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维生素D缺乏状况的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维生素D缺乏状况。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就诊的55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检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该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维生素D状况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 004例研究对象,年龄55~102岁,平均(71.1±9.7)岁,其中男725例,女2 279例,血清25(OH)D为(17.77±9.92)μg/L,属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55~64岁、65~74岁、75~84岁、85岁及以上维生素D分别为(19.66±9.77)μg/L、(18.34±9.78)μg/L、(16.19±9.51)μg/L、(14.74±10.49)μg/L,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9.357, P<0.05);全部研究对象血清25(OH)D水平达到严重缺乏程度占21.3%,缺乏占44.6%,不足占23.3%,充足占10.8%。男性维生素D水平由严重缺乏到充足不同程度分别为18.2%、44.8%、25.1%、11.9%,女性分别为22.2%、44.6%、22.7%、10.5%。男女患者维生素D严重缺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60, P<0.05)。 结论:骨科中老年就诊人群随年龄增长维生素D水平呈下降趋势,严重缺乏者比例逐步增高,是进行干预的重点关注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基因型及其地区分布。方法:选取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的1954-2011年在不同地区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004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的苯酚-氯仿混合抽提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3个CRISPR位点(YPa、YPb和YPc)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Diction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以鉴定间区序列(spacer);对CRISPR各位点新发现的spacer,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序列比对,推测基因序列来源。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藏高原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 004株鼠疫菌共发现53种spacer,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为a105、a106、a107、b51、b52、c14;1 004株鼠疫菌被分成44个不同的CRISPR基因型,10大类群,新发现基因型15种,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以G26-a1′、G7、G22、G24-a1′、G22-a1′、G9、G26-a1′a60型为主,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为G37-a6′型。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具有高度多样性,且地区分布特征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早期死亡病例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诊断初期严重的急危重症及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可能引起NB患儿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提高认识,尽早识别和干预,减少早期死亡率。方法:连续纳入2007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初治的NB患儿,并对其中于诊断1个月内死亡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直接死亡原因、并发症、死亡发生距诊断相隔时间及是否接受化疗。结果:共纳入系统诊治并随访的NB患儿654例,其中31例早期死亡,占同期收治总人数的4.7%。早期死亡患儿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18例,58.1%),化疗后骨髓抑制(17例,54.8%),肿瘤破裂出血(16例,51.6%),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25.8%)。单因素分析:危险度分组( P=0.006 6)、骨髓是否侵犯( P=0.020 7)、原发肿瘤部位( P=0.016 7)、年龄( P=0.003 3)、乳酸脱氢酶(LDH)( P<0.000 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P<0.000 1)、血清铁蛋白( P=0.016 0)、D-二聚体( P<0.000 1)、纤维蛋白原( P=0.002 7)、肿瘤直径( P<0.000 1)、血红蛋白( P<0.000 1)、血小板( P<0.000 1)、血清白蛋白( P<0.000 1)在早期死亡患儿与非早期死亡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年龄<30个月, OR=2.824 (95% CI:1.084~7.359),LDH>1 004 IU/L, OR=6.991 (95% CI:2.135~22.887),白蛋白<36 g/L, OR=65.237 (95% CI:2.024~13.545),血红蛋白<92 g/L, OR=5.358 (95% CI:2.024~13.545),血小板低于192×10 9/L, OR=3.554 (95% CI:1.267~9.965)。 结论:患儿入院后加强生命体征检测,尽早识别肿瘤破裂等危及生命的急重症,并于有创操作后尽早适当镇静、积极输注血制品等对症干预治疗措施,必要时转重症监护室予呼吸支持等是避免早期死亡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临床安全用药年度报告(2019)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9年收到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234家医院的用药错误(ME)报告15 056例。上报ME的医院较2018年(177家)增长了32.20%,报告例数较2018年(11 761例)增长了28.02%。15 056例ME报告中A级错误52例(0.35%),B级11 175例(74.22%),C级3 351例(22.26%),D级350例(2.32%),E级79例(0.52%),F级44例(0.29%),G级0例,H级4例(0.03%),I级1例(0.01%)。B~I级ME涉及的15 004例患者中男性8 801例(58.66%),女性6 203例(41.34%);年龄1 d~103岁,<18岁者2 027例(13.51%),≥18~<60岁7 377例(49.17%),≥60岁5 600例(37.32%)。导致患者伤害的严重ME(E~I级)涉及128例患者,其中65例(50.78%)年龄≥60岁。严重ME所涉及药品居前3位者为甘精胰岛素、甲氨蝶呤片和华法林片。52例A级ME没有涉及错误引发人员和错误发生场所。15 004例B~I级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为医师者9 821例(65.46%),药师3 561例(23.73%),护士634例(4.23%),患者及家属306例(2.04%),其他682例(4.54%),由医师以及患者和家属引发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60.89%、1.06%);发生场所在门诊者5 662例(37.74%),病房4 001例(26.67%),药房3 721例(24.80%),静脉用药调配中心1 084例(7.22%),护士站224例(1.49%),患者家中133例(0.89%),社区卫生服务站4例(0.03%),其他175例(1.17%),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和患者家中发生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5.52%、0.41%)。错误内容居前3位者为药物品种、用法和用量,发现人员居前3位者为药师、护士和医师;引发错误因素居前3位者为知识缺乏、疲劳和培训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肾脏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联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草酸钙结晶肾损伤过程中肾组织基因及蛋白的动态变化,探讨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1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组(模型组),应用乙醛酸(50%,9 mmol/L)腹腔注射(100 mg·kg -1·d -1,持续5 d)建立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使用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及Von Kossa染色观察模型组小鼠是否造模成功。对小鼠肾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测序,根据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结果筛选与草酸钙结晶肾损伤有关的基因和蛋白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图、热图及火山图进行肾组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采用韦恩图分析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的重叠内容。 结果:模型组小鼠肾脏HE染色、PAS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形态结构异常,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肾组织存在纤维化,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皮髓交界处大量钙盐沉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等肾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提示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模型组共存在2 815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2 004个基因上调,811个基因下调;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共存在1 197个差异蛋白,其中353个蛋白上调,844个蛋白下调。共有338个差异基因与差异蛋白相对应,其中324个差异基因与差异蛋白趋势一致。在表达上调及下调对应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中均选取表达差异较大的5个差异分子,分别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CM4)、精氨酸酶2(ARG2)、S100钙结合蛋白A6(S100A6)、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基(G6PC)、溶质转运家族22成员6(SLC22A6)、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A1(SLCO1A1)、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EPCK1)和吲哚胺N-甲基转移酶(INMT)。GO分析表明2个组学相关的差异分子富集的共同通路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多种能量代谢通路及免疫失调;而KEGG富集分析显示2个组学相关的差异分子主要的富集通路包括转运体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病变、氨基酸代谢通路异常、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通路异常等。结论:草酸钙结晶肾损伤小鼠肾脏基因和蛋白层面均发生明显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多种能量代谢通路异常及免疫失调可能作为重要机制参与草酸钙结晶肾损伤的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龄前儿童铁缺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学龄前儿童贫血、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现况。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选取我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海南,中部地区河南,西部地区重庆、陕西、贵州、新疆,东北地区辽宁)的150个街道或乡镇。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调查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散居儿童(0.5~<3.0岁)和幼儿园的集居儿童(3.0~<7.0岁)共21 470名,按年龄分为3组(0.5~<1.0岁为婴儿组、1.0~<3.0岁为幼儿组、3.0~<7.0岁为学龄前组)。调查儿童性别、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采集末梢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清铁蛋白。分析儿童贫血、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率,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城市与农村、地区间的患病率差异。 结果:有效调查人数21 460名,其中男10 780名(50.2%);婴儿、幼儿、学龄前组分别为2 645名(12.3%)、6 244 名(29.1%)、12 571名(58.6%);血红蛋白(126.7±14.8)g/L,血清铁蛋白32.3(18.5,50.1)μg/L;总贫血率、铁缺乏率、缺铁性贫血率分别为10.4%(2 230/21 460)、28.3%(6 070/21 460)、3.9%(845/21 460)。男童贫血率高于女童[10.9%(1 173/10 780)比9.9%(1 057/10 680), χ2=5.58, P=0.018];婴儿、幼儿、学龄前组儿童的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0%(475/2 645)、10.6%(662/6 244)、8.7%(1 093/12 571), χ2=201.81, P<0.01];农村儿童贫血率高于城市[11.8%(1 516/12 883)比8.3%(714/8 577), χ2=65.54, P<0.01];各地区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6.60, P<0.01),其中中部地区儿童贫血率最高,为15.8%(343/2 173),东北地区最低,为5.3%(108/2 053)。婴儿、幼儿、学龄前组铁缺乏率分别为33.8%(895/2 645)、32.2%(2 011/6 244)、25.2%(3 164/12 571),男、女童铁缺乏率分别为30.0%(3 229/10 780)、26.6%(2 841/10 680),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铁缺乏率分别为21.7%(1 913/8 821)、40.0%(870/2 173)、27.1%(2 283/8 413)、48.9%(1 004/2 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7.71、29.73、773.02,均 P<0.01)。城市和农村儿童缺铁性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251/8 577)比4.6%(594/12 883), χ2=38.62, P<0.01],铁缺乏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χ2=0.51, P=0.476)。 结论: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已有明显改善,但现状仍不容忽视,应重视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的防控,尤其是婴幼儿和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儿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酶级联反应合成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的纤维寡糖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聚合度 2?6 的可溶性纤维寡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低聚糖,它能够促进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ei)等肠道益生菌的增殖,因此对人体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纤维寡糖磷酸化酶(cellodextrin phosphorylase,CDP),构建Cc 01 菌株,并与之前构建的COS 01 菌株联合使用,建立了基于COS 01、Cc 01 的三酶级联反应催化底物葡萄糖和蔗糖合成纤维寡糖反应体系.经过优化后,最终可溶性纤维寡糖的产量达到97 g/L,纯度约为 97%,其中含有纤维二糖(16.8 wt%)、纤维三糖(49.8 wt%)、纤维四糖(16.4 wt%)、纤维五糖(11.5 wt%)和纤维六糖(5.5 wt%).在纤维寡糖对益生菌株生长促进作用的测试中,以菊粉、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为基准,干酪乳杆菌(WSH 004)、副干酪乳杆菌(WSH 005)以及嗜酸乳杆菌(WSH 006)利用纤维寡糖(聚合度2?6)为碳源进行生长后,益生菌的生物量(OD600)相比对照增加约 2 倍.该研究证明了三酶级联反应能够高效合成纤维寡糖,并表明聚合度 2?6 的纤维寡糖是一类具有促进肠道微生物增殖的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七氟醚后处理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微管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七氟醚后处理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微管结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C57小鼠32只,7~8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组)和微管破坏剂秋水仙素+七氟醚后处理组(CSP组).I∕R组、SP组和CSP组采用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SP组于心肌缺血前30 min时腹腔注射秋水仙素0.04 μmol∕kg.SP组和CSP组于再灌注即刻吸入2.4 %七氟醚15 min进行后处理.于再灌120 min时处死小鼠,取心肌组织,测定心肌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α-微管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其余3组心肌梗死体积升高, α-微管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I∕R组比较,SP组心肌梗死体积降低,α-微管蛋白表达上调,CSP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P组比较,CSP组心肌梗死体积升高,α-微管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稳定微管结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D-1基因多态性与EOC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蛋白1(PD-1)基因PD-1.1(rs36084323)与PD-1.5(rs2227981)多态性与卵巢上皮癌(EOC)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在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卵巢上皮癌患者(Case组),另选取同期11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Control组),收集两组对象的血液标本,采用RT-PCR法分析卵巢上皮癌患者PD-1基因PD-1.1和PD-1.5的多态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ase组PD-1.1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85、7.970,P值分别为0.020、0.005).Case组PD-1.5等位基因频率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P=0.045).PD-1.1基因分型与卵巢上皮癌患者临床分期 、肿瘤分化程度均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744、10.229,P值分别为0.021、0.006).PD-1.1基因AA型 、AG型及GG型3年和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70.27% 、68.42% 、36.36% 和86.49% 、80.70% 、63.64%,三种基因型3年和5年的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634、8.218,P值分别为0.003、0.011).PD-1.1基因AA型 、AG型及GG型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92% 、43.86% 、54.55%,经Kaplan-Meier分析,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1,P=0.011).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D-1.1基因分型为卵巢上皮癌患者5年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危险因素(H R=2.709,95%CI:1.127~4.892,P=0.004).结论 PD-1.1多态性位点中的G基因携带者可能明显降低卵巢上皮癌的患病风险.PD-1.5多态位点的C和T基因可能与卵巢上皮癌发病无关.PD-1.1多态位点可能与卵巢上皮癌患者临床预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抗栓预处理对自发再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抗栓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自发再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7月31日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急性STEMI并行PCI的206例临床资料.研究方法:①据术前抗血小板预处理情况分为氯吡格雷组105例和替格瑞洛组101例,比较两组自发再灌注情况;②在负荷剂量抗血小板预处理基础上,据术前抗栓预处理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处理)84例、肝素组(普通肝素70~100 U/kg)26例、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10μg/kg)96例,比较各组自发再灌注情况;③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自发再灌注组56例,未自发再灌注组150例,分析自发再灌注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①替格瑞洛组自发再灌注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40);②肝素组、替罗非班组自发再灌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P=0.006);③自发再灌注组院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自发再灌注组(P=0.030),出院后3个月自发再灌注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优于未自发再灌注组(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PCI术前选择替格瑞洛抗血小板预处理、确诊后即刻予肝素或术前予替罗非班均有助于自发再灌注的发生,可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