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龄儿童涂氟前后患龋状态及龋齿活跃度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大连市幼儿园3~5岁儿童的患龋情况,比较研究对象涂氟前后患龋状态与龋齿活跃度的变化.方法 以2015-2016年大连市3所幼儿园3~5岁的100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年2次涂氟,对照组1年1次涂氟,行口腔内龋齿检查,龋齿活跃度检测.结果 涂氟前试验组儿童患龋率为55.4%,对照组患龋率为52.8%.涂氟前后试验组的患龋率由55.4%下降至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间龋齿活跃度检测结果的分布明显不同,试验组涂氟前后低度组增加了11.6%,中度组减少了3.7%,高度组减少了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年2次的长期局部涂氟可以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降低龋齿活跃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幼儿龋口腔致龋菌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口腔致龋菌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共28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冠龋检查,使用龋态-Cariostat龋病易感性检测试剂盒进行龋活性试验,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7.8%,重度婴幼儿龋患病率为20.4%;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三组间Cariosta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龋活跃性检测值与龋均(dmft)、龋面均(dmfs)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龋活跃性检测值与儿童乳牙患龋有明显相关.结论:婴幼儿口腔致龋菌活性可反映龋病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海淀区1713名0~2岁婴幼儿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0~2岁婴幼儿Cariosta龋易感性检测龋态值的分布及与患龋的关系,为婴幼儿龋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以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社区2016年3月~9月进行体检的0~2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和口腔检查,观察各年龄段龋态值的分布情况,比较高(龋态值为2.0、2.5、3.0)、中(龋态值为1.5)、低(龋态值为0.5、1.0)组患龋率的差异.结果 0岁组婴幼儿龋态值为1.0(0.0,1.75),1岁组1.5(1.0,2.0),2岁组2.0(1.5,2.5);随着年龄的增加,高龋态值的比例增加,低龋态值的比例减少;高龋态值的婴幼儿患龋风险比低龋态值的婴幼儿增加2.319倍(OR =3.319,95%CI:1.947-5.660).结论 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有助于0~2岁婴幼儿的龋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生素D水平与低龄儿童龋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为ECC儿童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389名6~48月龄儿童的月龄、喂养方式、口腔健康行为等资料,记录龋、失、补指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分为ECC组(n=146)和无龋组(n=243),采集指尖末梢血检测维生素D体内活性形式——25?羟维生素D[25(OH)D],采集牙菌斑行龋活跃性检验检测龋态(Cariostat)值,Logistic回归分析25(OH)D等龋相关因素与E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25(OH)D缺乏、不足、正常的儿童的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320,P=0.313).dmft与25(OH)D水平之间无相关(dmft=1~3,r<0.001,P>0.05;dmft>3,r=0.009,P>0.05).而月龄(OR=1.082,95%CI:1.045~1.121,P<0.001)、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OR=2.789,95%CI:1.581~4.921,P<0.001)、吃夜奶或含乳头睡(OR=4.187,95%CI:1.938~9.048,P<0.001)、1.5~3.0的高Cariostat值(OR=4.173,95%CI:2.014~8.646,P<0.001)是ECC的风险因素.结论 25(OH)D水平与6~48月龄儿童龋无相关性,而月龄、出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吃夜奶或含乳头睡、高龋活跃性(Cariostat值1.5~3.0)是ECC的风险因素,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喂养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用于评估无龋儿童1年后患龋风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所检测出的龋态值与3岁无龋儿童1年后龋患进展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深圳市2所市属幼儿园就读的3岁无龋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并采用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技术检测牙菌斑产酸能力,追踪观察1年,计算1年后的患龋率、龋失补牙数、龋失补牙面.统计学分析不同龋态值儿童龋患状况差异.结果:2所幼儿园共261名3岁无龋儿童完成了1年的纵向观察,1年后的患龋率、龋失补牙数及龋失补牙面分别为17.62%、0.38、0.49,高龋态值儿童的患龋率、龋失补牙数、龋失补牙面均显著高于中、低龋态值儿童(P<0.05).以3岁时无龋儿童的高龋态值为患龋风险评估指标,龋风险高、低两组无龋儿童1年后的患龋率分别为31.48%、14.01%,预测儿童1年后龋患状况的灵敏度为36.96%、特异度为82.79%.结论:Cariostat龋易感性检测方法可以筛选出龋病高危易感儿童,可有效且可靠地评估无龋儿童的患龋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校研究生龋病患病状况与龋病活跃性检测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高校研究生龋病患病状况与龋活跃性检测的关系,为青年人群龋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发布高校研究生志愿者招募通知,招募时间为2018年1-6月,以354名天津市高等院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国际龋病检查和评估系统Ⅱ进行口腔检查和龋病诊断,并进行Cariostat龋活跃性检测,记录Cariostat值(CAT值).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3.9±1.3)岁,总患龋率为100%,早期龋患者为76人(21.47%),有龋洞患者为278人(78.53%),成洞龋的龋均(DMFT)为1.73,龋面均(DMFS)为2.25.6组不同CAT值(0.5、1.0、1.5、2.0、2.5和3.0)的志愿者的DMF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AT值与DMFS呈弱正相关(r=0.182,P<0.05).6组不同CAT值者的4个牙位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下第一前磨牙、左下第二磨牙患龋率与CAT值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133和0.112,P<0.05);8组牙面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第一前磨牙远中面、左上第一磨牙颊面、右下第一前磨牙合面患龋率与CAT值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9、0.108和0.139,P<0.05).结论 高校研究生早期龋患病率高;龋活跃性检测可反映恒牙龋面均,然而不能反映具体牙位或牙面的患龋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正畸患者的龋病综合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预防为导向的龋病临床管理模式对正畸患者进行纵向监测,评估该模式临床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正畸科就诊的34例恒牙列错牙合畸形患者,在预防科进行预防导向的龋病临床管理,比较正畸前、干预后、正畸中、正畸后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变化.结果 口腔卫生行为改善,与基线比较,患者正畸后刷牙次数增加,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从29.4%提高至88.2%,牙线使用率从3%提升至56%(P<0.05).调查对象在基线、干预后、正畸中和正畸后每天餐间吃零食次数分别是(3.3±2.2)、(1.9±1.7)、(1.9±1.6)和(2.1±1.5)次,零食摄入频率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口腔卫生状况改善,患者正畸后菌斑指数为0.86(0.67,1.11),较基线1.42(1.15,1.94)显著下降(P<0.05).患者正畸后龋态Cariostat值1.5(1.0,2.0),低于基线值2.0(1.5,2.0).正畸后龋高风险等级人数占比(15%)较基线(65%)有显著降低(P<0.01).患龋状况:正畸期间釉质白斑发病率为26%,釉质脱矿指数(Enamel Decalcification Index,EDI)为0.033±0.054,正畸过程中有14.7%患者(5人)出现新发龋坏.结论 预防导向的龋病临床管理模式应用于正畸患者有效,干预后患者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习惯有所改善,正畸后釉质白斑发生情况得到控制.该模式可作为常规性措施,应用于正畸门诊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采用ICDAS评价含氟牙膏用于不同Cariostat龋态值儿童的防龋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ICDAS评价含氟牙膏用于3~4岁不同Cariostat龋态值儿童的防龋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双盲设计、为期12个月以幼儿园为依托单位的临床试验研究.选择北京市密云区7所儿童在园刷牙的幼儿园.通过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进入试验的儿童,根据基线时儿童的Cariostat龋活跃性检测结果,分层随机分入试验组(1100 ppm含氟牙膏)、对照组(无氟牙膏).受试儿童与检查者均不知道儿童分组情况.受试儿童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使用分发的牙膏每天刷牙3次,每次刷牙2 min,并用计时器计时.12个月后,对两组儿童进行终期口腔健康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儿童组间统计指标的差异.结果 由于疫情影响,终期检查推迟2个月.经过14个月产品使用后,在低龋态值儿童中,试验组全部龋及早期龋新生龋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中高龋态值组的儿童来说,试验组与对照组儿童无论是成洞龋还是早期龋新生龋均、龋面均的组间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14个月的研究期内,1100 ppm含氟牙膏对低龋态值的儿童具有良好的早期龋预防效果,但未观察到对低龋态值儿童成洞龋的防龋效果.在中高龋态值儿童中,未观察到1100 ppm含氟牙膏具有防龋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种龋风险评估方法在0 ~ 3岁儿童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比较3种龋风险评估方法在0 ~ 3岁儿童中的应用,为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龋风险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53例0 ~ 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法、龋态法和pH值法评估同一个体的患龋风险。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比较30例无龋儿童和23例有龋儿童龋态值和口腔pH值是否存在差异,计算龋态法和pH值法判定儿童患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pa检验比较3种评估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无龋儿童的龋态值[2.0(1.0,2.0)]低于有龋儿童的龋态值[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49,P = 0.024)。无龋儿童的口腔pH值(6.45 ± 0.48)高于有龋儿童(6.24 ± 0.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23,P = 0.134)。将龋态值≥2.0或≥3.0视为检测阳性时,龋态法判定儿童患龋的敏感性分别为82.61%、39.13%,特异性分别为26.67%、93.33%。将pH值≤7.0或≤6.0视为检测阳性时,pH值法判定儿童患龋的敏感性分别为95.65%、60.87%,特异性分别为3.00%、66.67%。量表法、龋态法和pH值法评估为高风险的儿童分别占81%、21%和45%,一致性较差(Kappa = -0.035,P = 0.557)。结论:量表法、龋态法和pH法作为龋风险评估方法,均有所局限,且三者的一致性较差。不宜单独采用一种方法进行龋风险评估,综合运用才较为科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