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hGLP-1(7-36)对肝细胞Akt/GSK3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rhGLP-1(7-36)对肝细胞Akt/GSK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人HL7702细胞系至对数生长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用含rhGLP-1(7-36)100nM的培养基、不含rhGLP-1(7-36)的培养基培养90min。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GSK3)、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GS)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1.00±0.00)比,实验组p-Akt(Thr308)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81±0.28)明显增加( P=0.01),Akt及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实验组p-GSK3α(Ser21)(1.27±0.09)、p-GSK3β(Ser9)(1.24±0.0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值分别为0.003、0.002),GSK3α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实验组p-GS(Ser641)蛋白表达水平(0.70±0.16)降低( P=0.03),GS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GLP-1可抑制GSK3/GS信号通路,激活GS活性,促进糖原合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南通地区2 361例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的分布特征,为制订淋巴瘤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HCR)方法,从平台筛选出南通市肿瘤医院2002年至2017年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资料,以来源于南通地区7个市、区、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描述,包括亚部位(亚型)、性别、年龄、入院年份、患者来源(户籍)等观察指标。结果: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数从2002年95例增加至2017年243例,住院患者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 36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共产生10 260例次住院记录,每例患者平均住院4.35次。恶性淋巴瘤占同期全部恶性肿瘤(74 448例)的3.17%。男性1 382例(58.53%),女性979例(41.47%),性别比为1.41∶1。根据恶性淋巴瘤国际疾病分类,霍奇金淋巴瘤(HL)119例(5.04%),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 108例(89.28%),多发性骨髓瘤(MM)134例(5.68%)。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布于各个年龄段,呈负偏态分布:首次入院的中位年龄为61.00岁;在45~49岁组显著上升,在65~69岁组达到高峰。按住院患者来源,来自启东市137例(5.80%),海安市153例(6.48%),海门市185例(7.84%),如东县391例(16.56%),南通市区437例(18.51%),如皋市508例(21.52%),通州区550例(23.30%)。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未见常规检测项目如Rh血型系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指标的异常情况。结论:南通地区恶性淋巴瘤住院患者有增多趋势,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恶性淋巴瘤中NHL为主要亚型,其次为MM,HL占比最低。患者来源的地区分布可能与服务半径和范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外科手术在儿童淋巴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2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患儿临床特点、诊治过程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2例淋巴瘤患儿中,男14例、女8例,病程2周至6年4个月;肿大淋巴结直径2~10 cm,中位直径5 cm。14例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增大,9例先发热后出现颈部淋巴结增大,8例伴有局部红肿、触痛。13例接受了抗感染治疗,其中3例淋巴结缩小,10例未见缓解。22例均通过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依据St.Jude NHL分期系统,Ⅱ期3例、Ⅲ期7例、Ⅳ期6例;霍奇金淋巴瘤6例,依据Ann Arbor分期系统,Ⅱ期4例、Ⅳ期2例。结论:儿童颈部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对于颈部淋巴结增大超过2 cm,伴或不伴局部红肿、触痛,经保守治疗1周淋巴结未缩小或缩小不明显者,需考虑行淋巴结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平均纯音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听力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听神经病临床诊断和干预多中心研究(注册号:ChiCTR2100050125),AN诊断标准依照2022年中国听神经病临床实践指南。筛选首诊纯音测听平均听阈(500、1 000、2 000、4 000 Hz)正常或存在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分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组(PTA-Normal组,即PTA N组,平均听阈<20 dBHL)和轻度听力损失组(PTA-Mild hearing loss组,即PTA M组,平均听阈20~35 dBHL),观察记录患者的听力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以及随访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及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75例(150耳),其中PTA N组19例(38耳),男12例、女7例,发病年龄(16.9±4.5)岁(均数±标准差,下同)、检测年龄为(22.1±5.8)岁;PTA M组共56例(112耳),男29例、女27例,发病年龄(16.2±7.9)岁、检测年龄(23.9±9.0)岁。两组患者首诊低频(125~500 Hz)平均听阈显著升高;86.0%(126/150)的患耳听性脑干反应(ABR)波形缺失;PTA N组言语识别率为71.8%±22.4%,PTA M组言语识别率为58.1%±29.3%;PTA N组耳蜗电图-SP/AP为0.98±0.47,PTA M组为1.07±0.63。75例AN患者中40例(53.3%)存在耳鸣,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系统功能异常。2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PTA N组10例,PTA M组19例。短期随访(<3年),29例患者听阈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病程延长(>3年),PTA N组趋向于低频听力先下降,而PTA M组则表现为高频听力先下降,PTA N组250 Hz与PTA M组4 000 Hz听阈均显著升高。 结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存在ABR、耳蜗电图、言语识别率等听力学检查结果异常,临床实践中应组合运用各项听力学检查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随着病程延长,这部分患者的听力逐渐下降,应动态评估其听力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环状RNA PNN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Circ PNN(Circ PNN/hsa_Circ_010180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以及调控肝癌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肝癌患者血浆中Circ PNN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肝癌细胞Huh-7、SK-HEP-1中Circ PNN表达。应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Circ Bank数据库预测Circ PNN结合的miRNA及位点。结果:Circ PNN在肝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肝癌患者[差异倍数(FC)为268.63, P<0.05]。人HCC细胞系Huh-7和SK-HEP-1中Circ PN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8.206±0.118比0.950±0.010, P<0.05;20.822±0.288比0.950±0.010, P<0.05)。在SK-HEP-1细胞中转染Circ PNN siRNA-1和siRNA-2后,siRNA-1组、siRNA-2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0.826±0.040比1.022±0.053, P<0.05;0.492±0.027比1.022±0.053, P<0.05);siRNA-1组、siRNA-2组SK-HEP-1细胞凋亡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16.633±0.404比4.800±0.608, P<0.05;27.133±0.751比4.800±0.608, P<0.05);siRNA-1组、siRNA-2组凋亡蛋白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121±0.926比0.805±0.628, P<0.05;1.372±0.161比0.805±0.628, P<0.05),可促进细胞的凋亡能力。Circ Bank数据库生物信息学预测Circ PNN上结合的miRNA数量为10个。 结论:肝细胞癌通过增高Circ PNN表达,通过分子海绵机制作用于miRNA,下调Caspase-3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预适应训练对高强度一次性力竭军事训练肾损伤大鼠的防护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高强度一次性力竭军事训练肾损伤模拟模型,观察不同强度、时长的预适应训练对大鼠早期肾损伤标志物的影响,为实施科学参训方案提供指导依据。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即高强度一次性军训肾损伤模型组(M组)、低强度短期预适应训练组(LS组)、低强度长期预适应训练组(LL组)、中强度短期预适应训练组(MS组)、中强度长期预适应训练组(ML组)、高强度短期预适应训练组(HS组)和高强度长期预适应训练组(HL组),每组10只。不同模式预适应跑台训练后按高强度一次性力竭军训肾损伤模型进行训练。观察大鼠每次训练结束后及力竭时行为特征,记录力竭时间,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 C)、肾损伤分子-1(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和肾小管半定量评分。 结果:与其他组相比,HL组大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毛光泽度差,捕捉时逃避反应弱;其他组大鼠均皮毛润泽,对周围刺激反应灵敏。力竭时间从长至短排序为ML组、HS组、MS组、LL组、LS组、M组、HL组。与M组相比,LS组大鼠力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他组组间比较,力竭时间有显著差异;HL组力竭时间明显短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M组比较,LS组大鼠血清Bun、SCr、Cys C、KIM-1、NGA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组组间比较,大鼠血清Bun、SCr、Cys C、KIM-1、NGAL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大鼠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表达和总SOD活力从高到低排序为ML组、HS组、MS组、LL组、M组、LS组、HL组。与M组比较,LS组大鼠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表达和总SOD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组组间比较,大鼠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表达和总SOD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MDA水平从低到高排序为ML组、HS组、MS组、LL组、M组、LS组、HL组。与M组比较,LS组大鼠肾组织M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组组间比较,大鼠肾组织MD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肾小管评分从低到高排序为ML组、HS组、MS组、LL组、LS组、M组、HL组。HL组与其他各组比较,肾小管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适度的预适应训练有助于减轻高强度军事训练造成的肾损伤,其防护效能与训练强度、时长有关,以中强度长期预适应训练最优;过度的预适应训练反而加重肾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LPS攻击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时HO-1/CO信号通路与线粒体分裂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LPS攻击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时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HO-1/CO)信号通路与线粒体分裂的关系。方法:大鼠AECⅡ进行传代培养,待其分裂至合适浓度(约2×10 5个/ml)时接种于96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7组( n=12):空白对照组(C组)继续培养,不做任何处理;LPS组(L组)采用10 μg/ml LPS孵育;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LPS组(CL组)、HO-1诱导剂Hemin+LPS组(HL组)、HO-1抑制剂ZnPP-Ⅸ+LPS组(ZL组)分别采用100 μmol/L CORM-2孵育1 h、20 μmol/L Hemin孵育1 h以及10 μmol/L ZnPP-Ⅸ孵育0.5 h,而后用10 μg/ml LPS孵育;CORM-2+ZnPP-Ⅸ+LPS组(CZL组):采用100 μmol/L CORM-2孵育1 h,而后用10 μmol/L ZnPP-Ⅸ孵育0.5 h,最后用10 μg/ml LPS孵育;Hemin+ ZnPP-Ⅸ+LPS组(HZL组)采用20 μmol/L Hemin孵育1 h,而后用10 μmol/L ZnPP-Ⅸ孵育0.5 h,最后用10 μg/ml LPS孵育。各组于培养或LPS孵育48 h时采用MTT检测细胞活力,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HO-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6组细胞活力降低,HO-1、Drp1及Fis1表达上调( P<0.05)。与L组比较,CL组和HL组细胞活力升高,HO-1表达上调,Drp1及Fis1表达下调,ZL组细胞活力降低,HO-1表达下调,Drp1及Fis1表达上调( P<0.05),CZL组和HZL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L组和HL组比较,ZL组细胞活力降低,HO-1表达下调,Drp1及Fis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HO-1/CO信号通路可抑制线粒体分裂,在LPS诱导大鼠AECⅡ损伤时发挥内源性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个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p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家系的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确诊的3例pHLH患儿为先证者,并且以先证者及其16例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对先证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铁蛋白、自然杀伤(NK)细胞、可溶性CD25,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HLH相关基因突变检查。根据HLH-94方案和HLH-2004方案对先证者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3例先证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转归。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患儿1,女性,4个月,因"发热7 d,发现血小板减少6 d"于2016年11月4日至本院就诊,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大。血常规结果示三系明显降低。骨髓检查示镜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铁蛋白值增高,可溶性CD25水平增高。头颅MRI示桥脑右后份、左侧桥小脑结合臂、双侧基底节区、左侧丘脑、双侧额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脑实质发育欠饱满,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脊液检查结果示:总蛋白、白蛋白值均增高。HLH相关基因检测及家系分析结果示:患儿1的RAB27A基因第5外显子c.272delA(p.Asp91ValfsTer11)(杂合),第3外显子c.121delA(p.Thr41GlnfsTer44)(杂合),分别来源于其父母,为双重杂合突变。患儿1确诊为Griscelli综合征(GS)-2相关HLH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按照HLH-2004方案规律治疗1 +个月后,病情未缓解,经患儿监护人放弃治疗后出院。②患儿2,男性,8岁,因"发热27 d"于2016年11月14日至本院就诊。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和颈部淋巴结大。血常规结果示三系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值降低,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铁蛋白值增高,可溶性CD25水平增高。EB病毒(EBV)-DNA为1.42×10 6 copies/mL。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霍奇金淋巴瘤(HL)(混合细胞型)诊断。HLH相关基因突变及家系分析结果示:患儿2的PRF1基因第2外显子c.65delC(p.Pro22ArgfsX29)(杂合)和错义突变c.503G>A(p.Ser168Asn)(杂合),分别来源于其父母,为双重杂合突变。患儿2确诊为家族性pHLH(FHL)、HL(混合细胞型)、EBV感染。患儿2接受HLH-94方案治疗后,病情获得初步控制,此后采用HL方案化疗,病程2 +个月时,病情加重后死亡。③患儿3,男性,13岁,因"当地医院初诊确诊HLH,间断发热4 +个月"于2017年1月5日至本院就诊。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大。生化检测结果示甘油三酯水平增高,纤维蛋白原值降低。骨髓检查结果示偶见噬血细胞现象。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铁蛋白值增高,CD107a脱颗粒功能降低。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LH相关基因突变家系分析结果示:患儿3的PRF1基因第2外显子c.503G>A(p.Ser168Asn)(杂合),来源于其父亲。患儿3确诊为FHL。患儿3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于本院接受HLH-2004方案治疗27 d,病情控制后出院,建议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此后,患儿未再返院复查,总病程7个月时FHL复发后死亡。 结论:对初诊淋巴结大伴EBV感染的pHLH患儿,应及早行淋巴结活检。对淋巴结大伴NK细胞活性和CD107a脱颗粒功能检测结果异常者,应进行HLH相关基因突变检测,以尽早确诊及治疗,提高pHLH患儿生存率。在此基础上,对pHLH患儿进行家系相关基因突变分析,可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波长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传导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58例(耳)使用980 nm Diode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0.5、1、2、4 kHz频率的气导听阈、骨导听阈和气骨导差,总结波长980 nm光纤激光优势与其注意事项。以SPSS26.0软件对手术前后的听力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57例均顺利完成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及人工镫骨植入手术,1例漂浮畸形镫骨底板脱落患者听力较术前下降。术前0.5、1、2、4 kHz气导听阈为(65.4±9.7)dB HL,骨导听阈为(27.2±8.9)dB HL,气骨导差(38.2±9.8)dB。术后3个月气导听阈(42.1±11.3)dB HL,骨导听阈(26.9±6.6)dB HL,气骨导差(15.2±9.1)dB。手术前后的气骨导差和气导听阈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3.270、13.948, P值均<0.01),手术前后骨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18, P>0.05)。 结论: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先天性中耳畸形17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Malleostapedotomy,MS)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疗效,探讨MS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17例(18耳)行MS手术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11耳),女性7例(7耳),年龄7~48岁。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纯音测听、术中所见以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18耳)患者均表现为患耳自幼听力差。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发现9耳有明确畸形(包括6耳砧骨长脚畸形、3耳镫骨前后弓畸形)。术前500、1 000、2 000、4 000 Hz平均骨导听阈为(15.6±10.2)dB HL,平均气导听阈为(60.6±9.7)dB HL,平均气骨导差(45.0±8.9)dB。术中所见18耳均伴有砧骨长脚缺失或发育不全,12耳镫骨底板固定,6耳前庭窗闭锁,全部患者均行Piston假体MS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1年,平均骨导听阈(14.7±8.8)dB HL,平均气导听阈(37.7±11.6)dB HL,平均气骨导差(23.0±8.0)dB。手术前、后的平均气导阈值和平均气骨导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手术前、后的平均骨导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50)。 结论:MS对于砧骨长脚缺失或发育不全、镫骨底板固定或前庭窗闭锁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具有安全可靠的手术疗效。术前高分辨力颞骨CT对明显的听骨链畸形及面神经畸形的评估较好,对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固定及前庭窗闭锁的评估不足。合并中耳畸形的人工镫骨手术对术者手术经验和技巧的要求更高,术后听力改善明显,但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气骨导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