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药理作用机制和位点与氯胺酮基本一致,但其对NMDA受体的亲和力是氯胺酮的3~4倍,镇痛效果是氯胺酮的2-2.5倍,且具有较少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老年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同时增加医疗负担,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艾司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发现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可使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本文就国内外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后谵妄(PO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PO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其危险因素繁杂,预防困难,治疗效果不佳.艾司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药,同时具备麻醉和镇痛作用,除了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麻醉诱导与维持、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外,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等多学科领域同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POD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实验动物和人均对吸入麻醉药存在敏感性差异,这关系到全身麻醉期间的麻醉深度及患者的围术期安全.研究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机制,有助於改善患者术后结局.线粒体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参与了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机制.目前的研究表明,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代谢通路、离子通道等参与了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机制.鉴于此,本文从吸入麻醉药敏感性概述、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代谢通路、离子通道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性抑郁障碍又称临床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愈率低,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提示,非选择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治疗即可产生快速起效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并且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效,明显缓解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单胺能系统、谷氨酸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该文将从以上几个系统分别总结氯胺酮抗抑郁的药理学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47例,按随机数表法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麻醉诱导期给与苯磺酸瑞马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阿曲库铵)74例、对照组(麻醉诱导期给与丙泊酚+舒芬太尼+苯磺阿曲库铵)73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术前(T0)、麻醉后1 min(T1)、麻醉后5 min(T2)、气管插管时(T3)、麻醉后1h(T4)、麻醉后2 h(T5)、苏醒时(T6)]的术中体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炎症应激指标、JAK/STAT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P:F研究组=78.227,F对照组=28.302;HR:F研究组=17.393,F对照组=4.332,P<0.05),研究组T1~3时MAP高于对照组,T2~4时H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拔管时间、定向力回复时间、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0、JAK2、STAT3水平均升高(均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镇静效果,亦能够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我们需要去了解并做些什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前明显认知良好的患者中,约有12%在接受麻醉和非心脏手术后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症状,这一现象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近期研究发现,确定麻醉和POCD之间存在任何明确联系都有困难,部分原因是因为定义和诊断缺乏一致性。虽然确实存在影响大脑蛋白质沉积的生理机制,但POCD通常是自限性的,并且很少持续较长时间。这方面临床研究困难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缺乏统一的定义以及一致性的测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女性妇科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管理: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妇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而老年女性是PONV的高危人群,PONV严重影响了妇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PONV的综合防治策略重点在于预防,防治PONV不仅是麻醉管理的内容之一,也是妇科医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其也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PONV的诱因、发生机制、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及补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论述,以期为妇科手术后PONV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蓝光对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的抑制作用及其视锥细胞密度变化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蓝光干预对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普通级2周龄三色豚鼠48只,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蓝光组和白光组,每组各24只。所有豚鼠右眼佩戴-5.00 D镜片建立光学离焦模型,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予遮盖。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测量豚鼠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取右眼眼球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S及M视锥细胞密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视网膜视黄酸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视黄酸受体(RAR-β)和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巩膜厚度变化。结果:实验开始后8周,蓝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实验眼出现(0.63±0.12)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对照眼较白光组对照眼出现(0.42±0.09)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实验眼较蓝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52±0.09)D,眼轴增长(0.06±0.00)mm;白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66±0.07)D,眼轴增长(0.13±0.0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蓝光组豚鼠视网膜背侧和腹侧M视锥细胞密度小于白光组,背侧和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大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3、52.23、42.09、25.02,均 P<0.05)。蓝光干预后近视延缓与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增加呈强正相关( r=0.95, P<0.01)。蓝光组视黄酸含量、RAR-β和MMP-2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减少,TIMP-2和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73、7.45、3.72、6.19、9.03,均 P<0.05)。蓝光组巩膜厚度为(125.0±7.8)μm,较白光组的(102.0±6.3)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3, P<0.05)。 结论:蓝光可抑制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豚鼠屈光度的改变可能通过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变化影响视网膜视黄酸及巩膜胶原的表达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 2+] 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 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 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 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A-JC4对老龄大鼠术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双受体激动剂DA-JC4对老龄大鼠术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SD大鼠45只,雌雄不拘,21~23月龄,体重530~6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5):假手术组(S组)、外科手术组(O组)和DA-JC4组(G组)。O组和G组水合氯醛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G组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24和48 h时腹腔注射DA-JC4 10 nmol/kg(溶于1 ml无菌生理盐水)。术后第3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Bax、Bcl-2、活化的caspase-3、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术后第14-18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功能。 结果:与S组比较,O组术后第15-18天、G组术后第18天逃离潜伏期延长,O组和G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活化的caspase-3、Bax、LC3Ⅱ、HMGB1、IL-1β和TNF-α表达上调,Bcl-2、LC3Ⅱ和Beclin-1表达下调( P<0.05);与O组比较,G组术后第15-18天逃离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活化的caspase-3、Bax、HMGB1、IL-1β和TNF-α表达下调,Bcl-2、LC3Ⅱ和Beclin-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DA-JC4减轻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