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麻醉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方法:以我国《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及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文件为指导,参照国际麻醉护士联盟(IFNA)提出的核心能力标准以及我国麻醉方向MNS核心能力要求,运用加拿大医师能力框架(CanMEDS)理论框架结合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结果,拟定麻醉方向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专家函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结果:对23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0%和95.24%;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4;2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098和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最终形成11个一级指标、4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麻醉方向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 结论:麻醉方向MNS临床实践课程体系可借鉴性强,且构建过程科学、可靠,可为麻醉方向MNS的临床培养提供借鉴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IFNA评鉴标准的麻醉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实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院基于国际麻醉护理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简称IFNA)教育培训基地,从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申请、学员资质审核、带教教师资质与审核、培训课程设置、考核内容与方式设定及培训后效果评价等方面,建设了南京地区麻醉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本文就这方面的基地建设和体会进行总结并为麻醉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免疫激活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蒽环类药物除了损伤细胞DNA杀伤肿瘤细胞外,是否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采用THP1-Dual单核细胞中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报告系统,检测蒽环类药物伊达比星、柔红霉素和阿霉素对ISG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蒽环类对干扰素(IFNB、IFNA4)和趋化因子IP-10的基因表达影响,以及检测伊达比星对多种肿瘤细胞IFNB的表达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蒽环类化合物对干扰素上游TBK1/IRF3信号通路的影响。最后,采用ATM抑制剂和TBK1抑制剂和STING敲除的THP1-Dual报告细胞,分析伊达比星是否通过DNA损伤感受通路刺激IFNB的生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蒽环类药物具有促进ISG的表达及干扰素基因(IFNB)生成的作用,其中伊达比星的效果最强,在1 μmol/L下作用24 h后对ISG激活约5倍( P<0.01),在1 μmol/L下作用6 h后对IFNB、IP-10和IFNA4基因激活分别达21.4、3827.2、4.3倍( P<0.01)。在多种肿瘤细胞株中,伊达比星能促进KG-1和JIMT-1中IFNB基因的表达,在3 μmol/L作用6 h后分别达28.0、81.3倍( P<0.01)。蒽环类化合物促进TBK1/IRF3磷酸化信号通路促进干扰素的生成,并通过使用ATM抑制剂(AZ31、KU55933)、TBK1抑制剂(MRT67307、BX795)和STING敲除的细胞模型,发现伊达比星促进干扰素通路是依赖于ATM、TBK1和STING分子,提示蒽环类药物通过诱导DNA损伤感受通路促进ATM的活化及STING/TBK1/IRF3通路,进而促进干扰素的生成。 结论:蒽环类药物特别是伊达比星具有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作用,它们通过诱导DNA损伤感受通路间接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泛素结合酶2S参与调控黑素瘤行为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揭示黑素瘤中可能与泛素结合酶2S(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探讨UBE2S参与调控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375黑素瘤细胞分为基因敲降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LV-UBE2S-RNAi(14011-1)的慢病毒和CON053慢病毒转染细胞构建UBE2S敲降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提取两组细胞株RNA,并将其纯化及片段化,与芯片探针杂交洗染获取芯片数据。采用Ingenuity路径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芯片数据进行进一步解析,鉴定可能与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应用免疫印迹法对UBE2S调控的下游分子进行验证。采用双尾 t检验筛选差异基因。 结果:在基因敲降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差异倍数绝对值> 2且 P < 0.05的差异基因512个,其中上调基因247个,下调基因265个。差异基因信息的Ingenuity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干扰素信号和肝X受体/视网膜X受体活化通路显著激活,真核起始因子2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则被抑制。预测上游调控因子中IFNA2为强烈激活,核因子κB(复合物)被抑制。综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黑素瘤细胞UBE2S基因可通过调节IFITM1、STAT1、ISG15和TNFRSF11B基因的表达发挥功能。免疫印迹显示,A375细胞UBE2S基因敲降前后,IFITM1蛋白均未表达,敲降后ISG15蛋白表达上调19.94倍,STAT1蛋白表达上调1.47倍,TNFRSF11B蛋白表达下调79.1%。 结论:UBE2S可能通过与STAT1、ISG15和TNFRSF11B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黑素瘤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机器学习构建铁死亡相关基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疾病模型及相关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分析铁死亡基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相关性,构建诊断及预后风险模型,探讨PCOS的潜在铁死亡机制,并预测相关中药.方法:多芯片标准化合并GEO数据库的卵巢组织芯片,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算法筛选与PCOS相关的铁死亡特征基因,对特征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多种机器学习进行构建并筛选疾病模型,提取最优的疾病特征基因,并构建风险模型,分析其与免疫浸润细胞及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对铁死亡基因进行中药及小分子化合物预测,并对小分子化合物与铁死亡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提取26个铁死亡与PCOS的强相关交集靶基因,主要在铁死亡通路中的Xc-系统和铁代谢通路上发挥作用.通过WGCNA结合机器学习筛选以HMOX1、IFNA1、LPCAT3、FOXO4和PARP3为特征基因的RF模型有较优的模拟特性,并通过绘制列线图来预测各基因表达的患病风险性.上述模型基因与PCOS的发病呈正相关性.免疫浸润分析提示多种免疫细胞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浸润差异,预测的中药中丹参、三七可能是其潜在的分子药物来源,分子对接中丹酚酸B、葛根素与黄芪甲苷A的匹配程度最高.结论:以HMOX1、IFNA1、LPCAT3、FOXO4和PARP3为特征基因的铁死亡相关基因模型可为早期识别和治疗POCS提供新思路.铁死亡相关基因可通过干预多种途径在PCOS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在干预PCOS中可能通过调节铁稳态代谢来介导铁死亡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土木香内酯抗病毒作用的体内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索土木香内酯体内外的抗病毒作用,并基于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通路探究其抗病毒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土木香内酯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VSV-GFP)感染细胞模型,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土木香内酯对病毒复制的影响;qRT-PCR检测土木香内酯对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H1N1)、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复制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土木香内酯对VSV病毒G蛋白和H1N1病毒NP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土木香内酯的抗病毒分子机制;qRT-PCR检测药物处理后干扰素α1(interferon α1,Ifna1)、干扰素β1(interferonβ1,Ifnb1)、干扰素诱导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1,Ifit1)、干扰素刺激基因 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Isg15)的mRNA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和qRT-PCR检测 Ⅰ型干扰素受体1(type Ⅰ interferon receptor 1,IFNAR1)敲除(Ifnar1-/-)细胞中,土木香内酯的抗病毒作用与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关系;构建小鼠H1N1病毒滴鼻感染模型探究土木香内酯的体内抗病毒作用.结果 土木香内酯体外抑制VSV、H1N1和EMCV病毒复制;土木香内酯激活IFN-Ⅰ信号通路;在Ifnar1-/-细胞中土木香内酯抗病毒作用被削弱;土木香内酯提高H1N1感染小鼠的存活率,降低脏器H1N1病毒载量.结论 土木香内酯激活基于IFN-I信号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发挥抵抗多种病毒复制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异土木香内酯体外抗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研究异土木香内酯的体外抗病毒作用及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0.125、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32.000、64.000 μmol·L-1的异土木香内酯处理24h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SV-eGFP)以0.02的感染复数(MO1)感染A549细胞制备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同孵育12h的异土木香内酯5、10、20μmol·L-1对GFP阳性细胞率的影响;VSV感染(MOI=0.1)A549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异土木香内酯处理16h对VSV病毒G蛋白表达的影响;分别使用甲型流感病毒(H1N1,MOI=0.1)、脑心肌炎病毒(EMCV,MOI=0.1)感染A549细胞,同时给药共同孵育8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土木香内酯对病毒RNA表达的影响;异土木香内酯分别以预处理12 h、病毒吸附过程中给药2 h、病毒吸附后给药10h3种不同方式给药,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VSV-eGFP在A549细胞中复制的影响;异土木香内酯20 μmol·L-1处理胚胎成纤维(MEF)细胞12h,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异土木香内酯5、10、20μmol·L-1处理MEF细胞12 h,qRT-PCR检测干扰素α1(Ifna1)、干扰素β1(Ifnb1)、干扰素诱导蛋白44(Ifi44)、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的mRNA表达.结果 异土木香内酯对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1.01μmol·L-1;与模型组比较,流式结果显示异土木香内酯显著减少VSV-eGFP阳性细胞率(P<0.001),但对病毒的吸附过程没有影响,药物预处理及吸附后给药显著抑制VSV病毒复制(P<0.01、0.001);qRT-PCR结果显示异土木香内酯显著降低H1N1、EMCV病毒的mRNA水平(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异土木香内酯显著抑制VSV的G蛋白表达(P<0.001);转录组测序分析和qRT-PCR结果表明,异土木香内酯促进Ⅰ型干扰素通路的激活,并诱导Ifnia1、Ifnb1、Ifi44、Isg15(P<0.001)表达.结论 异土木香内酯通过促进基于干扰素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激活,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因治疗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HCV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病的1个重要原因,尤其是HCV持续感染将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尽管直接抗病毒小分子药物(DAAs)提高了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耐药及价格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DAAs的广泛使用,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因而开发新的丙型肝炎治疗方案仍然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基因治疗在各种遗传病及癌症中的探索和应用,以及规律性短重复回文序列簇(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基因治疗在调控HCV感染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论述小分子非编码RNA、小分子干扰RNA、核酶以及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在HCV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基因治疗HCV感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7种鸡雁类IFNA的分子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α属于Ⅰ型干扰素,由Z染色体连锁基因IFNA编码.利用PCR技术,对雁形目8种鸟类IFNA进行扩增并测序;联合GenBank中释放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17种鸡雁类IFNA的序列特征、进化速率、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并使用MP、ML和BI 3种方法构建进化树以探讨其系统发育意义.结果表明大多数鸡雁类IFNA序列中存在CpG island,且该基因编码的干扰素-α为不稳定的亲水性分泌蛋白;与线粒体nad2、cytb和atp63种基因相比,鸡雁类IFNA的dN/dS值较高,进化速率较快.此外,在鸡雁小纲类群中发现了IFNA有1个正选择位点.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IFNA带有部分系统发育信息,且多基因联合构建的分子树能较好地反映物种的进化历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Ⅰ型干扰素A8基因多态性与小儿结核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Ⅰ型干扰素A8(IFNA8)基因多态性(SNPs)与小儿结核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Haploview软件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 Map)公布的汉族人群基因型数据库中筛选出IFNA8基因3个标签SNPs(rs1330322、rs10964982及rs4978116),回顾性收集115例结核病患儿外周血标本(疾病组)并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选取123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作对比(对照组),比较结核病患儿与健康对照以上SNP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以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来评价以上SNPs与小儿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15例结核病患儿rs1330322、rs10964982和rs497811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与健康对照相比,疾病组rs10964982、rs497811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rs133032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疾病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rs1330322分布上,以GG基因型为参照,携带AA及GA+AA基因型患儿结核病感染的风险升高了1.864、0.917倍(P<0.05),而GA型患儿结核病感染的风险未改变(P >0.05);以G等位基因为参照,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儿结核病感染风险升高了0.790倍(P <0.05).rs10964982、rs497811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小儿结核病易感性无关.结核病患儿rs10964982、rs4978116及rs133032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性别、年龄均无关.结论 NA8rs1330322与小儿结核病易感性有关,其中携带等位基因A的结核病感染风险升高,在小儿结核病早期筛查中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