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生对大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使用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护生对大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的使用体验,为规范使用大语言模型聊天机器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15名来自4所医学院校的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使用体验感多样化;使用场景差异化;使用潜在问题;自我感知需求和期待.结论 护理教育和管理者应引领护生树立正确使用大语言模型价值观,制定相关使用准则规范其使用,还须加强培训和护理伦理建设,促进大语言模型在护理教育中的创新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型语言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介绍了大型语言模型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模型的关键技术,综述了大型语言模型在医疗教育、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医患交流中的实际应用现状,指出了有效监管、伦理和法律、专业化及逻辑一致性是大型语言模型在医疗领域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主手术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伦理挑战和风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主手术机器人(autonomous surgical robots,ASR)的自主功能演进引起了伦理学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担忧.然而,对这类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的伦理挑战和风险的探讨仍显不足.为此,借鉴汉斯·约纳斯的论证方法分析总结出ASR研发与应用可能存在打破传统人机主从关系、过度物化人类价值与尊严,以及替代充满人性的医学职业等伦理挑战.这些挑战清晰地表明,ASR具有影响人类未来生存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ASR不确定性的盲目包容态度、ASR后果的不可见性,以及医生责任的转变等方面.因此,应当负责任地发展手术机器人的自主功能,采用手术机器人部分替代医生的模式,而非完全替代,同时平衡技术创新和伦理考量之间的关键性,以便更好地引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五位一体"交互模式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中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观、以人为本医德观、未病先防治养观等思想都是对中医药内涵的科学诠释.在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可以从中医药文化入手,将中医药传播到社会的更多人群.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随着媒介的发展与进步,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模式,构建"学校-医院-社区-机构-社会"交互模式,以满足社会全层次人群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激发全社会不同人群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同,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普及以及健康中国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蓝光对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的抑制作用及其视锥细胞密度变化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蓝光干预对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普通级2周龄三色豚鼠48只,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蓝光组和白光组,每组各24只。所有豚鼠右眼佩戴-5.00 D镜片建立光学离焦模型,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予遮盖。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测量豚鼠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取右眼眼球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S及M视锥细胞密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视网膜视黄酸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视黄酸受体(RAR-β)和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巩膜厚度变化。结果:实验开始后8周,蓝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实验眼出现(0.63±0.12)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对照眼较白光组对照眼出现(0.42±0.09)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实验眼较蓝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52±0.09)D,眼轴增长(0.06±0.00)mm;白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66±0.07)D,眼轴增长(0.13±0.0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蓝光组豚鼠视网膜背侧和腹侧M视锥细胞密度小于白光组,背侧和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大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3、52.23、42.09、25.02,均 P<0.05)。蓝光干预后近视延缓与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增加呈强正相关( r=0.95, P<0.01)。蓝光组视黄酸含量、RAR-β和MMP-2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减少,TIMP-2和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73、7.45、3.72、6.19、9.03,均 P<0.05)。蓝光组巩膜厚度为(125.0±7.8)μm,较白光组的(102.0±6.3)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3, P<0.05)。 结论:蓝光可抑制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豚鼠屈光度的改变可能通过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变化影响视网膜视黄酸及巩膜胶原的表达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定量检测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948, P=0.146; F=2.632, P=0.075;H=5.582, 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70.7%(53/75)和87.9%(29/33),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DR病情程度的加重,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分级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χ2=9.827、9.030,均 P<0.05)。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分别为[52.50(50.70,54.80)]%、[50.40(48.40,52.60)]%和[48.30(43.60,51.55)]%,DCP血流密度分别为[49.90(47.70,51.80)]%、[47.30(45.20,50.10)]%和[45.80(41.30,48.6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21.719、21.652,均 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NPDR组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5.290、5.534,均 P>0.05)。糖尿病患者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及SCP血流密度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呈负相关( rs=-0.305、-0.330,均 P<0.05),浅层FAZ轮廓分级与LogMAR BCVA呈正相关( rs=0.353,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即可出现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及FAZ轮廓的异常,糖尿病患者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及浅层FAZ轮廓分级等微循环异常与视力存在相关性。OCTA在监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识别影响视功能的微循环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X保存液与甘油保存液对人角膜基质透镜保存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DX保存液与甘油保存液对人角膜基质透镜的保存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2—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中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的完整角膜基质透镜标本,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DX保存液保存1 d组、DX保存液保存1周组、甘油保存1 d组、甘油保存1周组和甘油保存2周组,每组10个标本。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不同保存方法角膜基质透镜细胞死亡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基质透镜形态结构的完整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保存的角膜基质透镜超微结构。结果:DX保存液保存1 d组、DX保存液保存1周组、甘油保存1 d组、甘油保存1周组和甘油保存2周组细胞死亡数分别为(53.1±14.2)、(50.8±9.8)、(70.4±13.6)、(172.8±31.7)和(182.8±14.2)个/视野,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37, P<0.05);DX保存液保存1 d组与DX保存液保存1周组角膜基质透镜死亡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甘油保存1 d组细胞死亡数明显少于甘油保存1周组和甘油保存2周组,甘油保存1周组死亡细胞数明显多于DX保存液保存1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常对照组角膜基质透镜胶原纤维排列规则;DX保存液保存1 d组和DX保存液保存1周组角膜基质组织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细胞较完整,甘油保存1 d组角膜基质组织水肿,细胞核裸露,随着甘油保存时间的延长,组织内胶原纤维逐渐变疏松。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DX保存液保存1 d组和DX保存液保存1周组角膜基质组织紧密,胶原纤维致密,细胞核完整;甘油保存1周组细胞分布稀疏,细胞结构不完整,甘油保存2周组细胞分布明显稀疏,细胞结构破坏。 结论:人角膜基质透镜用DX保存液保存1周可有效保存角膜基质组织和维持细胞结构。DX保存液对角膜基质透镜的保存效果优于甘油保存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15a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15a(miR-15a)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标本及健康供体前囊膜组织标本各26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组织中miR-15a和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的表达。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细胞分别于0、10、20和5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miR-15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SIRT1、叉头转录因子3a(FOXO3a)、p53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源性活性氧簇(ROS)含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源性活性氧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将miR-15a对照和miR-15a抑制剂分别转染至HLEB-3细胞,在5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DCFH-DA检测细胞内源性ROS表达;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源性T-AOC、SOD、GSH-Px活性及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5a与SIRT1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内SIRT1、FOXO3a和p53蛋白表达。结果:miR-15a在正常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1±0.02,低于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的0.96±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31, P<0.001);SIRT1在正常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9±0.09,高于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的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64, P<0.001)。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细胞中miR-15a、FOXO3a和p53相对表达量增加,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ROS含量和MDA浓度增加,T-AOC、SOD和GSH-Px活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R-15a对照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和MDA浓度高于miR-15a抑制剂组,T-AOC、SOD和GSH-Px活性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R-15a对照组SIRT1-3'-非翻译区(UTR)-野生型(WT)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78, P=0.004);2个组SIRT1-3'-UTR-突变型(MUT)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32, P=0.688)。miR-15a对照组细胞FOXO3a和p5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miR-15a抑制剂组,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iR-15a能抑制高糖诱导下LECs的抗氧化应激损伤能力,其可能是通过抑制SIRT1表达从而上调FOXO3a和p53的活性,加重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习并轨模式下临床实习生满意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习并轨模式下临床实习生对科室和带教教师的满意度调查,探求如何进一步推进临床实习工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自行设计量表,量表内容包括:教学工作重视程度、实习安排合理性、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教学活动开展质量、出科考核情况、带教教师医德医风示范性、教师带教态度及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情况、教师指导医疗操作情况、教师病历修改情况等。对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某医院临床专业实习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两独立样本的 t检验或秩和检验方法,多组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 230份,收回1 195份,有效回收率97.15%。该医院临床实习生总体满意度为(9.62±0.39)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医德医风示范性的评价最高[(9.75±0.78)分],对各科室教学活动开展质量的评价最低[(9.52±1.15)分],各项评价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0, P<0.001)。 结论:各教研室、各科室在医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实习并轨模式下,按要求完成各项带教任务,但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视觉电生理记录结果中常见伪迹的甄别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过程中产生伪迹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25 001例,对照国际视觉电生理协会指导标准所提供的标准波形,确定典型的伪迹波形,分析其特征和原因,并针对伪迹原因提出减少及消除伪迹的方法。结果:25 001例中典型的伪迹波形有60例,常见原因可分为3大类:受检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机器设备因素,具体原因包括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42例、瞬目9例、50 Hz工频伪迹4例、放大器异常2例、其他3例,分别占70.0%、15.0%、6.7%、3.3%、5.0%。处理策略:(1)检查过程中关注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瞬目、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自身影响因素,可提前告知患者检查流程,与患者交流放松身心;(2)建议使用高质量的50 Hz硬件陷波器,保证地线连接良好,移除视觉电生理仪器附近的大功率电器以降低50 Hz伪迹;(3)充分清洁皮肤,使参考电极阻抗降至1 kΩ以下减少阻抗伪迹。结论: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中伪迹的类型和原因呈多样性,检查者需要准确判断伪迹因素并及时有效排除伪迹,提供更加精准的检测结果;同时加强临床医师对伪迹的了解,以便准确判读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