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植物蛋白饲料的营养及非营养性优化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实验研究了全植物蛋白饲料的营养及非营业性优化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共设计了9种实验饲料,分别为鱼粉对照组(FFH)、全植物蛋白组(PFH)、软化组(PFS)、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组(PFD)、牛磺酸组(PFT)、胆固醇鱼油组(PFC)、豆油组(PSH)、胆固醇豆油组(PSC)及综合组(PFA).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对初始均重为(78.1±6.60)g的大口黑鲈进行了为期50d的饲喂.结果显示:PFH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FH组,而肌肉硬度、黏附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则显著低于FFH组.在PFD、PFT、PFC、PFA和PSH组等采用营养性优化组别的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PFH组.相较PFH组,PFD组肌肉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FT组肌肉硬度和胶黏性显著升高,PFC和PFA组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PSH组肌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而在采用非营养性优化方面,相比于PFH组,PFS组肌肉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升高.与PSH组相比,PSC组肌肉弹性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肌肉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肌肉硬度与弹性、胶黏性及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弹性与胶黏性和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胶黏性与咀嚼性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在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诱食剂(DMPT)、牛磺酸、胆固醇及以豆油替代鱼油等策略可部分改善因全植物蛋白摄入引起的大口黑鲈肌肉品质下降问题.实验结果可为全植物蛋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黄鳝幼鳝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探究黄鳝(Monopterus albus)对锌的适宜需求量,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实验饲料,以甘氨酸锌(Zn2+≥21%)为锌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40、80、160和320 mg/kg的锌,制成7种不同锌水平的饲料(实际锌含量分别为48.24、60.79、70.25、88.04、123.88、204.35和381.65 mg/kg干物质),饲喂初始体重为(23.17±0.04)g的黄鳝60d,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脊椎骨锌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综合评价黄鳝锌的需求量.结果表明:(1)各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锌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存活率呈下降趋势,60.79组和70.25 mg/kg组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高,381.65 mg/kg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最低且显著低于48.24-70.25 mg/kg组,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黄鳝幼鳝对锌的需求量分别为56.85和56.79 mg/kg.(2)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0.25 mg/kg组最高,粗脂肪呈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48.24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全鱼锌含量升高、锌沉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黄鳝脊椎骨、肝脏、皮肤和肾脏中锌含量显著增加,脊椎骨锌含量呈先显著上升后平缓的现象;肌肉中锌含量变化不明显;全鱼铁、锰、铜、骨铁和骨锰含量呈下降趋势,骨磷和骨钙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脊椎骨锌含量为评价指标,黄鳝对锌的需求量为81.01 mg/kg.(3)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黄鳝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和白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88.04 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204.35-381.65 mg/kg组,以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黄鳝幼鳝对锌的需求量为76.73 mg/kg.溶菌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0.79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组,381.65 mg/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48.24-70.25 mg/kg组.综合饲料锌水平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锌沉积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黄鳝饲料中适宜的锌需求量为56.79-81.01 mg/kg.黄鳝皮肤、脊椎骨和肝脏较肌肉更易沉积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小球藻粉替代鱼粉下复方中草药对大口黑鲈肌肉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研究探讨了小球藻替代鱼粉下,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pound,CHMC)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在大口黑鲈基础饲料配方中,以小球藻粉完全替代其中的鱼粉,并随后以2%、4%和6%水平分别添加复方中草药汤剂于小球藻粉替代组中,制作成等氮(CP:52%)等脂(CL:10%)的五组实验饲料,分别记为FM、CM、CMH2、CMH4和CMH6组.将健康的大口黑鲈225尾[均重(100.20±0.29)g]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投喂以上5种实验饲料,饲养时间80d.结果表明:(1)CMH2、CMH4和CMH6组大口黑鲈侧线部皮肤亮度值(L*)均显著高于FM与CM组(P<0.05),且CMH2、CMH4和CMH6组大口黑鲈肌肉黄色度值(b*)均显著高于CM组(P<0.05).(2)CMH2、CMH4和CMH6组大口黑鲈肌肉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FM与CM组(P<0.05),肌肉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CMH6组大口黑鲈肌肉风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FM组和CM组(P<0.05),CMH4组大口黑鲈肌肉C16:1n-7脂肪酸水平显著高于CM组(P>0.05).(4)鱼体肌肉内聚性、弹性及滴水损失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复方中草药添加量的上升,鱼体肌肉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咀嚼性、剪切力及pH均显著升高(P<0.05).(5)CMH4组和CMH6组鱼体肌纤维直径均显著低于CM组(P<0.05),而该中草药组鱼体肌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CM组(P<0.05).(6)大口黑鲈肌肉MyoD与MyoG等生肌调节因子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MSTN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CMH6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6%复方中草药改善了小球藻替代鱼粉下大口黑鲈体色与肉色,提高了鱼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及其肌肉质构,该结果可能与复方中草药抑制了 MSTN基因表达从而促进了肌纤维的生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不同比例低品质红鱼粉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研究在不同比例低品质红鱼粉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肠道组织形态、肠道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配制5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是基础饲料及用0、10%、20%和30%低品质红鱼粉(二级)替代基础饲料中白鱼粉且均添加0.1%酵母培养物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13.52±0.05)g的美洲鳗鲡幼鱼8周.结果显示,与基础饲料相比,在基础饲料和使用10%低品质红鱼粉实验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显著促进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改善肠道组织形态和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而使用20%低品质红鱼粉实验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影响;酵母培养物添加在30%低品质红鱼粉饲料中未能改善生长性能下降及肠道损伤、菌群紊乱等问题.此外,在基础饲料和20%低品质红鱼粉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均有益于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促进有益菌增殖并抑制潜在有害菌繁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1%酵母培养物在美洲鳗鲡幼鱼基础饲料中促生长和改善肠道健康作用明显,可使低品质红鱼粉有效替代饲料中20%白鱼粉.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降低鳗鲡饲料成本及促进酵母培养物在鱼类饲料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不同废弃物对黑水虻幼虫生长、营养组成及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本文以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废弃物对其幼虫生长、营养组成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可将餐厨垃圾(FW)、厨余垃圾(KW)、蔬菜废弃物(VW)、猪粪(PM)、牛粪(DM)、鸡粪(CM)等转化成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以FW和KW作为基质养殖10 d后,幼虫体长(19.0 mm、17.1 mm)与单头重(171.54mg、136.82 mg)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虫粉粗蛋白含量受废弃物种类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废弃物处理虫粉均显示出良好氨基酸谱.尽管各处理虫粉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低于鱼粉和豆粕,但FW、KW和CM处理虫粉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VW处理虫粉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PM处理虫粉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以FW和KW作为基质养殖10d后,尽管虫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比例低于采食PM和DM的处理,但远高于其它处理的虫粉粗脂肪含量(42.13%、37.49%),虫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也最高;料虫比(6.06、7.90)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幼虫转化率(59.40%、52.0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废弃物减量化率(89.53%、84.46%)仅低于VW处理(94.86%).利用黑水虻幼虫处理FW和KW,幼虫生长性能和营养组成优于其它废弃物处理,且生产性能最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低鱼粉高脂饲料添加大豆卵磷脂对黄鳝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高脂饲料中添加大豆卵磷脂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降低黄鳝鱼粉使用量提供依据.以初始体重(20.03±0.01)g黄鳝为研究对象,以含有42%鱼粉、22%豆粕、6%粗脂肪的饲料为正常鱼粉组,另以含有22%鱼粉、52%豆粕和9%粗脂肪的饲料为低鱼粉高脂组,分别在低鱼粉高脂组中添加1%和2%的大豆卵磷脂,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于室外池塘进行网箱养殖,日投喂1次,喂量为黄鳝体重3%—5%.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鱼粉高脂组黄鳝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饵料系数与肝体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添加2%大豆卵磷脂后黄鳝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而饵料系数与肝体比显著降低(P<0.05);(2)对比正常鱼粉组,低鱼粉高脂饲料组黄鳝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氨、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与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添加2%大豆卵磷脂使黄鳝血清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低密度脂蛋白、血氨、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与免疫球蛋白M水平显著下降(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鱼粉高脂组黄鳝后肠绒毛高度与杯状细胞显著降低(P<0.05),而添加2%大豆卵磷脂后黄鳝后肠绒毛高度与杯状细胞数目上升;(4)与对照组相比,低鱼粉高脂组不动杆菌属与考克氏菌属相对丰度上升,而与低鱼粉高脂组相比,添加2%大豆磷脂后黄鳝肠道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显著增加(P<0.05),且显著提高了肠道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并显著减少不动杆菌属与考克氏菌属的丰度(P<0.05).由此得出,在试验条件下,2%大豆卵磷脂可促进脂肪代谢和提高机体免疫性能,并修复肠道组织结构与维持菌群稳态,进而缓解低鱼粉高脂饲料对黄鳝生长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加州鲈生长、机体健康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配制4组等氮等脂(45%蛋白,15%脂肪)的配合饲料,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FM30),其他3组分别用黑水虻(Hermitia illucens)幼虫粉替代16.67%(FM25)、33.33%(FM20)、50%(FM15)鱼粉,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8周,探究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加州鲈生长性能、机体健康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加州鲈在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FM20组鱼拥有较高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FM15和FM25组(P<0.05).用黑水虻幼虫粉部分替代鱼粉,降低了全鱼和肝脏的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肝脏的C14:0、C16:0、C18:1n-9和C18:3n-3的含量和肌肉的DHA含量,但是,增加了肝脏C18:0、DHA、EPA和C22:5n-3的含量,对肌肉和肝脏的氨基酸组成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FM20组鱼前肠和肝脏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前肠和血清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上皮出现肠绒毛破损、肠皱褶粘连等结构受损情况,前肠脂肪酶活性、肌肉脂肪含量和全鱼粗蛋白含量、肝脏DHA含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加州鲈具有内源合成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在加州鲈幼鱼的配合饲料中可以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50%鱼粉(FM15),鱼粉的添加量最低可降到15%,不影响加州鲈的生长性能,但是,最适宜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水平是替代33.33%鱼粉.研究成果为研制营养组成科学合理、成本低的加州鲈配合饲料提供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草鱼nrf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应激响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为研究跨膜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1(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1,nrf1)在动物机体抗氧化应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同源克隆获得草鱼nrf1基因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560 bp,编码519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草鱼nrf1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vcephala)进化关系较近.对nrf1进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nrf1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心脏和肠道(P<0.05).昼夜节律分析显示,在9:00时nrf1表达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3:00、12:00、18:00、21:00和24:00(P<0.05).经急性氨氮胁迫处理24h和48h时,发现草鱼nrf1基因在低氨氮(5 mg/L)组和高氨氮(20 mg/L)组中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且低氨氮组nrf1表达量在24h时显著低于高氨氮组(P<0.05),而在48h时显著高于高氨氮组(P<0.05).此外,研究使用3种不同蛋白源(鱼粉、菜粕和豆粕)饲料对草鱼进行生长实验,发现在养殖后14d、28d和35d,菜粕和豆粕组nrf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其中28d时豆粕组nrf1表达量显著高于菜粕组(P<0.05).综上所述,草鱼nrf1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受到水体氨氮浓度和饲料蛋白源的调控,研究为揭示鱼类nrf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乳粉中胱氨酸含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建立快速、准确、安全测定乳粉中胱氨酸含量的前处理方法.方法 试样加入过甲酸后,在50 ℃氧化温度下氧化10 min,然后以乙醇为氧化终止剂,终止反应.反应液经50 ℃真空离心浓缩至干.残留物加入6 mol/L盐酸溶液15mL,于145℃下水解4h.水解液移入25mL容量瓶中,以水定容.取适量水解液经50 ℃真空离心浓缩至干,以柠檬酸钠缓冲液溶解过滤后,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 本研究在预设的浓度范围内半胱磺酸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99;按本方法检测SRM1849A乳粉参考物质,结果在定值范围内,精密度小于4%.胱氨酸的检出限为0.001%,定量限为0.003%.通过与SRM1869乳粉参考物质的比较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为研究方法的扩展性,按动植物分类,选取鱼粉和豆粕粉按上述条件进行6次重复测定.以GB/T 15399-2018方法对乳粉、鱼粉和豆粕粉进行6次重复测定获得的平均值,与本方法获得的平均值计算相对偏差,结果均小于6%.结论 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对操作人员和实验设备危害小的特点,可实现乳粉中胱氨酸的快速检测,对其它复杂样品也具有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不同投喂频率下复合非粮蛋白源替代鱼粉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2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不同水平的复合非粮蛋白源替代饲料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浆生化、肠道形态和抗氧化的影响,设计了棉籽浓缩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和小球藻4种非粮蛋白源混合(8:5:3:4)后替代0、30%、60%和90%的鱼粉的四种等氮等脂饲料(D1、D2、D3和D4),设置3个投喂频率(1、2和4次/d).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体重为(14.23±0.07)g的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室外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沉积率(PRE)显著低于D1—D3组,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2和4次/d投喂组(P<0.05).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D1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D1组(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大口黑鲈血浆葡萄糖(Glu)含量,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2和4次/d组(P<0.05),而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在投喂1次/d的处理组中,摄食D4饲料组的全鱼粗脂肪和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投喂频率下,D4饲料组大口黑鲈肠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D1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D2组(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2次/d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1次/d组(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摄食不同饲料条件下,投喂2次/d的大口黑鲈肠道绒毛高度、杯状细胞数量、肌层厚度和绒毛表面积显著高于投喂1次/d,投喂4次/d的大口黑鲈肠道隐窝深度显著低于1次/d(P<0.05).综上所述,以2次/d投喂60%替代水平新型蛋白源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可以获得较好的生长和饲料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