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式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放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引导式健康教育对乳腺癌(BC)放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65例BC放疗患者按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行引导式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正性负性情绪自评量表(PANAS)]、疾病进展恐惧[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正性情绪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负性情绪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oP-Q-SF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FoP-Q-SF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导式健康教育可改善BC放疗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对疾病进展的恐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有利于提高整体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抑郁、焦虑症状与癌症复发恐惧感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抑郁、焦虑症状对癌症复发恐惧感的预测作用。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选取194例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R-Q-SF)分别在入院时和术后2周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和癌症复发恐惧感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症状均为癌症复发恐惧感的显著预测因素( B值为2.325, OR值为10.22, P<0.05; B值为2.570, OR值为13.07, P<0.05),且术后存在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产生癌症复发恐惧感的风险更高( OR值为7.653~25.403, P<0.01)。 结论:对于存在负性情绪和恐惧疾病进展的乳腺癌患者要帮助其提高心理应对能力,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后续治疗,改善预后,提高整体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 M( Q1, 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 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 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 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 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维CT血管成像辅助设计下腹部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腹部功能恢复及满意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辅助设计的下腹部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腹部功能恢复及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被分为腹壁浅动脉(SIEA)组和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组,分别采用SIEA皮瓣、DIEP皮瓣进行组织缺损修复。根据3D-CTA检查明确双侧SIEA、腹壁浅静脉(SIEV)、DIEP的分布范围、血管管径,设计并切取SIEA皮瓣、DIEP皮瓣。比较术前3D-CTA检查显示的SIEA、SIEV走行分布情况与术中实际解剖情况是否一致,比较术前3D-CTA检查和术中实际测量的SIEA、SIEV的管径、血管蒂长度是否一致。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调查患者对创面修复情况是否满意。采用自制评估量表于术后1年评价腹部外形,总分5~25分,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佳;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采用BREAST-Q量表中的腹部健康模块进行患者腹部功能满意程度评价,总分2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腹部功能满意度评分比较时,2组间多个时间点总体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术后3个月、1年和术前的评分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男3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41岁。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0.0 cm×5.0 cm~22.0 cm×14.0 cm,皮瓣切取范围11.0 cm×6.0 cm~23.0 cm×15.0 cm。SIEA组11例,DIEP组10例。术前3D-CTA检查显示的SIEA、SIEV走行分布情况与术中实际解剖观察相符;术前3D-CTA检查测量的SIEA、SIEV的管径、血管蒂长度和术中实际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所有皮瓣均无坏死出现,伤口愈合良好,患者对创面修复情况均表示满意。术后1年,SIEA组和DIEP组的腹部外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6±3.51)分vs. (21.62±3.17)分, P>0.05]。SIEA组和DIEP组术前腹部功能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6±5.70)分vs. (85.79±6.33)分, P>0.05];术后3个月和1年时,SIEA组得分均高于DIEP组[术后3个月,(77.62±7.68)分vs. (65.21±8.27)分;术后1年,(86.93±5.65)分vs. (77.59±5.92)分; P均<0.01],提示SIEA组术后的腹部功能满意度更高;SIEA组和DIEP组术后3个月得分均低于术前( P均<0.01);术后1年时,SIEA组得分与术前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DIEP组得分仍低于术前( P<0.01)。 结论:以SIEA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不伤及腹壁深层组织,腹部功能及外形可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对供区影响小;术前3D-CTA辅助皮瓣设计能够弥补SIEA皮瓣供血血管在个体间解剖变异大的不足,达到和其他下腹部皮瓣一样的创面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母乳喂养对妊娠期糖尿病子代4岁时行为问题的保护作用:出生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母乳喂养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子代4岁时行为问题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建档的305例GDM孕妇。在生后42 d及3、6、12、18月龄随访母乳喂养时长及6月龄内母乳喂养强度等数据,根据母乳喂养情况分为母乳喂养组( n=256,包括完全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组( n=49),在儿童4岁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估儿童的内、外化行为问题。运用稳健Poisson回归分析母乳喂养对GDM孕产妇子代4岁行为问题的影响。多重检验校正采用错误检出率校正。 结果:与人工喂养GDM孕产妇的子代相比,母乳喂养4~5个月对儿童抑郁问题( RR=0.23,95% CI:0.05~0.98, q=0.048)有保护作用,6~11个月对儿童躯体主诉问题( RR=0.36,95% CI:0.14~0.95, q=0.047)、焦虑问题( RR=0.19,95% CI:0.06~0.62, q=0.010)均有保护作用,≥12个月对儿童抑郁问题( RR=0.46,95% CI:0.25~0.83, q=0.039)、焦虑问题( RR=0.12,95% CI:0.03~0.49, q=0.006)均有保护作用。与6月龄内人工喂养相比,混合喂养为儿童躯体主诉( RR=0.29,95% CI: 0.13~0.64, q=0.026)、焦虑问题( RR=0.18,95% CI:0.07~0.52, q=0.002)的保护因素。 结论:母乳喂养对GDM孕产妇的子代4岁时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应鼓励GDM患者产后坚持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对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及心理资本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邵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化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8次积极心理干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及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2组干预前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干预4周后及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复发恐惧得分分别为(39.67 ± 4.24)、(34.60 ± 3.78)、(31.17 ± 3.60)分,不同时间点复发恐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257.757, P<0.05);心理资本得分分别为(113.20 ± 19.75)、(125.57 ± 18.79)、(134.43 ± 17.59)分,不同时间点心理资本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154.225, P<0.05)。 结论: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视野数字乳腺摄影结合乳腺数字体层合成摄影的辐射剂量与压迫厚度及乳房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数字体层摄影及全数字乳腺摄影(DBT/FFDM)模式平均腺体剂量(AGD)与乳房密度、压迫厚度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厚度和密度)乳房在具体情况下摄影方式的优化选择与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9例乳房Combo(DBT+FFDM)临床资料,分别收集记录双乳正位(CC)及内外斜位(MLO)压迫厚度、AGD、kVp和乳房量化密度(Q_abd)类型,分析DBT/FFDM模式下压迫厚度、密度与AGD之间的关系。结果:DBT/FFDM模式AGD与压迫厚度(CC位: r=0.55、0.53, P<0.001;MLO位: r=0.62、0.48, P<0.001)、乳房密度(CC位: r=0.36、0.39, P<0.001;MLO位: r=0.16、0.30, P<0.001)正相关;DBT模式AGD组间差异小,FFDM模式AGD组间差异大(厚度分组CC位: F=35.29、31.32, P<0.005; MLO位: F=44.83、27.02, P<0.005;Q_abd分类CC位: F=18.68、19.76, P<0.005;MLO位: F=4.58、10.52, P<0.005);Q_abd分类高的乳房平均压迫厚度较低(CC位: F=16.28, P<0.005;MLO位: F=17.81, P<0.005);同时考虑压迫厚度与乳房密度交互作用影响,仅在MLO位DM模式对AGD有交互作用( F=3.16, P=0.005)。 结论:DBT/FFDM两种模式剂量累积可能增加辐射风险;乳腺摄影优先采用单视图CC/MLO-DBT或CC/MLO-(DBT+FFDM)+单视图MLO/CC-FFDM模式,在减低辐射剂量风险方面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Turner综合征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1例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1例Turner综合征(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1月19日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病门诊就诊的1例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样,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患儿染色体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以"Turner综合征""快进展型青春期"及"Turner syndrome""rapidly progressive pubert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库、CBMdisc、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相关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2021年11月9日至2022年5月31日,总结该病患儿临床特征及染色体核型。结果:患儿为13岁2月龄女性,患儿9岁时乳房开始发育,10岁时身高增长缓慢,渐矮小,11岁时月经初潮,13岁时于外院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46,X,i(X)(q10)。患儿入院时,身高为143.5 cm(< P3),面部、右锁骨处皮肤共有6~8颗黑痣,双侧通贯掌,未见鼻梁塌陷、颈蹼、肘外翻、盾状胸、乳距增宽等特殊躯体特征,月经来潮2年2个月,骨龄达15.6岁。CMA检测结果显示,患儿染色体Xp22.33p11.1区域存在58.06 Mb缺失片段,Xp11.1q28区域存在94.49 Mb重复片段。MLPA检测结果显示,患儿X染色体存在短臂单体与长臂三体结构异常。在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博库、CBMdiSC、PubMed等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出13篇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相关文献,涉及14例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加上该患儿,共计纳入15例患儿的分析结果显示,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与生长发育迟缓,染色体核型以嵌合体为主。 结论:TS伴快进展型青春期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和生长发育迟缓,Xp22.33p11.1区域缺失与Xp11.1q28区域重复可能是本研究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该病患儿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腋窝入路内镜辅助背阔肌切取技术在修复Poland综合征胸壁畸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肌切取技术应用于修复Poland综合征胸部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招募Poland综合征患者,采用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背阔肌转移进行胸壁重建或乳房再造(联合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对背阔肌肌瓣成活情况、胸背部形态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并统计以下数据:背阔肌肌瓣面积、假体体积、对侧乳房手术情况、背阔肌切取时间、前胸壁腔隙分离时间、手术总时间、引流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术后疼痛程度;采用Breast-Q量表重建模块评估女性患者心理社会幸福感、乳房满意度及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采用上肢功能障碍量表(DASH量表)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Breast-Q量表和DASH量表得分差异。 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2.5±3.9)岁,体质量指数为(20.5±6.1) kg/m 2,其中2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对侧腋窝入路假体隆乳术,2例行对侧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术后随访时间(50.4±23.1)个月,重建的乳房或胸壁形态良好,背阔肌肌瓣血供良好,均完全成活,患者术后疼痛轻微,无明显胸背部形态异常。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清肿1例,切口裂开1例,皮瓣下移1例,无皮瓣坏死、血肿、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背阔肌肌瓣面积为(437.2±110.0) cm 2,再造乳房使用假体体积为(240.4±46.0) ml。内镜下切取背阔肌时间为(69.0±13.9) min,内镜下分离前胸壁腔隙时间为(32.8±6.0) min,手术总时间为(169.4±16.1) min,术后引流时间为(7.6±1.4) d。术后第1天患者疼痛视觉评分为(2.7±0.5)分,1周后评分下降至(0.8±0.4)分。手术前乳房满意度评分为(27.8±20.8)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49.6±17.0)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为(63.1±11.6)分,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为(68.1±16.7)分,术后乳房满意度评分( t=-9.000, P=0.008)及心理社会幸福感评分( t=-6.543, P<0.001)均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DASH量表评分分别为(3.7±3.3)分和(4.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60, P=0.276)。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评价为(81.3±16.0)分。 结论:经腋窝横切口内镜辅助的背阔肌转移术为Poland综合征患者的胸壁重建和乳房再造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美学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对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24例接受PD-1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的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年龄范围18~80岁;(2)内镜下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 cm;(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0~1;(4)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 3c、T 3d、T 4a和T 4b,或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或mrN 2,或直肠系膜筋膜(MRF)阳性;(5)治疗前无明确远隔转移证据;(6)无盆腔放疗史、直肠癌手术史或化疗史;(7)不伴需抗生素治疗的全身性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预期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仍不可切除;(2)过去5年内罹患过其他可能影响患者结局的恶性肿瘤或过去6个月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3)接受过其他类型的抗肿瘤或试验性治疗;(4)孕期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6)即往接受过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包括3个阶段,即PD-1抗体(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联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3周期;长疗程放疗(调强放疗GTV 50.6 Gy/CTV 41.8 Gy/22 f);放疗结束后CapeOx方案化疗2周期。第3阶段治疗结束后经过肿瘤疗效评估,行手术治疗或选择等待观察。分析其手术安全性、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近期肿瘤学结局。 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65(47~78)岁,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中位距离4(3~7)cm。肿瘤最大径中位值5.1(2.1~7.5)cm。cT 3和cT 4期分别为20例和4例;cN 1、cN 2a和cN 2b期分别为8例、5例和11例。MRF阳性10例,EMVI阳性10例。所有患者均为错配修复蛋白阳性表达(pMMR)。新辅助治疗期间,6例(25.0%)发生了Ⅰ~Ⅱ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3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截至2021年4月30日,83.3%(20/24)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9例为R 0切除,16例接受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5/20),包括2例Clavien-Dindo Ⅱ级(吻合口出血和伪膜性肠炎各1例),3例Ⅰ级吻合口狭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比例为30.0%(6/20),主要病理学反应率为20.0%(4/20)。 Ras/Raf突变者无一例出现pCR或cCR(0/5),17例 Ras/Raf野生型患者中6例pCR,3例cCR,显著高于 Ras/Raf突变型( P<0.01)。 Ras/Raf野生型且为分化型腺癌的16例患者,9例达到pCR或cCR。4例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3例为cCR,采取等待观察策略;1例为SD,因无法保肛拒绝手术。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11(6~24)个月,仅1例印戒细胞癌患者出现复发。 结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组织病理学退缩结果。联合组织学及基因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获益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