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1)将7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 n=12),后4组大鼠以胫骨骨髓腔中注射SHZ-88乳腺癌细胞方式构建骨癌痛模型,后3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后第15~21天给予1.2、2.4、3.6个神经妥乐平单位(NU)的神经妥乐平1次/d、连续7 d的腹腔注射。分别于建模后第0、5、7、10、14、17、21天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于建模后第21天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中5-羟色胺7(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vlPAG中5-HT7受体蛋白的表达。(2)将同批次建模后第21天的24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癌痛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腹腔注射3.6个NU的神经妥乐平)及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vlPAG中微量注射特异性5-HT7受体拮抗剂SB-269970 30 min后再腹腔注射3.6单位的神经妥乐平)( n=8),分别于神经妥乐平注射后0、15、30、45、60 min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 结果:(1)建模后第17、21天时,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建模后第21天时,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和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大鼠vlPAG中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神经妥乐平注射后15、30、45、60 min时,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骨癌痛组,但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均明显低于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lPAG中5-HT7受体的激活介入了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测含高致吐风险铂类药物化疗致恶心呕吐人工智能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肿瘤患者接受高致吐风险铂类药物化疗诱发恶心呕吐(CINV)的风险预测模型,为止吐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登记的接受顺铂或卡铂[卡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4]肿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孕吐史、化疗周期、患者对发生恶心呕吐的预期、化疗药物、止吐方案、院外止吐治疗、化疗前夜睡眠小于7 h、上周期发生CINV情况、肌酐清除率(Ccr)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价模型预测效能。分别采用梯度提升树(GBDT)、随机森林(RF)和逻辑回归(LR)3种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准确度、灵敏度、召回率、F1值(灵敏度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最后应用Shapley加法解释(SHAP)方法对有预测意义的临床特征进行可解释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98例,男性439例(62.9%);中位年龄64(21,84)岁;共接受1 654个周期化疗。化疗方案含顺铂者364例,化疗864个周期;含卡铂且AUC≥4者361例,化疗790个周期。止吐方案选择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NK-1 RA)、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5-HT3 RA)和地塞米松者的治疗周期数为1 347个,选择5-HT3 RA和地塞米松者的周期数为307个。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特征变量之间相关性不强,均可用于模型建立。GBDT最优超参数n_estimators=500,max_depth=9;RF最优超参数max_depth=5;LR最优超参数penalty=L2。根据最优超参数训练数据分别建立GBDT、RF和LR 3种预测模型。GBDT模型准确度为0.903,灵敏度为0.882,召回率为0.903,F1值为0.883,AUROC为0.778±0.036(95% CI:0.739~0.814);RF模型的准确度为0.885,灵敏度为0.861,召回率为0.885,F1值为0.870,AUROC为0.679±0.041(95% CI:0.636~0.720);LR模型的准确度为0.817,灵敏度为0.851,召回率为0.817,F1值为0.832,AUROC为0.682±0.042(95% CI:0.639~0.723)。Ccr、年龄、化疗周期、饮酒史以及化疗前患者预期会发生恶心呕吐是具有预测意义的主要临床特征;Ccr、年龄、化疗周期与CINV的发生呈负相关,无饮酒史和患者预期会发生恶心呕吐会增加CINV的发生风险。 结论:GBDT、RF和LR 3种模型均可对接受高致吐铂类药物患者CINV的发生风险进行预测,其中GBDT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丙泊酚精神依赖形成的机制:腺苷A2A受体-神经递质-ERK通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丙泊酚精神依赖形成的机制与腺苷A2A受体-神经递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间断腹腔注射丙泊酚40 mg/kg,连续14 d的方法建立丙泊酚依赖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6组( n=8):中枢对照组(c-C组)、中枢激动剂组(c-CGS组)、中枢拮抗剂组(c-DMPX组)、外周对照组(p-C组)、外周激动剂组(p-CGS组)和外周拮抗剂组(p-DMPX组)。c-CGS组和c-C组于建模后立即颅内注射腺苷A2A激动剂CGS-21680 2.5 ng/0.5 μl或等量生理盐水,p-CGS组和p-C组腹腔注射CGS-21680 0.1 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c-DMPX组于每次丙泊酚注射前20 min颅内注射腺苷A2A受体拮抗剂DMPX 50 ng/0.5 μl,p-DMPX组腹腔注射DMPX 0.25 mg/kg。分别于建模前、建模后即刻、激动剂或生理盐水给药后(干预后)测定位置偏爱值(CPP值)。建模后1 d时处死大鼠取血标本及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及海马多巴胺(DA)、谷氨酸(Glu)及大脑皮层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 结果:与建模前比较,建模后即刻c-C组、c-CGS组、p-C组和p-CGS组CPP值升高( P <0.05),c-DMPX组和p-DMPX组CP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造模后即刻比较,干预后c-C组和p-C组CP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GS组和p-CGS组CPP值升高( P<0.05)。与c-C组比较,c-CGS组海马DA和Glu含量增加,c-DMPX组海马Glu含量减少,大脑皮层5-HT含量增加,p-ERK1/2表达下调( P<0.05);与p-C组比较,p-CGS组血浆及海马DA和Glu、大脑皮层5-HT和p-ERK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DMPX组海马DA和Glu含量减少,大脑皮层5-HT含量增加,p-ERK1/2表达下调( P<0.05)。 结论:大鼠丙泊酚精神依赖形成的机制可能与激活腺苷A2A受体,增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进而上调ERK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发酵乳改善便秘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发酵乳改善便秘小鼠的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肠动力、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C57BL/6JNifdc小鼠27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模型组及干预组连续给予洛哌丁胺灌胃2周,从第2周开始,干预组灌胃洛哌丁胺后加灌复合发酵乳连续治疗7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测定各组小鼠摄食量、饮水量、体重变化、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时间及小肠推进率。检测小鼠结肠五羟色胺2C受体(serotonin C receptor,5-HTR2C)、闭锁小带蛋白-1(zona occludins-1 ,ZO-1)、组织黏蛋白-2(mucin-2,MUC-2)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Raf/ERK/MAPK相关蛋白质;气相色谱法检测肠道内SCFA水平;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延长( P<0.01),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结肠5-HTR2C、Z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 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缩短,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 P<0.05),结肠5-HTR2C、ZO-1 mRNA表达上调( P<0.05),结肠Raf/ERK/MAPK通路磷酸化增加,肠道产SCFA菌增加且肠道内SCFA含量增加。 结论:复合发酵乳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产SCFA细菌丰度,并提高SCFA含量,增强结肠中Raf/ERK/MAPK通路的磷酸化上调5-HTR2C mRNA的表达,同时增加结肠中ZO-1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肠道蠕动并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部推拿通过5-HTR1A/cAMP/PKA信号通路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运动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日龄SD大鼠采用经典RICE造模法制备HIBD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部推拿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选取12只大鼠作为正常组。腹部推拿组在造模24 h后予腹部推拿,连续干预28 d。各组大鼠于干预第7、14、21、28 d进行平衡木试验,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形态结构;荧光PCR法测定海马区5-羟色胺受体(5-HTR1A)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海马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 A(PKA)、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突触蛋白(synaptophysin,SYP)蛋白表达量。结果:干预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神经元数量减少,出现炎性水肿;腹部推拿组海马CA1区细胞排列层次清晰,炎性水肿改善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腹部推拿组干预第21、28 d平衡木试验评分显著降低( P<0.05),腹部推拿组5-HTR1A基因[(1.18±0.08)比(0.77±0.04)]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 P<0.05);腹部推拿组海马区cAMP[(0.32±0.02)比(0.31±0.01)]、PKA[(0.32±0.02)比(0.29±0.01)]、CREB[(0.31±0.02)比(0.28±0.01)]、SYP表达增加( P<0.05)。 结论:腹部推拿对新生HIBD大鼠的行为学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5-HTR1A/cAMP/PKA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5-HT受体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叠加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腰髓内5-羟色胺(5-HT)、5-羟色胺1A受体(5-HT 1AR)、5-羟色胺2A受体(5-HT 2AR)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50只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运动训练组、运动后rTMS组和rTMS后运动组。采用LISA打击器建立T9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造成脊髓损伤。术后1周,运动训练组行跑台训练,运动后rTMS组先行跑台训练后行rTMS治疗,rTMS后运动组先行rTMS治疗后行跑台训练。跑台训练的跑台速度自60 rpm(3.6 m/min)开始,根据大鼠运动恢复情况1周内逐渐增至100 rpm(6 m/min),每次15 min,每日1次,每周5日,共8周。rTMS治疗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强度的30%,刺激频率10 Hz,刺激5 s,间歇25 s,刺激10 min,共1000个脉冲 [ 14] ,每日1次,每周5日,共8周。采用BBB评分、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H反射(H max/M max波幅比值)评估大鼠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端腰髓内5-HT、5-HT 1AR和5-HT 2AR表达情况。 结果:术后第7、8、9周,rTMS后运动组BBB评分均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 P=0.019; P=0.01; P=0.018);术后第9周,rTMS后运动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运动训练组( P=0.023);术后第8、9周,运动后rTMS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 P=0.044, P=0.018)。术后第7周和第9周,rTMS后运动组网格步行跌落次数显著少于脊髓损伤组( P=0.034; P=0.01);术后第9周,运动后rTMS组跌落次数明显少于脊髓损伤组( P=0.035)。术后第5周和第9周,脊髓损伤组的H max/M max波幅比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0.001, P=0.004)和rTMS后运动组( P=0.04, P=0.005);术后第9周,运动后rTMS组H max/M max波幅比值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 P=0.02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5-HT表达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 P<0.05);联合治疗组的5-HT 1AR表达均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和运动训练组( P<0.05)。与其他4组相比,脊髓损伤组的5-HT 2AR表达显著增多( P<0.05)。 结论:rTMS联合运动训练可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恢复,增加远端腰髓5-HT含量,促进5-HT 1AR和5-HT 2AR差异化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三里穴位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术后PONV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7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患者于足三里注射右美托咪定;B组患者于足三里注射酚妥拉明+右美托咪定;C组患者于足三里注射生理盐水;D组患者于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比较4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指标、PONV发生情况、胃肠激素水平、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5-羟色胺受体3(5-HT3)水平变化.结果:4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气腹时间、气腹压力、麻醉药物(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内各时段,A组PONV发生率均低于D组,A、B组PONV发生率均低于C组,各组在术后0~2h和2~8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1 d(T0),术后2h(T1)、术后8 h(T2)、术后24h(T3),4组患者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LT)水平先升高再降低,T1时最高,T3时回落至T0水平,其中T1、T2时GAS、MLT水平明显高于T0(P<0.05),T1、T2 时 GAS、MLT 水平 A 组低于 D 组(P<0.05),A 组<B组<C 组(P<0.05).A 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且A组<B组<C组(P<0.05).T1、T2、T3时,4组患者5-羟色胺水平明显高于T0(P<0.05),T1最高,随后逐渐降低,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下A组<D组,A组<B组<C组(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右美托咪能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PONV的发生率,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可能与其激动α2受体、调节机体血清因子分泌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热灭活副干酪乳酪杆菌N1115对海马神经细胞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热灭活副干酪乳酪杆菌 N1115 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 出生 24 h 内Wistar 乳鼠经断头后剥离海马组织,立即进行原代海马神经细胞分离培养.培养 7 d 后的原代海马神经细胞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热灭活副干酪乳杆菌N1115 干预组(N组),C组不做干预,仅加入DMEM高糖培养液,N组加入经热灭活处理的N1115 菌悬液,两组细胞于 37℃,5%CO2 的细胞孵箱分别培养 6、24 h,培养结束后MTT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活力,RT-PCR 和 Western blot 测定原代海马神经细胞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γ-氨基丁酸 A 型受体α1 亚型(γ-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receptor α1,GABAAα1)、γ-氨基丁酸 B 型受体 1 亚型(γ-aminobutyric acid type B receptor 1,GABAb1)和 5-羟色胺受体 1A(HTR1-A-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 Gene,5HT1A)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干预 6、24 h时,原代海马神经细胞的细胞活率明显上升(P<0.05);干预 6 h时BDNF基因表达量升高(P<0.01),GABAb1 的基因表达量降低(P<0.01).干预 6、24 h时,BDNF、5HT1A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GABAAα1、GABAb1 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1).结论 热灭活副干酪乳酪杆菌N1115 可以显著提高海马神经细胞的活率,增加BDNF的分泌和 5HT1A的表达,并抑制GABAAα1、GABAb1 的表达,展现出调控神经细胞发育和神经递质功能表达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及对楔状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楔状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胰腺癌缺失因子(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化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穴位贴敷.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随访3年生存率;以及治疗前后简体中文版生活质量评估表(QLQ-C30)、SF-36健康调查量表[躯体功能(PCS)、社会功能(PSS)和情绪角色(MCS)]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VIP)、生长抑素(SOM)、胃动素(MTL)、5-羟色胺(5-HT)]、楔状组织上清液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TGF-β1 RⅠ型受体、TGF-β1 RⅡ型受体、Smad4、Smad7)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95.24%,对照组为73.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疗程,2组PCS、PSS、M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相同时间点PCS、PSS、M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疗程,治疗组相同时间点QLQ-C3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QLQ-C30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疗程,2组CA19-9、CEA(对照组第1疗程CEA指标除外)、CYFRA21-1、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相同时间点4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疗程,2组VIP、SOM、5-H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MTL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相同时间点VIP、SOM、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疗程,治疗组TGF-β1 RⅠ型受体、TGF-β1 RⅡ型受体、Smad4和Smad7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相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GF-β1 RⅠ型受体、TGF-β1 RⅡ型受体、Smad7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有Smad4水平于治疗2个疗程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3年,治疗组生存率为78.57%,对照组为56.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骨髓抑制、皮肤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膀胱、肾、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可明显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胃肠激素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加味天王补心丹对模拟高原暴露模型大鼠睡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加味天王补心丹(JWBXD)对模拟高原暴露大鼠失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JWBXD(9.6 mg·kg-1)组、模型+天王补心丹(TWBXD,9.6 mg·kg-1)组和模型+地西泮(DZP,3 mg·kg-1)组.大鼠进行植入子手术,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置入模拟5000 m海拔高原的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内,连续7d.每天9∶00 ig给予相应药物,采用无线生理信号遥测系统进行信号采集和睡眠分析,观察药物对模拟高原暴露模型大鼠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的影响.②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组、造模和给药同①,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并监测体重,造模第7天测试前肢抓力.采用ELISA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和褪黑素(MLT)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昼夜节律基因节律周期调节蛋白2(Per2)、时钟节律调节蛋白(Clock)、隐花色素节律调节蛋白2(Cry2)、脑-肌肉Arnt样蛋白(Bmal1)、孤核受体REV-ERBα(NR1D1)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以及松果体组织中褪黑素合成酶乙酰5-羟色胺O-甲基转移酶(ASM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总时间减少(P<0.01),觉醒时间增加(P<0.01),慢波睡眠显著减少(P<0.05),片段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DZP,TWBXD和JWBXD均能延长低氧环境中大鼠睡眠时间(P<0.01),有效抑制觉醒(P<0.01);DZP和JWBXD能够延长慢波睡眠时间(P<0.05,P<0.01),TWBXD无明显作用;JWBXD能够延长模型大鼠慢波睡眠片段平均持续时间(P<0.01),而DZP和TWBXD无此作用.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力显著下降(P<0.01);血清ACTH,CRH和CORT水平升高(P<0.05,P<0.01),MLT水平降低(P<0.05);下丘脑Per2,Cry2,GSK-3β和NR1D1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0.01),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松果体内ASMT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模型+JWBXD和模型+TWBXD组大鼠前肢抓力增加(P<0.01),模型+DZP组前肢抓力无显著变化;模型+JWBXD组血清CORT和ACTH含量减少(P<0.05),模型+JWBXD、模型+TWBXD和模型+DZP组血清CRH含量降低(P<0.01)而MLT水平升高(P<0.01);模型+JWBXD组大鼠下丘脑Per2,Cry2,GSK-3β和NR1D1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而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模型+TWBXD组下丘脑Bmal1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NR1D1表达水平增加(P<0.05),模型+DZP组下丘脑Per2,Cry2和NR1D1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模型+JWBXD组、模型+TWBXD组和模型+DZP组大鼠松果体内ASMT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 JWBXD可改善模拟高原暴露模型大鼠睡眠结构,增加大鼠慢波睡眠持续时间,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核心时钟蛋白表达、促进MLT分泌及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