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龋风险评估的龋病治疗计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对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龋病的治疗不应局限于对现有龋损的修复治疗,而应以龋病风险评估和龋损活跃性评估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恢复口腔微生态平衡,进而控制龋病进展和恢复患牙的结构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0~3岁婴幼儿Cariostat龋活跃性、唾液生化指标调查及其与婴幼儿患龋情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调查0~3岁婴幼儿Cariostat龋活跃性、唾液生化指标水平及其与婴幼儿患龋情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的186例0~3岁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婴幼儿均接受Cariostat龋活跃性、唾液生化指标[pH值、氯离子(Cl-)、氨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溴离子(Br-)、镁离子(Mg2+)、钙离子(Ca2+)]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婴幼儿患龋情况[患龋率、龋坏牙数(dt)、龋失补指数(dmft)].根据是否患龋将婴幼儿分为患龋组和健康组,比较两组婴幼儿Cariostat龋活跃性、唾液生化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对Cariostat值、Cl-、NH4+、Br-、NO3-与dt、dmf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段婴幼儿患龋率、dt、dmf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婴幼儿患龋率、dt、dm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龋组婴幼儿Cariostat值、Cl-、NH4+、Br-、Mg2+、Ca2+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H值、NO3-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riostat值、Cl-、NH4+、Br-水平与dt、dmft均呈正相关(P<0.05),NO3-水平与dt、dmft呈负相关(P<0.05).结论 0~3岁婴幼儿患龋率整体偏高,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患龋率明显上升.Cariostat龋活跃性、唾液生化指标水平与婴幼儿dt、dmft密切相关,可用于临床辅助评估0~3岁婴幼儿的患龋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Cariostat法对成年患者的龋活跃性检测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Cariostat检测法用于成年患者患龋风险评估的可行性,为不同年龄段成年门诊患者的龋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Cariostat检测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就诊的 52 例不同年龄段成年患者(18~24 岁,25~34岁,35~44 岁,45~54 岁,≥55 岁)进行龋活跃性检测.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 5 版的标准进行口腔检查,同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用于Cariogram系统评估.口腔检查包括牙列状况、患龋情况等,问卷调查包括饮食习惯、口腔保健习惯等.分析不同年龄段成年门诊患者患龋现状,用Cariostat法检测不同年龄段成年门诊患者的龋活跃性,得出其患龋风险等级,并与Cariogram系统评估的患龋风险等级进行比较,评价Cariostat检测法与Cariogram龋风险评估系统的一致性.结果 Cariostat检测法得出的不同龋风险等级的成年门诊患者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的龋面均有差异(P<0.05),Cariogram不同龋风险等级的成年门诊患者低风险组与中、高风险组的龋均、龋面均有差异(P<0.05);Cariostat检测法与Cariogram龋风险评估系统对成年患者龋风险等级的评估结果表明,在≥55 岁组Kappa值为 0.467(P<0.05),为中等一致性.结论 Cariostat检测法有利于了解成年门诊患者的龋活跃性,尤其是对 55 岁及以上患者更为准确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学龄前龋病儿童龈沟液IL-6、TNF-α、MCP-1 与CAT分度相关性及对慢性根尖周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学龄前龋病儿童龈沟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龋病活跃性试验(CAT)分度相关性及对慢性根尖周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1年6 月480 例3~6 岁接受口腔检查儿童,根据龋齿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2 组及不同龋病危险度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 水平,比较发生慢性根尖周炎(有慢性根尖周炎亚组)、未发生慢性根尖周炎(无慢性根尖周炎亚组)患儿入院时龈沟液IL-6、TNF-α、MCP-1 水平,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 与龋病危险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 及CAT分度预测慢性根尖周炎的价值.结果 发生组龈沟液IL-6、TNF-α、MCP-1 高于未发生组(P<0.01);随着龋病危险度增加,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 呈递增趋势(P<0.05);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 与龋病危险度呈正相关(P<0.01);有慢性根尖周炎亚组龈沟液IL-6、TNF-α、MCP-1 高于无慢性根尖周炎亚组(P<0.01);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及CAT分度预测慢性根尖周炎的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32、0.774、0.743、0.745,其中TNF-α预测敏感度最高,CAT分度预测特异度最高;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 联合CAT分度预测慢性根尖周炎的AUC为0.924,敏感度为0.919,特异度为0.806,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 学龄前龋病患儿龈沟液IL-6、TNF-α、MCP-1与儿童龋活性及慢性根尖周炎发生密切相关,三者联合CAT分度或可作为预测学龄前龋病患儿并发慢性根尖周炎的有效方案,可为临床防治龋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唾液IL-5、IL-12、IL-13、IL-16水平与儿童乳牙龋齿活跃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唾液白细胞介素(IL)-5、IL-12、IL-13、IL-16 水平与儿童乳牙龋齿活跃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18 年7 月至 2022 年 7 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儿童牙科门诊接诊的 142 例患有乳牙龋齿的儿童(龋齿组)与 51 例无龋齿的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龋齿活跃性(CAT)评分将龋齿组儿童分为低度活跃亚组(0~1.0 分)39 例、中度活跃亚组(1.5分)62 例、重度活跃亚组(2.0~3.0 分)41 例.检测各组儿童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比较组间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的差异;采用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描述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与 CAT 之间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鉴别重度CAT的价值.结果 龋齿组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23.662、20.822、20.358、37.689,P<0.01).在低度活跃亚组、中度活跃亚组、重度活跃亚组中,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 131.578、181.583、62.447、142.475,P<0.01);重度活跃亚组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均高于中度活跃亚组(t值分别为 5.356、9.373、7.284、9.538)和低度活跃亚组(t值分别为 23.032、32.494、19.568、52.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活跃亚组唾液 IL-5、IL-12、IL-13、IL-16水平均高于低度活跃亚组(t值分别为 10.368、11.177、3.137、6.3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唾液 IL-5、IL-12、IL-13、IL-16 水平与CA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 0.477、0.268、0.293、0.357,P<0.01).ROC 曲线分析显示,唾液IL-5、IL-12、IL-13、IL-16 鉴别重度CAT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9.02pg/mL、2.15pg/mL、20.41pg/mL、369.75pg/m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691、0.773、0.680、0.727,唾液 IL-5、IL-12、IL-13、IL-16 联合鉴别重度 CAT 的曲线下面积为 0.870,均高于唾液 IL-5、IL-12、IL-13、IL-16 单独鉴别方法(Z值分别为 3.888、2.474、4.087、3.237,P<0.05).结论 患有乳牙龋齿儿童唾液IL-5、IL-12、IL-13、IL-16 水平均明显增高,且与儿童乳牙龋齿严重程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重复局部涂氟预防3岁龋活跃儿童新发龋病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评估3岁龋活跃儿童不同涂氟频率的防龋效果.[方法]将上海市长宁区12所幼儿园337名3岁患龋儿童分为涂氟1组(每3个月涂氟1次)、涂氟2组(每6个月涂氟1次)、不涂氟对照组(不涂氟).入组时家长完成1次问卷调查,并于基线和涂氟干预7、16个月时进行3次口腔检查,评估儿童的新发龋率、新增龋均(dmft)、新增龋面均(dmf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有新发龋病为因变量,局部用氟、儿童性别、月龄、父母最高学历、含糖食物(甜点心、糖果、甜饮料)摄入频率、开始刷牙时间(岁)、每日刷牙次数、是否使用含氟牙膏、家长是否帮助幼儿刷牙、是否每日使用儿童牙线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涂氟与新发龋病的关系.[结果]涂氟1组(121例)、涂氟2组(123例)、不涂氟对照组(93例)的基线一般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儿童因转学失访,干预16个月时,涂氟1组(120例)、涂氟2组(121例)、不涂氟对照组(93例)的新发龋率分别为5.83%、24.79%、52.69%,涂氟1组<涂氟2组和不涂氟对照组,涂氟2组<不涂氟对照组(均P<0.001);涂氟1组新增dmft<涂氟2组(P=0.040)和不涂氟对照组(P<0.001),涂氟2组新增dmft<不涂氟对照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性别、家长教育程度、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等因素后,结果显示每3个月涂氟1次可显著降低龋病风险(OR=0.04,P<0.001).[结论]局部用氟对患龋儿童的龋病防治有一定的效果,每 3个月1次的涂氟频率能有效降低患龋儿童的新发龋率,减缓龋损的进展,建议对患龋儿童开展每3个月1次的局部用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适龄儿童涂氟前后患龋状态及龋齿活跃度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大连市幼儿园3~5岁儿童的患龋情况,比较研究对象涂氟前后患龋状态与龋齿活跃度的变化.方法 以2015-2016年大连市3所幼儿园3~5岁的100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年2次涂氟,对照组1年1次涂氟,行口腔内龋齿检查,龋齿活跃度检测.结果 涂氟前试验组儿童患龋率为55.4%,对照组患龋率为52.8%.涂氟前后试验组的患龋率由55.4%下降至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间龋齿活跃度检测结果的分布明显不同,试验组涂氟前后低度组增加了11.6%,中度组减少了3.7%,高度组减少了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年2次的长期局部涂氟可以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降低龋齿活跃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幼儿龋口腔致龋菌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口腔致龋菌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共28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冠龋检查,使用龋态-Cariostat龋病易感性检测试剂盒进行龋活性试验,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7.8%,重度婴幼儿龋患病率为20.4%;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三组间Cariosta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龋活跃性检测值与龋均(dmft)、龋面均(dmfs)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龋活跃性检测值与儿童乳牙患龋有明显相关.结论:婴幼儿口腔致龋菌活性可反映龋病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氟化泡沫用于儿童龋齿防治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氟化泡沫在石家庄地区用于防治学龄前儿童龋齿的疗效.方法 1 276例受试者按照纳入标准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8例.统计患龋率、龋失补牙数、龋失补牙面数以及Cariostat试验等指标分析受试者患有龋齿的情况和受试者口腔内的细菌产生酸性物质情况.试验组应用氟化泡沫对学前儿童进行干预后,分析龋活跃性及防龋效果.结果 石家庄地区1 276位受试儿童的Cariostat值集中在1~1.5,患龋率随着Cariostat值的增长而升高,龋失补牙数也与Cariostat值呈正相关关系(P<0.01);干预处理后2组Cariostat值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Cariostat值比较,治疗后Cariostat值下降明显,相比较治疗前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龋齿在石家庄地区的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很高,龋蚀程度相对较重,发病危险率大的儿童比重很大;使用氟化泡沫对龋齿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省0~3月婴儿龋活跃性调查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吉林省0~3月婴儿的龋活跃性值,并分析调查结果,减少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进行口腔检查的0~3月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取研究对象口腔菌样在37℃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比色记录结果.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样本6 529例,根据培养液的颜色变化将龋齿活动性测定值分为0、0.5、1.0、1.5、2.0、2.5、3.0,7个等级,7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有样本210例、839例、1 240例、1 182例、906例、732例、1 420例;其中有46.84%的样本处于患龋高危区,18.10%的样本处于患龋危险区,31.84%的样本处于患龋注意区,仅有3.22%的样本处于患龋相对安全区;样本龋易感检测均值为1.74.结论 0~3月的婴儿一半以上口腔内致龋菌较多,普遍患龋风险较高,应及早进行口腔保健护理及干预,减少乳牙萌出后发生龋坏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