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茱萸丸调控TMA/FMO3/TMAO通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抗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旨在研究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47只ApoE-/-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模型组10只,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各9只,阿托伐他汀钙组10只,以同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各组小鼠共灌胃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生化法检测肝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检测血浆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FMO3、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ATP结合盒转运子G5抗体(ABCG5)、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细胞色素P4507A1(CYP7A1)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严重;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升高;肝脏TC、TG、LDL-C升高;血浆中TMA、TMAO水平升高;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HE染色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降低;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降低;肝脏TC、TG、LDL-C降低;血浆中TMA、TMAO水平降低;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结论 茱萸丸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MA/FMO3/TMAO脂代谢通路,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肠道微生物群-FXR轴探讨文王一支笔提取物缓解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肠道微生物群-法尼酯X受体(FXR)轴探讨文王一支笔(BIH)提取物调控胆汁酸代谢而缓解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MAFLD模型组、中剂量BIH组和高剂量BIH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MAFLD模型;同时高、中剂量BIH组分别给予0.598和0.299g/kg BIH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油红O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形态、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ELISA法检测肝组织T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血清和回肠胆汁酸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回肠组织内FX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蛋白表达,以及肝组织内FXR、小异二聚体伴侣(SHP)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蛋白表达;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变化及多样性.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MAFLD小鼠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升高,回肠胆汁酸水平升高,肝组织TC、TNF-α和IL-6含量升高(P<0.05或P<0.01),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增加,肝组织FXR和SHP蛋白表达增多,CYP7A1蛋白减少(P<0.05或P<0.01),回肠FXR和FGF15蛋白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BIH干预可改善上述指标.(2)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BIH能提高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上,提高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的比值,降低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在属水平上,提高Duncaniella、Muribaculum和Paramuribaculum属的相对丰度,降低螺杆菌属丰度.结论:BIH提取物可改变MAFLD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抑制肝肠FXR轴,增加肝内CYP7A1表达,促进胆汁酸合成,减少肝内胆固醇聚集,维持胆汁酸代谢平衡,有效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损伤,从而达到治疗MAFLD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茵栀黄口服液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法尼醇Ⅹ受体-成纤维生长因子15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茵栀黄口服液组,每组6只。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回肠内容物胆汁酸组成,包括牛磺酸结合β鼠胆酸(TβMCA)、熊去氧胆酸(UDCA)和胆酸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法尼醇Ⅹ受体( FXR)、成纤维生长因子15( FGF15)和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4( FGFR4)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胆汁酸合成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族a成员1(CYP27a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b成员1(CYP7b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a成员1(CYP7a1)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8亚族b成员1(CYP8b1)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47±0.07) mmol/L比(1.90±0.13) mmol/L、(2.57±0.17) mmol/L比(6.84±0.23) mmol/L、(0.88±0.22) mg/dL比(2.06±0.25) mg/dL、(28.43±3.16) U/L比(87.15±23.27) U/L、(147.40±8.47) U/L比(289.00±12.66)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15.19、4.31、2.50、9.58,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肝细胞脂肪变和气球样变评分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00±0.26)分比(2.33±0.33)分、(0.33±0.21)分比(1.17±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4.90,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拮抗型胆汁酸TβMCA和UDCA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4.95±0.68) nmol/g比(2.64±0.15) nmol/g、(7.86±1.84) nmol/g比(2.22±0.38) n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2、2.99,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激动型胆汁酸胆酸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4.69±0.46) nmol/g比(21.66±3.25) n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4, P<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组织 FXR、 FGF15 mRNA和蛋白质,以及肝组织 FGFR4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86±0.40比4.25±0.70、9.99±2.82比75.17±23.41、4.76±0.63比12.66±1.39、2.20±0.14比5.30±0.25、1.15±0.05比3.05±0.16、1.73±0.09比2.37±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6、2.76、4.87、10.90、10.96、2.94,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胆汁酸合成替代途径中的CYP27a1和CYP7b1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2.13±0.33比0.50±0.09和2.95±0.60比0.3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2、3.20, P均<0.05);但CYP8b1表达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2.38±0.41比8.6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0, P<0.05)。 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胆汁酸组分抑制肠道FXR-FGF15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达到减轻NAFLD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在不同CYP 2C19基因分型患者中比较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在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患者中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维卡格雷Ⅱ期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维卡格雷的Ⅱ期临床研究于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国内18家中心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携带CYP 2C19 *2或*3功能缺失(LOF)等位基因将患者分为LOF携带组(111例)和非LOF携带组(90例);以上两组中,按治疗方案又分别分为维卡格雷5 mg组、维卡格雷6 mg组、维卡格雷7.5 mg组及氯吡格雷组。在基线、负荷量服药后6~8 h、随机后7~10 d及随机后第28天分别采用VerifyNow测定P2Y 12反应单位(PRU),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比(%IPA)。主要研究终点为第28天的%IPA。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入选的患者中,每组选取8~12例作为预设的亚组进行药代动力学检测,测量参数包括最大血浆浓度时间点(T max)、最大血浆浓度(C 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最终入选201例患者,年龄(58.8±8.5)岁,其中男性139例(69.2%)。非LOF携带患者中,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在各检测点的PRU和%IPA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LOF携带患者中,负荷量服药后6~8 h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的%I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14.2,31.5)%比19.8(11.0,28.6)%比29.5(20.9,38.0)%比12.9(3.9,21.9)%, P=0.038],随机后7~10 d 4组的%IPA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22.4(14.2,30.5)%比34.4(26.1,42.6)%比39.8(31.8,47.9)%比24.7(16.3,33.2)%, P=0.001],随机后第28天维卡格雷各治疗组的%IPA有高于氯吡格雷组的趋势[30.4(21.3,39.6)%比36.5(27.2,45.7)%比40.8(31.8,49.8)%比30.7(21.2,40.2)%, P=0.056]。共35例患者接受了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在非LOF携带者中,不同剂量维卡格雷组与氯吡格雷组的代谢产物M15-2的C max值和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在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5、6、7.5 mg组与氯吡格雷组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0.6)h·μg -1·L -1比(6.8±2.7)h·μg -1·L -1比(9.2±3.3)h·μg -1·L -1比(4.2±1.9)h·μg -1·L -1, P=0.020]。 结论:在CYP 2C19基因非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和氯吡格雷具有相同的抗血小板作用,但在LOF携带者中,维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因Panel诊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基因变异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因Panel在诊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的基因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所有日龄≤28 d的新生儿(病例组)以及在本院足月出生的200例表型无明显异常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中国可防可治罕见病、中国新筛病种等为基础,筛选明确致病基因与变异位点为靶标,设计适合中国新生儿的基因Panel,针对542种疾病、601个基因。制备干血斑样本,采用该基因Panel进行检测,检出的致病位点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结合临床特征分析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依据患儿的主要临床诊断(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出血性疾病、新生儿感染、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其他)数,分为1、2、3和≥4种诊断。采用 χ2检验及线性关联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病例组共纳入173例患儿,致病变异检出率为30.6%(53/173),包括致病基因阳性52例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1例。病例组致病基因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0.1%(52/173)与15.0%(30/200), χ2=12.26, P<0.001];病例组共检出14个致病基因,分别为 FLG、UGT1A1、G6PD、MYH7、AR、ABCC2、ACADS、C YP21A2、GJB2、MEFV、PAH、PKHD1、SCN4A及 HBA。在病例组,致病变异检出率在黄疸新生儿中高于无黄疸者[35.2%(44/125)与18.8%(9/48), χ2=4.42, P=0.036],但在男婴女婴间、母亲是否高龄及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早产儿、是否发生出血性疾病、是否有新生儿感染、是否发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临床诊断数目1、2、3和≥4种的患儿,致病变异检出率呈线性增长[21.1%(8/38)、25.4%(15/59)、38.2%(13/34)与40.5%(17/42),线性关联 χ2=4.84, P=0.028]。在病例组,变异(包含致病基因阳性及携带者)检出率较高的基因有7个,检出率最高的为 UGT1A1[检出率为24.9%(43/173)],其他依次为 GJB2、 FLG、 DUOX2、 ABCA4、 G6PD和 MUT基因;7个高频变异位点为 UGT1A1基因c.211G>A(p.Gly71Arg)、c.1091C>T(p.Pro364Leu)、c.-41_-40dupTA及c.686C>A(p.Pro229Gln), GJB2基因c.109G>A(p.Val37Ile), FLG基因c.12064A>T(p.Lys4022Ter)及c.3321del(p.Gly1109GlufsTer13)。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基因Panel可以为部分NICU患儿提供有效的基因检测,尤其是临床诊断复杂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检测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去乙基羟氯喹(DHCQ)的浓度,结合观察随访,评价哺乳期服用羟氯喹对婴儿的安全性,并探讨导致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因素。方法:纳入服用羟氯喹至少6个月且处于哺乳期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通过建立一种新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患者服药前(0 h)、服药后2、4、6 h乳汁样本和服药后6 h全血中羟氯喹及DHCQ的浓度。其次通过测定患者与羟氯喹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酶P450(CYP)的CYP3A4*1G(rs2242480)、CYP3A5*3(rs776746)、CYP2D6*10(rs1065852、rs1135840)的基因型,分析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相关性。随访哺乳患者的婴儿的视力、听力及一般生长状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χ2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服用2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0±261)ng/ml、(177±112)ng/ml;服用4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 036±374)ng/ml、(397±271)ng/ml。全血中羟氯喹平均浓度为(661±308)ng/ml,DHCQ平均浓度为(267±73)ng/ml。其中,4例患者服药后2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11例于服药后4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不同CYP基因型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和达峰时间的个体差异未见相关性。随访服用含有羟氯喹的乳汁5~10个月的婴儿的听力、视力、一般生长状况均无异常。结论:乳汁羟氯喹、DHCQ浓度与患者服药剂量呈正相关,乳汁中羟氯喹、DHCQ浓度在服药后4 h达到高峰,服药6 h后乳汁中羟氯喹、DHCQ的浓度和血液浓度相近。建议哺乳期服用羟氯喹的患者可于服药4 h后进行哺乳,减少婴儿通过乳汁摄取的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但是,羟氯喹对于婴儿的安全性和CYP基因多态性对于乳汁浓度的影响未来仍需扩大样本和进行长期随访来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青岛地区21-羟化酶缺乏症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21-羟化酶缺乏症CYP21A2基因变异特点,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青岛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确诊的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失盐型、单纯男性化型、非经典型。采用Sanger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CYP21A2基因变异,按残余酶活性分为重度变异组、中度变异组、轻度变异组、未知变异组,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1)青岛地区12年间共确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患儿57例,发病率1/20 877,经基因检测确诊的32例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中,失盐型19例,单纯男性化型8例,非经典型5例。(2)32例患儿共检出67个、14种等位基因变异,出现频率较高的是c.293-13A/C>G、c.518T>A、大的基因缺失/转换变异。(3)11例重度变异组中失盐型10例,12例中度变异组中单纯男性化8例,6例轻度变异组中非经典型4例。(4)骨龄提前或落后、性早熟、矮身材的患儿以c.293-13A/C>G、c.518T>A、大的基因缺失/转换变异、c.-113G>A基因变异为主。结论:c.293-13A/C>G、c.518T>A、大的基因缺失/转换变异为青岛地区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常见基因变异。基因检测可以预测临床表型,为治疗、预后提供依据,对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孕期、哺乳期高碘摄入对子代雄鼠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和哺乳期高碘摄入对子代雄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8只6周龄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雌雄1∶1合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体重(220~240 g)将孕鼠分为2组进行干预。(1)孕期、哺乳期10倍高碘(10 HI)摄入至子代出生后(PN)21 d(PN21):将孕鼠分为适碘组(NI组,饮用去离子水),10 HI组(饮用碘含量为2 250 μg/L的碘化钾溶液);母乳喂养子代大鼠至PN21,以子代雄鼠为研究对象,每组6只。(2)孕期、哺乳期100倍高碘(100 HI)摄入至子代PN120:将孕鼠分为NI组(饮用去离子水),100 HI组(饮用碘含量为24 750 μg/L的碘化钾溶液);母乳喂养子代大鼠至PN21,此后子代继续饮用与母代相同碘含量的碘化钾溶液至PN120,以子代雄鼠为研究对象,每组6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促甲状腺激素(TSH)以及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苹果酸酶(ME)、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1)孕期、哺乳期10 HI摄入至PN21对子代雄鼠的影响:NI和10 HI组子代雄鼠血清FT 3[(7.53 ± 0.74)、(8.88 ± 0.99)pmol/L],FT 4[(5.58 ± 0.56)、(7.68 ± 0.30)pmol/L],TSH水平[(16.69 ± 1.05)、(14.49 ± 0.16)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91、- 8.76、3.59, P均< 0.05)。10 HI组子代雄鼠血清和肝脏LDL-C、TG、TC水平均明显低于NI组( t = 3.28、8.71、3.44,3.70、3.49、2.74, P均< 0.05)。NI和10 HI组子代雄鼠肝脏LDLR、ME、SREBP-1c 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3.50、- 3.92、5.58, P均< 0.05);其中,10 HI组LDLR、ME mRNA水平均高于NI组,而SREBP-1c mRNA水平低于NI组。两组间CYP7A、TRβ 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 2.44、3.20, P均> 0.05)。(2)孕期、哺乳期100 HI摄入至PN120对子代雄鼠的影响:NI和100 HI组子代雄鼠血清FT 3、FT 4、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4.39、- 3.19、4.72, P均< 0.05);其中,100 HI组血清FT 3、FT 4水平均低于NI组,TSH水平高于NI组。与NI组比较,100 HI组子代雄鼠血清、肝脏LDL-C、TG、TC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9、12.85、16.62,4.35、11.04、16.01, P均< 0.05)。NI和100 HI组子代雄鼠肝脏CYP7A、LDLR、ME、SREBP-1c、TRβ 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26.40、54.85、- 10.98、10.50、32.52, P均< 0.05);其中,100 HI组CYP7A、LDLR、ME、TRβ mRNA水平均低于NI组,而SREBP-1c mRNA水平高于NI组。 结论:孕期、哺乳期10 HI高碘摄入至子代雄鼠PN21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血清学改变,血脂和肝脂水平下降,肝脏LDLR、ME mRNA水平上调,SREBP-1c mRNA水平下调;而孕期、哺乳期100 HI高碘摄入至子代雄鼠PN120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血清学改变,血脂和肝脂水平上升,肝脏CYP7A、LDLR、ME mRNA水平下调,SREBP-1c mRNA水平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效果的遗传相关因素。方法:75例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诱导前抽取外周全血,对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进行评分,54例患者术后完全未发生恶心呕吐即为CR组,21例患者出现恶心或呕吐即为NV组。外周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对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 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3个等位基因携带频率,评估遗传位点多态性对使用帕洛诺司琼预防PONV效果的影响。结果:突变型rs1042173 C→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CR组,携带等位基因A的术后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野生型,为野生型的11.36倍[比值比( OR)=11.36, P<0.01];突变型rs1045642 G→A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G/G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A的患者,为后者的20.16倍( OR=20.16, P<0.01);突变型rs776746 C→T基因型显著富集于NV组,野生型C/C的患者对帕罗诺司琼的完全有效有效率高于携带等位基因T的患者,为后者的7.91倍( OR=7.91, P<0.01)。 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预防性使用帕洛诺司琼的效果受SLC6A4 rs1042173、ABCB1 rs1045642和CYP3A5 rs776746多态性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