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 68Ga标记三七素类PSMA靶向探针的制备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新型 68Ga标记三七素类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靶向探针,并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内外评估。 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配体P151,测定其亲和性。将配体加入到 68GaCl 3与醋酸钠混合的溶液中,95 ℃反应10 min,使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标记率及体外稳定性。评估 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并进行细胞摄取实验。对正常昆明(KM)小鼠进行体内生物分布测定;对前列腺癌22Rv1荷瘤裸鼠注射 68Ga-P151后进行microPET显像,并与 68Ga-PSMA 617进行对比。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成功合成目标配体P151,其抑制常数 Ki为0.58 nmol/L,标记率和放化纯均≥95%;37 ℃放置2 h后, 68Ga-P151在生理盐水和人血清白蛋白(HSA)溶液中的放化纯仍≥95%,表明其体外稳定性好; 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65±0.17,表明其亲水性较好。注射 68Ga-P151后60 min,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总摄取值为(0.83±0.04)百分注射活度(%IA)/10 5个细胞,并可被PSMA抑制剂(ZJ-43)所抑制。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 68Ga-P151主要经肾脏排泄出体外,在其他组织中摄取较低;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显示, 68Ga-P151与 68Ga-PSMA 617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0.79±0.23和0.54±0.05; t=2.12)、肿瘤/肾脏比值(2.04±0.65和1.88±0.33; t=0.44)、肿瘤/肌肉比值(12.83±5.18和6.95±1.63; t=2.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68Ga-P151制备简单、标记率高、生物分布理想,可对PSMA阳性肿瘤显像,其显像效果与 68Ga-PSMA 617相当,有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药物 177Lu-PSMA-3Q与 177Lu-PSMA-I&T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 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3Q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治疗中的潜力,并与 177Lu-PSMA-I&T进行比较。 方法:制备 177Lu-PSMA-3Q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稳定性检测;对 177Lu-PSMA-3Q、 177Lu-PSMA-I&T在正常BALB/c小鼠和22Rv1荷瘤鼠体内进行药代动力学评价及生物分布研究;对2例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mCRPC患者(60岁和76岁)分别静脉注射 177Lu-PSMA-3Q、 177Lu-PSMA-I&T (7.40±0.74) GBq后24、72、120 h进行SPECT显像。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制备得到的 177Lu-PSMA-3Q总活度为74 GBq,未校正产率为95%,室温放置168 h后放化纯仍大于95%。 177Lu-PSMA-3Q和 177Lu-PSMA-I&T的分布半衰期分别为(0.75±0.22)和(0.86±0.19) min,清除半衰期分别为(24.74±3.77)和(29.53±3.42) min。正常小鼠生物分布结果示,注射后5 d 177Lu-PSMA-3Q在肝、肺、肾中的摄取值明显低于 177Lu-PSMA-I&T( t值:4.24~8.36,均 P<0.05)。22Rv1荷瘤鼠生物分布结果示, 177Lu-PSMA-3Q在注射后24 h的肿瘤摄取最高,且高于 177Lu-PSMA-I&T[(0.856±0.183)与(0.579±0.126)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2.78, P=0.024];快速的清除模式使 177Lu-PSMA-3Q有着高肿瘤/肌肉比值(99.604±11.106),且明显高于 177Lu-PSMA-I&T的摄取比值(45.078±10.444; t=7.80, P<0.001)。在患者SPECT显像中, 177Lu-PSMA-3Q和 177Lu-PSMA-I&T 120 h的病灶残余计数分别占24 h的0.32±0.04与0.58±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2, P=0.002)。 结论:177Lu-PSMA-3Q标记简便,产率和放化纯高,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患者体内靶向性好,滞留时间较长,背景清除速率快,是较理想的靶向PSMA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肿瘤微环境构建新型共培养肝癌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由激活肝星状细胞(aHSC)和肝癌细胞组成的新型共培养肝癌研究模型,探究其与传统模型的药效差异,以建立能够反映临床真实药效的体内外肝癌研究模型。方法:构建由激活肝星状细胞(aHSC)和肝癌细胞组成的新型共培养肝癌研究模型,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移实验、药物滞留实验以及体内抑瘤实验比较新型共培养模型与传统单细胞模型在药效上的差异,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耐药蛋白P-gp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Masson染色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沉积情况,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单细胞模型和共培养模型的细胞毒性均存在药物浓度依赖性,随着姜黄素(CUR)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降低,但单细胞模型比共培养模型细胞存活率下降得更快。当CUR浓度为10 μg/ml时,共培养模型的细胞存活率为62.3%,迁移率为(28.05±3.68)%,均高于单细胞模型[38.5%和(14.91±5.92)%,均 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共培养模型中P-gp和vimentin表达上调,分别为单细胞模型的1.55倍和2.04倍;E-cadherin表达下调,单细胞模型中E-cadherin表达水平是共培养模型的1.17倍。药物滞留实验显示,共培养模型能促进药物外排,减少药物滞留。体内抑瘤实验显示,m-HSC+H22共移植模型比H22单细胞移植模型小鼠肿瘤增长快,肿瘤体积大。给予CUR治疗后,m-HSC+H22共移植模型和H22单细胞移植模型小鼠肿瘤增长均受到抑制。Masson染色显示,m-HSC+H22共移植模型小鼠的肿瘤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多于H22单细胞移植模型。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HSC+H22共移植模型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高于H22单细胞移植模型。 结论:aHSC+肝癌细胞共培养模型增殖和转移能力强,易耐药,与肝癌的临床治疗表现相似,是一种优于传统单细胞模型的新型肝癌治疗研究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OK432联合治疗在小鼠肝细胞肝癌中的抗肿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抗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与OK432联合治疗在小鼠肝细胞肝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并探索其抗肿瘤机制。方法:8~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别构建H22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腹水瘤模型,监测小鼠肿瘤大小和生存,流式细胞术、ELISP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腹水中干扰素γ(IFN-γ)、CD8 +T、NK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 +细胞,评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活化与淋巴细胞浸润;使用NK1.1和CD8a抗体清除荷瘤小鼠NK和CD8 +T细胞,监测小鼠生存,评价CD8 +T和NK细胞在治疗中的作用。生存统计使用Log-rank检验,组间计量数据统计采用One-way ANOVA方法。 结果:OK432+抗PD-1组与CON组、OK432组和抗PD-1组比较肿瘤生长显著抑制( F=19.000, P<0.01);OK432+抗PD-1组小鼠中位生存期35 d显著长于CON组的15 d、OK432组的21 d和抗PD-1组的21 d( χ2=21.680, P<0.01)。OK432+抗PD-1组IFN-γ斑点数量[(319.7±48.4)个]远多于CON组[(8.8±8.9)个]、OK432组[(173.2±38.6)个]和抗PD-1组[(172.2±18.9)个, F=82.330, P<0.01];OK432+抗PD-1组腹水中CD8 +T和NK细胞比例分别为(14.57±2.52)%和(6.52±1.43)%远高于CON组[(1.35±0.46)%和(0.85±0.54)%]、OK432组[(8.62±2.87)%和(4.04±0.7)%]、抗PD-1组[(5.57±2.23)%和(2.86±1.37)%,CD8 +T: F=31.240, P<0.01和NK: F=23.870, P<0.01];OK432+抗PD-1组腹水中IFN-γ浓度为(1 434±407) pg/ml,显著高于CON组[(306±151) pg/ml]、OK432组[(1 180±565) pg/ml]和抗PD-1组[(649±130) pg/ml, F=9.837, P<0.01];OK432+抗PD-1组腹水中PD-L1 +细胞的比例为(22.68±5.43)%,显著高于CON组[(2.09±0.64)%]、OK432组[(15.16±3.17)%]和抗PD-1组[(9.03±0.97)%, F=37.670, P<0.01]。NK或CD8 +T细胞清除后OK432+抗PD-1+抗NK1.1组和OK432+抗PD-1+抗CD8a组小鼠生存期分别为32 d和21 d、CON组18 d、OK432+抗PD-1组34 d,OK432+抗PD-1+抗NK1.1组与OK432+抗PD-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4, P>0.05),OK432+抗PD-1+抗CD8a组与OK432+抗PD-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20, P<0.01)。 结论:OK432与抗PD-1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增强抗PD-1治疗的有效性;OK432与抗PD-1联合治疗抗肿瘤作用主要依赖于CD8 +T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猫棒束孢乙醇提取物对荷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猫棒束孢乙醇提取物(IFA)对荷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猫棒束孢用50%乙醇重复提取两次,合并两次滤液,水浴蒸干,得到IFA。将36只雌性昆明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IFA低剂量组、IFA中剂量组、IFA高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接种小鼠肝癌H22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均每天胃灌注0.9% NaCl溶液,阳性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25 mg/kg环磷酰胺并胃灌注0.9% NaCl溶液,IF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每天胃灌注37.5、75、150 mg/kg IFA。连续给药10 d后,麻醉后摘眼球取血,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离肿瘤组织、胸腺和脾脏,称量各标本质量;根据肿瘤组织质量和脏器质量分别计算抑瘤率和免疫器官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对肿瘤组织进行TUNEL荧光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总细胞中凋亡细胞占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用ImageJ软件分析总面积中bcl-2或bax蛋白阳性区域占比。结果:接种H22细胞6 d后,小鼠皮下接种部位有结节产生,提示造模成功。给药10 d后,阳性对照组及IFA低、中、高剂量组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63.94%、35.70%、62.44%、72.67%。阳性对照组小鼠胸腺指数低于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FA各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和与模型对照组间胸腺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IFA各剂量组胸腺指数均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小鼠间脾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IFA中剂量组、IFA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GF-β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E染色显示,IFA各剂量组肿瘤组织中出现大面积凋亡、坏死细胞。TUNEL法染色示,阳性对照组和IFA各剂量组凋亡细胞占比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FA低剂量组、IFA中剂量组凋亡细胞占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FA高剂量组凋亡细胞占比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FA各剂量组bax蛋白阳性区域占比均高于模型对照组,而均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cl-2蛋白阳性区域占比均低于模型对照组,而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FA对荷H22肝癌小鼠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且可能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猫棒束孢联合环磷酰胺对H22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研究冬虫夏草来源的猫棒束孢(Isaria felina,IF)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对肝癌H22 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H22 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组,设正常对照组(NC group,蒸馏水)、模型对照组(MC group,蒸馏水)、CTX组(CTX group,25 mg/kg)、IF组(IF group,400 mg/kg)和IF+CTX组(IF+CTX group,IF 400 mg/kg+CTX 25 mg/kg),每组 5 只小鼠;蒸馏水、IF灌胃给药,CTX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10 d.实验结束后,计算各组小鼠平均肿瘤体积和瘤重、抑瘤率、q值、免疫器官脏器指数;检测血常规和血清细胞因子含量;观察肿瘤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各给药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低于MC组(P<0.05).CTX组、IF组、IF+CTX组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 49.3%、34.2%、72.8%,q值为 1.09.IF+CTX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h)、血小板(PLT)数量显著高于CTX组(P<0.05).MC组小鼠的脾指数显著高于NC组,IF+CTX组小鼠脾指数显著低于MC组(P<0.05).MC组小鼠的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NC组,IF组和IF+CTX组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MC组和CTX组(P<0.05).MC组肿瘤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数量多,排列紧密;CTX组、IF组和IF+CTX组肿瘤组织可见肿瘤细胞排列松散,多处肿瘤细胞灶性坏死,坏死细胞核固缩碎裂.结论 IF和CTX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有相加的抑瘤作用,可减轻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三氧化二砷通过降低Pin1表达及调节Wnt/β-连环素通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在肝癌中对肽基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NIMA相互作用蛋白1(Pin1)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DepMap数据库和GEPIA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Pin1 在人肝癌细胞系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人肝癌细胞系Huh7和小鼠肝癌细胞系H22为细胞模型,通过ATP法检测ATO对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和qPCR检测ATO对Pin1在蛋白质水平和转录水平表达的作用.用氯喹预处理Huh7细胞抑制溶酶体途径后,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TO对Pin1表达的调控作用.通过皮下荷瘤小鼠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ATO在体内对肝癌细胞生长和Pin1表达的影响.采用RNA测序分析ATO可能影响的信号通路,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和qPCR验证.结果 在DepMap数据库23 种人肝癌细胞系和GEPIA数据库人肝癌组织中,Pin1的表达均呈现较高水平.在体外实验中,ATO处理后Huh7和H22细胞的细胞活力均降低,细胞中Pin1在蛋白质和转录水平的表达均降低,但用氯喹抑制溶酶体途径逆转了ATO对Pin1表达的影响.在皮下荷瘤小鼠模型中,ATO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TO处理后Pin1表达和肿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在ATO处理的H22细胞中Wnt/β-连环素通路相关基因富集,抑制H22细胞中Pin1的表达后β-连环素表达减少.结论 ATO通过溶酶体途径抑制Pin1表达,以及影响Wnt/β-连环素信号通路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和枢消积丸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肿瘤组织VEGF、PDGF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探讨和枢消积丸对H22 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和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中西医联合有效抗肝细胞癌治疗方案.方法:将H22 荷瘤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1.37 g/kg和枢消积丸)、中药中剂量组(2.73 g/kg和枢消积丸)、中药高剂量组(5.46 g/kg和枢消积丸)、索拉非尼组(0.03 g/kg)和联合组(5.46 g/kg和枢消积丸联合 0.03 g/kg索拉非尼),干预14 d.观察各组小鼠生命活动,测量瘤体长短径和体重,灌胃结束后计算肿瘤体积和抑瘤率;检测小鼠肝功能指标AST、ALT;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和枢消积丸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善H22 荷瘤小鼠的精神、活动状态,以及索拉非尼所致腹泻症状;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的体积和质量均降低,联合组抑瘤率达74.8%,效果最明显(P<0.05);和枢消积丸可下调小鼠血清AST、ALT水平,改善肝脏功能(P<0.01);HE染色显示各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内部结构紊乱,与和枢消积丸的剂量呈正相关,联合组效果最明显;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发现,各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VEGF、PDGF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1),和枢消积丸联合索拉非尼对VEGF、PDGF的抑制作用比单独使用索拉非尼或和枢消积丸更显著.结论:和枢消积丸可下调肿瘤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PDGF蛋白表达,对H22 荷瘤小鼠具有抑瘤作用,联合索拉非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基于PD-1介导NF-κB通路探讨莪术-三棱抗肝癌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介导NF-κB通路探究莪术-三棱对肝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体检测各组药物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抑瘤率、脏器指数的影响;对白细胞介素 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影响.运用免疫组化观察瘤组织NF-κBp65、Bcl-2以及Bax蛋白阳性表达.MTT法检测莪术醇、三棱内酯B二者单用及联用对HepG2肝癌细胞的抑制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联合应用对 PD-1、NF-κB、Bcl-2、κB 抑制因子激酶 α/β(inhibitor of κB kinase α/β,IKK-α/β)以及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nhibitor of NF-κB,IκB-α)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用药能够显著降低瘤质量,能够抑制TNF-α、IL-1和IL-6的表达(其中联合用药高剂量组TNF-α、IL-1和IL-6下降显著),能够抑制瘤组织中NF-κBp65、Bcl-2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高表达Bax蛋白.体外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显著抑制PD-1、Bcl-2及IKK-α/β蛋白表达,促进NF-κB及IκB-α蛋白表达.结论:联合用药能够显著抑制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抑制分泌炎症因子,降低或升高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拮抗肝癌细胞增殖.莪术醇以及三棱内脂B联合应用能够提高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这一作用可能与PD-1介导的NF-κB通路调控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甘草联合顺铂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肾损伤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甘草联合顺铂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肾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接种H22 肝癌细胞,建立异位荷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3 mg/kg)和顺铂联合甘草低、中、高剂量组(3 mg/kg+0.65、1.30、2.60 g/kg).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和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BUN、Cr水平和肾组织MDA水平、SOD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减小(P<0.01),Bcl-2蛋白表达、SOD活性降低(P<0.05,P<0.01),Bax蛋白表达、肾损伤评分和BUN、Cr、MDA水平升高(P<0.05,P<0.01);与顺铂组比较,顺铂联合甘草各剂量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减小(P<0.05,P<0.01),肾损伤评分和BUN、Cr、MDA水平降低(P<0.05,P<0.01),SOD活性升高(P<0.05,P<0.01).结论 甘草能够协同升高顺铂的化疗效果并减轻H22荷瘤小鼠的肾损伤,具有增效和减毒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