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糖诱导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氧连乙酰葡萄糖胺糖基化促进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氧连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糖基化修饰介导的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对心肌细胞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为了分析O-GlcNAc糖基转移酶(OGT)对SIRT1功能的影响,将H9c2细胞分为正常葡萄糖(NG)组、高糖(HG,30 mmol/L)组、HG+对照小干扰RNA(HG+siNC)组、HG+OGT siRNA(HG+siOGT)组、HG+对照质粒(HG+vector)组、HG+OGT过表达质粒(HG+OGT)组,每组6个复孔。为了分析O-GlcNAc糖基化对SIRT1蛋白功能的影响,将H9c2细胞分为NG组、HG组、HG+二甲基亚砜(HG+DMSO)组、HG+OGT抑制剂(HG+Ac-5SGlcNAc)组和HG+OGA抑制剂(HG+NButGT)组,每组6个复孔。为了分析O-GlcNAc修饰位点突变对SIRT1功能的影响,将H9c2细胞分为NG组、HG组、HG+Vector组、HG+SIRT1 WT组和HG+SIRT1 S549A组,每组6个复孔。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SIRT1蛋白表达和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以及NF-κB信号通路表达水平,使用2′,7′-二氯荧光素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和凋亡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NG组相比,HG组H9c2细胞中SIRT1蛋白降低( P<0.001),OGT的表达水平升高( P<0.001),同时H9c2细胞ROS和凋亡水平增加( P<0.05),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被激活( P<0.05);与HG+siNC组和HG+DMSO组比较,HG+siOGT组和HG+Ac-5SGlcNAc组H9c2细胞中SIRT1的O-GlcNAc修饰水平均降低( P<0.001),细胞内ROS和凋亡水平降低( P<0.05),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被抑制( P<0.05);与HG+Vector组和HG+DMSO组比较,HG+OGT组和HG+NButGT组H9c2细胞中SIRT1的O-GlcNAc修饰水平增加( P<0.05),细胞ROS和凋亡水平增加( P<0.05),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被激活( P<0.05)。与HG+SIRT1 WT组比较,HG+SIRT1 S549A组中H9c2细胞增殖能力降低( P<0.01),细胞ROS和凋亡水平均增加( P<0.01),NF-κB信号通路水平增加( P<0.001)。 结论:高浓度葡萄糖通过增加SIRT1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抑制SIRT1的蛋白水平和功能,并导致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加高糖诱导的细胞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7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7(GALNT7)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和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手术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前列腺癌组织GALNT7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实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采用VVA凝集素pull-down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GALNT7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O-GlcNAc糖基化修饰的影响,及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组间差异采用配对 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 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GALNT7蛋白和RNA表达水平(7.86±1.64、9.49±2.3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98±0.25、0.99±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80、11.390, 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Ad-GALNT7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Ad-GFP组(1.14±0.35比0.76±0.19, t=8.287, P<0.05)。Ad-GALNT7组BrdU阳性比例明显高于Ad-GFP组(42.36±5.19比14.68±3.12, t=6.091, P<0.05)。划痕实验证明Ad-GALNT7组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高于Ad-GFP组(84.80±3.96比58.34±2.19, t=11.860,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GALNT7组EGFR磷酸化显著低于si-GFP组(1.03±0.26比2.68±0.57, t=3.693, P<0.05)。VVA凝集素pull-down实验,发现si-GALNT7组EGFR 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显著低于si-GFP组(0.55±0.13比1.00±0.27, t=4.570, P<0.05)。 结论:GALNT7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显著增加,并通过O-GlcNAc糖基化修饰EGFR,激活EGFR/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isAB09亚型一个家系的ABO血型血清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个cisAB09亚型家系的ABO血型血清学特征与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2月2日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输血科进行ABO血型鉴定的1个cisAB09亚型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ABO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ABO血型进行鉴定,采用血浆A和B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方法测定先证者及其母亲血浆中A和B糖基转移酶活性强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先证者红细胞表面A、B抗原表达情况。抽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后,对 ABO基因第1~7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进行测序,并对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大女儿 ABO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Sanger测序验证。 结果:常规ABO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大女儿ABO血型初步判断为A 2B表型,先证者妻子及其小女儿为O型。血浆A和B糖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母亲B糖基转移酶活性滴度分别为32、256,分别较A 1B表型阳性对照活性滴度(128)低与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红细胞表面A抗原表达数量减少,B抗原表达数量未见异常。 ABO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大女儿在 ABO*B.01等位基因基础上,第7外显子发生c.796A>G变异,导致B糖基转移酶第266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变为缬氨酸,符合 ABO*cisAB.09等位基因的特征。先证者及其大女儿 ABO基因型为 ABO*cisAB.09/ABO*O.01.01,先证者母亲为 ABO*cisAB.09/ABO*B.01,先证者妻子及其小女儿为 ABO*O.01.01/ABO*O.01.01。 结论:ABO*B.01等位基因c.796A>G变异导致B糖基转移酶第266位甲硫氨酸变为缬氨酸,是产生cisAB09亚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ABO*cisAB.09等位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可在红细胞表面合成正常水平B抗原和较低水平A抗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孟买表型 FUT1新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家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告1例类孟买血型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对1例ABO血型常规检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就诊者,采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红细胞弱表达的ABH血型抗原,唾液酸实验检测唾液中血型物质。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 ABO基因第6、7外显子和 FUT1和 FUT2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ABO血型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B型,唾液中检测到有H和A、B物质,直接测序发现先证者 FUT1基因存在c.35C>T、c.328G>A、c.504delC复合杂合变异,单倍型序列分析表明先证者的 FUT1基因型为h 328A/h 35T+504delC,已上传NCBI,序列号为MW323551。 结论:本研究发现了1例由 FUT1基因复合杂合新变异c.504delC引起的类孟买表型AB mh,该变异可能影响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导致其酶的功能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α-1,3- 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基因新变异的家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一例ABO亚型家系血清学和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该家系中α-1,3- 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基因新变异位点的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3名家系成员血液标本,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表型检测,荧光PCR进行ABO血型基因分型。通过对先证者ABO基因全编码区直接测序及第6、7外显子克隆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序列及单体型分析。结果:先证者血型为AxB亚型,ABO血型基因分型为A/B。克隆测序结果显示A新等位基因在 ABO* A1.02序列基础上存在第7外显子c.797_798 insT变异。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及其姐姐新变异均遗传自其父亲。c.797_798insT新变异序列已注册基因数据库(MK125137)。 结论:α-1,3- 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基因第7外显子c.797_798insT新变异为可遗传变异,可导致A抗原表达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探究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对脓毒症诱导的血管内皮组织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治疗的15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予以脓毒症标准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血液滤过治疗,观察组予以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2 h 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mRNA表达(TLR4 mRNA、NF-κB mRNA)及相关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肝肾功能指标水平,并比较两组28 d病死率。结果: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72 h TLR4 mRNA及NF-κB mRNA明显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34 ± 0.12比0.63 ± 0.16、0.30 ± 0.10比0.59 ± 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72 h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6、IL-12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3.42 ± 7.82)ng/L比(56.37 ± 9.41)ng/L、(28.47 ± 6.03)ng/L比(39.41 ± 7.02)ng/L、(52.31 ± 5.42)ng/L比(70.84 ± 7.08)ng/L、(23.82 ± 7.06)mg/L比(38.41 ± 6.8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72 h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同型半胱氨酸、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明显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172.37 ± 73.63) mg/L比(249.41 ± 80.26) mg/L、(404.26 ± 68.42) ng/L比(459.36 ± 70.19) ng/L、(20.27 ± 4.53) μmol/L比(28.96 ± 5.02) μmol/L、(62.41 ± 10.69) U/L比(78.52 ± 13.41) U/L、(51.47 ± 12.35) U/L比(64.17 ± 15.83)U/L、(3.82 ± 0.79) mmol/L比(5.57 ± 1.16) mmol/L、(125.16 ± 23.96) μmol/L比(163.24 ± 30.12)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2.00%(9/75)比25.33%(1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39, P<0.05)。 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可有效缓解病情程度,减轻肝肾功能损伤,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mRNA表达及相关炎性因子均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UT1基因两种新的变异检测与一例类孟买型血型的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鉴定罕见的类孟买型Bm h,并研究其分子遗传背景。 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红细胞ABO及H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方法检测先证者ABO血型基因型。应用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分析类孟买表型家系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 FUT1)编码序列。 结果:先证者为罕见的类孟买Bm h型, ABO基因型为 ABO* B.01/ ABO* O.01.01型,测序发现 FUT1基因存在c.508dupT及c.787A>C两种变异, FUT1基因型为h 508dupT/h 787C。蛋白活性分析软件预测这两种变异均会造成酶失活,与血清学结果一致。 结论:鉴定了c.508dupT及c.787A>C两种 FUT1新等位基因,尚未见报道,且其为引起先证者类孟买表型的分子机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223B亚型1例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1例ABO血型A亚型B先证者的分子遗传学背景,探讨氨基酸变异影响糖基转移酶(GT)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7月2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先证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卡式法和试管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的血清学鉴定。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及 ABO基因扩增技术对先证者的 ABO基因进行血型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3D分子同源模型,对α-(1→3)-D-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GTA)的稳定性进行预测。 结果:先证者及其部分亲属(母亲和2个弟弟)红细胞与抗-A呈现弱凝集,与抗-B呈现强凝集,血清与Ac凝集达1~2+,与Bc不凝集,血清学定为AwB亚型,家系分析提示其异常基因遗传自母亲。PCR-SSP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为A223B型, ABO基因测序分析显示其存在c.297A>G、c.467C>T、c.526C>G、c.657C>T、c.703G>A、c.796C>A、c.803G>C、c.930G>A杂合变异和c.1055insA插入变异,推测其基因型为 ABO* A223/ ABO* B.01,与 ABO* A1.01相比存在c.467C>T和c.1055insA变异,与 ABO* A1.02相比存在c.1055insA变异。同源建模结果显示A223型GT的C末端明显延长,且局部氨基酸及氢键网络均有改变。 结论: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A223B亚型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先证者存在的c.1055insA变异可能影响了GT的酶活性,最终导致A抗原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辣木黄酮对糖尿病脑病大鼠认知功能及神经病理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辣木黄酮对糖尿病脑病(DE)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神经病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辣木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高脂高糖饲料持续喂养1周后经腹腔注射链脲霉菌素(STZ)25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72 h后尾静脉采血,以2次随机血糖均值≥16.67 mmol/L、尿糖持续阳性表明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喂养。辣木低、高剂量组大鼠制模成功后,分别每日灌胃4.0 g/kg和8.0 g/kg辣木提取物(辣木黄酮);阳性药物组每日灌胃0.48 g/kg吡拉西坦,模型组和对照组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持续给药30 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评估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情况。于末次给药后12 h分离大鼠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和核转录因子- κB(NF-κB)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探索距离明显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脑组织AChE和AGE水平显著升高,ChAT水平显著降低。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辣木低、高剂量组第3天起大鼠逃避潜伏期(s:35.07±7.21、33.14±5.35比43.09±9.83,均 P<0.05)和缩短探索距离(m:8.32±4.23、8.10±4.97比13.02±3.67)均明显缩短(均 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s:35.12±3.12、41.53±8.37比23.15±4.89,均 P<0.01)。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辣木低、高剂量组脑组织中AChE和AGE水平显著降低〔AChE(U/L):180.22±12.03、142.67±20.56比205.27±25.14,AGE(μg/L):439.10±25.19、428.27±19.14比501.28±21.53,均 P<0.05〕,ChAT水平显著升高(U/L:51.95±5.27、53.13±5.04比37.91±5.10,均 P<0.01);辣木低、高剂量组组间AChE、AGE和ChA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制模后DE大鼠海马DG区RAGE、NF-κB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海马组织RAGE和NF-κB平均灰度值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辣木低、高剂量组RAGE、NF-κB阳性细胞明显减少,海马组织RAGE和NF-κB平均灰度值显著升高〔RAGE(灰度值):110.46±10.04、117.76±8.64比92.19±8.76,NF-κB(灰度值):109.40±8.93、116.59±7.26比90.74±13.27,均 P<0.05〕;但辣木低、高剂量组间RAGE和NF-κ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辣木黄酮能明显改善DE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能力,改善海马组织病变状况,具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BO基因c.398T>C新变异导致Bweak表型的分子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例Bweak亚型个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5日于浙江省血液中心献血的1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受试者的ABO表型,用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定其血清中B糖基转移酶(GTB)的活性。用PCR扩增 ABO基因第5 ~ 7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确定其基因型,采用T-A克隆技术分离单倍体并进行测序验证。用ProtParam和PSIPRED软件分析蛋白的一级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用PolyPhen-2、SIFT、PROVEAN三种软件分析错义变异对蛋白的作用效应。 结果:受试者血清学检测为Bweak亚型,血清中存在抗B抗体。体外酶活性试验显示其GTB活性显著降低。单倍体克隆测序分析发现B等位基因上存在c.398T>C错义变异,为一个新的B等位基因,可导致GTB第133位的苯丙氨酸替换为丝氨酸(p.Phe133Ser)。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上述替换对蛋白的一级和二级结构影响不明显,但变异蛋白的热力学能量增加6.07 kcal/mol,严重降低了热稳定性,生物信息学预测该变异对蛋白功能有害。结论:新等位基因 ABO* B.01-398C是引起Bweak亚型抗原弱表达的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评估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