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生物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实验)、体外染色体畸变实验和体外基因突变实验检测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的遗传毒性。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受试动物,经耳缘静脉缓缓注入凝胶盐水浸提液(10 ml/kg),测其体温并计算体温升温值。以昆明种小鼠为受试动物,分别经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凝胶盐水浸提液(50 ml/kg)和氯化钠注射液(对照),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记录动物的体质量变化。在抗凝兔血中分别加入凝胶盐水浸提液、氯化钠注射液与蒸馏水,检测溶血率。结果:在活化和非活化条件下,凝胶盐水浸提液组和凝胶二甲基亚砜浸提液组4种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达到相应阴性对照组的2倍;3个剂量组(凝胶培养基浸提液和1/2、1/4凝胶培养基浸提液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均为0;3个剂量组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的大集落突变频率、小集落突变频率和总突变频率均无明显增长(均 P>0.05)。注射凝胶盐水浸提液后,3只日本大耳白兔的体温升温值分别为0、0.3和0.2 ℃。注射凝胶盐水浸提液后24、48和72 h,各组小鼠均未见毒性反应症状,且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样品组和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均有所增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溶血实验结果显示,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的溶血率为0.1%。 结论:医用羧甲基葡糖胺聚糖凝胶无诱发细菌突变、体外细胞染色体畸变及细胞基因突变的作用,亦无热原性、急性全身毒性和溶血性,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5-2020年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APAR)是植被进行光合作用中实际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是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模型、作物生长模型、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气候模型等的重要参数.因此高空间分辨率和精确性的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对于高精度的区域生产力及光能利用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进行了改进,利用 30 m×30 m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直接计算太阳辐射,从而将其作为CASA模型的输入参数.结合多源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研究 2015-2020 年江汉平原APAR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顾及江汉平原的土地利用分布特点,着重分析了江汉平原农田APAR的时空特性,研究结果较好的反映了江汉平原APAR分布.实验结果表明:(1)2015-2020 年APAR年总值在 3.42×1013 MJ—3.73×1013 MJ之间,总体空间分布与植被类型的分布情况相符;(2)农田月均APAR值在 4 月、7 月高于其他月份,表现出"双峰"的特征;(3)在空间分布上,水田APAR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而旱地APAR正好相反,这可能源于种植结构重心转移;(4)通过借助地理探测器,着重考虑与植被生长相关的 12 个因子(包括≧10≧积温、年总日照时数、年均气温、年总降雨量、农田种植结构、年散射辐射、农田施肥、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砂土、粉砂土、黏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 12 个因素对APAR空间变异性都具有很明显的影响.对CASA的改进方法可以适用于大范围高空间精度的计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抗菌药普托马尼中3个工艺杂质的(Q)SAR遗传毒性评价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对新型抗结核分枝杆菌药普托马尼各合成路线涉及的3个共性工艺杂质:(S)-叔丁基二甲基硅烷缩水甘油醚(杂质Ⅰ)、(S)-丁酸缩水甘油酯(杂质Ⅱ)、4-三氟甲氧基溴苄(杂质Ⅲ)进行遗传毒性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基于专家规则和统计学原理的2种互补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Derek和Sarah)对普托马尼中3个工艺杂质的遗传毒性进行评价和分类;根据评价结果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采用分时段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同时对这3个工艺杂质进行测定,并阐述这3个工艺杂质在EI源下的质谱裂解规律.结果 杂质Ⅰ和杂质Ⅲ Derek评估结果均为阳性,Sarah评估结果分别为模棱两可和阴性,依据ICH M7指南分类为3类致突变杂质;杂质Ⅱ Derek评估结果为阳性,Sarah结果显示有明确的Ames阳性实验结果,为2类已知致突变杂质.3个工艺杂质均需按照毒理学关注阈值(TTC)进行控制,建立的GC-MS/MS法经验证3个杂质可有效分离,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定量限均低于拟定限度的15%,平均回收率(m=9)分别为105.5%、104.4%和108.5%,重复性RSD(n=6)分别为2.2%、5.8%和2.2%.3批样品均检出杂质Ⅲ.结论 建立的GC-MS/MS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普托马尼中3个潜在致突变杂质的测定.由于杂质Ⅱ也是恶唑烷类抗菌药如利奈唑胺、咔哒唑胺、泰地唑胺等的共性工艺杂质,因此本研究也为其他恶唑烷类抗菌药中杂质Ⅱ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菌株鉴定方法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对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中的菌株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试验菌株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根据Ames试验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要求,对试验菌株的组氨酸缺陷型鉴定、脂多糖屏障缺陷(rfa突变)鉴定、氨苄青霉素抗性(R因子)鉴定、四环素抗性(pAQ1质粒)鉴定和uvrB修复缺陷型(紫外线敏感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鉴定结果表明,TA97a、TA98、TA100、TA102、TA1535等5株菌株生长均需组氨酸,均具有rfa突变,除TA1535外均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除TA102外均对紫外线敏感和均无四环素抗性.结论:虽然鉴定方法不同,但是判定标准和鉴定结果相同,各个实验室应规定好试验菌株鉴定的方法和频率,为Ames试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提供根本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新型复合磷酸钙镁基水门汀的生物相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课题组将磷酸钙、磷酸镁、硅酸钙、碳酸铋多种材料复合,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无机复合材料用作修复髓室底穿孔,前期研究显示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机械性能.目的:分析磷酸钙-磷酸镁-硅酸钙-碳酸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①细胞毒性实验:通过CCK-8比色法测定磷酸钙-磷酸镁-硅酸钙-碳酸铋材料对L929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②溶血实验:在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受试样品浸提液、生理盐水与蒸馏水,检测溶血率;③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将受试样品浸提液、生理盐水分别经小鼠尾静脉注入实验组、对照组动物,观察 24,48,72 h小鼠一般情况,并记录各个时间段的体质量;④Ames实验:采用标准平板掺入法,计数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 TA97,TA98,TA100,TA102 标准测试菌株在受试样品浸提液下培养72 h的回变菌落数.加S-9混合液作为体外代谢活化系统.结果与结论:新型无机复合磷酸钙-磷酸镁-硅酸钙-碳酸铋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为0级,急性溶血、急性全身毒性和Ames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该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用PCR法检测16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和5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对阳性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54株菌中51 株AMEs基因阳性,检出率为94.4% ,28 株甲基化酶基因阳性,检出率为51.9% .共检出5 种AMEs基因:ant(3″) -Ⅰ、aac(3) -Ⅱc、ant(4′) -Ⅰa、aac(6′) -Ⅰb和ant ( 2″) - Ⅰa,阳性率分别为 66.7% 、 38.9% 、 31.5% 、31.5%和16.6% ;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和ar-mA,阳性率分别为29.6%和29.6% ,其余基因均未检出.测序结果与目的基因一致.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基因为ant(3″)-Ⅰ、aac(3)-Ⅱc、ant(4′) -Ⅰa、aac(6′)-Ⅰb和ant(2″)-Ⅰa以及rmtB, arm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旋酶法DL-丙氨酸的遗传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消旋酶法DL-丙氨酸的遗传毒性.方法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设阴性对照组(纯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kg)和消旋酶法DL-丙氨酸3个剂量组(10000、5000和2500 mg/kg),观察各组小鼠胸骨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设阴性对照组(纯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kg)和消旋酶法DL-丙氨酸3个剂量组(10000、5000和2500 mg/kg),观察各组小鼠睾丸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类型并计算畸变率.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消旋酶法DL-丙氨酸5个剂量组(50、158、500、1580、5000μg/皿和8、40、200、1000、5000μg/皿),计数各组回复突变菌落数.结果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消旋酶法DL-丙氨酸微核细胞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消旋酶法DL-丙氨酸动物睾丸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回复突变实验结果显示,在加或不加S9的情况下,各剂量组消旋酶法DL-丙氨酸对TA97a、TA98、TA100、TA102、TA1535菌株均无致突变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旋酶法DL-丙氨酸未见明显遗传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果油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沙棘果油的食用安全性.方法 依据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d喂养试验.结果 大、小鼠急性经口MTD值均大于15000mg/kg·BW属无毒级.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未见沙棘果油致突变作用.大鼠30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未见实验动物有中毒及死亡状况,各剂量组的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值、血液学指标及末期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除雄性中剂量组血红蛋白降低,高剂量组总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大鼠脏器组织均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受试沙棘果油未显示有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亚慢性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降血糖化合物G004的遗传毒性与生殖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新型降血糖化合物G004的遗传毒性与生殖毒性.方法:分别采用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回复突变试验)、CHL细胞(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考察G004的遗传毒性;采用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实验,在大鼠妊娠第6~15天连续灌胃给药G004(剂量分别为100、300、900 mg/kg),考察其对孕鼠体质量和摄食量、胚胎形成以及胎鼠生长发育等的影响,评价其生殖毒性.结果:遗传毒性方面,G004的Ames试验、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殖毒性方面,G004各剂量组孕鼠均无明显毒性反应,100、300 mg/kg剂量组胎鼠生长发育正常,仅900 mg/kg剂量组出现吸收胎数增加及胎鼠骨骼发育迟缓.结论:G004无明显遗传毒性;剂量≤900 mg/kg时对怀孕大鼠母体无毒性作用,剂量≤300 mg/kg时对大鼠子代无致畸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壳聚糖酶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研究壳聚糖酶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评价,为其合理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GB15193-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90d喂养试验对壳聚糖酶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 壳聚糖酶对昆明种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0.0 g/kg· bw;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以0.2 g/kg·bw、0.4g/kg· bw和0.6g/kg· bw剂量的壳聚糖酶给予SD种大鼠连续灌胃90 d,将各剂量组的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脏器重量及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与样品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 根据GB15193-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要求和标准,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壳聚糖酶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0.0 g/kg·bw,属无毒物,无遗传毒性,其90d喂养试验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0.6 mg/kg·bw.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