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住院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保护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住院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保护性因素.方法 在广州市4家精神科住院部连续入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65例,采用自编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问卷调查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并进行分类,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不同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分类患者生活质量差异,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患者生活质量的保护因素.结果 共465名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四所医院患者生理领域评分(58.15±15.65)、心理领域评分(49.13±8.20)、社会关系领域评分(48.78±15.83)、环境领域评分(51.48±14.44),均低于中国常模标准(P<0.05).在睡眠时长、运动情况、年龄、有无合并躯体慢性病、性别、婚姻状况、自知力水平、病程、吸烟情况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文化程度、体重状态、起病年龄、饮酒情况上无显著差异,均P>0.05.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曾经结婚或同居、自知力水平高、睡眠时长>7小时、规律运动是患者生活质量的保护因素(P<0.05);性别*自知力水平、婚姻状况*睡眠时长*运动情况、婚姻状况*自知力水平*睡眠时长*运动情况、性别*婚姻状况*自知力水平*运动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交互作用影响.结论 住院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和多种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相关,应根据相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植入心脏收缩调节器联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室颤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54岁.因活动性胸闷、气促5年,突发意识障碍,电除颤1次入院.既往有扩张型心肌病病史,心功能Ⅲ级,长期口服"新四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心电图:窄QRS波.经胸心脏彩超示心脏增大,射血分数0.24.经CCM+ICD治疗半年后,患者心脏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提高到0.44,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室出血相关手术编码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室出血是危重的急性脑血管病,多继发于自发性脑出血,且常引发脑积水,手术是治疗脑室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对脑室出血相关手术治疗基本框架虽已确定,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理念的推陈出新,衍生出多种术式,编码时对各种术式的鉴别存在难度.通过依据《全国医疗技术项目服务技术规范(2023年版)》、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ICD-9-CM-3,2011版)的编码规则,总结术式核心理念与编码查找路径比较术式之间的异同并举例.相关编码有脑室血肿穿刺术01.09、脑室血肿清除01.39、脑室外引流术02.21、颅内脑室分流02.22、颅外脑室分流02.31-02.39.编码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理解相关术式的临床分类,通过编码分类轴心提取关键信息,结合实际与编码规则进行另编码或省略编码,提高编码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文献检索的多部位恶性肿瘤ICD-10编码规则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对文献系统梳理,总结归纳分析多部位恶性肿瘤ICD-10编码规则,为编码员准确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2004年1月-2023年6月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及《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病案信息学》等编码指导手册上发表的关于多部位恶性肿瘤编码规则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共7篇,通过文献归纳,多部位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恶性肿瘤伴侵袭或转移、交搭跨越恶性肿瘤、多原发恶性肿瘤及其他的多部位恶性肿瘤四大类,其类型不同,编码规则不同.结论 编码员要理解多部位恶性肿瘤各类型的内涵及编码规则,必要时与病理及临床科室沟通联系,提高多部位恶性肿瘤编码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市某区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住院总费用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住院总费用支出情况,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为控制住院成本,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以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某区区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主要诊断编码或次要诊断编码为"ICD-10=N18"的患者,排除年龄小于65岁的病例,期间住院人次数共计79 274例.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提取,采取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从而找出新的共性因子.结果 人均住院总费用从2015年的22 208.9元下降至2022年的17 089.21元,检查化验费和治疗费占比分别从2015年的21.82%和6.82%上升至2022年的27.05%和13.52%,药占比从2015年的48.91%降至2022年的30.6%;检验与西药因子、手术材料因子、治疗与护理因子、中药与诊疗因子、其它影响因子和输血因子是6个共性因子.结论 药占比趋于合理,住院总费用控制的成效显著,现阶段进一步减轻住院成本的关键是控制治疗费和手术材料费的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编码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脱垂及子宫切除后的阴道穹隆脱垂作为盆腔脏器脱垂中常见的类型,其手术治疗方案有很多,主要分为重建手术和封闭手术,其中重建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对盆底薄弱松弛的支持结构进行重建修复,恢复盆腔脏器解剖结构.根据是否应用移植物网片,又将其分为修复自体韧带顶端悬吊重建手术及应用网片的顶端固定重建手术.通过分析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的基本原理,探讨这两种术式的手术与操作编码思路、查找方法.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的编码关键点在于充分理解"术式"和正确分类"部位";保留子宫的宫骶韧带悬吊术和切除子宫的宫骶韧带悬吊术编码为69.22其他子宫悬吊术,保留子宫的子宫骶骨固定术编码为69.22其他子宫悬吊术,切除子宫的阴道骶骨固定术的编码为70.78用移植物或假体的阴道悬吊和固定术,同时应另编码70.9说明移植物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类疾病临床诊断术语集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目前存在肿瘤类疾病诊断不规范,导致疾病分类不准确,影响医疗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分类规则,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各系统肿瘤分类,并以国家临床版编码库为框架,构建一个规范的、全面的肿瘤类疾病临床诊断术语集,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实时进行更新维护.通过构建此临床诊断术语集,规范了医师的疾病诊断书写,使疾病分类更加准确,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保付费、医院管理和科研教学等领域提供更加准确和标椎化的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年-2021年新疆兵团某市住院患者疾病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兵团某市住院患者疾病构成、顺位变化以及年龄分布特征,为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促进疾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新疆兵团某市医疗保障局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某市市级医院84 528例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根据ICD-10(编码范围为A00-Z99)提取主要诊断所对应的系统疾病和病种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7年-2021年新疆兵团某市市级医院住院病例共计84 528例,住院病例按系统统计前十位累计占比85.81%,顺位前三位的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稳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肿瘤疾病的位次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0岁-14岁住院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15岁-34岁的住院患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为第一位系统疾病,35岁-44岁住院患者位居首位的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疾病为第一位系统疾病,35岁-64岁住院患者肿瘤疾病居首位.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是影响该地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同年龄段病种差异显著,65岁以上人群是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应结合疾病谱的变化及其人群年龄等分布特点对疾病进行预防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静脉导线拔除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 2018 年 6 月至 2023 年 10 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TLE指征、S-ICD植入适应证、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有 11 例TV-ICD患者在TLE后接受了S-ICD植入,男性 8 例,中位年龄 56(44,65)岁.TLE的指征为感染和导线功能障碍.ICD二级预防的有 9 例患者,最常见的植入原因是离子通道疾病(5 例).S-ICD的手术时间为 51(48,58)min,未发现围术期并发症.8 例患者进行了DFT测试,全部成功.在中位 30(9,39)个月的随访中,2 例患者共发生 6 次适当的治疗,无并发症发生,包括不适当的治疗、无效治疗、感染、导线故障和死亡.结论:本研究为S-ICD作为TV-ICD移除后的替代提供了依据.TLE后植入S-ICD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