞(MDSC)调控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表达提高神经母细胞瘤(NB)免疫疗效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采用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注射BALB/c小鼠(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建立NB荷瘤模型,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多巴胺(DA)50 mg/kg组、阿霉素(DOX)2.5 mg/kg组和DOX 5.0 mg/kg组,每组30例。在肿瘤细胞接种后7 d和12 d,分别对各组小鼠实施DA或DOX鼠尾静脉注射,了解不同用药组瘤体内MDSC浸润比例,选择调控MDSC最佳药物及浓度;同时检测各组瘤体β1,4-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GalNAcT)水平、GD2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其与MDSC浸润比例和瘤体生长相关性。进一步在干扰肿瘤微环境基础上实施抗GD2免疫治疗,对比各组免疫疗效。结果:各用药组肿瘤生长曲线( F=11.397, P<0.01)、MDSC比例( F=14.632, P<0.01),GalNAcT mRNA水平( F=157.527, P<0.01)、GD2抗原表达( F=173.134, P<0.01)均低于对照组,以DOX 2.5 mg/kg组最著( P<0.05),于药物作用5~11 d后较为明显。各组肿瘤体积和MDSC比例、GalNAcT酶水平、GD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 rs=0.928、0.622、0.607, P<0.05);MDSC比例和GalNAcT酶水平、GD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 rs=0.718、0.708, P<0.05);GalNAcT酶水平和GD2表达亦存在正相关( rs=0.996, P<0.01)。免疫治疗结果显示,各组肿瘤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905, P<0.01);DOX2.5+抗GD2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OX2.5组、抗GD2组,治疗效果最佳( F=184.706、140.558、617.059, P<0.05)。 结论:小剂量DOX联合应用可缓解MDSC聚集所造成的肿瘤免疫抑制,减少GD2抗原表达,提升NB免疫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甲双胍抑制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活化和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Met)对糖尿病(DM)微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分为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进行。体内动物实验: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9只,随机分为DM组、正常对照组、DM+Met处理组(DM+Met组),每组各3只小鼠。DM组、DM+Met组小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M模型;DM+Met组给予Met 400 mg/(kg·d)干预。建模后8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正常对照组、DM组、DM+Met组小鼠视网膜NLRP3、cleaved-膜穿孔蛋白D(GSDMD)、cleaved-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hRMEC分为常规培养细胞组(N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组、AGE+Met组。AGE组、AGE+Met组加入150 μg/ml AGE诱导细胞,AGE+Met组另加入2.0 mmol/L Met处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焦亡情况;2', 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LRP3、cleaved-GSDMD、cleaved-Caspase-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体内动物实验:与DM组比较,正常对照组、DM+Met组小鼠视网膜中NLRP3、cleaved-GSDMD、cleaved-Caspase-1表达显著降低;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78、36.643、24.464, P<0.01)。体外细胞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GE组细胞焦亡率显著高于N组、AGE+M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598, P<0.01)。DCFH-DA检测结果显示,N组、AGE+Met组细胞内ROS水平较AGE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267, P<0.01)。AGE+Met组细胞中NLRP3、cleaved-GSDMD、cleaved-Caspase-1的mRNA( F=51.563、32.192、44.473, P<0.01)和蛋白( F=63.372、54.463、48.412, P<0.01)相对表达量较N组显著下降。 结论:Met可下调hRMEC内NLRP3炎性小体相关因子表达并抑制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破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3(JMJD3)在炎症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牙周炎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分析2022年发表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牙周组织单细胞测序的结果,并收集2021年6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牙周手术和拔牙术中获取的健康及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样本各9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实验分组为:健康对照+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GSK-J4(JMJD3抑制剂)组。体外使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来源的脂多糖(LPS)(Pg-LPS)模拟牙周炎症微环境,并使用靶向Jmjd3的小干扰RNA(siRNA)、GSK-J4分别处理巨噬细胞。siRNA转染实验分组为:阴性对照序列转染(NC)组、siRNA-Jmjd3组、NC+LPS组、siRNA-Jmjd3+LPS组。抑制剂实验分组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GSK-J4组、DMSO+LPS组、GSK-J4+LPS组。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探索JMJD3在体内、体外环境下对巨噬细胞极化及牙周炎症的影响。结果: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的JMJD3表达(1.97±0.91)显著高于健康牙龈组织(1.00±0.33)( t=2.45, P=0.048)。体外实验RT-qPCR结果显示,siRNA敲低JMJD3或使用GSK-J4抑制JMJD3均可促进炎症环境下巨噬细胞的M1极化,抑制M2极化:NC+LPS组精氨酸酶Ⅰ(Arg1)的表达(0.90±0.06)显著高于siRNA-Jmjd3+LPS组(0.61±0.11)( P<0.01);NC+LPS组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分别为8.50±0.16、5.56±0.20、3.44±0.16)均显著低于siRNA-Jmjd3+LPS组(分别为14.63±0.48、8.55±0.10、11.72±0.58)(均 P<0.01)。DMSO+LPS组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Ym1)、Il-10的表达(分别为0.82±0.01、0.35±0.16、1.47±0.11)均显著高于GSK-J4+LPS组(分别为0.55±0.03、0.22±0.21、0.51±0.11)(均 P<0.01);DMSO+LPS组Il-6、Il-1β、Tnf-α的表达(分别为2.03±0.13、3.63±0.14和4.06±0.03)均显著低于GSK-J4+LPS组(分别为2.69±0.16、15.04±1.15、4.36±0.10)(均 P<0.01)。体内实验结果发现,抑制JMJD3加剧了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骨丧失,增加了小鼠炎症牙周组织中巨噬细胞的M1极化,降低了M2极化。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的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腭侧CEJ-ABC及M1/M2型巨噬细胞比值[分别为(0.26±0.03)、(0.24±0.01)mm和0.35±0.10]均显著低于丝线结扎+GSK-J4组[分别为(0.34±0.04)、(0.30±0.05)mm和2.50±0.58]( t=3.65, P=0.006; t=2.67, P=0.049; t=7.31, P=0.004)。 结论:单细胞测序及体内外实验验证JMJD3在牙周炎牙周组织中表达上调,JMJD3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牙周炎的牙槽骨破坏,从而在牙周炎症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