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D)病人中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年 9月—2021年 6月因心电图提示 ST-T改变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符合 NOCAD的 92例病人,同期进行了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按照心电图是否符合"6+2"现象分为"6+2"组(52 例)和非"6+2"组(对照组,40例).分别测量两组病人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3 支血管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并计算 3 支血管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比较两组 3支血管微循环阻力及平均微循环阻力的差异,分析"6+2"组心电图"6+2"现象与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相关性,及临床因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影响.结果:"6+2"组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2"组不同冠状动脉分支 LAD、LCX、RCA及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组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NOCAD病人平均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与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升高与 NOCAD病人心电图"6+2"现象呈正相关,微循环阻力升高水平受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的激活、糖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心电图作为一种简单的临床无创检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一定的评估、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IKZF1转录本分型和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生物信息分析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IKZF1基因突变型转录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63例B-ALL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一套用RNA-seq数据进行IKZF1转录本分型和定量分析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并应用于这些患者的测序数据分析。将用RNA-seq分析得到的IKZF1突变型转录本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263例B-ALL患者中,RT-PCR结合Sanger测序鉴定出53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其中IK6和IK10转录本分别占67.9%(36/53)和28.3%(15/53),有2例患者IK6和IK10转录本双阳性。RNA-seq分析共鉴定出51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以RT-PCR结果为参考,RNA-seq分析IKZF1突变转录本的敏感度为94.3%(50/53),特异度为99.5%(209/210)。在50例RNA-seq和RT-PCR分析IKZF1突变均阳性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突变型转录本占IKZF1总表达量的比值(psi值)[ M( Q1, Q3)]为0.14(0.11,0.35),低于其他44例患者的0.88(0.35,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45, P<0.001)。IKZF1突变多发生于以JAK-STAT通路异常为特征的Ph +和Ph样B-ALL,以及伴PAX5易位的B-ALL。 结论:通过优化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设计,可以用RNA-seq数据对B-ALL的IKZF1转录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并且发现了IKZF1突变型转录本的表达量分群现象和IKZF1突变与PAX5易位的伴随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鱼精蛋白过敏患者缓慢静脉滴注法再次治疗成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4岁男性患者因心脏瓣膜病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在体外循环结束后给予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50 mg(5 ml)缓慢静脉注射以中和肝素钠。注射约3 min时(鱼精蛋白入量约15 mg),患者血压突然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泛红,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考虑鱼精蛋白过敏,立即停止滴注,并静脉注射苯海拉明、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约30 min后,患者血压回升,心率下降,皮疹逐渐消退。因鱼精蛋白用量不足,患者术后胸腔渗血、渗液较多,导致其血压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将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50 mg(5 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稀释后以60滴/min速度缓慢静脉滴注,患者未再出现过敏现象,胸腔引流液逐渐减少,血压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氟西汀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抑郁症模型小鼠外周及海马脑区NOD样受体家族3炎症小体活性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s3,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并研究氟西汀对该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 C57BL/6J(野生型)小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另取雄性 C57BL/6J(NLRP3基因敲除,NLRP3-/-)小鼠30只,作为NLRP3-/-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不做处理;CUMS组、CUMS+氟西汀组及NLRP3-/-组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连续6周。造模后,对照2组、CUMS+氟西汀组小鼠经腹腔注射氟西汀[10 mg/(kg·d)],其他3组小鼠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4周。各组小鼠在应激前即刻及应激后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测试。应激前即刻、应激后3周、应激后6周抽取尾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留取上清液冻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各组小鼠在给予药物干预[10 mg/(kg·d)氟西汀或等量生理盐水]后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测试,包括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及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每组小鼠在给药后1、3、4周抽取尾静脉血,离心留取上清液冻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及IL-18水平,并分别于上述时间点每次每组处死5只小鼠,收集新鲜海马组织低温冻存备用,采用Western-Blot检测海马脑区NLRP3、胱冬肽酶-1(caspase-1)、诱导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IL-1β及IL-18的表达。结果:(1)造模情况:CUMS 6周后,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降低,FST及TST不动时间明显延长,造模成功。NLRP3-/-组小鼠经CUMS后,在FST、糖水偏好实验及TST中均未表现出抑郁样改变,造模失败。(2)经腹腔注射氟西汀后,对照2组小鼠与对照1组小鼠相比,糖水消耗量、FST及TST不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UMS+氟西汀组小鼠相较CUMS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 P<0.05),FST及TST不动时间明显缩短( P<0.05)。(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给予CUMS后,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血清 IL-1β、IL-18水平显著升高( P<0.05),NLRP3-/-组小鼠则变化不明显( P>0.05)。给药后,CUMS+氟西汀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18较CUMS组下降( P<0.05)。(4)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给予CUMS后,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海马脑区NLRP3的表达、胱冬肽酶-1的活化及诱导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IL-1β、IL-18的表达增加( P<0.05),氟西汀治疗后,CUMS+氟西汀组小鼠海马脑区NLRP3的表达、胱冬肽酶-1的活化及NF-κB、IL-1β、IL-18的表达显著下降(分别恢复至对照1组的99%、91%、97%、95%及97%)。 结论:(1)CUMS可引起小鼠海马区NLRP3、胱冬肽酶、NF-κB、IL-1β、IL-18蛋白表达增加以及血清上述炎症指标水平升高,而NLRP3基因敲除小鼠未发现此现象;(2)氟西汀治疗可显著降低抑郁症模型小鼠NLRP3、胱冬肽酶-1、NF-κB、IL-1β、IL-18蛋白表达及血清水平,改善小鼠抑郁样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抑制受体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在硅沉着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CD8 +T细胞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受体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在硅沉着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18年8月,纳入78例硅沉着病患者,均为浙江省三门县采石矿工人,分为硅沉着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APTB)组(以下简称APTB组)、硅沉着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组(以下简称LTBI组)和单纯硅沉着病无结核感染(non-tuberculosis infection,non-TB)组(以下简称non-T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GIT、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和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结果:78例患者中,APTB组8例,LTBI组24例,non-TB组46例。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上PD-1和TIGIT[29.45%(16.78%)和65.40%(12.12%)]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TBI组[17.40%(11.17%)和48.30%(28.75%), U=23.500、43.500, P=0.000 8、0.020 5]和non-TB组[15.95%(12.46%)和45.30%(19.75%), U=64.000、69.000, P=0.002 3、0.003 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硅沉着病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上PD-1与TIGIT的表达呈正相关( r=0.434 3, P<0.01)。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上PD-1 +TIGIT +细胞亚群的表达[19.90%(22.67%)]高于non-TB组[11.55%(11.29%)]和LTBI组[11.55%(10.53%)],PD-1 -TIGIT -细胞亚群[30.60%(12.90%)]的表达低于non-TB组[48.90%(18.98%)]和LTBI组[47.20%(2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76.500、41.000、58.000、41.000, P=0.007 1、0.015 4、0.001 3、0.015 4)。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上T-bet[29.45%(16.78%)]的表达高于non-TB组[15.95%(12.46%)]和LTBI组[17.40%(1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6.500、46.000, P=0.000 3、0.028 3)。T-bet的表达与TIGIT的表达呈正相关( r=0.456 7, P<0.01)。APTB组患者外周血PD-1 +TIGIT +CD8 +T细胞亚群上T-bet[65.40%(12.12%)]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TBI组[48.30%(28.75%)]和non-TB组[45.30%(19.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3.500、65.000, P=0.000 8、0.002 6)。 结论:硅沉着病合并APTB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上高表达免疫抑制受体PD-1和TIGIT,提示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存在免疫耗竭现象,但T-bet的高表达又提示此耗竭细胞亚群具有一定的可逆转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4腺病毒异位成骨移植修补骨缺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的腺病毒并利用其骨骼肌内异位成骨特性,探索移植异位形成的自体骨进行骨缺损修补的体内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将BMP-4基因构建入AAV载体内,纯化出AAV-BMP-4。将AAV-BMP-4吸附于明胶海绵(Gelfoam)上并植入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饲养室饲养的SCID小鼠的股肌袋内,4周后进行AAV-BMP-4的活性测定。在小鼠背部皮下应用AAV-BMP-4,观察骨骼肌肉诱导异位成骨,待骨组织形成稳定后,取出这些骨组织移植入事先制备好的小鼠的颅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成功构建出纯化后浓度达5×10 12 vp/ml的AAV-BMP-4病毒颗粒。病毒颗粒植入小鼠的股肌袋内可成功诱导异位骨组织的形成,小鼠背部皮下植入AAV-BMP-4+Gelfoam复合体后4周出现了少量的新生骨组织,骨量达1 cm×2 cm×2 cm。X线和MicroCT的检查均证实了小鼠的背部皮下骨组织形成。经修剪移植入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处的骨组织在植入缺损处后,没有出现异常增生的现象,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外形的轻微改建,颅骨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 结论:体外构建的AAV-BMP-4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AAV-BMP-4+Gelfoam在骨骼肌肉中可有效诱导成骨,利用新生骨组织可以成功地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移植的骨组织植入颅骨缺损后未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且与宿主骨结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肾上腺NK/T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NK/T细胞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NK/T cell lymphoma,PANK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预后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6例PANKL,复习其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临床随访,结合文献报道加以分析。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57~68岁,中位年龄63岁;发病部位:2例单侧肾上腺发病,4例双侧肾上腺受累。临床症状均以无明显诱因腰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其中5例患者同时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影像学以迅速增大的单/双侧肾上腺肿物为主要表现。首次就诊时病灶均局限于肾上腺。组织形态学: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以中小细胞为主,肿瘤细胞侵血管现象可见。灶性或片状凝固性坏死现象易见,有较多细胞核碎片。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胞质型CD3、CD56、T细胞胞质内抗原1均弥漫阳性,5例患者CD5表达丢失,Ki-67阳性指数较高,均在80%以上。原位杂交显示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均强阳性。4例患者接受化疗,1例接受手术切除术,1例行手术切除+化疗。5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死亡,2例健在,中位生存期11.6个月(3~42个月)。结论:PANKL少见且预后较差,临床表现呈高侵袭性。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结合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EBER原位杂交有助于PANKL的正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集钙蛋白1相关肌病患者1例的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骨骼肌活检以空泡及类似管聚集现象为特征性表现的肌病患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以。年。月。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1例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患者集钙蛋白-1(calsequestrin-1, CASQ1)基因存在c.730G>C(p.D244H)杂合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相同的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定该变异为致病性(PS1+PM2+PP3)。 结论:CASQ1基因c.730G>C(p.D244H)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本研究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 CASQ1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