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去乙基羟氯喹(DHCQ)的浓度,结合观察随访,评价哺乳期服用羟氯喹对婴儿的安全性,并探讨导致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因素。方法:纳入服用羟氯喹至少6个月且处于哺乳期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通过建立一种新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患者服药前(0 h)、服药后2、4、6 h乳汁样本和服药后6 h全血中羟氯喹及DHCQ的浓度。其次通过测定患者与羟氯喹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酶P450(CYP)的CYP3A4*1G(rs2242480)、CYP3A5*3(rs776746)、CYP2D6*10(rs1065852、rs1135840)的基因型,分析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相关性。随访哺乳患者的婴儿的视力、听力及一般生长状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χ2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服用2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0±261)ng/ml、(177±112)ng/ml;服用4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 036±374)ng/ml、(397±271)ng/ml。全血中羟氯喹平均浓度为(661±308)ng/ml,DHCQ平均浓度为(267±73)ng/ml。其中,4例患者服药后2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11例于服药后4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不同CYP基因型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和达峰时间的个体差异未见相关性。随访服用含有羟氯喹的乳汁5~10个月的婴儿的听力、视力、一般生长状况均无异常。结论:乳汁羟氯喹、DHCQ浓度与患者服药剂量呈正相关,乳汁中羟氯喹、DHCQ浓度在服药后4 h达到高峰,服药6 h后乳汁中羟氯喹、DHCQ的浓度和血液浓度相近。建议哺乳期服用羟氯喹的患者可于服药4 h后进行哺乳,减少婴儿通过乳汁摄取的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但是,羟氯喹对于婴儿的安全性和CYP基因多态性对于乳汁浓度的影响未来仍需扩大样本和进行长期随访来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生期中医推拿在剖宫产术后泌乳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在剖宫产产妇产后缺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后缺乳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乳房推拿按摩。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指标、泌乳始动时间、血清泌乳素水平和喂养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相近;治疗后两组产妇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相近( 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48 h的泌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整体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43例(95.56%),混合喂养2例(4.44%),对照组产妇的母乳喂养37例(82.22%),混合喂养8例(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推拿按摩能够促进剖宫产产后缺乳产妇泌乳,提高泌乳量和血清泌乳素水平,减轻涨奶程度,缩短泌乳始动时间,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母乳喂养指导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情况、产后开始泌乳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指导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情况、产后开始泌乳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产妇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应用产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母乳喂养指导。结果:研究组自我护理技能、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乳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乳房胀痛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泌乳量充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母乳喂养指导可以提高产妇自我护理技能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可以提高乳汁的分泌、母乳喂养率,降低乳房疼痛度和乳涨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对一"责任制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分娩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对一"责任制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定期产检的初产妇180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一对一"责任制导乐陪伴分娩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分娩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两组分娩时疼痛评分、产后抑郁情绪,产妇母亲角色适应度及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少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分娩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产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母亲角色适应评分高于对照组,中转剖腹产产妇占比低于对照组,产后乳汁不足、产后出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对一"责任制导乐陪伴分娩应用于初产妇有利于改善分娩疼痛与产后心理状态,对提高分娩质量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规范化营养干预对无痛分娩顺产妇产后胃肠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规范化营养干预对无痛分娩顺产产妇产后胃肠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定该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无痛分娩顺产产妇120例,随机抽样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参照组采纳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纳规范化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营养学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泌乳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干预后TF、PAB、ALB、TB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肛门排气、排便以及进食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无泌乳率、泌乳不足率均低于参照组,泌乳充足率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规范化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无痛分娩顺产产妇产后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乳汁分泌,减少并发症,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碘营养水平泌乳期大鼠乳汁碘代谢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碘营养水平泌乳期大鼠尿碘含量(UIC)、乳汁碘含量(BMIC)和乳汁碘排出量,探索不同碘营养水平大鼠泌乳期碘代谢情况。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体重(7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碘(LI)组、适碘(NI)组、高碘Ⅰ(HIⅠ)组、高碘Ⅱ(HIⅡ)组,每组10只,均食用低碘饲料,分别饮用含碘离子0、325、18 700、37 450 μg/L的去离子水。20只雄鼠按照NI组饲养方式喂养。干预8周后将雄鼠和雌鼠按1∶2比例合笼交配,在雌鼠泌乳期的第7、14、21天(L7、L14、L21)收集乳汁和24 h尿液,并记录进食量及饮水量,采用急性哺乳试验推算24 h乳汁排出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UIC、BMIC。结果:LI、NI、HIⅠ、HIⅡ组泌乳期大鼠24 h总碘摄入量分别为(1.84 ± 0.51)、(30.51 ± 6.79)、(765.95 ± 317.41)、(1 654.26 ± 560.55)μg/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在L7、L14和L21时,相同时间点不同组别间UIC、BMIC、乳汁碘排出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01),HIⅡ组不同时间点BMIC、乳汁碘排出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各组24 h乳汁碘排出量分别为(1.23 ± 0.85)、(11.88 ± 5.23)、(207.09 ± 114.51)、(493.67 ± 242.47)μg,24 h乳汁碘排出量占24 h总碘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为66.85%、38.94%、27.04%和29.84%。 结论:碘营养适宜时,泌乳期大鼠膳食碘约有39%通过乳汁供给仔鼠。低碘和高碘摄入时乳汁碘排出比例出现相应的升高和降低,提示不同碘营养水平的泌乳期大鼠通过自身的代偿作用调节乳汁碘的排出比例,以减轻碘缺乏和碘过量对后代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喂养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足够的母乳喂养有利于母婴健康,但部分母亲会因乳房损伤、乳汁不足等问题,提前停止母乳喂养。生物喂养能有效预防产妇乳房损伤,增加泌乳量并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因此,本文将对生物喂养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母乳喂养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泌性活化母乳生物标志物与母乳喂养结局指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产妇自感泌乳不足是其产后早期无法持续母乳喂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许多研究使用不同工具对自感泌乳不足的产妇进行评估,但很少有研究分析分泌性活化母乳生物标志物(简称生物标志物)与自感泌乳不足的关系。产后初期,随着乳汁的大量分泌,生物标志物反映了乳腺从分泌期到活化期的转化过程。在分泌活化过程中,乳汁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蛋白质、钠浓度和钠钾比值降低,以及乳糖和柠檬酸盐浓度的增加。2022年10月5日,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在线发表了一项前瞻性纵向描述性研究,探讨了产后第10天生物标志物与3项母乳喂养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产后第10天的自感泌乳不足、喂养/泵奶频率、产后第60天纯母乳喂养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溴联苯醚母源性暴露对子代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广泛应用的溴代阻燃剂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PBDEs可通过饮食、呼吸和皮肤吸收等方式进入生物体内,并可以通过胎盘和乳汁传递给胎儿和新生儿。评估妊娠期PBDEs母源性暴露水平及其对胎儿发育的影响成为母胎医学及环境科学集中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针对PBDEs母源性暴露对子代体格生长、神经行为发育、生殖泌尿系统、脏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母乳科学研究的逻辑:进化、系统和责任——“第三届中国母乳科学大会”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传统观点认为乳汁仅是一种含有必需营养素的液体。这种观点忽略了乳汁的个体性、动态性、主动性和结构化。每种哺乳动物的乳汁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成分的存在和浓度反映了它们的进化历史、当前的生态学以及后代的发育轨迹 [ 1] 。母乳是人类经过自然选择压力塑造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