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旋多巴诱导的帕金森病异动症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帕金森病(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是 PD治疗的常用药物,但长期使用该药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以舞蹈样动作为主的运动障碍,即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 LI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 LID的认识尚不完全,人们认为其发生发展与患者固有的黑质纹状体病变及后期药物的脉冲式刺激有关,涉及多种神经信号通路与脑网络电生理活动的改变,且不同类型的 LID发生机制也存在差异。目前对 LID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人们对突触水平、信号通路水平及基因水平的认识不断深入,该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也一定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造福 PD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丘脑底核功能解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和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及一系列非运动症状。目前,帕金森病多采用对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为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减缓临床症状。因为丘脑底核是帕金森病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采用最多的核团,所以本文对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进行综述,主要讨论丘脑底核的解剖、定位和神经环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臂旁核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神经元与小鼠恐惧记忆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臂旁核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神经元与小鼠恐惧记忆形成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ChAT-ires-cre小鼠18只,8~9周龄,体重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Cre依赖AAV-DIO-hM 3Dq-mcherry(Gq)病毒/氯氮平-N-氧化物(CNO)组、Gq/生理盐水(NS)组和Cre依赖AAV-DIO-mcherry (mc)病毒/CNO组。Gq/CNO组小鼠臂旁核注射Gq病毒,3周后腹腔注射CNO 2 mg/kg;Gq/NS组小鼠臂旁核注射Gq病毒,3周后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mc/CNO组小鼠臂旁核注射mc病毒,3周后腹腔注射CNO 2 mg/kg。3组小鼠均于腹腔注射后30 min进行条件性恐惧实验。再进行全脑切片,观察病毒表达情况及ChAT阳性神经元投射脑区。 结果:与Gq/CNO组比较,Gq/NS组和mc/CNO组测试阶段僵立状态时间百分比升高( P<0.05)。Gq/mc病毒携带的荧光蛋白mcherry表达于小鼠臂旁核神经元,并与mcherry-ChAT存在共表达;ChAT阳性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投射到红核、黑质、中央杏仁核、丘脑前背侧核、终纹床核。 结论:臂旁核ChAT阳性神经元参与了恐惧记忆形成的调控,其被激活后会导致恐惧记忆受损,此调控可能是通过中央杏仁核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帕金森病重要致病基因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致病的生物学机制复杂,截至目前临床仍缺乏针对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多数关于帕金森病的报道共同提示其发生发展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而线粒体功能损伤常常受到复杂基因调控的影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明,单基因帕金森病基因位点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相关。关于帕金森病致病基因如何调控线粒体功能损伤,进而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最终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目前各类研究尚无统一认识。文中围绕帕金森病重要致病基因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生物学机制,对既往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求为帕金森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示方向,也为帕金森病的线粒体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脑多巴胺区静态及动态功能连接异常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腹侧背盖区及双侧黑质致密部(VTA/SNc)]静态功能连接(sFC)及动态功能连接(dFC)的异常改变,及其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8例首发未用药SCH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之匹配的199名健康对照(HC)组资料。所有被试均行高分辨率结构像MRI及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扫描。将中脑多巴胺区(VTA/SNc)定义为三个种子点,采用sFC和dFC方法分析SCH组与HC组VTA/SNc功能连接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将差异脑区提取的sFC和dFC值与患者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总分以及各症状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CH组男86例,女112例,年龄(23±9)岁,HC组男95例,女104例,年龄(22±5)岁。SCH组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为(20±7)分,阴性量表分为(21±7)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为(41±11)分,总分为(82±22)分。与HC组相比,SCH组VTA与小脑蚓部7/9区、左侧壳核、右侧丘脑、左侧中扣带回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35、-4.81、-4.35、-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右侧SNc与左侧小脑半球4/5/8区、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壳核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91、-5.15、-4.77、-5.21,体素 P<0.005,团块 P<0.05),左侧SNc与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中扣带回三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5.82、-4.83、-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SCH组VTA与右侧顶下回、右侧角回、右侧顶上回dFC变异值降低( t=-4.17)。SCH组以VTA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2(左侧壳核)、以右侧SNc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4(左侧壳核)的sFC值与PANSS量表中的阳性量表分呈正相关( r=0.141、0.169,均 P<0.05),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尚与幻觉、妄想、猜疑、敌对、交流障碍、被动/淡漠、交流缺乏、刻板思维、抑郁、不合作、判断和自知力缺乏、冲动控制障碍、主动回避社交这些症状呈现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首发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VTA/SNc)与小脑、丘脑、纹状体、前额叶、扣带回等脑区静态功能连接或动态功能连接(稳定性)降低,并与疾病阳性与阴性症状分数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 11C-CFT microPET/CT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11C-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CFT) microPET/CT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及帕金森病(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D模型组( n=48)和对照组( n=12),通过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右侧纹状体建立PD模型,分别在建立PD模型后1、2、3、4周进行旋转行为测试、 11C-CFT microPET/CT显像,计算损伤侧/健侧纹状体 11C-CFT摄取比值;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计数双侧黑质致密部中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并计算损伤侧/健侧的比值。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PD模型建立后1、2、3、4周,PD模型向健侧旋转的旋转速度依次为(4.55±1.37)、(8.64±1.64)、(9.96±1.83)、(11.67±2.77) r/min,而对照组均未出现任何旋转行为;PD模型组 11C-CFT摄取比值与TH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值分别为0.658±0.038、0.580±0.094、0.513±0.042、0.394±0.065与0.698±0.066、0.604±0.062、0.546±0.064、0.315±0.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997±0.048与0.996±0.054; F值:167.50、169.20,均 P<0.05)。 11C-CFT摄取比值与旋转行为学结果(旋转速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结果均具有相关性( r值:-0.877、0.897,均 P<0.001)。 结论:PD动物模型中, 11C-CFT摄取比值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以及PD严重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基于纹状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功能障碍是其典型的临床特征。但PD也常伴随一系列的以抑郁、焦虑等为代表的非运动症状(NMS),不仅干扰了PD患者的临床管理,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D合并抑郁、焦虑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疾病进程、运动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神经递质、细胞因子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本文围绕PD合并抑郁、焦虑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诊断标准、病理生理学机制、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PD患者NMS的临床管理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噬介导α-突触核蛋白清除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人口健康问题。PD的典型神经病理学特征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黑质-纹状体区的异常聚集,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细胞自噬介导病理性α-Syn的清除过程参与PD的发病过程。自噬是细胞清除异常聚集蛋白和衰老受损细胞器的重要途径,自噬清除α-Syn异常沉积可维持细胞稳态,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此外,自噬过程受损引起α-Syn聚集,增加α-Syn在脑内的传播,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参与到PD的发生发展中。PD相关基因影响自噬调控,PD相关基因突变能导致溶酶体功能受损进而阻断自噬。同时异常聚集的α-Syn会进一步破坏自噬过程,降低自噬清除能力,增加神经毒性累积。自噬受损和α-Syn异常聚集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的重要机制。因此,针对自噬和α-Syn异常聚集的研究可为P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增加自噬通量,减少α-Syn积累可能成为治疗PD的重要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儿毛发性胃石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女性,5岁10个月,以"左上腹肿物伴腹胀、呕吐4d"为主诉来本院就诊.体查:腹型不对称,左上腹部膨隆,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 ×10 cm 肿物,右侧超过腹中线约3 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胃镜检查见食管光滑,血管纹理清晰,蠕动好,贲门开闭自如,齿状线清晰.胃腔内可见巨大黑色异物团,考虑为毛发引起胃石(图1).胃体黏膜皱襞规整,胃窦黏膜红斑样改变,十二指肠球腔及降部未见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胃腔内可见直径约39 mm的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胃石.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父母诉患儿自幼有进食毛发的习惯,近两年来未再发现该癖好,未予特殊处理.予内镜下钳夹、圈套切割取石失败,建议手术治疗.因胃石巨大且病程较长,错过保守治疗最佳时期,与家属沟通后同意手术治疗.相关辅助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术中见胃内巨大异物,约8 cm×10 cm,形状与胃型相似,于胃前壁行纵形切口约5 cm,见胃内有一毛发包绕而成的质韧胃石,取出后探查见胃黏膜光滑,无明显糜烂、溃疡,缝合胃壁及腹壁,结束手术(图2,图3).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坏死组织及毛发(图4).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4例,复习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二代测序结果及临床治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主诉腹痛、嗳气和黑便,其中3例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内镜均显示溃疡型病变。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或巢状生长,表现为典型肝样腺癌特征;2例部分区域呈腺样生长,腺样区域胞质透亮,表现为肠母细胞分化。肿瘤细胞核显著异型,可见显著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样腺癌标志物甲胎蛋白、GPC3和SALL4均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和E-cadherin均未见缺失表达。SWI/SNF复合体亚基表达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即INI1(SMARCB1)、BRG1(SMARCA4)、BRM(SMARCA2)、ARID1A蛋白,4例肝样腺癌区域及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均为SMARCA2缺失表达,其中1例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合并ARID1A缺失,未见SMARCB1、SMARCA4缺失。4例p53蛋白均呈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80%~90%。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均无缺失表达,HER2检测仅1例为3+,EBER均阴性。4例病例二代测序均未检测到SWI/SNF复合体相关亚基的突变。4例中2例因手术时存在远处转移,行姑息性手术,另外2例行根治性切除,3例随访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结论:产甲胎蛋白腺癌是一组少见的胃癌亚型,可合并SWI/SNF复合体缺失,病理形态学表现与经典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未分化癌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