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肩袖撕裂重建过程中色氨酸代谢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骨重塑能力正常和骨重塑能力缺陷大鼠肩袖撕裂(RCT)修复术后色氨酸代谢的差异,探讨色氨酸代谢是否与骨长入有关。方法:共选取5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研究,随机选择18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手术(OVX),设为OVX组;余32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假手术,设为假手术组。术后3个月,OVX组和假手术组各自随机选择4只大鼠,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鉴定肱骨头的骨量流失情况。OVX组剩余大鼠进行RCT造模,并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设为OVX+RCT组( n=14);假手术组剩余大鼠分别选取14只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和RCT假手术,分别设为RCT组( n=14)和SO组( n=14)。修复手术后2周检测大鼠抓力,并取出冈上肌腱骨复合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IHC)染色评估新骨生成和骨长入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检测色氨酸代谢。 结果:抓力测试结果表明,SO组大鼠抓力最大,RCT组次之,OVX+RCT组抓力最小,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qPCR分析结果表明,SO组腱骨复合体的骨硬化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VX+RCT组和RCT组,IHC染色显示RCT组的骨织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和OVX+RCT组,以上项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PLC检测结果表明,SO组、RCT组、OVX+RCT组肩袖腱骨复合体色氨酸含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qPCR结果表明,犬尿酸代谢途径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2的表达量在SO组、RCT组、OVX+RCT组呈递增趋势:OVX+RCT组显著高于SO组,OVX+RCT组的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双加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RCT组和SO组,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单胺氧化酶A亚型和B亚型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OVX+RCT组吲哚代谢途径的多巴脱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而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的表达量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以上项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大鼠正常肩袖和RCT后修复的肌腱复合体中色氨酸代谢以犬尿酸代谢为主,5-羟色胺代谢次之;在RCT骨重塑中,5-羟色胺代谢途径改变最大,吲哚途径次之。犬尿酸代谢途径的烟酸、黄尿酸含量和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5-羟色氨酸、5-羟色胺、羟基吲哚乙酸、褪黑素及吲哚代谢途径的色氨醇、吲哚乳酸均与骨长入有关。因此,色氨酸代谢与骨长入有关,为RCT寻找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麒麟竭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血小板活性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乙醇提取物(血竭)的乙酸乙醋提取部位中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血小板活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ODS、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麒麟竭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释放ATP模型对化学成分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麒麟竭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Ethyl 4,6-dihydroxy-2-methoxy-3-methylbenzoate(1)、6-寒基-2,4-二甲氧基-3-甲基苯乙醇(2)、4,6-二羧基-2-甲氧基-3-甲基苯甲醛(3)、对羟基苯甲酸乙酯(4)、4-羟基苯甲酸甲酯(5)、3,5-二氯水杨酸(6)、对羟基苯甲醛(7)、Pinocem-brin(8)、Strobopinin(9)、7-羟基-5-甲氧基-6-甲基二氢黄酮(10)和Ozoroalide(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7和9可以明显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释放AT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玄参内生真菌Nigrospora oryzae D7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玄参内生真菌Nigrospora oryzae D7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N.oryzae D7培养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4,5,8-三羟基-6-甲氧基-2-甲基-3-2-丙酰-3,4-二氢萘-1(2H)-酮(1)、(S)-2-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4-羧酸(2)、3-羟基-2-甲氧基-5,6-二甲基苯甲酸(3)、2-乙氧基-3-羟基-5,6-二甲基苯甲酸(4)、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醛(5)、2,5-二甲基间苯二酚(6)、2-(4-羟苯基)乙酸乙酯(7)、酪醇(8)、α-acetylorcinol(9)、(20S,22E,24R)-5α,8α-桥二氧-麦角甾烷-6,22-二烯-3β-醇(10)、(3β,5α,6β,22E)-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11).化合物 1为新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1 对人肺癌 A549 细胞和人乳腺癌MDA-MB-435 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9.25±1.60)、(11.37±2.10)μmol/L;化合物10和11对A549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5.23±2.50)、(27.48±1.90)μmol/L.结论 化合物 1 为萘醌类新化合物,命名为稻黑孢醌A;化合物 1 对A549 细胞和MDA-MB-435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化合物 10和 11 对A549 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克立硼罗有关物质的合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研究克立硼罗(1)原料药及其片剂的质量,基于其合成工艺,制备了 6种有关物质,分别是:3-(4-氰基苯氧基)-苄基乙酸酯(有关物质A)、4,4'-二(4-氰基苯氧基)-2,2'-双(乙酰氧基甲基)联苯(有关物质B)、4,4'-二(4-氰基苯氧基)-2,2'-双(羟甲基)联苯(有关物质C)、4-[4-[4-溴-3-(羟甲基)苯氧基]-3-(羟甲基)苯氧基]苯甲腈(有关物质D)、5-[2-(乙酰氧甲基)-4-(4-氰基苯氧基)苯氧基]-2-溴苄基乙酸酯(有关物质E)、4-[(1,3-二氢-1-羟基-2,1-苯并氧杂硼杂环戊烷-5-基)氧基]苯甲酸(有关物质F).上述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结构确证,且纯度均大于9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茵陈标准汤剂与其饮片中的化学成分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比较茵陈标准汤剂及其饮片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茵陈标准汤剂和饮片供试品溶液,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Q-TOF-MS/MS)技术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利用PeakView 1.6质谱分析软件提取各样品总离子流图,通过与对照品、文献数据、化合物在线检索数据库PubChem等比对,鉴定茵陈标准汤剂及其饮片中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差异成分分析.结果 在茵陈标准汤剂及其饮片中共鉴定出化学成分125个,包括有机酸类成分50个、黄酮类成分39个、香豆素类成分3个、氨基酸类成分2个、木脂素类成分5个、其他类成分26个.茵陈标准汤剂中的3-甲氧基-咖啡酸-4-O-葡萄糖苷、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4-O-葡萄糖苷、spiraeoside、phenyl β-D-glucoside未在其饮片中检测到,而饮片中的6′-6′绿原酸二聚体、槲皮素-5-葡萄糖苷、apigenin 7-methyl ether 5-(6″-malonylglucoside)、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6″-caffeoylhy-perin、6-O-caffeoyl-D-glucoside未在标准汤剂中检测到.结论 茵陈饮片中的大部分成分传递到了标准汤剂中,但有少数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全部或部分发生了化学反应,在标准汤剂中转化成了其他成分或形成了新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顶花板凳果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研究顶花板凳果(Pachysandra terminalis Sieb.et Zucc.)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NMR、IR、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解析.结果 从顶花板凳果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syringaresinol(1)、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醛(3)、对羟基苯乙酮(4)、香草酸(5)、丁香醛(6)、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8)、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丙酮(9)、schumannione(10).结论 化合物1~4、7~10为首次从板凳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鱼腥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及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采用硅胶、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MCI树脂、薄层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方法,从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和文献对比法鉴定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5,6-环氧-3-羟基-β-紫罗兰酮(2)、黑麦草内酯(3)、pubinernoid A(4)、槲皮苷(5)、槲皮素(6)、阿福豆苷(7)、4-甲氧基苯-1,2-二醇(8)、4-羟基苯甲醛(9)、苯甲酸(10).化合物1~4为首次从鱼腥草中分离得到的降碳倍半萜.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在40 mg/mL浓度下,化合物5~7对禾谷镰刀菌、褐枝孢菌、番茄灰霉病菌、瓜类球腔菌和棉花枯萎病菌抑菌率介于38%~50%之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涠洲岛来源的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HRESIMS、NMR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使用CCK-8法评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涠洲岛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以及16个己知化合物,分别为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7-羟基-3,5-双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1)、霉酚酸(2)、甲基麦考酚酸(3)、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4)、6-(5-羧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5)、7-羟基-5-甲氧基-4-甲基-6-(3-甲基4-氧代戊基)-二氢异苯并呋喃-1-酮(6)、6-(3-羧基丁酯)-7-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酞-1-酮(7)、breynivosamide A(8)、伞形香青酰胺(9)、N-(N'-苯甲酰基-S*-苯丙氨酰基)-S*-苯丙氨醇苯甲酸酯(10)、(3S,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1)、(3R,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2)、(+)-新海胆灵A(13)、(3R,8S)-5,7-二羟基-3-(1-羟乙基)苯酚(14)、5,7-二甲氧基-4-甲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5)、saccharonol A(16)、6,8-二羟基-3-羟甲基异香豆素(17).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3对人胃癌AGS细胞显示出强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是0.69、1.12 μmol/L,此外化合物2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581细胞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7.95 μmol/L,化合物3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也显示出中等抑制活性,IC50值为19.30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甲氧基霉酸酯.化合物2和3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中麻黄中2个新天然产物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研究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Toyopreal HW-40C、Sephadex LH-20、硅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技术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并通过建立C48/80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体外模型,对中麻黄中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 从中麻黄5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5-(4'-羟基苯基)戊酸乙酯(1)、3-羟基-5-(4'-羟基苯基)戊酸甲酯(2)、儿茶酚(3)、苯甲酸(4)、5-(4-羟基苯基)-2-戊烯酸(5)、(+)-rhododendrol(6)、frambinone(7)、香草乙酮(8)、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9)、3,4-二羟基苯乙醇(10)、姜酮(11)、原儿茶酸(12)、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3)、丁香酸(14)、3-hydroxy-4-methoxy-benzene carboxylic acid(15)、香草酸(16)、丁香酸甲酯(17)、4-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18)、去甲丁香色原酮(19)、5-(3,4-dihydroxyphenyl)-γ-valerolactone(20)、2-guaiacylpropane-1,3-diol(21).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在给药10μmol/L条件下,化合物5、18、19能够显著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P<0.05、0.01),化合物4、6、8、11、20、21能够轻微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结论 化合物1和2为2个首次确定绝对构型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5~15、17~21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给药10 μmol/L条件下,化合物5、18、19能够显著改善RBL-2H3脱颗粒现象,化合物4、6、8、11、20、21能够轻微改善RBL-2H3脱颗粒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天麻-丹参药对治疗高血压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动物实验验证探讨天麻-丹参药对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 (1)通过TCMSP、BATMAN及TCMIP数据库筛选天麻-丹参药对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TTD、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得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对药对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共同靶点),所得交集靶点即为天麻-丹参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将天麻-丹参药对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导入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关键活性成分;构建潜在作用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潜在核心靶点;使用Metascape平台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关键活性成分与潜在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将 30 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坎地沙坦酯,0.72 mg·kg-1)及天麻-丹参药对低、中、高剂量组(2.25、4.50、9.00 g·kg-1),另选雄性WKY大鼠为空白组,每组6只,每日1次,连续灌胃给药8周.分别在给药前及药物干预2、4、6、8周后检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腹主动脉中GRP78、CHOP、Caspase-12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共得到天麻-丹参药对活性成分 83 个,筛选出天麻-丹参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交集靶点)158 个;5 个关键活性成分:对羟基苯甲酸、4-羟基苄胺、丹参酮Ⅰ、丹参酮、γ-谷甾醇;6 个潜在核心靶点:IL6、TNF、CASP3、JUN、PTGS2、IL1B;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 1 826 条生物学过程条目、89 条细胞组分条目、199 条分子功能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 186 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炎症应答(如TNF和MAPK信号通路)、血管保护(如HIF-1 和cAMP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如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丹参酮Ⅰ、丹参酮对 6 个潜在核心靶点均有较强的结合力,γ-谷甾醇对IL6、CASP3、JUN、PTGS2、IL1B具有较强的结合力.(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收缩压显著升高(P<0.01);胸主动脉内皮损伤明显,内皮细胞形态异常,可见肿胀、脱落细胞,组织内膜排序紊乱,内膜结构不完整,出现内膜增厚;腹主动脉中GRP78、CHOP、Caspase-12 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的收缩压均显著下降(P<0.01);胸主动脉损伤减轻,内皮细胞形态、内膜结构及厚度等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腹主动脉中GRP78、CHOP、Caspase-12 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天麻-丹参药对可能是通过对羟基苯甲酸、丹参酮、γ-谷甾醇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IL6、TNF、CASP3、JUN、PTGS2、IL1B等核心靶点,调控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ERK信号通路等关键信号通路,发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及降血压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