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青霉烯类常用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获取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CNS-ADR)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临床药物不良事件(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E-ASAS-Ⅱ),回顾性自动监测某三甲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和比阿培南住院患者,计算相关CNS-ADR发生率,并对阳性病例的基本情况、疾病情况、药物应用情况、ADR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482例用药患者,用药2 709例次,发生CNS-ADR的阳性病例共93例次,3种药物总发生率3.43%,其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3.98%、美罗培南3.51%、比阿培南2.78%.93例次发生CNS-ADR的阳性病例的适应证主要为肺部感染(59.13%)、腹腔感染(25.80%);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7 d内;临床表现多样,焦虑/烦躁不安最常见,严重病例中,癫痫出现最多.联用质子泵抑制药、头孢类药物的阳性病例占比较大,50.54%的阳性病例具有手术史,69.89%的阳性病例合并电解质紊乱.结论 临床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用药期间尤应密切关注合并肾疾病、电解质紊乱,以及既往有手术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以降低CNS-ADR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HIS数据的凝血功能障碍伴出血事件自动监测模块的构建与优化——以替加环素为研究案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依托临床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Ⅱ)构建凝血功能障碍伴出血事件监测模块,探索复杂诊断条件下药品不良反应(ADR)自动监测方法.方法:以替加环素为研究案例,基于决策树算法将触发器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构建量化-文本复合监测模块,并基于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挖掘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出血事件.反复优化模块设置,以人工评价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优化方案下模块监测效能以确定最佳设置.统计阳性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特征.结果:共监测2019-2022 年2345 例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人工评价后确定阳性病例83 例.模块初始设置下,报警 985 例,精确率为 7.72%,召回率为 91.57%,F1 值为 14.23%.反复优化后,报警 475 例,召回率不变,精确率提升至16.00%,F1 值提升至27.24%;1870 例被ADE-ASAS-Ⅱ系统标记为阴性病例,可减少约80%的人工评价工作量.1359 例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中(阴性 1276 例,阳性 83 例),凝血功能障碍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 6.11%.结论:凝血功能障碍伴出血事件模块的开发提升了ADE-ASAS-Ⅱ系统对复杂诊断条件下ADR的检出效率,拓展了联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HIS系统数据识别ADR的监测方法.后续需扩大样本以验证模块稳定性,并持续改进系统算法,以进一步提高监测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某院医疗器械ADE-ASAS的构建及其对不良事件上报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讨某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verse Drug Event-Active Safety Assessment System,ADE-ASAS)的构建及其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构建医疗器械ADE-ASAS,并选取某院2019-2022年全院上报的不良事件统计情况,数据来自早期手工填报以及医疗器械ADE-ASAS,统计分析系统实施效果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结果 2019-2022年4年间不良事件上报数逐年增长,医院在2021年上线医疗器械ADE-ASAS,2022年通过医疗器械ADE-ASAS不良事件上报数量较2021年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21年医患纠纷、医院投诉数量较2020年下降了14.00%,2022年较2021年下降了15.12%;不良事件报告整体质量评分逐年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医疗器械ADE-ASAS的构建提升了医院不良事件的上报数,并使报告整体质量得以提升,有助于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减少医患纠纷和医院投诉,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30 445例住院患者帕洛诺司琼相关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通过大样本信息化真实世界研究,评价分析止吐药帕洛诺司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临床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adverse drug event active surveillance and assessment system-Ⅱ,ADE-ASAS-Ⅱ)对2017年至2021年某院使用该药的住院患者开展回顾性自动监测,获取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临床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纳入30 445例患者,用药78 232例次,最终确定165例次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0.21%.使用该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合并心血管疾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 U·L-1和用药时间延长;此外,使用该药预防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肌钙蛋白T>0.13μg·mL-1、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900 pg·mL-1和联用环磷酰胺,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钾<3.5 mmol·L-1、静脉泵入给药、联用其他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5-hydroxytryptamine 3 receptor antagonists,5-HT3RA)或氟氧头孢.结论:帕洛诺司琼致心律失常与前述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发生率属偶见范围;ADE-ASAS-Ⅱ能够高效、精准、低成本获取目标用药人群风险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氟比洛芬酯相关肝损害的自动监测与风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氟比洛芬酯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我院2017年使用氟比洛芬酯的住院患者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自动筛选纳入病例,人工评价其关联性、ADR发生率、风险因素,总结发生特征.结果:氟比洛芬酯致肝损害发生率为3.00%,损伤程度以轻度为主,损伤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相关风险因素为性别及用药时长(P<0.05),男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OR=0.652,95%CI:0.465–0.915),用药时长与其正相关(≤1 d:OR=0.353,95%CI:0.233–0.559;2~7 d:OR=0.362,95%CI:0.235–0.556;>7 d:OR=1),ADR平均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5.40±4.06)d.结论:氟比洛芬酯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为常见,多为轻度,临床用药中对于女性患者、用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肝功能变化.利用专项软件实施ADR监测准确高效,以低成本付出实现高质量研究,可辅助药师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降低用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930例莫西沙星用药人群中肝损害及血细胞减少的多中心自动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获取莫西沙星致肝损害和血细胞减少相关数据;探讨实施多中心自动监测与评价的规律和相关因素;提供莫西沙星的安全性再评价参考依据.方法:由经过集训的哨点医院人员,按照“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统一方案,开展住院患者莫西沙星相关“肝功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回顾性自动监测.ADE-ASAS报警病例经临床药师人工再评价确定阳性病例后,进行汇总分析.结果:6所医院12 930例用药人群中,莫西沙星相关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88%,0.49%,0.95%,2.21%.结论:专项软件ADE-ASAS可以高效、快捷、精准地获得多个哨点医院的莫西沙星相关ADR发生率.基于信息化技术的ADE-ASAS是开展重点药物风险监测研究,特别是多中心自动监测研究的有效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奥美拉唑相关肝功能异常与肝损害的自动监测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ctive surveillance and assessment system of adverse drug events,ADE-ASAS)报警条件设置,获取奥美拉唑相关肝功能异常及肝损害自动监测结果.方法 分别以肝功能异常及肝损害判定标准对ADE-ASAS进行条件设置,对奥美拉唑肝功能异常及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在纳入的5 352例患者中,两种设置条件下,ADE-ASAS报警病例分别为1 256例、385例,发生肝功能异常175例(3.27%),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升高分别为126例(2.35%)、92例(1.72%)、25例(0.47%)、45例(0.84%);肝损害64例(1.20%)涵盖了所有严重肝功能异常病例;合并使用抗菌药物为奥美拉唑致肝功能异常及肝损害的相关风险因素.结论 肝损害较肝功能异常严重,更应引起临床重视;以肝损害判定标准开展自动监测可显著降低人工甄别成本;奥美拉唑联用抗菌药物时更应警惕肝功能异常向肝损害发展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真实世界大样本用药人群信息化安全性评价实践及流程规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借助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大样本真实世界安全性评价专项研究,逐步规范自动监测实施流程.方法:借助自行研发的"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采用回顾性监测、实时监测研究方法,围绕HIS电子医疗信息筛选ADR疑似病例,经人工逐一甄别后获得桂哌齐特安全性评价结果及相关风险因素,进而规范自动监测流程.结果:11665例桂哌齐特用药人群回顾性自动监测的6种量化指标、3种非量化指标ADR发生率分别为:血小板减少0.12%、血红蛋白减少0.34%、白细胞减少0.20%、中性粒细胞减少0.15%、肝损害0.87%、肾损害1.45%,皮肤损害0.14%、过敏样反应0.0018%、过敏性休克0;严重ADR共计6例(0.051%).基于5所医院多中心的量化指标拓展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历时3个月实时监测研究结果一致,有29.73%的ADR病例可提前1~6 d给出预警信号.结论:桂哌齐特在临床规范用药情况下较为安全,致其早年国外撤市的严重粒细胞缺乏很可能是高氮氧化物杂质引起;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新药上市后很有必要开展大样本真实世界安全性评价研究.自动监测具备的人工智能评估,可以精准快俭的获取ADR发生率及其风险因素,并实现"止于未动"、"预防为主"的临床用药风险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的不良反应自动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住院患者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联合化疗的相关毒副反应进行自动监测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该药提供药品风险参考.方法:借助"军队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调取2006年1月 –2017年12月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对该药联合化疗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ADE主动监测,并结合人工评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3706例(4371例次)患者纳入研究,均使用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的化疗方案,联用的化疗药物主要包括铂类、烷化剂、抗代谢药等.按用药例次排序前三位科室依次是骨科(40.75%),肿瘤内科(34.45%)、介入放射科(13.64%).4371例次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8.20%、55.43%、9.76%,未见心脏毒性反应,与Meta分析结果基本相符;系统报警阳性率分别为89.63%、84.61%、94.41%.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化疗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临床治疗中,该药联合化疗未加重化疗相关毒副作用,安全性相对较好,研究结果仍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样本住院人群中严重过敏样反应的信息化自动监测与救治用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大样本住院人群中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患者的致敏药物类型与急救用药措施,探索基于信息化监测技术开展临床抢救用药评估的高效可靠途径.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获取我院2014-2018年间304 631例住院人群中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患者相关信息,人工逐一甄别后进行深度分析.结果 304 631例监测人群中,发生过敏性休克46例(0.015%)、严重过敏样反应67例(0.022%),共计113例,其中涉药109例;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抗肿瘤用药(25.66%)、抗微生物药(21.24%).救治用药出现频次最多的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9.37%)、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4.19%)和盐酸异丙嗪注射液(13.86%);22例(47.83%)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用了肾上腺素,有3例最终死亡.结论 过敏性反应救治中应重视肾上腺素作用与规范使用;有基础疾病患者更易致严重后果;信息化监测系统可高效准确地获得大样本人群目标风险监测与评价及相关用药方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