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新生儿的 AVPR2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新生儿期诊断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 AVPR2基因的变异检测。 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扩增 AVPR2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并进行Sanger测序。 结果: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发热、多尿、血钠增高。B超随访提示患儿存在一过性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用氢氯噻嗪治疗部分有效。DNA测序发现患儿及其母亲均携带 AVPR2基因第2外显子c.890-899delACCCGGAGGC大片段缺失移码变异,既往未见报道。 结论:AVPR2基因第2外显子c.890-899delACCCGGAGGC大片段缺失移码变异可能是患儿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个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家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ongenital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 CNDI)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可能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并分析1例CNDI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儿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法检测先证者全部基因各个外显子的序列变异情况,采用PCR-Sanger测序法验证该家系其他成员的AVPR2与ABCG2基因的序列变异。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确诊CNDI的年龄≤14岁的患者,统计其血尿酸水平。结果:临床诊断CNDI仅先证者1人,其余家系成员均无多饮、多尿表现。高尿酸血症除先证者外,还包括先证者父亲。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先证者存在AVPR2基因变异(p.S331R)与ABCG2基因变异(p.N308K),前者为半合子,X连锁隐性遗传,来源于母亲,母亲为杂合变异;后者为杂合变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来源于父亲。该家系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尿酸排泄分数(FEUA)先证者为3.1%,父亲为2.7%。回顾12例年龄≤14岁确诊CND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1例,就诊年龄3个月~14岁,合并高尿酸血症者5例。结论:儿童CNDI患者可能合并高尿酸血症,氢氯噻嗪联合苯溴马隆方案效果良好。该家系中的AVPR2基因变异(p.S331R)和ABCG2基因变异(p.N308K)的致病性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肾性尿崩症两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告2例AVPR2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均表现为长期发热伴高钠血症,随访18~24个月,2例患儿智力、运动发育同同龄儿,未发现泌尿系统异常。对于长期发热伴高钠血症的男婴需警惕先天性肾性尿崩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七例新生儿期发病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儿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7例新生儿期发病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基因变异位点。结果:7例患儿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在10~21天,均以间断发热为首发症状入院,有烦渴、多饮、多尿症状,经治疗5例症状缓解,2例仍有症状、发育落后。5例存在 AVPR2基因变异,例1为c.645_646insGCACCTACCCTGGGTATCGCC整码变异;例2、4分别为c.541C>T、c.419C>A错义变异;例3、例5均为 AVPR2基因半合子整体缺失。其中例1、4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例6、例7患儿为双胎儿,均为 AQP2基因第3外显子c.538G>A纯合错义突变所致,已有相关基因突变的报道。 结论:AVPR2/AQP2基因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主要致病基因,新发现2种未见报道的变异位点,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在新生儿期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肾性尿崩症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提高对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ongenital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CNDI)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22例CNDI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22例CNDI患者中男性占86.4%(19例);年龄2个月~47岁,小于30岁者20例,大于30岁者2例。临床表现为自幼出现多饮、多尿,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生长发育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血肌酐增高。15例(68.2%)患者有不同程度双肾及输尿管积水,残余尿增加。垂体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显示,垂体后叶高信号未见明确显示5例,占22.7%,垂体后叶显示模糊6例,占27.3%。7例行基因检测为AVPR2基因突变。对疑似CNDI的患者应及时行禁水-加压素试验及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VPR2基因激活变异致儿童肾性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AVPR2基因激活变异致儿童肾性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NSIAD)的临床表现、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2例NSIAD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以“肾性抗利尿不适当综合征”“AVPR2 基因”“nephrogenic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sis”“AVPR2 gene”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Springer Link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5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孩,就诊时年龄分别为5岁3月龄和2月龄,均存在慢性重度低钠血症,伴低血渗透压、高尿渗透压和高尿钠。基因检测均为AVPR2基因母源半合子变异(c.409C>T,p.R137C)。例1患儿自主限水、静脉滴注和口服补钠,血钠升高不明显,予口服呋塞米片,血钠上升至正常。随访1年,患儿一直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电解质维持正常。例2患儿予以限水同时口服及静脉补盐,血钠可升至正常;呼吸道感染后血钠再次下降,经抗感染和呋塞米片口服治疗,血钠维持正常。4个月后自行停药,每天补盐并限水,现1岁,生长发育良好,血电解质正常。文献检索到英文文献50篇,无相关中文文献,共30例先证者病例,其中16例(53%)为婴幼儿及儿童期发病,多以惊厥起病。9例婴幼儿NSIAD 的AVPR2基因变异为R137C,5例为R137L,提示第409碱基变异为热点变异位点。治疗主要为限水和口服尿素,未见呋塞米口服治疗的报道。结论:NSIAD除不明原因低钠血症外,无特异性表现。AVPR2基因测序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2例患儿限水治疗及补钠效果有限,口服呋塞米治疗后,血钠可维持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基因SKA2、AVPR1B、CRHR2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关联性及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因自杀就诊的抑郁症患者61例(病例组),同期选取与病例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人员57例(对照组)。使用Snapshot分型技术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基因型检验,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Ⅱ)、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分别评估个体的冲动特质及其过去1年的精神压力。使用SPSS 22.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自杀未遂组BIS-Ⅱ总分和LES总分[分别为(65.05±11.14)分,(34.16±27.2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30±9.07)分,(11.67±12.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SKA2和CRHR2基因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AVPR1B基因rs28373064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5.763,4.279,均 P<0.05),经Bonferroni校正后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MDR中最优交互模型为AVPR1B基因rs28373064位点与冲动特质、生活事件构建的三阶模型,检验样本准确度最高0.789,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多个遗传模式中,AVPR1B基因rs28373064位点与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存在关联[显性模式:A/G-G/G( OR=0.38,95% CI=0.16~0.88, P=0.021);超显性模式:A/G( OR=0.36,95% CI=0.15~0.87, P=0.019);累加模式:A/A、A/G及G/G( OR=0.44,95% CI=0.20~0.96, P=0.034)]。 结论:AVPR1B基因rs28373064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行为相关,该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在生活事件及冲动特质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自杀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个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家系的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确定1个遗传性肾性尿崩症(hereditary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HNDI)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 采集家系中先证者和2例有类似症状的患者及2名正常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DNA,经二代测序确定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后,对家系中的类似患者及正常成员进行该位点的测序.结果 先证者AVPR2基因存在c.856C>T半合子突变,2例类似症状及1名正常家系成员的AVPR2基因存在c.856 C>T杂合突变.结论 AVPR2基因c.856C>T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发生HNDI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交泰丸治疗糖尿病的潜在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交泰丸为中医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目前临床采用异病同治理念治疗糖尿病,且有较好的疗效,明确其潜在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及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P)研究交泰丸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等,构建其治疗糖尿病的核心靶点网络,进一步对获取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可视化的“交泰丸-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关键通路”的多层次关联网络.结果:共得到交泰丸中活性成分28个.这些成分治疗糖尿病涉及核心靶点187个,包括疾病靶点15个,如精氨酸加压素受体2(vasopressin V2 receptor,AVPR2),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eceptor activity-modifying protein 1,RAMP1),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eceptor activity-modifying protein 3,RAMP3),胰岛索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 R)等;潜在药物靶点71个,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9 (cyclin-dependent kinase 9,CDK9),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α(NF-kappa-B inhibitor alpha,NF-κB1α),核转录因子-κB p100亚型(NF-kappa-B p100 subunit,NFKB2)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等.结论:交泰丸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涉及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细胞胰高血糖素反应、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性、内分泌系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信号通路、趋化因子及磷脂酰肌醇三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erine/threonine kinases,PI3K-Akt)等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等.该研究为深入探讨交泰丸治疗糖尿病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VPR2基因突变合并梗阻性肾病的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者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ongenital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CNDI)是以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水平正常或者升高,但因肾脏对抗利尿激素(ADH)反应缺陷,导致尿液不能被正常浓缩为特征的疾病[1].其中90%为X连锁隐性遗传的抗利尿激素受体2(arginine vasopressin receptor 2,AVPR2)基因突变所致,其余10%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由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基因突变所致[2-3].而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后叶ADH合成、转运、储存及释放缺陷而导致肾小管回吸收水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大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