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斑马鱼cntnap2表达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遗传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降低斑马鱼接触蛋白相关蛋白基因2(contact protein-related protein gene 2, cntnap2)表达,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遗传模型。方法:以注射剪接抑制型吗啉代寡聚核糖核酸降低cntnap2表达的斑马鱼作为实验组( n=48),注射随机寡核苷酸片段的斑马鱼作为对照组( n=48),通过原位杂交观察斑马鱼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th、dbh、gad1b、glyt2、vglut2表达的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神经递质系统及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使用斑马鱼行为轨迹跟踪系统记录(Noldus行为仪)检测cntnap2表达降低后多动/冲动行为及托莫西汀对多动/冲动行为的改善作用。 结果: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减少,gad1b表达增加;th、glyt2、vglut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bh表达降低( t=5.772, P=0.005),snap25、dat、gad1b表达增高( t=14.310、22.210、22.090,均 P<0.01);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shha、epha4b、netrin1b、noi及神经递质系统相关基因drd4、th、vglut2、glyt2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dpf时药物未处理实验组较药物未处理对照组幼鱼游动总距离长 [143.12(98.56, 212.22) cm 与99.03(80.54, 133.96) cm, Z=-3.547, P<0.01],平均游动速度快[0.050(0.041, 0.067) cm/s与0.033(0.025, 0.042) cm/s, Z=-5.495, P<0.01];经托莫西汀处理后,实验组药物处理较药物未处理幼鱼游动总距离减少[106.59(95.28, 120.10) cm与143.12(98.56, 212.22) cm, Z=-3.591, P<0.01],平均游动速度减慢[0.031(0.028, 0.037) cm/s与0.050(0.041, 0.067) cm/s, Z=-7.035, P<0.01]。 结论: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通过改变dbh、snap25、dat、gad1b表达量而产生多动/冲动表型,托莫西汀可有效缓解多动/冲动表型,cntnap2表达降低斑马鱼可作为ADHD遗传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分析影响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铁死亡相关基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并分析影响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铁死亡相关基因(FRG)。方法: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RNA测序数据,共545例结直肠腺癌患者临床信息,602例数据集。从FerrDb数据库下载FRG基因集。取FRG基因集与TCGA数据库基因集交集,得到FRG表达数据集。使用R软件筛选结直肠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差异表达FRG和预后相关基因,获得影响结直肠腺癌预后的FRG。通过在线蛋白互作网络工具分析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及蛋白质表达的相关性。使用LASSO回归分析构建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预后风险模型,计算TCGA数据库509例结直肠腺癌样本的风险值,以中位风险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中位风险值)、低风险组(<中位风险值),并绘制生存曲线。绘制依据FRG预后模型的风险值预测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基于基因本体(GO)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与结直肠腺癌预后相关的FR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数据库中545例患者临床信息,602个数据集中,通过比较发现199个在结直肠腺癌中差异表达的FRG,28个预后相关的FRG,取交集后发现21个影响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的FRG。DUOX2、NOX4、NOX1、DDIT3、JDP2、ATP6V1G2、ULK1、ATG3与WIPI1基因间可能有相关性;NOX4、NOX5、PLIN4和ATP6V1G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ULK1与MAPK1、MYB、FANCD2、ATG3、ATP5MC3基因表达呈负相关。使用LASSO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15个FRG(ATP5MC3、NOX4、NOX5、ALOX12B、ATG3、WIPI1、MAPK1、MYB、AKR1C1、DDIT3、JDP2、ATP6V1G2、DRD4、SLC2A3、PLIN4),构建风险模型,风险值=NOX4×0.139-ATP5M3×0.108+NOX5×1.486+ALOX12B×0.475-ATG3×0.030-WIPI1×0.170-MAPK1×0.271-MYB×0.063+AKR1C1×0.021+DDIT3×0.186+JDP2×0.292+ATP6V1G2×0.777+ DRD4×0.294+SLC2A3×0.059+PLIN4×0.113。高风险组患者总生存较低风险组差( P<0.001),低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为76.8%,高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为48.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和风险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预后相关FRG构建的风险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5年总生存率(曲线下面积0.728)。高、低风险组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细胞外基质组成和细胞外结构构成、局部黏附等基因通路有关。 结论:依据筛选的FRG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可较好评估结直肠腺癌患者预后,这些FRG有望成为结直肠腺癌预后相关新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独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19例M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独使用达雷妥尤单抗2例,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RD)方案6例,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DVD)方案1例,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DECP)方案2例,联合伊沙佐米+地塞米松(ID)方案3例,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2例,联合地塞米松(DD)方案3例,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部分缓解(PR)5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4例,总反应率(ORR)73.7%(14/1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0.42个月(95% CI 8.04~12.7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2.06个月(95% CI 37.85~66.27个月)。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3级淋巴细胞减少3例,2级贫血5例,2级恶心、呕吐7例,输液相关不良反应7例。 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M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巴胺受体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DNA甲基化与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2(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DNA甲基化水平与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发病的关系。 方法:对自2017年1月至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3例PPPD患者(试验组)于收治时采集血样,对同期收治的未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或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药物治疗的、且随访3个月以上头晕症状未再发而排除PPPD诊断的45例急性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对照组)于随访时采集血样,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进行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阳性率(58.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CpG岛位点甲基化率(0.15±0.18)明显高于对照组(0.04±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PPPD发病可能与患者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DNA甲基化水平增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变异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9例TH基因变异致DRD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9例TH基因变异致DRD患儿中男3例、女6例,确诊年龄为12.0(8.0,15.0)月龄。8例重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落后或发育倒退,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8例,躯干肌张力低下8例,四肢肌张力低下7例,运动减少6例,面部表情少4例,震颤3例,四肢肌张力障碍3例,晨轻暮重2例,上睑下垂2例,四肢肌张力增高1例,多涎1例。1例极重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落后,临床表现包括明显运动发育落后、躯干肌张力低下、频繁动眼危象、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运动减少、面部表情少、睡眠明显减少。9例患儿基因检测共发现11个TH基因变异,包括5个错义变异、3个剪切位点变异、2个无义变异、1个插入变异,其中2个变异[c.941C>A(p.T314K)、c.316_317insCGT(p.F106delinsSF)]为尚未见报道的新变异。9例患儿随访40(29,43)个月,无失访。8例重型患儿中1例应用左旋多巴片,7例应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后期随着患儿体重增加,未增加药物剂量,疗效仍稳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应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的1例重型患儿治疗早期出现异动症,加用盐酸苯海索片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7例重型患儿运动发育恢复正常,1例重型患儿因治疗时间仅2个月仍存在运动发育落后;1例极重型患儿对多巴丝肼片极度敏感、用药后有明显烦躁的不良反应,治疗无明显效果。结论:TH基因变异致DRD以重型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重型患儿对左旋多巴片或多巴丝肼片反应良好,但需较长时间才能确定治疗效果,长期用药虽然患儿体重增加,但无需增加剂量仍疗效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系统性轻链(AL)型淀粉样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24例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治疗情况,评估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梅奥2004分期Ⅰ期2例(8.33%),Ⅱ期2例(8.33%),Ⅲ期20例(83.33%)。所有患者均采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进行治疗,可评估疗效17例。15例患者应用DVd(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7例应用DVCd(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1例应用DRd(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1例应用DTd(达雷妥尤单抗+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17例可评估疗效患者应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率为41.18%(7/17),总反应率(ORR)为88.24%(15/17)。17例一线应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中,11例可评估疗效者治疗1个疗程后sCR率为36.36%(4/11),ORR为90.90%(10/11)。5例复发难治患者中,4例可评估疗效者治疗1个疗程后sCR率为50.00%(2/4),ORR为75.00%(3/4)。24例患者中,初诊时17例肾脏受累,应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7例可评估疗效患者的ORR达85.71%(6/7),其中42.86%(3/7)患者肾脏缓解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初诊时19例心脏受累,可评估疗效的14例患者ORR达85.71%(12/14),其中42.86% (6/14)患者心脏缓解达VGPR及以上。应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液相关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及感染,均可耐受。24例患者中位随访7.0个月(0.5~16.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7.0个月(0.5~16.5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7.0个月(0.5~35.0个月)。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AL型淀粉样变性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整合药理学结合GEO数据集分析开心散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联合GEO芯片差异基因分析的方法,分析开心散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和Drugbank数据库,获得开心散组方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分子靶点。通过GEO数据库获取GSE4757芯片数据,使用R语言获取其差异基因,绘制热图和火山图。通过Cytoscape 3.7.2构建开心散与AD的差异基因分子靶点图,使用Bisogenet和CytoNCA绘制靶点拓扑网络,并进行开心散与AD基因的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开心散治疗AD的活性成分86个,与GEO共有的差异基因29个,构建PPI拓扑网络,筛选出核心的候选基因6个,与KEGG通路富集基因合并,获得治疗疾病的重要基因为CHRM1、CHRM2、ACHE、CHRM3、CASP8、PTGS2、DRD1、CACN1S、ADRB1。GO功能条目获得375条,主要涉及血管收缩、突触后膜可塑性,神经递质传递等。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胆碱能突触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神经-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等。结论:开心散治疗A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调节钙离子浓度等通路发挥治疗AD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抽动障碍的遗传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为一组原因不明的运动障碍。目前还未确定抽动障碍的主要致病基因,现就抽动障碍神经递质相关遗传易感基因( DRD2、DRD4、SLC6A4、HDC、ADRA2A)、相关易感基因变异( ASH1L、CELSR3、PNKD、NRXN1,CNTN6)和其他易感基因( FLT3、SLITRK1)3部分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基因变异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因多态性在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恶心呕吐是影响患者临床满意度的主要问题之一,在高危人群中发生率高达80%。近年来,遗传易感性在恶心呕吐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基因多态性与恶心呕吐的相关性研究,涵盖了5-羟色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5-HTR)基因、多巴胺2型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 DRD2)基因、μ阿片受体基因(mu-opioid receptor gene 1, OPRM1)、毒蕈碱受体基因、编码神经激肽-1(neurokinin-1, NK1)受体的速激肽受体1(tachykinin receptor 1, TACR1)基因、转运蛋白基因及药物代谢酶基因等。期待未来可以根据基因分型识别高危患者,个体化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止吐预防和治疗,提高患者临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一家系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外显率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一家系的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外显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5年11月收治的DRD一家系共4代人(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对家系中另外14人进行Sanger测序,分析该家系成员的基因型和临床表现。结果:15名进行基因检测的成员中有7人存在 GCH1基因c.284G>A(p.P95L)杂合突变,3例有临床症状,该家系基因外显率为0.43(3/7),男性外显率为0.25(1/4),女性外显率为0.67(2/3)。2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均重于男性患者,且2例女性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大。 结论:携带相同基因突变的DRD家系成员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具有明显性别差异,其中男性患者的基因外显率低,临床症状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