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影响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30 min/次,每周3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留针30 min,1次/d,每周5d),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6 min步行距离和起立行走计时(timed up and go,TUG)评估步行功能;采用徒手肌力检测(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肌力;采用Prokin系统记录平均轨迹误差(absolute trajectory error,ATE)及完成时间,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另外,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分析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85.21±7.55)分vs.(73.51±6.90)分,P<0.001].治疗后两组的FMA量表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量表评分[(28.74±3.14)分vs.(22.31±2.77)分,P<0.001]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41.82±3.21)分 vs.(30.49±2.78)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C量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TUG短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AC量表评分:(3.89±0.41)分vs.(2.87±0.34)分,P<0.001;6 min步行距离:(314.38±18.93)m vs.(269.05±20.31)m,P<0.001;TUG:(24.93±4.24)s vs.(29.84±4.85)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的MMT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TE及完成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ATE:(47.57±5.12)%vs.(55.43±5.49)%,P<0.001;完成时间:(80.43±6.78)s vs.(91.27±8.01)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RMS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及肌电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坐-立位平衡导引训练对老年衰弱前期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坐-立位平衡导引训练改善老年衰弱前期患者平衡能力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衰弱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坐-立位平衡导引训练12周.训练4周及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结果 训练4周后,试验组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12周后,试验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显著短于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老年衰弱前期患者开展坐-立位平衡导引训练,有利于缩短患者起立-行走时间,提高其身体平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n=100),通过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将其以1:1比例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模仿正常人行走时肌肉收缩的时序刺激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腘绳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通道FES治疗仪,将电极置于患肢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两组肌群的肌肉点上进行刺激.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接受脑部3.0T MRI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经DTI检查的相关参数,同时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最后探讨观察组患者BBS、FMA-LE评分与DTI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的FMA-LE、BBS评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MA-LE、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容积比(VRA)显著高于对照组,衰减指数(Exa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观察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FA、DCavg、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观察组的BBS评分与FA、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与DCav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DTI可以对四通道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其各项参数与BBS、FMA-LE评分呈现明显相关性,提示可通过MRI协助医生认识神经功能缺损与神经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准确评估预后及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的患者共23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其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护理前后对比,对照组伯格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明显低于实验组BB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康复恢复效果具有较明显差异(P<0.05).结论 运用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情绪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康复效果理想,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刺泥丸内八阵穴结合前庭康复治疗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针刺泥丸内八阵穴结合前庭康复治疗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84 例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 例,脱落 2 例)和对照组(42 例,脱落 1 例).对照组予前庭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泥丸内八阵穴治疗,以百会穴为中心,百会到印堂连线 3 等分,以内 1/3 等分点到百会为半径画圆,将圆分为八等份,以百会穴及8 个等分点为针刺点,留针30 min,隔2日1次,每周2次,连续治疗 4 周.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眩晕障碍量表(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两组患者平衡功能、眩晕程度、情绪情况和睡眠质量,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DHI、HADS和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试验组HADS、PSQI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8.0%(32/41,P<0.05).结论:针刺泥丸内八阵穴结合前庭康复可改善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眩晕程度,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在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选取108例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6人,分别使用VP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VP组)、序贯式运动联合认知训练(ST组)及内分泌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对3组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比较3组干预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衰弱表型量表(frailty phenotype,FP)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的差异。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干预前后患者的MMSE评分在时间与组间上交互效应显著( F=69.929, P<0.05)。VP组和ST组干预8周的MMSE得分均高于干预4周和干预前,干预4周的MMSE得分又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在干预4周时,VP组的MMSE得分高于ST组和对照组(均 P<0.05);在干预8周时,VP组的MMSE得分高于ST组和对照组,ST组的MMSE得分又高于对照组(均 P<0.05)。(2)干预前后患者的FP得分在时间与组间上交互效应显著( F=46.425, P<0.05)。VP组干预8周[(2.64±0.59)分]的FP得分低于干预4周[(3.28±0.51)分]和干预前[(3.56±0.61)分],干预4周的FP得分低于干预前(均 P<0.05);ST组干预8周[(3.44±0.56)分]的FP得分低于干预前[(3.59±0.56)分]( P<0.05);在干预4周时,VP组的FP得分低于对照组[(3.36±0.54)分]( P<0.05);在干预8周时,VP组的FP得分低于ST组和对照组[(3.39±0.55)分](均 P<0.05)。(3)干预前后患者的BBS得分在时间与组间上交互效应均显著( F=135.791, P<0.05)。VP组和ST组干预8周的BBS得分均高于干预4周和干预前,干预4周的BBS得分又均高于干预前(均 P<0.05);在干预4周时,VP组的BBS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在干预8周时,VP组的BBS得分高于ST组和对照组,ST组的BBS得分又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的认知功能、身体衰弱程度以及平衡功能,且干预效果优于序贯式运动联合认知训练及常规治疗和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太极拳训练在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太极拳在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太极拳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躯干功能(TIS)、平衡功能(BBS)、运动功能(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三维步态时空与时相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TI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太极拳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提升其躯干功能和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对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的即时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对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的即时疗效。方法:选取浙江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自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膝过伸患者30例,在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前后采用Pro-Kin 254平衡测试系统评估患者双足稳定性和稳定极限,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测试(10MWT)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与佩戴前比较,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后患者的运动轨迹周长、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前后方向标准差、运动轨迹左右方向标准差均明显降低,稳定极限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佩戴前比较,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后患者的BBS评分明显增加、TUGT和10MWT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可以即时提高脑卒中后膝关节过伸患者的双足稳定性和稳定极限、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 n=28)、高压氧组(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 n=29)、联合组(基础治疗+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 n=33)。运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Hwars)评估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估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BBs、BI评分及Hwars分级明显高于或优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68.96%、8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联合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前治疗组行健侧小脑iTBS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部位伪刺激,iTBS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200 s,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和出院3周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动摇总轨迹长和X轴最大动摇径,用于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重心转移能力。次要评估指标有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POMA-G)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采用简化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估2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对照组患者的BBS评分分别为(41.38±5.33)分和(42.19±5.55)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的BBS评分、动摇总轨迹长和X轴最大动摇径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对照组患者的POMA-G评分、FMA-LE评分和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治疗组患者的10MWT、POMA-G评分、FMA-LE评分和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其治疗3周后的POMA-G评分、10MWT和随访时的10MWT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态,分析其可能的机制与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可调节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