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L4B复合物抑制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RL4B复合物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胰腺癌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shCUL4B组(转染CUL4B慢病毒)、shDDB1组[转染DNA损伤结合蛋白1(DDB1)慢病毒]和shCUL4B+siSFRP1组[转染CUL4B慢病毒+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1(SFRP1)-siRNA]。对敲低CUL4B和DDB1的胰腺癌细胞系进行RNA测序(RNA-seq),寻找CRL4B复合物调控的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靶基因mRNA的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PCR实验鉴定CRL4B复合物直接调控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水平,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GEO、TCGA和GTEx数据库中胰腺癌相关肿瘤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的测序数据,分析CUL4B、DDB1和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相关性。结果:RNA-seq结果显示,CRL4B复合物调控的靶基因涉及多种恶性肿瘤相关信号通路。qRT-PCR检测结果显示,shCUL4B和shDDB1组待验证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hIP-PCR实验结果显示,CRL4B复合物直接结合在NME1和SFRP1靶基因启动子区,敲低CUL4B的表达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2A第119位赖氨酸单泛素化富集减少。对照组PANC-1细胞增殖率为(32.10±3.58)%,高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3.95±1.66)%和(22.38±0.77)%,均 P<0.05];对照组AsPC-1细胞增殖率为(35.47±7.80)%,高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9.60±3.58)%和(30.09±0.81)%,均 P<0.05]。细胞划痕实验显示,对照组PANC-1细胞迁移率为(53.18±3.70)%,高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7.46±2.62)%和(44.99±9.18)%,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上皮标志物α-catenin和γ-catenin的表达分别为1.00±0.03和1.01±0.11),低于shCUL4B组(分别为1.44±0.01和1.21±0.06,均 P<0.05),对照组细胞间充质标志物Fibronect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14和1.02±0.18,高于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1.53±0.13和1.22±0.07,均 P<0.05)。对照组细胞的迁移率为(100.00±3.96)%,与shCUL4B组和shCUL4B+siSFRP1组[分别为(35.49±0.34)%和(107.06±2.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UL4B和DDB1在胰腺癌中表达升高,且与SFRP1的表达呈负相关( r分别为-0.342和-0.264)。 结论:胰腺癌中CRL4B复合物转录抑制靶基因SFRP1进而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且CRL4B复合物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支持了其作为胰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差异基因以及发病机制的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DEG)和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的脓毒症患者脑组织的基因组数据,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确定SAE的DEG。结果:DEG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蛋白质水解等方面显著富集。通过PPI分析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包括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 SREBF1)、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SOCS3)、封闭蛋白5(claudin 5, CLDN5)、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 containing 4, VSIG4)、DNA损伤诱导蛋白45β(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protein 45β, GADD45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血管生成素-2基因(angiopoietin 2, ANGPT2)、CD14、CD163、血栓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 THBS1)。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出与SAE相关的10个枢纽基因,这些基因和机体的免疫炎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细胞N-乙酰转移酶10高表达诱导铂类药物耐药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的N-乙酰转移酶10(NAT10)引起对铂类抗肿瘤药的耐药效应,并揭示其潜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野生型组(MCF-7野生型细胞未经任何处理)、NAT10过表达组(h-NAT10质粒转染至MCF-7细胞)和NAT10敲低组(sh-NAT10质粒转染至MCF-7细胞)。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NAT10与多聚ADP核糖转移酶1(PARP1)的相互作用,并检测过表达或敲低NAT10的表达对PARP1乙酰化水平和半衰期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沉淀实验检测乙酰化的PARP1招募相关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Transwell实验显示,NAT10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数为(483.00±46.90)个,NAT10敲低组细胞侵袭数为(469.00±40.50)个,与MCF-7野生型细胞[(445.00±35.50)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0 μmol/L奥沙利铂作用下,NAT10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数为(502.00±45.60)个,NAT10敲低组细胞侵袭数为(105.00±20.50)个,与野生型细胞[(219.00±31.50)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0 μmol/L奥沙利铂作用下,与野生型细胞比较,NAT10过表达可以增强PARP1与NAT10的结合,而使用NAT10抑制剂Remodelin则抑制了二者的相互结合。高表达NAT10诱导PARP1乙酰化后,PARP1与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XRCC1)的结合增加,敲低NAT10的表达后,降低了PARP1和XRCC1的结合。高表达NAT10增强了PARP1与DNA连接酶3(LIG3)的结合,而敲低NAT10的表达则会降低PARP1与LIG3的结合。在10 μmol/L奥沙利铂处理后的细胞中,NAT10过表达细胞中γH2AX表达水平为0.38±0.02, NAT10敲低细胞中γH2AX表达水平为1.36±0.15,与野生型细胞(1.0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0 μmol/L奥沙利铂处理后的细胞中,NAT10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为(6.54±0.68)%,NAT10敲低组细胞凋亡率为(12.98±2.54)%,与野生型细胞[(9.67±0.3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NAT10高表达增强了NAT10与PARP1的结合,并促进PARP1的乙酰化,进而延长了PARP1的半衰期,从而增强PARP1招募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到损伤位点,促进DNA损伤修复,最终使乳腺癌细胞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基础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细胞株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MIA PaCa-2、PANC-1、Patu8988和T3M4,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13个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共确定36个基因、79个位点发生突变。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肿瘤蛋白P53(TP53)、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和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SMAD4)在8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5%(7/8)、100.0%(8/8)、50.0%(4/8)和37.5%(3/8)。AsPC-1和Capan-1细胞中同时存在上述4个基因的突变,BxPC-3细胞株是KRAS野生型胰腺癌,CDKN2A基因在AsPC-1、Capan-1、Capan-2和Patu8988细胞中检测到突变,而DPC4/SMAD4在AsPC-1、Capan-1和T3M4细胞中发生突变。其他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包括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AsPC-1、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P)基因(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NOTCH1(BxPC-3、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AsPC-1、Capan-1和Patu8988发生突变)和E1A结合蛋白P300(EP300)基因(BxPC-3、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功能主要涉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NOTCH信号通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Hedgehog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8种胰腺癌细胞株具备人胰腺癌组织的基因学特征,不同细胞株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点,实验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合理选择细胞株并分析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腺癌放射敏感性受泛素结合酶2T抑制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泛素结合酶2T(UBE2T)对肺腺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且经单纯放射治疗的各期肺腺癌患者45例,按实体肿瘤疗效评价(RECIST)1.1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为放疗敏感组(25例)、放疗抵抗组(20例),前者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后者为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免疫组化(IHC)检测通过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计分,结合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石蜡标本UBE2T表达水平与放射敏感性间的相关性。利用人肺腺癌细胞,构建慢病毒UBE2T干扰(UBE2Tsh)的A549细胞和UBE2T过表达的SPC-A-1细胞,行放射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分数,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生存曲线。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NA双链损伤(DSB)标记物γH2AX聚焦点水平(γH2AX聚焦点数/单个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UBE2T、γH2AX、Rad5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率。二分类变量资料统计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结果:UBE2T高表达同肺腺癌患者放疗抵抗相关( P<0.05)。慢病毒UBE2T干扰提高A54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比(SER)为1.795,UBE2T过表达降低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SER为0.293。UBE2Tsh A549细胞照射后细胞核内γH2AX聚焦点数显著增加( P<0.01),γH2AX蛋白表达量增加( P<0.01),Rad51蛋白表达量降低( P<0.001),UBE2T过表达SPC-A-1细胞γH2AX蛋白表达量降低( P<0.05),Rad51蛋白表达量增加( P<0.001)。UBE2Tsh A549细胞照射后G 2期细胞占比减少( P<0.01),细胞凋亡增加( P<0.001)。 结论:UBE2T可能通过增强肺腺癌细胞放疗所致DNA双链损伤修复,诱导细胞周期G 2期阻滞,减少细胞凋亡介导放疗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小体重塑与去乙酰化酶复合物在γ珠蛋白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核小体重塑与去乙酰化酶(NuRD)复合物是同时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和染色质重塑活性的独特复合物,在转录调节和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近年研究发现,NuRD复合物在γ珠蛋白的调控中,亦发挥重要作用。NuRD复合物中的多个亚基,如染色质螺旋酶DNA结合蛋白(CHD)、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BD)、GATA锌指结合域蛋白(GATAD)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2,以及转移相关蛋白(MTA)亚基等,通过不同机制参与沉默γ珠蛋白表达,并且NuRD复合物与其他调控γ珠蛋白表达的转录因子之间亦有相互作用。基于提升γ珠蛋白的表达是治疗β血红蛋白病的策略之一,笔者拟就NuRD复合物及其亚基在γ珠蛋白表达调控中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治疗β血红蛋白病寻找新的分子调控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干细胞治疗抵抗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内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和成瘤潜能的一类细胞,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对化疗和放疗抵抗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一些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使肿瘤干细胞适应微环境的变化,包括炎症因子、缺氧、低pH值、营养物质匮乏等。近年来对肿瘤干细胞治疗抵抗相关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乙醛脱氢酶1(ALDH1)活性对肿瘤干细胞的影响、DNA损伤修复的增强及活性氧的降解、自噬作用、激活发育相关通路、微环境的刺激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等。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包括针对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抑制剂,靶向多药耐药、DNA损伤修复和ALDH,靶向肿瘤微环境,免疫疗法等。主要对肿瘤干细胞治疗抵抗机制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ORAD诱导的自噬促进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细胞对奥沙利铂耐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NA损伤激活的非编码RNA (NORAD)诱导细胞自噬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奥沙利铂耐药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6月安阳市肿瘤医院诊治的进展期AEG患者AEG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手术标本4对,应用长链非编码RNA微阵列芯片分析AEG及其癌旁组织中NORAD的表达情况。使用新鲜AEG组织标本制备肿瘤组织来源的AEG细胞系(PDC) ,构建PDC和AEG细胞系OE19的奥沙利铂耐药细胞系(PDC-R、OE19-R),并通过转染shNORAD制备敲减NORAD的PDC-R和OE19细胞系(shNORAD PDC-R、shNORAD OE19-R)。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Starbase v3.0和DIANA-lncBase v3.0预测NORAD潜在靶点及其与微RNA-433-3p(miR-433-3p)的相互作用。PDC、PDC-R,OE19、OE19-R细胞分别共转染miR-144-3p和野生型NORAD(NORAD-WT)或突变型NORAD(NORAD-Mut)质粒,应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NORAD与miR-433-3p的相关性。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胃正常黏膜细胞系GES-1及AEG细胞系PDC、PDC-R、shNORAD PDC-R、OE19、OE19-R、shNORAD OE19-R中NORAD和miR-433-3p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细胞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B-Ⅱ(LC3B-Ⅱ)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测定奥沙利铂对PDC、PDC-R、shNORAD PDC-R、OE19、OE19-R和shNORAD OE19-R细胞的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 50)。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微阵列芯片分析发现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AEG中NORAD表达显著上调(差异表达倍数≥2.0, P<0.05)。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miR-433-3p是NORAD的潜在靶点。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在PDC和PDC-R细胞中,NORAD-WT组的相对萤光素酶活性低于NORAD-Mut组(0.441±0.104比0.928±0.204、0.449±0.112比0.947±0.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74、-14.94,均 P<0.001);OE19和OE19-R细胞中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与PDC细胞系相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NORAD在GES-1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1.016±0.213)低于PDC细胞(2.194±0.322)和PDC-R细胞(4.040±0.336),且在PDC细胞中相对表过量低于PDC-R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94、-37.21、-19.43,均 P<0.001);在shNORAD PDC-R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0.290±0.165)则低于PDC-R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5, P<0.001)。miR-433-3p在GES-1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1.017±0.248)高于PDC细胞(0.470±0.156)和PDC-R细胞(0.203±0.045),且PDC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PDC-R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15、15.85、8.11,均 P<0.001),在shNORAD PDC-R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0.699±0.256)也高于PDC-R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7, 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PDC-R中LC3B-Ⅱ相对表达量高于PDC细胞(0.426±0.060比0.212±0.041),shNORAD PDC-R细胞中LC3B-Ⅱ的相对表达量(0.155±0.029)低于PDC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0、-79.45,均 P<0.001);而p62在各细胞系中表现呈相反趋势,在PDC-R中相对表达量低于PDC(0.205±0.031比0.311±0.040),在shNORAD PDC-R中的相对表达量(0.504±0.084)高于P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19、62.80,均 P<0.001)。在OE19细胞系的原始细胞、耐药细胞和NORAD敲减细胞中NORAD和miR-433-3p,以及LC3B-Ⅱ和p62表达变化规律与PDC细胞系相似。CCK-8评估靶细胞活力发现,奥沙利铂对PDC、PDC-R和shNORAD PDC-R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14.28、22.27和2.51 μg/mL,对OE19、OE19-R和shNORAD OE19-R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3.95、8.12和1.89 μg/mL。 结论:NORAD在AEG组织及细胞中呈高表达;在奥沙利铂耐药的细胞呈过表达,而且增加了细胞的自噬活性。敲减NORAD后AEG细胞自噬活性受到抑制,而且AEG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伊马替尼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52岁胃肠间质瘤女性患者,术后1个月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0.4 g口服、1次/d。约5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及皮肤黄染。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8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36 U/L,总胆红素(TBil)32 μmol/L。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停用伊马替尼。进一步检查示白蛋白29.5 g/L,HBV DNA 3.57×10 6 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1%;腹部增强CT示腹腔积液。患者为e抗原阴性慢性HBV携带者(20余年),结合上述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很可能为伊马替尼诱发的HBV再激活所致。给予抗病毒、保肝与人工肝治疗,24 d后ALT 25 U/L,AST 39 U/L,TBil 165 μmol/L,HBV DNA 659 IU/ml。约5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 262 IU/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类清道夫受体在高糖诱导系膜细胞炎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糖刺激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A类清道夫受体(SR-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SR-A介导HMC在高糖环境下发生炎症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MC按照其培养基中D-葡萄糖浓度分为正常糖组和高糖组(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5 mmol/L和30 mmol/L),并以甘露醇组作为高渗对照,在高糖组瞬时转染SR-A小干扰RNA(siSR-A)并设置转染对照组(siNC)。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SR-A、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含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R-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水解酶-1(Caspase-1)、IL-1β、纤连蛋白(FN)、Ⅳ型胶原(ColⅣ)、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 基因mRNA,酶法检测Caspase-1相对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中IL-1β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SNK 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高糖组HMC中SR-A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糖组和甘露醇组(1.23±0.21比0.68±0.10,1.23±0.21比0.78±0.13,均 P<0.05),高糖组SR-A蛋白平均荧光强度,NLRP3和IL-1β的蛋白水平,NLRP3、Caspase-1、IL-1β的 mRNA水平,Caspase-1相对活性和IL-1β浓度均高于正常糖组和甘露醇组(均 P<0.05)。沉默SR-A基因后,高糖siNC组SR-A蛋白水平高于高糖siSR-A组和正常糖siNC组(1.23±0.10比0.20±0.01,1.23±0.10比0.87±0.01,均 P<0.01)。高糖siNC组NLRP3、IL-1β蛋白水平和NLRP3、Caspase-1、IL-1β、FN、ColⅣ、α-SMA、GRP78 mRNA水平和HMC细胞周期中DNA合成期占比也均明显高于高糖siSR-A组和正常糖siNC组(均 P<0.05)。 结论:高糖可以通过上调SR-A表达促进HMC异常增殖、系膜基质产生增加和发生氧化应激,加重细胞炎症损伤,这一过程可能与SR-A调节NLRP3-Caspase-1-IL-1β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