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对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皮肤炎症、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对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皮肤炎症、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温州和平整形医院美容皮肤科收治的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生活方式干预组( n=20)、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 n=20)、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 n=20)。生活方式干预组采用常规生活护理,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米诺环素与食物同服,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皮肤状态评分、治疗前后血清Toll样受体2(TLR-2)、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19/20)]高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55.00%(11/20)],更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20.00%(4/20)]( Z=22.94, P < 0.05)。治疗14周后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的皮肤状态评分为(53.15±0.23)分,高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的(32.95±0.23)分和生活方式干预组的(10.18±0.25)分( F=164 761.37, P < 0.05)。治疗后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血清TLR-2、IL-17水平[(35.31±5.52)pg/mL、(164.23±10.12)pg/mL]显著低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的(52.13±5.45)pg/mL、(198.32±10.23)pg/mL和生活方式干预组的(62.56±6.11)pg/mL、(245.23±11.31)pg/mL( F=116.33、296.24,均 P < 0.05)。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65.00%(13/20)]和生活方式干预组[90.00%(18/20)]( Z=41.02, P < 0.05)。 结论: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治疗痤疮合并黄褐斑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状态和炎症状态,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维A酸联合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重度痤疮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舒敏保湿特护霜联合异维A酸治疗重度痤疮的疗效。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集在杭州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痤疮专病门诊治疗的重度痤疮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6~35(22.17±3.94)岁];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19~35(22.43±3.87)岁]。试验组口服异维A酸联合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对照组单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56 d后进行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失水量(TEWL)、皮肤生理指标等检测。结果:治疗56 d后,对照组TEWL为15.75±3.31,SCH为10.13±3.62;试验组TEWL为12.17±3.61,SCH为28.07±3.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610、12.398, P分别为0.002、0.000)。试验组囊肿结节体积、瘢痕凹陷体积和深度、皮肤粗糙度、红斑绝对值和区域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280、1.676、2.332、1.508、4.813、3.637, P分别为0.031、0.011、0.027、0.040、0.000、0.001)。 结论:异维A酸联合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重度痤疮有较好的疗效,且能降低屏障破坏等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83例神经母细胞瘤基于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和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结果。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3例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初诊为N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0例[60.0% (290/483)] ,女193例[40.0% (193/483)] ;患儿的中位年龄为3.48岁,年龄范围为7 d至18岁;按国际NB分期系统分期,1期19例,2期25例,3期95例,4期334例,4S期10例。按照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N-MYC基因状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低危组46例[9.5% (46/483)] ,中危组102例[21.1% (102/483)] ,高危组335例[69.4% (335/483)] 。低危组采用手术+观察或手术+低强度化疗4~6个疗程的治疗方案;中危组采用手术+中等强度化疗6~8个疗程+放疗(按需实施)的治疗方案;高危组2013年前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顺铂、依托泊苷"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按需实施)+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异维甲酸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2013年后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复发患儿采用再次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挽救治疗。结果:全组322例行N-MYC基因检测,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22.4% (72/322),高危组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33.8%(72/213)。高危患儿行ASCT仅15例,占4.5%(15/335 )。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范围在2.5~208.0个月。低危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6.5±5.1)%和100%,中危组为(79.1±4.3)%和(89.2±3.3)%,高危组为(30.6±2.7)%和(60.3±2.9)%。335例高危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4期、单纯化疗和(或)腹部原发病灶是影响E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P均<0.05)。N-MYC基因扩增阳性和阴性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27.4±6.3)%和(36.7±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4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18.7±6.7)%,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3期和4S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49.4±1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未行ASCT治疗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高危患儿,口服异维甲酸维持治疗,3年EFS为(28.0±5.1)%,而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3年EFS为(42.1±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采用化疗+手术+放疗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37.1 %;采用化疗+手术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19.0%;单纯化疗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013年前后高危组3年EFS为(21.5±4.1)%和(34.9±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3年OS为(47.7±4.9)%和(66.7±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结论: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低危和中危NB患儿生存率高,高危患儿预后仍差,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复发患儿挽救治疗仍可有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丹栀桑芩汤治疗肝肺郁热型经前痤疮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丹栀桑芩汤治疗肝肺郁热型经前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绍兴市中心医院皮肤科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诊治的肝肺郁热型经前痤疮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8)和治疗组( n=32)。治疗组以自拟丹栀桑芩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异维A酸胶囊和维生素B 6治疗,两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9/32);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9%(26/2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81, P<0.05)。 结论:丹栀桑芩汤治疗肝肺郁热型经前痤疮的临床疗效与异维A酸胶囊相近,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光动力疗法联合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1—6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皮肤科将中重度痤疮患者90例[男42例,女48例;年龄18~35(23.98±4.25)岁]分为PDT联合异维A酸组(联合组)、PDT组、异维A酸组,每组30例。治疗10、20、30 d记录患者皮损改善数目及不良反应;治疗30、60 d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结果:治疗10、20、30 d,联合组非炎性皮损、总皮损清除率优于PDT组;炎性、非炎性及总皮损清除率优于异维A酸组。治疗30 d,联合组疗效优于PDT组(χ 2=13.169, P<0.05)及异维A酸组(χ 2=19.606, P<0.05)。联合组较PDT组疗程短( P<0.05)。治疗结束6个月,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异维A酸组(χ 2=4.941, P<0.05),联合组及PD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T联合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不良反应少,为中重度痤疮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中重度痤疮患者治疗安全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3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无锡五院皮肤科和无锡市康复医院皮肤科接收的中重度痤疮患者9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联合A组和联合B组,每组31例.对照组仅接受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联合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0.2mg/(kg·d)的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B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0.5 mg/(kg·d)的常规剂量异维A酸;3组均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4、8周后的皮损数量,通过VISIA数字皮肤分析仪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生理指标,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前、治疗1、4、8周后皮损数量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皮损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539.401,P=0.000);②3组的皮损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71,P=0.000),联合A组、联合B组的皮损数量少于对照组;③3组皮损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86,P=0.000).与对照组比较,联合A组和联合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更高(P<0.05).联合A组和联合B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皮肤生理指标(红色区、紫质、斑点、毛孔、纹理)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A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心理状态评分(GSES、积极情绪评分、消极情绪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和联合B组(P<0.05).与联合B组比较,对照组和联合A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更低(P<0.05).结论 低剂量异维A酸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有助于提高中重度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异维A酸致男性乳房发育症1例国内首报
编辑人员丨2024/8/17
患者男,22岁,双侧乳房增大伴痛2个月.患者3个月前因痤疮服用异维A酸,2个月前发现双侧胸部轻度疼痛,随后乳房增大,疼痛加重.外院乳腺B超示:男性双侧乳腺发育.体检:双乳对称,外观正常,触诊可扪及双侧乳腺增大,左侧为著,按压疼痛.复查乳腺B超示:左侧胸部乳头下方1.5 cm ×0.5 cm腺体样回声,右侧无异常.异维A酸停药4个月后,乳房恢复正常.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异维A酸用药史及停药前后乳腺B超的变化,诊断为男性乳房发育症(gynecomastia,GYN),考虑与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PDE-4抑制剂治疗难治性Morbih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8/17
患者男,18岁.面部肿胀逐渐加重不伴痛痒感3年.曾于多家医院反复诊治,先后口服多西环素、异维A酸等药物效果不佳.皮损组织病理示:毛囊上皮细胞轻度水肿,组织略疏松.真皮浅层血管、毛囊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阿新兰染色:真皮内胶原间少许黏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真皮浅中层D2-40染色可见明显淋巴管扩张,CD31血管内皮阳性表达.结合临床诊断为Morbihan病,给予PDE-4抑制剂阿普米司特口服,治疗1周开始起效,2周后肿胀明显缓解,1个月后红斑、丘疹明显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面部囊肿型痤疮光动力治疗后瘢痕增生伴慢性创面形成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5/25
报道1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痤疮后致局部瘢痕增生伴皮肤慢性创面形成的临床案例.患者为25岁的年轻女性,因面部囊肿型痤疮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双侧颊部逐渐出现瘢痕增生伴表皮反复结痂渗液,迁延不愈.患者曾口服异维A酸、外用呋喃西林溶液、甲硝唑乳膏、多磺粘多糖乳膏及脉冲激光等方式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颊部瘢痕及表皮剥脱、渗液情况无明显好转.给予患者行面部瘢痕分次切除治疗,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瘢痕增生及渗液等情况出现.光动力治疗面部痤疮后是否会导致治疗区域瘢痕增生、皮肤愈合不佳等长期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黄芩素调控NLRP3炎性小体对痤疮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究黄芩素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对痤疮的保护机制.方法 用耳郭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菌液制备复合痤疮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大鼠灌胃0.9%NaCl),模型组(痤疮模型大鼠灌胃0.9%NaCl),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痤疮模型大鼠分别灌胃25、50和100 mg·kg-1的黄芩素),阳性对照组(痤疮模型大鼠灌胃3.125 mg·kg-1异维A酸),每组10只.观察大鼠耳郭形态,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炎症水平,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大鼠耳郭组织病理学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耳郭组织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药物处理后,对照组、模型组、高剂量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耳郭厚度分别为(0.42±0.05)、(0.75±0.10)、(0.49±0.05)和(0.50±0.05)mm,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分别为(20.46±2.13)、(62.32±5.47)、(23.27±2.26)和(25.41±2.28)pg·mL-1,白细胞介素-1β 含量分别为(11.38±1.26)、(31.62±2.58)、(15.61±1.35)和(16.72±1.38)pg·mL-1,白细胞介素-6 含量分别为(10.62±1.02)、(25.43±2.51)、(13.27±1.15)和(14.01±1.17)pg·mL-1,耳郭组织中 NLRP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23±0.03、0.81±0.08、0.30±0.04 和 0.32±0.04,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4、0.76±0.08、0.39±0.04和0.41±0.04,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5±0.04、0.86±0.10、0.40±0.05 和 0.42±0.05.高剂量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黄芩素可抑制痤疮大鼠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