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I+rATG为基础的联合预处理方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1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评估以全身放射治疗(TBI)+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力泉医院和上海闸新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接受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haplo-HSCT的11例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40(22~58)岁;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3例,蕈样真菌病(大细胞转化)1例,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Lugano分期均为Ⅲ、Ⅳ期;8例患者有B症状;移植前中位化疗线程数为4(2~10)线,移植前疾病状态均为疾病进展(PD)。诊断至移植的中位时间为17(6~36)个月。②预处理方案:TBI总量10 Gy;rATG 2.5 mg·kg -1·d -1、-5 d~-2 d;依托泊苷15 mg·kg -1·d -1,-5 d、-4 d,环磷酰胺50 mg·kg -1·d -1,-3 d、-2 d。原发病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患者,将依托泊苷和环磷酰胺替换为塞替派(5 mg·kg -1·d -1,-5 d、-4 d)并加用阿糖胞苷(2.0 g/m 2每日2次,-3 d、-2 d)。③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中位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4.5(11~16)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3(8~18)d。1例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8例存活患者中4例发生慢性GVHD。④移植后有9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⑤所有患者预处理后发生造血抑制,3例出现腹泻,4例发生黏膜炎,3例转氨酶/胆红素升高,7例发生感染,经过治疗均得到缓解。⑥移植后1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22.5±14.0)%,累积复发率(CIR)为(20.2±12.7)%,总生存(OS)率为(72.7±13.4)%,无病生存(DFS)率为(63.6±14.5)%。 结论: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haplo-HSCT是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SP30联合IL-2刺激在伴有骨髓侵犯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研究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DSP30)在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NHL)常规染色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16例初诊时伴有骨髓浸润的B-NHL标本,设实验组应用DSP30联合IL-2刺激细胞增殖并培养72 h后进行染色体制备;对照组常规24 h培养处理并制备染色体,运用R显带技术对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16例B-NHL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4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9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6例,滤泡细胞淋巴瘤(FL)13例,边缘区淋巴瘤(MZL)8例,伯基特淋巴瘤(BL)7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2例,富于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对照组116例行常规染色体检测,18例无分裂相,染色体成功分析中异常检出率为22.45%(22/98),而经实验组(DSP30+IL-2)刺激的同期患者,无分裂相者减少至10例,异常检出率为59.43%(63/106);在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6.21%(12/74),实验组检出率为55.00%(44/80),在非CLL/SLL的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7.95%(7/39),实验组为52.50%(21/40);无论骨髓侵犯比例多少,DSP30+IL-2都能够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实验组染色体异常累及数前5的依次为14、13、11、8和18号染色体,对照组依次为14、13、8、9和1号染色体;实验组检出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高于对照组。结论:DSP30+IL-2作为刺激剂应用于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明显提高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特别在低比例肿瘤细胞浸润时,能有效减少异常染色体的漏诊率;DSP30+IL-2应用可检出更多不同种类的特异性遗传学改变,可以对淋巴瘤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分型,并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预后分层信息,也为少见的B-NHL特异性异常的研究提供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肠腺癌细胞微小RNA-21-5p和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7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1-5p/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7(BCL7A)轴在对结肠腺癌细胞系体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公共数据库GEPIA2和Starbase 2.0官网分析miR-21-5p和BCL7A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特点,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并开展体外细胞学研究,采用48孔板体外培养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设立miR-21-5p模拟物组(miR-21-5p mimics)、mimics阴性对照组(mimics NC)、miR-21-5p抑制剂组(miR-21-5p inhibitor)、inhibitor阴性对照组(inhibitor NC)、miR-21-5p inhibitor+sh-BCL7A组,每组3个样本,均采用慢病毒转染实验过表达或敲减相应基因。基因干扰成功后,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用于检测Caco-2细胞的BCL7A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实验来评估细胞迁移率。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结肠腺癌组织miR-21-5p表达水平为17.6±3.8,高于癌旁样本(11.5±2.6, t=7.587, P<0.05)。体外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miR-21-5p mimics组BCL7A表达水平为(98.5±10.5)%,高于mimics NC组[(44.5±5.2)%, t=7.982, P<0.05];miR-21-5p inhibitor组的细胞增殖活力(55.3±6.5)%,低于inhibitor NC组[(99.6±15.5)%, t=4.565, P<0.05];迁移率为(38.5±5.2)%,低于inhibitor NC组(75.6±12.0, t=4.913, P<0.05);miR-21-5p inhibitor+sh-BCL7A组的细胞增殖活力为(75.2±9.3)%,高于miR-21-5p inhibitor组[(55.3±6.5)%, t=3.038, P<0.05];迁移率为(55.3±8.2)%,高于miR-21-5p inhibitor组[(38.5±5.2)%, t=2.997, P<0.05]。 结论:miR-21-5p在结肠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上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的诊疗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诊疗方法,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5月15日,璧山区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68岁女性MM合并CL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腹部CT,免疫球蛋白(Ig)定量,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及 MYD-88基因测序检测结果,对其进行诊断。采用BLD(硼替佐米2.1 mg/d,d1、4、8、11+来那度胺25 mg/d,d1~14+地塞米松20 mg/d,d1、2、4、5、8、9、11、12)方案对患者进行3个疗程化疗。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2年6月26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疗过程进行分析。以"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oncomitant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nd multiple myeloma""multiple myeloma combine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oexistence of multiple myeloma an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为中、英文检索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MM合并CLL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左侧肩胛区伴左上肢牵扯痛5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后,患者胸、腹部CT,骨髓细胞形态学,Ig定量及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结果示,其肋骨、胸椎、髂骨、腰骶椎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异常浆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5%、62%),血清M蛋白值为23.80 g/L,尿M蛋白值为65.04 mg/24 h,血清中检出IgG-κ型异常单克隆条带。根据上述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MM。患者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异常单克隆成熟小B淋巴细胞比例为32.76%,表达CD19、CD79b dim、CD5、FMC-7 dim,部分表达CD23,不表达IgM;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积分为4~5分;异常单克隆浆细胞比例为0.24%,表达CD138、CD38、CD56、CD200、CD81、CD319、CD117、IgM、cKappa。7月10日,采用PCR-Sangers测序法对患者 MYD-88基因exon5(p.260-309)区域进行检测的结果为野生型。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本例患者诊断为MM合并CLL。②患者分别于5月26日、6月15日、7月6日,接受BLD方案化疗。每个疗程化疗后患者左肩胛骨痛均有缓解。6月22日、7月8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异常浆细胞比例均降低(5%、2%),淋巴细胞比例亦降低(50%、42%)。随访期间,患者病情控制良好。③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检索出8篇MM合并CLL文献,报道9例MM合并CLL患者,加上本研究1例,共纳入10例MM合并CLL患者。其中,6例患者CT检查可见病理性骨折、多发性骨破坏等;9例外周血或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0例骨髓中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4例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峰,2例尿本周氏蛋白呈阳性;5例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示IgG-κ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查可见骨髓淋巴细胞表达CD19、CD5、CD23、CD38、CD138、CD56等。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BLD、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MPV(美法仑+泼尼松+硼替佐米)、C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等。接受化疗后,3例患者死于感染,2例死于呼吸衰竭等。 结论:MM合并CLL罕见,应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避免漏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疗效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浆膜腔积液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学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BL/ALL)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线索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LBL/ALL的浆膜腔积液标本45例,观察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细胞形态学特征,其中22例标本被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5例行T细胞受体(TCR)和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分析。结果:45例病例中男性35例,女性10例,男女比为3.5∶1.0,中位年龄15岁。39例(86.7%)患者有纵隔肿块,34例(75.6%)患者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显微镜下,细胞量较为丰富,弥漫散在分布;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小至中等大小;细胞核形不规则或曲核,可见核裂或乳头状突起,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或无,背景均可见到核碎裂及凋亡小体。22例细胞块免疫表型为19例(86.4%)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20例(90.9%)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65%~95%。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3例标本均显示TdT、CD2、CD3和CD7高表达的异常T细胞,行基因重排检测的5例标本中,4例呈TCR单克隆重排,1例同时发现TCR和Igκ单克隆重排。结论:结合临床特征(青少年男性伴有纵隔肿块)和细胞形态特点(大量散在分布的形态单一的中小淋巴细胞,明显的核形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核碎裂及凋亡小体),可以对浆膜腔积液LBL/ALL进行初步诊断,辅以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及其他辅助检测技术可进一步提高LBL/ALL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标记物CCR7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其他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免疫标记物CC-趋化因子受体7(CCR7)抗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643例,包括327例CLL、58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4例滤泡淋巴瘤(FL)、36例边缘区淋巴瘤(MZL)、10例毛细胞白血病或其变异型(HCL/HCL-v)、40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以及48例CD5 +B型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未分类(B-CLPD-U)和90例CD5 -B-CLPD-U。同时收集本院健康管理中心2018年20名正常对照样本。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CLPD患者免疫表型及CCR7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了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缺失、13q14缺失、P53缺失和12三体,并利用Sanger测序分析了剪接因子3b亚基1( SF3B1)、 NOTCH1、肿瘤蛋白53( TP53)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IGHV)的基因突变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CCR7的诊断价值和最佳阳性界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 结果:CCR7在典型CLL和非典型CLL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257/283)和84.1%(37/4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228, P=0.268)。CCR7在CLL中阳性表达率为89.9%(294/327),平均荧光强度(MFI)为278(246,307),而CCR7在MCL、CD5 +B-CLPD、CD5 -B-CLPD、FL、WM、HCL/HCL-v和MZ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6/58)、6.3%(3/48)、8.9%(8/90)、0、0、0和13.9%(5/36),MFI分别为114(106,128)、112(106,117)、110(104,121)、108(105,119)、111(105,124)、112(108,115)和109(105,120),与CLL相比,其他类型B-CLPD中CCR7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81.3、177.8、232、164.7、180.8、62.6、129, P<0.01)。另外CCR7阳性用于鉴别CLL与其他类型B-CLP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9.9%、93.0%和92.3%。CCR7 +CLL患者CD49d阳性表达率为13.9%,低于CCR7 -CLL患者(42.1%)(χ 2=7.6, P=0.01);而13q14缺失发生率为50.3%,高于CCR7 -CLL患者(20%)(χ 2=6.56, P=0.01)。 结论:CCR7在CLL与其他类型B-CLPD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小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小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枣庄市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44例小B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44例小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62±13)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例,滤泡淋巴瘤7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2例,脾边缘区淋巴瘤3例,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1例,毛细胞白血病1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不能分型3例。随访时间[ M( Q1, Q3)]35.5个月(18.5个月,52.0个月),完全缓解(CR)率61.36%(27/44),部分缓解率29.55%(13/44),客观缓解率90.91%(40/44)。不同β 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ZAP-70表达水平患者的CR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不同年龄、性别、骨髓浸润情况患者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截至末次随访,中位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65个月。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12/44),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严重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提高小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延长PFS和OS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减低强度预处理并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44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评估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RIC、更换供者二次移植的44例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①全部44例患者中男21例,女23例,中位年龄25(7~55)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首次allo-HSCT供者类型包括无关供者12例、单倍体供者32例,所有患者在二次移植时均更换了供者;两次allo-HSCT间隔的中位时间为19.5(6~77)个月;二次移植前33例(75.0%)患者原发病为完全缓解,11例(25.0%)为未缓解;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放射治疗/氟达拉滨(38例)、白消安/氟达拉滨(4例)、全骨髓照射/氟达拉滨(1例)、白消安/克拉屈滨(1例);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蝶呤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9.1%,局限型、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22.7%,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5%、6.8%,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15.9%(均为Ⅰ~Ⅱ度)。③中位随访14(2~39)个月,移植后1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72.5%(95% CI 54.5%~84.3%)、80.6%(95% CI 63.4%~90.3%),累积复发率为25.1%(95% CI 13.7%~43.2%)。8例患者死亡,7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感染,非复发死亡率为2.3%。④二次移植前完全缓解组、未缓解组移植后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8%、48.1%( P=0.026),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9%、51.9%( P=0.072)。⑤单因素分析显示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是否完全缓解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采用RIC方案、更换供者及移植后维持治疗等策略的二次移植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影响二次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二次移植前的疾病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通量测序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编辑人员丨2024/6/22目的 探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NGS检测,且存在IGH基因存在克隆性重排的55例B-NHL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IGH基因NGS检测结果,分析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特点、IGHV基因取用频率,以及NGS检测IGH基因重排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5例患者中,以单个优势克隆为主(85.45%,47/55),少数患者可检测到2个(12.73%,7/55)和3个优势克隆(1.82%,1/55);在IGHV基因取用偏好方面,IGHV3基因在B-NHL中取用频率最高,其次为IGHV4基因;在IGHV亚型中,IGHV3-23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中出现频率最高,IGHV4-34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L-DLBCL)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NOS)中出现频率最高.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B-NHL患者IGH基因克隆性重排中IGHV基因片段取用频率存在偏好,使用NGS检测IGH重排可以识别亚克隆,鉴定克隆相关性,辅助疾病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生殖系统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 探讨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和淋巴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生殖系统出现首发症状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共33例.其中,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20例,包括髓细胞肉瘤和髓性白血病11例、原发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13例.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临床相关检查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年龄: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6~77岁,平均年龄48.5岁,中位年龄56岁.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62岁,平均年龄45.9岁,中位年龄48岁.(2)临床表现:20例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下腹痛、阴道流血,以及肿物等;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接触性出血.(3)病史: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8例患者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病史,3例患者妊娠合并髓性白血病病史;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性淋巴瘤(CLL/SLL)患者有卵巢小细胞癌和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术后化疗病史,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有肾移植术后应用环孢素病史.(4)实验室检查:18例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结果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9例(9/18)血清LDH水平升高.(5)肿瘤部位: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肿瘤位于外阴4例,阴道1例,子宫颈4例,子宫4例,卵巢8例,胎盘2例.(6)临床分期:9例原发性生殖系统NHL患者中,Ⅰ期4例,Ⅲb期1例,Ⅳ期4例.(7)病理类型: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髓细胞肉瘤9例,髓性白血病侵犯胎盘2例,DLBCL 6例,CLL/SLL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各1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8)免疫组化法检测:髓细胞肉瘤和髓性白血病为CD43、髓性过氧化物酶(MPO)呈阳性表达,NHL为CD20、配对盒基因5抗体(PAX5)呈阳性表达.(9)治疗及预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多采用手术切除辅以化疗.随访期内, 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髓细胞肉瘤或髓性白血病5例死亡,NHL 2例死亡;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均健在.结论 临床病史、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对于诊断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具有重要作用,治疗采用手术治疗辅以化疗.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应与淋巴瘤鉴别,前者的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