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冰山理论针对性护理对ICU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冰山理论针对性护理对ICU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遵医行为、临床预后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收的ICU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行基于冰山理论针对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相关感染发生情况、遵医行为、护理治疗依从性、护理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遵医行为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治疗依从性、护理治疗满意度均升高,且试验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44, P<0.05)。试验组相关感染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9, P<0.05)。 结论:基于冰山理论针对性护理模式对ICU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护理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多加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皮肤科病房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7月9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病危"、"病重"患者,回顾其病历资料,总结疾病种类及构成比、主要并发症、病危/病重原因、重要救治措施及病情转归,对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 057例,男女比例1∶1.11,18~65岁者占64.81%,收治病种主要涉及药疹(332例)、结缔组织病(226例)、大疱性皮肤病(104例)、银屑病(57例)、红皮病(45例)、感染性皮肤病(67例)等。其中,银屑病(39例)和红皮病(32例)以男性居多,结缔组织病(168例)以女性为主。常见并发症主要涉及感染、重要脏器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危患者94例,告病危的主要原因涉及皮肤原发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衰竭、脓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43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6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5例输入其他血液制品,34例实施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透析或人工肝等特殊治疗;42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12例转入外科手术,12例转入妇产科分娩或引产。经救治,989例(93.57%)好转出院。14例(1.32%)死亡,其中,7例因继发脓毒症、2例因严重肺部感染、2例因呼吸黏膜脱落堵塞气道致窒息死亡,其他3例分别因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神经精神性狼疮死亡。结论:皮肤科病房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重症皮肤病以及合并重要基础疾病、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或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协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在中国儿童重症医学科应用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2012年至2016年的发展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案,选择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或重症学组成员单位为调查医院,基于2012年相同调查问卷修改完善《CBP应用现状调查表》(简称调查表),调查内容:①调查医院性质、规模和PICU床位数;②各项血液净化技术开展情况:腹膜透析(IPD)、血液透析(IHD)、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浆置换技术(TPE)、血液灌流(HP)、血液吸附(PA)和人工肝支持(ALSS);③CBP救治病种及并发症的分布情况,对调查医院统一培训后完成填写.结果 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3月30日28个省中39个城市53/55家医院完成调查表填写,儿科专科医院39家,综合性医院14家,三级甲等医院49家;均有PICU病房,PICU平均床位数25张.开展CRRT的23家医院共有6 618例;开展TPE的32家医院2 580例,开展HP的23家医院2 238例,开展ALSS的20家医院开展961例.应用各项技术的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IPD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CBP各技术的实施80%以上的医院以ICU为主,其次为肾内科;CBP主要应用于脓毒症24.3%,MODS 20.3%,药物中毒12.7%等的治疗.9家医院已开展新生儿CBP技术,共46例新生儿接受CBP治疗.5年间共有1 093例肝功能衰竭患儿应用CBP的治疗,各模式成活率HP 85.7%,TPE+HP 72.0%,TPE 70.5%、CRRT69.8%,TPE+CRRT模式50.0%.CBP的主要并发症为深静脉置管吸壁、堵膜等.结论 2012年至2016年CBP技术在全国儿童重症领域得到很大推广,尤其在脓毒症等疾病的应用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伴凝血功能异常的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术前伴凝血功能异常的A型主动脉夹层(AAD)手术方式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8-06于南部战区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治疗的230例AAD患者,根据临床病史及检查结果判断术前是否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并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伴凝血异常患者43例,对照组未发现明确凝血异常患者187例.全组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后均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凝血异常治疗策略在实验室凝血相关检查结果指导下进行,凝血异常患者优先考虑采用自体主动脉或人工血管补片行吻合口覆盖性包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输血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AAD患者均完成外科手术操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异常比例及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全弓置换率较低,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围手术期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凝血成分如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Ⅶ和纤维蛋白原输注较多,且术后24 h引流量较多,ICU滞留时间较长,再次开胸止血、血滤治疗、纵膈感染及院内死亡比例相对较多(均P<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及术中最低温度、术后肺部感染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伴凝血功能异常的AAD患者急诊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对此类患者应给予针对性的相关药物治疗,同时选择相对简易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尚可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8月-2019年8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SICU收治的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139例,分为存活组(n=62)和死亡组(n=77).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以及感染部位;记录5个时间点TBil、DBil、IBil、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ST、ALT、WBC、中性粒细胞(NEU)、降钙素原(PCT)、乳酸(Lac)数值;同时记录TBil、DBil、IBil峰值,以及血管活性药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人工肝血浆置换次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Child-Pugh分级、黄疸分级.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病死率55.4%.存活组TBil、DBil以及IBil在14 d、21 d、28 d以及峰值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TBil:Z值分别为-3.230、-8.197、-9.281,t=-5.371;DBil:Z值分别为-4.708、-8.633、-9.579、-8.238;IBil:Z值分别为-2.402、-6.522、-8.113、-5.300,P值均<0.01);存活组中度黄疸比例高,而死亡组重度黄疸比例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33,P<0.01);存活组PT和INR在所有时点(诊断时、7 d、14 d、21 d、28 d)均低于死亡组(PT:Z值分别为-3.173、-3.467、-2.660、-2.261、-3.120;INR:Z值分别为-3.141、-2.754、-3.230、-2.560、-3.229,P值均<0.05);AST在7 d、14 d、21 d及28 d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2.484、-3.200、-3.298、-4.277,P值均<0.05);ALT在14 d、21 d及28 d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2.635、-2.667、-4.656,P值均<0.01);存活组WBC、NEU在7 d、14 d、21 d均显著低于死亡组(WBC:Z值分别为-3.229、-2.987、-4.537;NEU:t=-3.332、Z=-3.107、Z=-4.485,P值均<0.01);存活组PCT诊断时、14 d、21 d和28 d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4.844、-2.215、-2.869、-7.442,P值均<0.05);Lac在所有时点(诊断时、7 d、14 d、21 d、28 d)均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4.316、-2.913、-3.068、-8.578、-9.341,P值均<0.01);存活组血管活性药物(Z=-6.421)、机械通气时间(Z=-2.005)、人工肝时间(Z=-4.822)和ICU住院时间(t=-3.005)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TBil(OR=0.959,95%CI:0.929~0.991)、DBil(OR=1.056,95%CI:1.009~1.105)、IBil(OR=1.071,95%CI:1.006~1.140),WBC 7 d(OR=31.365,95%CI:2.878~41.761)、14 d(OR=5.859,95%CI:1.073~31.999),NEU 7 d(OR=0.007,95%CI:0.003~0.409)、14 d(OR=0.132,95%CI:0.023~0.765),PCT诊断时(OR=1.062,95%CI:1.017~1.110)、7 d(OR=0.920,95%CI:0.855~0.990)、28 d(OR=12.711,95%CI:3.532~45.745),血管活性药物时间(OR=1.657,95%CI:1.337~2.053),机械通气时间(OR=0.783,95%CI:0.634~0.967)以及人工肝持续时间(OR=1.534,95%CI:1.065~2.208)是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病死率高.与死亡患者相比,存活患者胆红素及其峰值水平在疾病的中后期更低,中度黄疸比例居多,而死亡患者重度黄疸比例居多.存活患者凝血障碍更轻,肝酶学AST、ALT更低,感染指标WBC、NEU及PCT更低,灌注指标Lac更低.存活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人工肝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死亡患者.胆红素水平,感染指标WBC、NEU及PCT,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时间和人工肝持续时间是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儿童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用于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PE组)和DPMAS组,每组各18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 DPMAS组人工肝次数、ICU住院时间均小于PE组(P<0.05),两组12周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均下降,DPMAS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后白蛋白较治疗前上升,而DPMAS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PE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缩短,而DPMAS组较治疗前延长(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反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治疗PALF有效且安全,可作为PALF人工肝治疗时的备选新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