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维来司钠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调控肝内胆管MUC5AC表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钠是否能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进而减少黏蛋白5AC(MUC5AC)在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BDS)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思路。方法:①生信分析: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胆结石及胆囊炎的测序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筛选中性粒细胞及黏蛋白相关的显著差异基因,使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预测NE基因与MUC5AC是否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管炎模型组和西维来司钠治疗组,每组6只。结合预实验于大鼠右前叶肝脏一次性注射1.25 mg/kg脂多糖(LPS)建立胆管炎大鼠模型;假手术组肝脏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建模后,西维来司钠治疗组尾静脉注射西维来司钠100 mg/kg;假手术组和胆管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5 d。2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胆管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胆管组织NE和MUC5AC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胆管组织NE、MUC5AC、T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表达。③细胞实验:将原代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HiBEpiC)传代后分为空白对照组、NE组(10 nmol/L NE)、NE+西维来司钠低剂量组(10 nmol/L NE+1×10 -8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中剂量组(10 nmol/L NE+1×10 -7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高剂量组(10 nmol/L NE+1×10 -6 g/L西维来司钠1 mL)。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MUC5AC的表达。 结果:①生信分析:NE基因(ELANE)与MUC5AC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光镜下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细胞水肿,肝细胞呈弥漫性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及肝内胆管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小叶结构清晰,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胆管炎模型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胆管炎模型组NE和MUC5AC较假手术组明显高表达,西维来司钠治疗组NE和MUC5AC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有所下降〔NE( A值):5.23±2.02比116.67±23.06,MUC5AC( A值):5.40±3.09比23.81±7.09,均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显著下降(NE/β-actin:0.38±0.04比0.70±0.10,MUC5AC/β-actin:0.37±0.03比0.61±0.05,TLR4/β-actin:0.39±0.10比0.93±0.15,均 P<0.05)。③细胞实验: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各组HiBEpiC细胞的增殖状态良好,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E组细胞MUC5AC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NE+西维来司钠各剂量组细胞MUC5AC表达较NE组显著下降,且随西维来司钠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高剂量组变化最明显〔MUC5AC(μg/L):3.46±0.20比6.33±0.52,MUC5AC/β-actin:0.45±0.07比1.75±0.10,均 P<0.05〕。 结论:LPS作用后可致胆管炎大鼠NE、MUC5AC表达上调,西维来司钠可通过抑制NE减少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UC5AC的表达,为IBDS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黄素止咳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中药单体大黄素的止咳祛痰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5只,生理盐水灌胃)、磷酸可待因治疗组(6只,0.03 g·kg -1·d -1)、大黄素止咳组(5只,0.2 g·kg -1·d -1),用浓氨水处理小鼠,制备咳嗽模型,观察大黄素对小鼠的止咳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空白对照组(5只,不吸入浓氨水,不灌胃)及浓氨水引咳实验中模型组和大黄素止咳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5只,生理盐水灌胃)、氯化铵治疗组(6只,1 g·kg -1·d -1)、大黄素祛痰组(5只,0.2 g·kg -1·d -1),采用气管酚红法和肺组织糖原染色评估大黄素的祛痰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阴性对照组、氯化铵治疗组、大黄素祛痰组小鼠肺组织中黏蛋白5AC(MUC5AC)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使用浓氨水处理模型组、磷酸可待因治疗组和大黄素止咳组小鼠,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可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1.8±0.8) s比(53.2±1.9) s, P<0.01],并减少小鼠咳嗽次数[(115.4±32.3)次/3 min比(14.0±1.7)次/3 min, P<0.001],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551.33±62.52) ng/L比(208.24±8.77) ng/L, P<0.001]。通过小鼠气管酚红法评估阴性对照组、氯化铵治疗组和大黄素祛痰组小鼠的气道排痰能力发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大黄素可增加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泄量[(0.88±0.14) mg/L比(7.54±1.71) mg/L, P<0.001],降低小鼠肺组织中MUC5AC mRNA表达水平[(1.00±0.13)比(0.31±0.03), P<0.001]。通过糖原染色观察阴性对照组、氯化铵治疗组和大黄素祛痰组小鼠的肺组织发现,大黄素能减少小鼠肺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数量。 结论:大黄素有一定的止咳祛痰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子烟引起的肺健康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电子烟早期作为一种戒烟辅助工具被发明,近年来其使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青少年,电子烟已成为他们吸食传统卷烟的门户。但是人们对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特别是肺健康危害所知甚少。事实上电子烟作为一种戒烟辅助工具缺乏循证证据,电子烟烟雾含有尼古丁、多环芳香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超细颗粒、重金属和硅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甚至含有致癌物质,可产生多种急慢性生物效应,包括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呼吸道免疫功能抑制、黏蛋白MUC5AC增加,导致肺功能损害,乃至肺癌的发生发展。2019年爆发于美国的电子烟或电子烟产品应用相关肺损伤流行被证实与吸食含四氢大麻酚的电子烟相关。目前中国已出台多部有关法律法规。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严格执法,学界加深对电子烟健康危害的研究,以控制电子烟的流行,降低其健康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药干预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作用机制主要为影响炎性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抑制黏蛋白MUC5AC表达。中医药干预COPD气道黏液呈高分泌多途径性、多靶点性的特点,具有较大潜力。但现有研究尚存在一定问题,如研究对象多为肺组织标本,对灌洗液标本研究较少,针对痰液标本的研究较少,需通过进一步的科研设计观察中药及复方制剂对痰液标本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相关信号通路、水通道蛋白等的疗效及具体作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黏蛋白MUC5AC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气道黏液作为呼吸道抵抗吸入病原体和颗粒物损害的第一道先天防线,其主要固体成分是黏蛋白MUC5AC和MUC5B,其中MUC5AC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MUC5AC基因过表达是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特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囊性纤维化。MUC5AC基因的表达受多个方面的调节,包括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后生物合成过程和表观遗传水平。本文对其调节机制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6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诊断的6例胰腺ITPN患者资料,并在PubMed、中国知网检索胰腺ITPN相关研究。共入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8.6±16.0)岁。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46例胰腺ITPN患者中23例(50.0%)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19.6%)因黄疸就诊,7例(15.2%)无临床症状因其他疾病查体发现,3例(6.5%)表现为腰背部不适等,4例(8.7%)文献中未提及临床症状。病变位于胰头27例(58.7%)、体尾部9例(19.6%)、全胰腺4例(8.7%)、胰体部3例(6.5%)、壶腹部2例(4.3%)、胰头胰体部1例(2.2%)。大体肿瘤主要位于主胰管内。镜下肿瘤细胞部分呈乳头状排列,细胞质嗜酸性,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22例(47.8%)病变完全局限于导管内,24例(52.2%)伴浸润性癌。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黏蛋白1均阳性,细胞角蛋白20、突触素、嗜铬素及胰蛋白酶均阴性,黏蛋白2、黏蛋白5AC、黏蛋白6大部分阴性表达,Ki-67为10%~70%。结论:胰腺ITPN大部分位于胰头部、主胰管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治疗以手术为主。ITPN呈管状乳头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可伴浸润性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曲霉提取物通过EGFR-MEK-ERK1/2信号通路上调支气管上皮细胞黏蛋白5AC表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烟曲霉提取物(AFE)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黏蛋白5AC(MUC5AC)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将16HBE分为4组:正常溶剂对照组、AFE处理组、AFE+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478)作用组和AFE+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作用组。用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及ELISA等方法测定EGFR、ERK1/2、磷酸化EGFR、磷酸化ERK1/2及MUC5AC的表达。结果:8~24 mg/L AFE与16HBE共孵育24 h,各组细胞EGFR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4±0.1、1.0±0.4、1.3±0.3、1.8±0.8,ERK1/2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2±0.4、2.4±0.5、3.2±0.7、4.3±0.8,可剂量依赖性上调EGFR和ERK1/2表达;16 mg/L AFE与16HBE共孵育1 h,磷酸化EGFR的相对灰度值为1.2±0.2,磷酸化ERK1/2的相对灰度值为2.23±0.50,可诱导EGFR和ERK1/2磷酸化;16HBE与10 μmol/L的AG1478作用可抑制AFE诱导的EGFR和ERK1/2的磷酸化,与30 μmol/L的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作用可抑制ERK1/2的磷酸化,而不影响EGFR的磷酸化。16 mg/L的AFE可上调16HBE MUC5AC的表达,MUC5AC mRNA光密度比值为2.2±0.2,与AG1478或PD98059作用可抑制AFE诱导MUC5AC表达。结论:烟曲霉可上调16HBE细胞MUC5AC的表达,激活EGFR-ERK1/2信号通路是烟曲霉上调16HBE细胞MUC5AC的表达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诊干眼患者结膜黏蛋白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首诊干眼患者结膜黏蛋白MUC1、MUC4、MUC5AC和MUC16表达情况及其与干眼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4个临床研究中心纳入首次就诊干眼患者69例69眼作为干眼组,正常志愿者40例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受检者均填写中国干眼问卷、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和干眼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问卷(DEQS),以评估干眼相关症状;采用泪膜破裂时间(TBUT)检查、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Ⅰ)以评估干眼相关体征;采用结膜印迹细胞学方法采集结膜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受检者结膜中MUC1、MUC4、MUC5AC和MUC16 mRNA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结膜黏蛋白表达量与干眼症状体征之间的关联。结果:干眼组患者结膜黏蛋白MUC1和MUC1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277(0.568,5.790)和1.815(1.048,3.694),均较正常对照组的1.055(0.550,2.010)和1.024(0.541,1.965)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19.00, P=0.008;Z=861.00, P=0.002)。根据OSDI症状分级,轻中度干眼(评分12-32)以MUC1表达升高为主[3.277(1.161,6.226),Z=9.04, P=0.029],重度干眼(评分>32)主要以MUC16表达升高为主[1.968(1.074,3.726),Z=12.24, P=0.007]。MUC1 mRNA相对表达量与TBUT呈正相关,与角膜染色评分和角结膜染色评分呈负相关( r s=0.270, P=0.025; r s=-0.331, P=0.006; r s=-0.325, P=0.007)。MUC16 mRNA相对表达量与TBUT呈正相关,与视物模糊症状评分、阅读时症状加重评分、开夜车影响程度评分、使用计算机影响程度评分及看电视影响程度评分均呈负相关( r s=0.249, P=0.039; r s=-0.359, P=0.047; r s=-0.370, P=0.034; r s=-0.558, P=0.016; r s=-0.498, P=0.006; r s=-0.515, P=0.002)。 结论:干眼患者结膜黏蛋白MUC1与MUC16 mRNA表达水平升高,MUC1 mRNA表达与患者体征相关,MUC16 mRNA表达与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胃型表达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包含多种不同的致癌途径,其中锯齿状途径占结直肠癌致癌途径的10%~30%。锯齿状病变的内在特征导致内镜识别和病理诊断困难。因此,需要新的生物标志物来更好地诊断、分类和管理锯齿状病变。近期研究发现,无蒂锯齿状病变可表达胃上皮细胞特异性基因,即具有胃型表达特征。现总结锯齿状病变的胃型表达特征及其与锯齿状病变进展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吸道黏蛋白MUC5AC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MUC5AC是呼吸道黏液中重要的黏蛋白,感染、炎症因子、环境污染物等多种因素可在转录、转录后和表观遗传等多水平实现对其表达调控。在多种气道黏液高分泌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MUC5AC表达异常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MUC5AC的表达调控是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的重要靶点。本文就黏蛋白生理特点、MUC5AC表达调控机制及在呼吸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