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1)将7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 n=12),后4组大鼠以胫骨骨髓腔中注射SHZ-88乳腺癌细胞方式构建骨癌痛模型,后3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后第15~21天给予1.2、2.4、3.6个神经妥乐平单位(NU)的神经妥乐平1次/d、连续7 d的腹腔注射。分别于建模后第0、5、7、10、14、17、21天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于建模后第21天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中5-羟色胺7(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vlPAG中5-HT7受体蛋白的表达。(2)将同批次建模后第21天的24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癌痛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腹腔注射3.6个NU的神经妥乐平)及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vlPAG中微量注射特异性5-HT7受体拮抗剂SB-269970 30 min后再腹腔注射3.6单位的神经妥乐平)( n=8),分别于神经妥乐平注射后0、15、30、45、60 min时检测各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 结果:(1)建模后第17、21天时,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建模后第21天时,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和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大鼠vlPAG中5-HT7受体阳性细胞数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中剂量神经妥乐平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神经妥乐平注射后15、30、45、60 min时,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大鼠建模侧后肢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骨癌痛组,但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SB-269970组均明显低于骨癌痛+高剂量神经妥乐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lPAG中5-HT7受体的激活介入了神经妥乐平对骨癌痛的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调控疼痛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lPAG)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腹外侧区域,其含有丰富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多巴胺能等神经元及5-羟色胺(5-HT)、谷氨酸、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神经化学物质,与大脑众多区域都有神经纤维连接,是脑内参与疼痛调节的重要脑区。文章综述了vlPAG的结构组成特点,vlPAG参与疼痛调节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与大脑其他区域的神经纤维联系,总结了其在疼痛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为研发更多相关镇痛药物及方法提供依据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内关"对炎性痛小鼠脑内食欲素1受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足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探讨其脑内食欲素1受体(OX1R)-内源性大麻素1受体(CB1R)通路机制.方法:SPF级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两部分实验随机分组,第一部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第二部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纳洛酮(Naloxone)组和电针+OX1R拮抗剂(SB33486)组.于小鼠左后肢足掌皮下注射20 μL CFA建立炎性痛模型.电针组、电针+Naloxone组和电针+SB33486组给予电针双侧"内关",疏波,频率 2 Hz,强度2 mA,20 min/次,1次/d,连续5 d;电针+Naloxone组和电针+SB33486组在电针干预的基础上于第5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Naloxone和SB33486.采用Tail-flick法和Von Frey法检测小鼠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β-内啡肽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下丘脑外侧区(LH)中OX1R及PAG腹外侧区(vlPAG)中CB1R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0.001),PAG中β-内啡肽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01),LH内的OX1R及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热痛阈、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01),LH内的OX1R和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1,P<0.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Naloxone组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SB33486组机械痛阈值则降低(P<0.01),且电针+SB33486组小鼠LH内的OX1R和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电针"内关"可通过激活脑内OX1R-CB1R通路实现对CFA小鼠的镇痛效应,且该效应不依赖于阿片类镇痛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小鼠未定带至PAG腹外侧区特异性神经元通路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利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ires-cre、谷氨酸脱羧酶2(GAD2)-ires-cre和羟色胺转运体(Sert)-ires-cre小鼠结合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研究未定带(ZI)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特异性神经元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转基因小鼠右侧vlPAG内,两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ZI内的分布.结果:将RV注入vlPAG后,在VGluT2-ires-cre小鼠ZI的吻尾方向上均可观察到逆标的突触前神经元分布;GAD2-ires-cre小鼠逆标神经元只见于ZI吻侧部,但Sert-ires-cre小鼠ZI内少见RV逆行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结论:ZI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或GABA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疼痛或恐惧样行为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vlPAG中GABA能神经元参与电针缓解IBS小鼠内脏痛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小鼠模型为例,采用光遗传技术调控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lPAG)中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探讨vlPAG中GABA能神经元参与电针缓解IBS小鼠内脏痛的机制.[方法]将Vgat-Cre小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给予与电针组相同固定.2)模型组,给予与电针组相同固定.3)模型+eNpHR组,注射rAAV2/9-EF1α-DIO-eNpHR3.0-EGFP病毒,给予黄光刺激(20 Hz,5 ms,4 mW).4)模型+ChR2 组,注射rAAV2/9-EF1α-DIO-hChR2-EGFP病毒,给予蓝光刺激(20 Hz,5 ms,4 mW).5)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穴,疏密波,频率 2/100 Hz,电流 1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d.采用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IBS慢性内脏痛模型;通过一般情况观察、腹壁撤回反射(AWR)评分确认模型制备成功后,利用光遗传技术对vlPAG的GABA能神经元进行激活和抑制调控,分析各组小鼠的AWR评分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干预前),模型组小鼠AWR评分上升(P<0.01).2)与给光前比较,模型+eNpHR组小鼠在给予黄光抑制GABA能神经元时,AWR评分上升(P<0.05);模型+ChR2 组小鼠在给予蓝光激活GABA能神经元时,AWR评分下降(P<0.05).3)与正常组比较(干预后),模型组小鼠AWR评分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eNpHR组AWR评分上升(P<0.05);模型+ChR2 组AWR评分下降(P<0.05);电针组AWR评分下降(P<0.05).[结论]光遗传技术能够有效调控vlPAG脑区中的GABA能神经元,而电针对IBS小鼠的疼痛行为学影响与光遗传激活GABA能神经元产生的效应趋势一致,说明电针可能通过激活vlPAG中的GABA能神经元发挥缓解IBS小鼠内脏痛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α1表达上调与甲醛致急性疼痛有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甲醛致急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γ-氨基丁酸 A 受体 α1亚基(GABAAα1)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2)和甲醛致痛组(F组,n=12):于右侧后足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2%甲醛各50 μL.记录大鼠建模后1 h内每5 min的缩足舔爪时间,分别统计两时相缩足舔爪时间之和,作为大鼠疼痛学评分;记录大鼠建模后1 h内每10 min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1 h后处死大鼠,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vLPAG处GABAAα1相对表达量.结果 F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缩足舔爪的急性疼痛表现,且呈两相性,疼痛学评分均高于C组(P<0.05);机械痛阈各时点均低于C组(P<0.05);F组GABAAα1蛋白表达含量较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α1表达上调与大鼠急性疼痛痛阈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曲马多对炎症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炎症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P2X7受体激活是否介入曲马多对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方法 11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低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和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A-438079组,每组16只.对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低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大鼠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 μL以建立炎症性疼痛模型,福尔马林+低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大鼠建模成功后分别鞘内注射曲马多5、15、25 μg/kg(溶于20 μL生理盐水中),福尔马林组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20μL;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A-438079组大鼠于vlPAG注射P2X7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438079(100 pmol/0.3 μL)后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以建立炎症性疼痛模型,再给予鞘内注射25 μg/kg曲马多(溶于20 μL生理盐水中).于福尔马林注射后5、10、15、25、35、40、50、60 min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炎症性疼痛行为并进行疼痛评分,观察终点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6组大鼠vlPAG中P2X7受体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福尔马林组大鼠在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vlPAG中P2X7受体阳性细胞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自福尔马林注射后25 min起,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自福尔马林注射后15 min起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较福尔马林组均明显降低,vlPAG中P2X7受体阳性细胞数、蛋白表达水平较福尔马林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自福尔马林注射后15 min起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较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均明显降低,vlPAG中P2X7受体阳性细胞数、蛋白表达水平较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A-438079组大鼠自福尔马林注射后15min起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较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鞘内注射曲马多可通过促进vlPAG中P2X7受体表达而对炎症性疼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 α1受体的表达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γ-氨基丁酸A受体α1(γ-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receptor subunit α1,GABAA α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PAG)表达变化及其是否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表达过程.方法 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NP组).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3d、5d、7d、14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处γ-氨基丁酸A受体α1蛋白相对表达变化.结果 与C组大鼠各时相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比较,S组大鼠无明显改变.S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处γ-氨基丁酸A受体α1受体蛋白表达水平为0.699±0.027,较C组(0.636±0.023)无明显差异.NP组大鼠术后1d机械缩足反射阈值为0.907±0.251 g,明显低于S组(8.216±1.428g),并在后期呈持续性降低(P<0.05).NP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处γ-氨基丁酸A受体α1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442±0.015,明显高于S组(0.699±0.027)(P<0.05).结论 γ-氨基丁酸A受体α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表达明显上调,与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呈负相关,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微注射内吗啡肽1诱导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微注射内吗啡肽1(EM1)对大鼠心包内缓激肽(BK)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调控作用及其μ阿片受体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肌电组和c-Fos组.两组均各分为5小组:0.9%NaCl组、BK组、BK+EM1组、BK+CTOP组、BK+CTOP+EM1组.通过心包内注射BK建立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模型,观察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T3~T5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1)与0.9%NaCl组相比,心包内BK诱发了大鼠背斜方肌EMG活动,T3~T5脊髓背角c-Fos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5);(2)与BK组相比,VLPAG微注射EM1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背斜方肌EMG活动,c-Fos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VLPAG微注射CTOP,EMG活动与c-Fos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BK+EM1组相比,VLPAG微注射CTOP翻转了EM1对EMG活动与c-Fos阳性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EM1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参与了VL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联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在vGluT2-ires-cre小鼠脑中利用重组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蓝斑(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之间的纤维联系.方法:首先将辅助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右侧vlPAG内,三周过后将重组狂犬病毒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全脑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标记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观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狂犬病毒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将狂犬病毒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病毒注入vlPAG后,脑内大量的核团,如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前扣带回皮质(ACC)、LC等,均可观察到大量密集分布的突触前神经元.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到LC内存在密集分布的TH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且部分TH阳性神经元同时与狂犬病毒标记的神经元共标,证实LC和vlPAG之间存在纤维联系.结论: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出投射至vlPAG,作用于其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该通路可能参与了镇痛效应以及慢性痛状态下觉醒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