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肤色对表面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表面光学系统Catalyst对不同肤色的灵敏度,以评估肤色对Catalyst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方法:应用肤色色卡依次粘贴于放疗质控模型,模拟患者摆位。首次监测时常规摆位(室内激光+放疗质控模型标记)后用Catalyst获取色卡影像,并将其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时常规摆位后手动移治疗床(-5~5 mm,步长为2 mm),利用Catalyst监测摆位。记录不同肤色在腹背(AP)、头脚(SI)、左右(LR)方向床值误差及Catalyst监测的摆位误差。结果:Catalyst监测时所需增益和积分时间参数随肤色加深而递增,积分时间对数与增益呈线性负相关( R2>0.9)。不同肤色与最浅色(1Y01SP)色差值ΔE≤189时,床值误差与Catalyst摆位误差相关(R SI>0.5,R LR>0.5,R AP>0.9),Catalyst监测快速、稳定;当218<ΔE≤253时,LR方向无显著相关(R LR<0.3),Catalyst监测稳定;当254≤ΔE≤285时,Catalyst监测不稳定;当ΔE>318时,Catalyst无法监测到该肤色。 结论:Catalyst影像采集的增益和积分时间参数与肤色有相关性。在特定肤色区间内Catalyst可准确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及Delta影像组学的唾液腺显像在甲状腺癌术后及 131I治疗后唾液腺损伤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及Delta影像组学的唾液腺显像在评估甲状腺癌术后、 131I治疗后患者唾液腺损伤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甲状腺癌全切根治手术和 131I治疗的2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男46例,女177例,年龄(47.7±14.0)岁]的资料。患者在 131I治疗前、后均行唾液腺 99Tc mO 4- SPECT显像,根据显像结果将患者按唾液腺功能情况(正常与损伤)分类标注后按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唾液腺最大放射性计数时的图像和本底放射性计数时的图像训练ResNet-34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特征提取器,用于提取结构化图像特征数据;采用Delta影像组学的方法将2个时期的图像特征值相减,通过配对 t检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合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建立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和K-最近邻(KNN)预测模型。将3种模型对测试集的唾液腺功能诊断情况与人工判读情况进行对比,并比较3种模型对测试集的AUC(Delong检验)。 结果:在测试集67例显像中,3位阅片医师的唾液腺功能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9.6%(60/67)、83.6%(56/67)和82.1%(55/67),所需时间分别为56、74和55 min;LR、SVM、KNN的判断准确性分别为91.0%(61/67)、86.6%(58/67)和82.1%(55/67),所需时间分别为12.5、15.3和17.9 s。3种影像组学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分类预测能力,LR、SVM、KNN模型训练集AUC分别为0.972、0.965、0.943;测试集AUC分别为0.954、0.913、0.7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值:0.72、1.18、1.82,均 P>0.05)。 结论:基于深度学习及Delta影像组学的模型对甲状腺癌术后、 131I治疗后患者唾液腺损伤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与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针刺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针药联合药物治疗本病的疗效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能的机制包括通过抑制α-突触核蛋白聚集、氧化应激及神经炎症,从而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实现神经保护作用。针刺治疗本病主要选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血海等穴。早期使用针刺、中晚期针药联用的治疗策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放疗胃充盈状态与肿瘤分次内动度和分次间动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术前放疗,胃充盈状态与肿瘤分次内动度和分次间动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2019年间行全新辅助治疗的10例局部晚期AEG患者,均于治疗前在胃镜下标记肿瘤上下界,共获20枚钛夹。全部患者均在定位及治疗期间行空腹和充盈两种状态下的4DCT扫描,每次扫描均由系统自动重建出0%~90%呼吸时相的10套图像,每个患者可获得100套图像。结果:胃充盈状态并不显著影响肿瘤近胸端的分次内动度与分次间动度,而在肿瘤远胸端,空腹状态下头脚方向的分次间动度较充盈状态下更大[(6.22±4.67) mm∶(4.13±3.68) mm, P=0.013]。为保证AEG的近胸端在放疗期间90%的CTV累积剂量接受95%处方剂量,口服300 ml半流质后胃充盈状态下建议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放9、8.5、12.1 mm。另纳入有近胸端钛夹的6例AEG术前放疗患者作为验证组,显示治疗期间93%的钛夹在外扩范围内。 结论:对于AEG的术前放疗,也可考虑定量充盈胃的方式完成放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托架加发泡胶提升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乳腺托架联合发泡胶固定和单发泡胶固定在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上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更优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其中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固定(发泡胶组),另外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联合组)。所有患者予每周1次CBCT扫描,获得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误差并进行 t检验,应用公式M PTV=2.5 Σ+0.7 σ分别计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 结果:发泡胶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88±2.76)、(2.0±3.26)、(1.22±3.55)mm,俯仰(Rtn)、翻滚(Pitch)、旋转(Roll)角度误差分别为-0.24°±0.85°、0.16°±1.11°、-0.32°±1.05°,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75、8.46、8.73 mm;联合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2.74)、(1.0±3.01)、(1.82±3.21)mm,Rtn、Pitch、Roll角度上的误差分别为0.64°±0.59°、0.71°±1.22°、0.29°±0.73°,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35、7.47、7.61 mm。两组的误差比较,LR、SI、AP方向和Rtn、Pitch、Roll角度的 t值分别为-4.304、-2.681、1.384、-9.457、-3.683、-5.323,其中在LR、SI、Rtn、Pitch以及Roll方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方式比单纯使用发泡胶固定效果更好,计划外扩边界也更小,因此推荐临床上乳腺癌放疗使用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颈部肌群训练减少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颈部肌群训练减少鼻咽癌放疗患者颈部摆位误差的效果。方法:选取并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放疗的99例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试验组治疗前给予颈部肌群训练;对照组常规治疗无干预。每周行锥形线束CT(CBCT)扫描,测量和分析在斜坡、第4颈椎、第7颈椎椎骨水平处的摆位误差,计算每个水平处的四维位移[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床角Rtn角度]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计算其计划靶区(PTV)边界。对比两组在斜坡、第4颈椎、第7颈椎三个不同水平处误差的差值(左右、头脚、腹背方向);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方向误差的相关性。比较两组颈椎曲度的变化、皮肤不良反应(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版)及疼痛评估(数字分级评分法)结果。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均衡。摆位误差比较,试验组误差小于对照组。腹背方向误差比较,斜坡水平处为(0.94±0.88)mm比(1.66±1.23)mm( P<0.001)、第4颈椎水平处为(1.13±1.03)mm比(1.63±1.35)mm( P<0.001)、第7颈椎水平处为(1.32±1.22)mm比(1.89±1.48)mm( P<0.001)。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比较,斜坡水平处为(1.14±0.87)mm比(1.22±0.95)mm( P=0.278)、第4颈椎水平处为(1.31±0.93)mm比(1.40±1.11)mm( P=0.272)、第7颈椎水平处为(1.39±0.95)mm比1.52±1.08)mm( P=0.100)。两组差值比较,试验组的第4颈椎、第7颈椎水平处腹背方向的差值更小( P=0.014、0.005)。试验组腹背方向所需的PTV边界,从斜坡水平的1.77 mm增加到第7颈椎水平的2.98 mm;对照组从斜坡水平的3.02 mm增加到第7颈椎水平的4.78 mm。相关性分析显示:第4颈椎和第7颈椎水平,头脚方向摆位误差与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呈现中等强度负相关。两组颈椎曲度改变、皮肤不良反应及疼痛评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颈部肌群训练可以降低鼻咽癌放疗患者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和PTV边界,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剂量4D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肿瘤模拟定位与靶区构建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4D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肿瘤模拟定位和靶区构建中的可行性。方法:23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序贯完成常规条件(CON)、低管电压(LV)、低管电流(LA)、低管电压+低管电流(LVA)条件下4DCT扫描模拟定位,基于各序列图像分别进行靶区构建与配准,比较不同扫描条件下肿瘤内运动靶区(IGTV)体积、位置、肿瘤位移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靶区IGTVCON、IGTV V、IGTV A分别为(12.26±12.30)、(12.21±12.16)、(11.87±11.70) cm 3( P=0.337),IGTV VA为(11.34±11.07) cm 3小于IGTVCON ( P=0.005)。IGTV CON、IGTV V、IGTV A、IGTV VA中心位置均相近(3D方向 P=0.491、0.360、0.136)。戴斯相似系数DSC VA小于DSC V、DSC A ( P=0.004、0.030)。4种扫描条件下测量的肿瘤位移在左右、前后方向上均相近( P=0.470、0.108),在头脚方向上,LVA条件下测量的肿瘤位移小于CON条件( P=0.015)。4种扫描条件下的辐射剂量分别为(397.0±140.3)、(175.0±61.8)、(264.8±95.3))、(116.8±41.2) mGy·cm ( P<0.001)。 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4DCT模拟定位时LV或LA对IGTV体积和位置、肿瘤位移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因此其在模拟定位和靶区构建中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6%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用于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液体治疗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6%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用于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液体治疗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92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BMI 18~30 kg/m 2,性别不限,预计手术时长>3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46):乳酸钠林格液组(LR组)和羟乙基淀粉组(HES组)。LR组全程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HES组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最大剂量不超过50 ml/kg,超出部分以乳酸钠林格液补充。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持SVV<13%,MAP 70~90 mmH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 0)、液体输注1 000和2 000 ml(T 1,2)时、术毕即刻(T 3)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监测血栓弹力图。记录术中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术后3和7 d时随访,记录QoR-15评分。记录术后住院时间、脑水肿、肺水肿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LR组和HES组分别有4例和6例因手术时间过长被排除,最终2组分别纳入42例和40例。与LR组比较,HES组T 3时血浆Na +浓度升高,T 1-3时血浆Cl -浓度和pH值升高,T 2,3时血浆Ca 2+浓度降低,T 3时反应时间升高,T 2,3时凝血时间升高,最大振幅降低,T 1-3时凝固角降低( P<0.05)。2组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及凝血功能异常。2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和碱中毒发生率、术后Qor-15评分、住院时间、肺水肿、脑水肿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乳酸钠林格液而言,6%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用于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液体治疗的效果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阳虚寒凝血瘀病机以温阳活血法针刺治疗郁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体结构与功能复杂,虽有五脏六腑之分、气血阴阳之别,但生命活动恒而不止的根本仍在于一身之阳气.生理上,人体阳气充足,则血行滑利而不滞,五脏皆得所养,故五神可安;病理上,寒伤阳气造成血行凝涩,久之血瘀脉中,导致五脏失养,进而五神飞扬.郁证正是寒凝血瘀容易引发的疾病之一,对此采用针刺疗法,遵循温阳活血的原则,主取百会、大椎、至阳、命门、关元、足三里以温阳补气,血海、委中、三阴交以活血通脉;辅以膻中、中脘、气海、合谷、太冲等穴理气开滞,以助气血运行.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可使虚阳得复,瘀血得行,随之气血盈满平和,五脏五神皆得其滋养,则郁证自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脂筏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LR微区域"又称LR(lipid raft,LR)是细胞膜上的一类功能区域,富含糖脂、鞘磷脂以及胆固醇.在机体的免疫和炎症过程中,LR是重要的参与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心血管等疾病常伴随LR的失调或缺陷等病理表现.本文基于细胞和及分子层面概述LR的结构及组成,挖掘靶向LR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和机制并探讨其相关性,对比了基于LR机制的中药和西药发挥药效的差异,以期对相关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