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BRCA1/2及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多基因胚系突变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及高风险个体胚系基因突变,分析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通路基因突变状态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补充中国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数据库。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自愿接受基因检测的350例乳腺癌患者和49例乳腺癌高风险个体的全血样本。应用NGS检测32个乳腺癌相关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统计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家族史、单/双侧肿瘤、Luminal分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大小、肿瘤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HR通路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350例乳腺癌患者中,64例(18.3%)携带基因致病突变(包括致病和疑似致病两类突变),包括47例(13.4%)BRCA1/2突变,16例(4.6%)非BRCA1/2基因突变,1例(0.3%)BRCA2和FANCL突变。在49例乳腺癌高风险个体中,7例(14.3%)携带基因致病突变,包括6例(12.3%)BRCA1/2突变,1例(2%)ATM突变。BRCA1/2致病突变与乳腺癌发病年龄相关(18%,8.7%,χ2=6.346, P=0.012),发病年龄≤45岁的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较高。HR通路基因突变(包括致病、疑似致病和临床意义不明确的三类突变)与单/双侧肿瘤(49.5%,68.4%,χ2=4.841, P=0.028)和Luminal分型(45.7%,62.2%,32%,60%,χ2=12.004, P=0.007)具有相关性,双侧乳腺癌、Luminal B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较高。 结论:乳腺癌高风险个体BRCA1/2致病突变频率与乳腺癌患者相近,对高风险个体进行BRCA1/2检测有利于指导乳腺癌的筛查和预防。早发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Luminal B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HR通路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应及早进行HR通路基因检测,为乳腺癌的诊疗预后和风险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早发性(发病年龄≤35岁)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50例发病年龄≤35岁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BRCA2定位协作基因(PALB2)、肿瘤蛋白53(TP53)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EK2)基因的胚系突变。根据遗传变异的分类标准与指南对突变进行解读,分为致病、可能致病、意义未明、可能良性和良性。根据有无携带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 n=18)和非突变组( n=132),采用 χ2检验分析组间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50例早发性乳腺癌中检测到18例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总突变率为12.0%。其中,8例(5.3%)BRCA2突变,7例(4.7%)BRCA1突变,1例(0.7%)PALB2突变,2例(1.3%)TP53突变,ATM和CHEK2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突变类型以移码突变(9/18,50.0%)为主,其次是无义突变(7/18,38.9%),错义突变(1/18,5.6%)和剪接受体突变(1/18,5.6%)。18例突变携带者分子分型中,9例Luminal B,6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2例Luminal A,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扩增仅1例。其中,8例BRCA2突变携带者均为Luminal分型,7例BRCA1突变携带者中6例是TNBC分型。突变组和非突变组乳腺癌患者家族史( P=0.343)、雌激素受体(ER)状态( χ2=0.16, P=0.688)、HER-2状态( χ2=2.89, P=0.089)、分子分型( χ2=1.99, P=0.575)、初诊TNM分期( χ2=2.49, 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发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胚系突变率,建议早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多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中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中87例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ATM基因的表达量,按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40岁、男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突变型、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以及放射治疗剂量是否为两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87例患者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5.0(11.1,20.8)。ATM基因低表达组( n=44)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5.8)Gy;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 P=0.036),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 HR=4.775,95% CI:1.104~20.652, P=0.036)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 HR=0.847,95% CI:0.761~0.942, P=0.002)和总生存期( HR=0.844,95% CI:0.739~0.963, P=0.012)的独立保护性因素。ATM基因高表达组( n=43)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7.6)Gy;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未观察到放射治疗剂量影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 P>0.05)。 结论:对于ATM基因低表达的患者,增加放射治疗剂量可以改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致病性胚系突变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BRCA1、BRCA2、ATM和MSH等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PGAs)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GAs的胰腺癌患者主要依靠胚系基因检测协助诊断。BRCA 1、BRCA2、ATM等基因突变的患者对铂类化疗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治疗更加敏感,而错配修复(MMR)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更能受益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本文对目前主要的PGAs类型和相应的检测及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NaseH-1抑制端粒酶阴性骨肉瘤并增强放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核酸内切酶RNaseH-1对使用端粒的替代延长(ALT)机制来延长端粒的骨肉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过表达RNaseH-1的ALT骨肉瘤细胞U2OS和端粒酶阳性骨肉瘤细胞143B。对转染后的细胞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γ-H 2AX灶点)情况,蛋白印迹法实验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过表达RNaseH-1后U2OS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且细胞周期阻滞于G 1期(均 P<0.05)。U2OS细胞中RNaseH-1的过表达使ATM和Chk2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同源重组相关蛋白RAD51和BRCA1的表达显著降低,并导致细胞中DNA损伤水平显著上升、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强(均 P<0.05)。而过表达RNaseH-1不对端粒酶阳性的143B细胞产生抑制效应( P>0.05)。 结论:过表达RNaseH-1抑制了端粒酶阴性骨肉瘤细胞并增强了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RNaseH-1在ALT细胞中抑制同源重组修复并激活ATM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18a促进自噬增强人鼻咽癌细胞株放疗敏感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miR-18a过表达和抑制表达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iR-18a过表达质粒miR-18a模拟物和抑制表达质粒miR-18a遏制物及空白对照质粒转染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细胞,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其对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miR-18a过表达和抑制表达的人鼻咽癌细胞CNE1和CNE2细胞株。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miR-18a过表达和抑制表达联合放疗处理前后对人鼻咽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放疗敏感性,吖啶橙染色结合WB检测细胞自噬水平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00、200 nmol/L miR-18a模拟物转染CNE1和CNE2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 ATM mRNA表达受到显著抑制(CNE1相对表达量为0.174±0.139和0.003±0.001, t值为9.939和19 470.783;CNE2:相对表达量为0.024±0.008和0.019±0.012, t值为270.230和137.746, P值均<0.001),72 h后, ATM蛋白水平显著下降;100、200 nmol/L miR-18a遏制物转染48 h后,CNE1细胞中 ATM转录显著增加(CNE1相对表达量为9.419±2.495和2.500±1.063, t值为-4.427和-41.241, P值均<0.05);CNE2细胞中 ATM转录亦显著增加(相对表达量为7.210±0.171和115.875±15.805, t值为-62.789和-12.589, P值均<0.05),72 h后, ATM蛋白水平增高。miR-18a过表达的CNE1和CNE2细胞放疗后与CNE1和CNE2细胞单纯放疗相比,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P值均<0.05);稳定抑制miR-18a表达与单纯放疗相比,细胞增殖能力增加( P值均<0.01)。100 nmol/L miR-18a模拟物转染联合放疗组与单纯放疗组相比,CNE1细胞凋亡率增加[(22.9±2.1)%比(16.3±1.0)%, t=-4.870, P<0.01]。稳定过表达miR-18a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相比,G1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减少[(20.2±3.0)%比(29.8±4.4)%, t=3.119;(21.5±0.9)%比(33.4±3.1)%, t=6.410, P值均<0.05],S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56.7±4.9)%比(36.8±6.4)%, t=-4.246, P<0.05]。稳定过表达miR-18a的CNE1细胞与对照细胞相比,放疗后克隆形成能力下降、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自噬相关LC3表达增加( P值均<0.05),p62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miR-18a过表达可以增强人鼻咽癌细胞放疗敏感性,其机制与其抑制 ATM表达,去除G1/S,G2/M期阻滞,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ATM突变的青年难治套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伴ATM突变的青年难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及效果。方法: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20年7月收治的1例伴ATM突变的套细胞淋巴瘤青年难治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3岁,以全身多发包块为主诉就诊,入院经活组织检查、骨髓穿刺等专科检查后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经典型,Ⅳ期B组,伴t(11;14)、ATM突变。确诊后经R-Hyper-CVAD A(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瑞滨、地塞米松)、R-CVAD B(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R-R(利妥昔单抗、苯达莫斯汀)方案治疗3个周期,患者肿大淋巴结及脾脏缩小不明显,评估病情为未缓解。考虑患者为难治套细胞淋巴瘤,调整治疗方案,予以泽布替尼+苯达莫斯汀联合治疗1个周期,1个月后评估患者病情达缓解。至2020年11月,患者病情持续缓解,仍在随访治疗中。结论:ATM突变阳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存在化疗耐药和预后不良,目前尚无针对ATM突变阳性的靶向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 P<0.001)、LDH升高( P<0.001)、ECOG评分≥2分( P=0.005)、IPI评分3~5分( 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 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 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 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 P=0.018;OS: 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 P<0.001;OS: P=0.018)、LDH升高(PFS: P=0.015;OS: P=0.006)、多结外受累(PFS: P<0.001;OS: 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 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 P=0.019)。 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HG-GEP-NEN)是一种罕见但预后很差,且是一种未被充分研究的肿瘤类型。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T G3)以及分化差的神经内分癌(NEC)。NET G3的预后优于NEC,但对于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敏感性不如NEC。HG GEP-NEC的治疗参考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前,对于HG GEP-NEN的分类、治疗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普遍缺乏。经过病理重新评估,该研究分析了181例HG-GEP-NEN患者的肿瘤DNA和匹配的血液样本,其中152例NEC和29例NET G3。根据对360个癌症相关基因的测序,评估突变和拷贝数变化,NEC中高频突变基因为TP53(64%)、APC(28%)、KRAS(22%)和BRAF(20%)。RB1只有14%发生突变,但有34%的拷贝数变化影响RB1。其他高频拷贝数缺失为ARID1A(35%)、ESR1(25%)和ATM(31%),其中出现高频拷贝数扩增/增加的两个基因为MYC(51%)和KDM5A(45%)。虽然这些分子特征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相似性有限,但在66%的NEC样本中发现了潜在的靶向性改变。突变和拷贝数变化因原发肿瘤部位的不同而不同,BRAF突变主要见于结肠(49%),FBXW7突变主要见于直肠癌(25%)。152例NEC中有8例(5.3%)为微卫星不稳定(MSI)。NET G3中高频突变常见于MEN1(21%)、ATRX(17%)、DAXX(14%)、SETD2(14%)和TP53(14%)。此外该研究还发现HG-GEP-NEN的分子差异与形态分化和起源部位有关。总之其分子水平与小细胞肺癌的相似之处有限,但高比例的靶向性改变表明,个体化治疗的潜力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胚系基因检测结果分析与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探讨胚系致病性突变携带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胚系基因检测的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列腺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为(66.7±9.2)岁,确诊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28.50(2.43~1481.11)ng/ml;T 1~2期84例(33.7%),T 3~4期98例(39.3%),T分期不明67例(26.9%);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3组51例(20.5%),4~5组198例(79.5%)。高危和极高危定义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前列腺癌指南(2022年第1版)。高危79例,极高危170例。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胚系DNA,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panel检测。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美国分子病理学协会(ACMG/AMP)2015版指南对胚系基因检测数据进行解读。聚焦16种前列腺癌遗传易感基因,分析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比较,分析与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致病风险相关的胚系突变。 结果:本研究249例中共检出18个(7.2%)胚系致病性突变,分别由18例患者携带。有胚系突变患者一级亲属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比率较无胚系突变者显著增高[50%(9/18)与13%(30/231), P<0.001],有胚系突变患者与无胚系突变患者的年龄[(68.2±9.3)岁与(66.6±9.2)岁]、PSA[中位值:40.68ng/ml与28.00ng/ml]、ISUP分级分组[4~5组:88.9%(16/18)与78.8%(182/231)]、T分期[T 3~4期:38.9%(7/18)与39.4%(91/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8个胚系致病性突变位于8个基因上,分别为BRCA2 (7例,38.9%)、MSH2(3例,16.7%)、PALB2(2例,11.1%)、ATM(2例,11.1%)、RAD51C(1例,5.6%)、PMS2(1例,5.6%)、MSH6(1例,5.6%)和HOXB13(1例,5.6%)。对249例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RCA2( OR=11.1, 95% CI 4.8~ 25.6, P<0.001)和MSH2( OR=43.5, 95% CI 8.5~200.0, P<0.001)基因的胚系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 结论:本研究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为7.2%,携带胚系BRCA2或MSH2基因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